(二)会展主体追求短期回报,经营管理水平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片面强调数量。会展主体主要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这三类主体在追求会展数量上表现基本相同,比如会展活动的规模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新闻报道也突出展会的来宾人数,而非相关参与者需求的满足;节庆活动烘托的是热烈的场面,而非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是重复办展。主要表现在企业重复办展,政府节庆雷同。重复办展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从而严重影响会展经济的生命力,也损伤了观众的参与热情。重复办展也带来了展览场馆的恶性竞争。正与第一种表现相同,很多城市政府只关注展览会的数量,以为“越多越好”,却不关心会展的内容,这也是导致重复办展现象的原因,但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对城市形象有很大的损害,与各城市纷纷热衷于办展会所要营造的城市的“名片效应”恰恰背道而驰。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较发达城市的会展从业人员,目前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最高不超过25%,。而在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展览从业人员的大学本科比例达到了72%,大专学历为24%。相比之下,我国会展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和结构远低于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比例。按照会展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由高及低的顺序,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层次结构比例约为1:2:7,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导致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这是人才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内在动因。
四是经营乏善可陈。盘点2007年中国会展企业的经营情况,可以发现,经营管理好、素质高的会展公司相对匮乏,业内仍然存在不少骗展的现象。尽管有的会展公司本意并不是“骗”,但由于缺乏经营企业的应有知识及其素质和条件,使得会展企业总体管理水平低。另外,大部分会展企业经营依靠前人经验,比如,少有展览公司提出自己独特的展览计划,导致展会“千人一面”,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所以,会展公司难以打出自己的品牌,创出自己的路子。
(三)企业参展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根据课题组2007年对京、沪两地参展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往往不能清楚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参展?”、“选择什么样的展会?”、“哪些展会对企业、产品销售有帮助?”、“参展时应该注意什么?”、“展会上如何做宣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部分企业在参加展览会的时候缺少目的“意识”。正是由于缺乏参展的目的意识,公司参展较为盲目。据课题组对北京、上海两地会展市场的调查,北京地区共抽取了250个企业,有效样本182个;上海地区抽取了248个企业,有效样本200个;共调查走访了498个样本,其中北京252人,上海248人。41%的企业面对雪片般的各种展会通知、介绍等宣传材料,往往眼花缭乱,要么扔进纸篓,要么选择一些规格高的展会。事实上,这两种态度都是盲目参展的表现。公司盲目参展不但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影响展览会的形象。
自2006年来,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深化,但是整体而言,2007年全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不容乐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展览业更为明显。比如根据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的规定,权利人向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请求处理侵权纠纷的,只要符合受理条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受理。在实践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于很难做到在展览会期间对侵权纠纷案件结案,而在展会结束后的处理又缺乏相应的规定,因此只有出于无奈不予受理。如果不受理,权利人可以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案例。
知识产权权利人没有切实得到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保护。目前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展会主办方所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这种规则实际上只是参展方与主办方所达成的一种“契约”。由于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缺乏与这种“契约”的很好衔接,因此无法明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在展会主办期间的具体职能,使得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展会主办方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配合,特别是由于展览会时间比较短的特性,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缺失给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切实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执行展览会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容易引发争议。展览会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实质上相当于主办方与参展商之间的协议,但是由于没有纳入法律途径,没有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侵权存在更为复杂的因素,难以要求参展商承诺遵守主办方制定的规则。一方面,如果参展商违反协议,拒不撤出侵权展品,主办方也无强制力;另一方面,即使主办方的做法有不妥或不合法之处,参展商也不能寻求法律救济。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发生主办方、参展商、投诉人在现场争议的情况,影响展览会正常的展出秩序。
没有区别知识产权的具体法律状况。尽管一些展览会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但是没有区分知识产权不同类别的情况。如,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我国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三种专利的授权条件及审批制度不同,发明专利经过实质审查,因而权利比较牢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未经过实质审查,专利权不太稳定,通常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人提起侵权诉讼后,被控侵权方都要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一旦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侵权审理程序一般都要中止,等待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是否维持该专利权的决定。由于展览会对三种专利侵权投诉的处置未作任何区别,就会出现投诉所依据的专利权本身就是一个无效专利的情况,如果在该专利权的基础上处置被投诉人,对被投诉人显失公平。
(四)会展人才教育和培养重点偏差,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
2007年,我国会展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科学、系统的会展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指导。缺少系统的学科体系、合格的师资与有针对性的教材,就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从而会严重导致会展人才的“倒金字塔”现状。
一方面,会展实务操作人才稀缺,原因是教育培养与实际没有紧密结合,是会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又难以脱颖而出,它使整个会展行业在人才供应与需求上更加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P8-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会展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使得2007年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较好,并且成为我国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举世瞩目的2008,2007年是中国会展经济的“大年”。从课题组对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全局分析,会展经济已经不再是上海、北京、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专利,而也成为了众多中小型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在政府角色扮演、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会展行业协会建设、会展培训教育以及会展区域、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会展业的竞争力在总体上也得到了改善。如此良好的机遇和现实为会展经济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鲜活的案例,它坚定了研究者们献身会展经济研究的决心,也使研究赢得了更多有识之士和权威机构的支持。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是在许多专家和机构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过聚荣博士牵头,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地方院校,以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等研究机构以及权威统计部门的专家,历经大半年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部分成果。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涵盖了会展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特质、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在2007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由总报告、区域报告、产业分析、中外比较、案例研究、专家视点和大事记组成。《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重要结论和总报告都由主编过聚荣博士设计、修改和总纂,并经王方华教授审定后定稿。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各位顾问的悉心指导,借鉴和参考了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数据,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研究及最终报告的形成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和机构的支持。特别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会展经济研究中心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卓有成效的合作。感谢前外经贸部副部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张祥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代表处高级顾问吴伟源先生给研究提供了有力的鼓励和帮助,英文翻译的部分术语由他精心推敲而定;感谢上海世博集团季路德先生、朱航小姐,他们参与了报告的提纲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沈丹阳常务副会长、陈泽炎秘书长、俞华博士对报告给予的学术帮助;感谢上海市行业协会副会长龚维刚先生在报告调研等环节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专家倪鹏飞博士对课题组的支持;感谢中国贸促会展览部蔡国枫部长、沙克仲先生、王瑞先生对会展经济研究的关心与大力支持;感谢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邹统钎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齐维京先生一直以来对会展经济研究的支持;感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同学们为研究报告作了大量资料收集工作;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全力支持,特别是总编助理范广伟编审一丝不苟的忘我工作,是报告得以顺利出版的重要保证。
衷心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会展经济研究的热忱与执着,感谢每一个克服困难、呕心沥血、通宵达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同事们。感谢所有为本报告作出贡献的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士,正是他们无私的支持使本研究得以顺利出版。
虽然整个研究工作是十分艰深,艰苦和枯燥的,但是,我们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力求将研究成果用富有条理、准确同时又是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研究与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全面、系统和科学地阐述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明晰其主要问题,理清其基本思路,仍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本书中,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总结,有些方面的论述还有待于继续讨论,总之,需要创新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渴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教。
会展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们面临着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服务经济迅速发展为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中国已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我们又面对着挑战,如国内对会展经济的内在本质仍未予以充分理解,会展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仍未得到确立,会展活动管理体制仍较不顺,专业化人才缺乏的现状仍未缓解以及场馆建设盲目的现实仍较严峻等。另外,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到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冲击,而与之相伴的会展经济的发展也就难免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要发展会展经济,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会展经济的前途将是光明的!
王方华 过聚荣
2008年1月28日
总报告
大踏步进入“成长期”的中国会展经济
宏观观察
CEPA协议的签订与实施对我国会展业的影响
中国会展经济区域报告
上海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北京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长春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中欧会议行业比较与分析
会议与会议业
欧洲会议行业发展简析
中国国际会议行业简析
欧洲与中国会议行业定性分析
分析结果
中外节事活动比较与分析
欧洲节事定量分析
中国节事定量分析
欧洲与中国节事综合分析
典型案例研究
上海旅游节市场认知度调查报告
承办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论坛的案例分析
义博会案例分析
专家视点
欧洲会展业的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城市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管理
论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边界融合趋势
论贸易展览观众注册管理
2007年中国会展评估工作述评
绿色会展与会展业的生态化趋势
建立功能完善的“体验平台”——展示空间设计搭建行业中关注问题归类
奖励旅游目的地研究——以邮轮为例
大事记
后记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是由王方华教授、过聚荣博士领衔的团队包括业内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对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了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表现方式,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了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专家建议。年度报告将对希望了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征、规律的团体和个人有较大的帮助,也将对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由过聚荣博士领衔的团队包括业内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对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了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表现方式,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了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