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蓝印花布/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吴元新//吴灵姝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蓝印花布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全天然植物染料(蓝草),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蓝白分明,而且质地纯朴,品格高雅,端庄秀丽。

吴元新编著的《蓝印花布》主要对对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工艺制作程序、应用功能及图案造型、工艺特性和纹样的文化内涵、故事传说、传承与现状及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区艺术特色等进行简单的介绍。

内容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强,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吴元新编著的《蓝印花布》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蓝印花布》为我们介绍的是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介绍她的起源与发展、工艺制作程序、应用功能及图案造型、工艺特性和纹样的文化内涵、故事传说、传承与现状及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区艺术特色等内容。共计八章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

 蓝印的起源与发展

 蓝印花布防染技法的历史渊源

 印花版的发展变革

 棉花的种植与纺织业的革新,推动了蓝印花布的发展

 制作靛蓝工艺“打蓝调”的流传

第二章 蓝印花布的工艺制作程序

 染料的制作

 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

第三章 蓝印花布纹样解析

 蓝印花布纹样概况

 蓝印花布吉祥图案寓意

第四章 蓝印花布的应用功能及图案造型

 蓝印花布分类

 蓝印花布图案造型

第五章 蓝印花布的工艺特性和纹样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蓝印花布主要产区艺术特色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

 浙江桐乡蓝印花布

 山东蓝印花布

 江西瑞昌地区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

 湖南蓝印花布

 湖北天门蓝印花布

第七章 蓝印花布的传承与现状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启东工艺品印染厂

 通州市二甲印染厂

 桐乡蓝印花厂有限公司

第八章 蓝印花布的故事与传说

 蓝印花布图案的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蓝印花布防染技法的历史渊源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无意发现了染色与阻碍染色的原理,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防染形状达到所需要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用蜡做防染浆剂染花的方法。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合葬墓中,曾出土蓝底白花棉布残片。

北朝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技法染制的蓝底白花布实物(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曾出土蓝底白花毛布残片),其纹样用点构成几何花纹,但花纹点子互不相接,并且看出花纹中有接版迹象,从出土的面料分析,这是用薄型木板镂刻花纹后用蜡熔化点在镂刻的纹样中,这种用蜡防染的技艺原称蜡缬。唐代盛行后将蜡缬、绞缬和夹缬统称染缬。

据《二仪实录》记载,在秦汉就已有用木版进行防染的夹缬手工印染工艺,夹缬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至隋唐两代,各种以防染技术为主的染缬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用染缬制品。皇后衣裳中有“缯彩如措染,成花鸟之状”的染缬制品,宫廷妇女也有各色缬——“鹿胎”、“海棠”、“蝴蝶”、“水仙”缬等,民间大众有“青碧缬”(一种蓝白二色印染织物),军中士兵也用染缬做军服,连和尚也穿仿山水田园的“山水衲缬”袈裟,中等以上人家用的屏风、幛幔也多用染缬。可见当时染缬防染工艺发展得很快,印染中的染缬用品已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已在民间中上家庭中普遍使用。

唐代的印染业已相当发达,除染缬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中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

到了宋朝,国力衰退,宫廷自奉节俭,常以夹缬代替丝绣品、刺绣和锦缎为宫室日常服饰,因此多次禁令民间雕刻夹缬花版、印染彩色染缬,下诏禁止染缬在民间使用。甚至贩卖缬版都要治罪。《宋史·舆服志》载政和二年(1112年)诏令:“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版”。盛行的染缬工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除蓝白印染花布外,彩色蜡缬、绞缬、夹缬在中原地区逐渐衰退,民间染缬由此趋向于单色。

缬版的禁用使得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用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的工艺,推动了蓝印花布印染业的发展。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1208年—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工艺简单的纸版镂花、刮浆防染技艺逐渐在江南起源并流行。宋朝以后蜡缬、绞缬都已边缘化却逐渐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绞缬工艺不断简化,夹缬工艺一般认为已经绝迹,宋元以来在民间夹缬工艺没有了音信,但它并没有完全根绝,蓝色棉布夹缬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山区中少数几个县流传了下来并顽强地生存直到现在。

用黄豆粉、石灰做防染浆染制蓝印花布的技艺从江南起源后因工艺简便、成本低廉,逐渐取代了其他防染印花技艺,并迅速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其他各地。此印花防染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各省及东北等地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  江苏称蓝印花布为“药斑布”;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猫蹄花布”;有的地区还称之为“苏印”。江苏省南通地区明代以来一直沿用豆粉加石灰作为印制蓝印花布的防染浆,今天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还是保持着传统的印染方式。

P7-10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科研院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的重视,我这个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研究人员,也有幸屡次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关院、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讲课授业,看到年轻的莘莘学子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浓厚兴趣和认真学习的情景,我感到莫大的快慰。但是因为蓝印花布研究资料的相对匮乏,学生对民间印染技艺的相对陌生,在讲学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一些遗憾。

2006年,我在北京大学进修学习期间,应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蓝印花布作品展。在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鼓励我将这三十多年来所研究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等情况,认真总结一下,并让我编写《蓝印花布》一书,当时我感到有些惘然,虽然自己长期从事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作,对蓝印花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幅图案也都熟稔于心,但毕竟文字写作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旁我亲手种植的蓝草边垂首长思,在我辛苦收集的每一件蓝印花布实物前驻足凝望,在我亲手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旁踯躅不前,三十多年了,采蓝于江海之滨的我,在血液中已经融入那一滴滴、一方方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蓝。这样,我也有了信念,我和女儿一起边学习边写作,把几十年积累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类。期间参阅了左汉中和叶又新两位先生对湖南和山东蓝印花布的介绍,张布先生和曹胥同学分别提供了“慈禧与蓝印花布”民间故事和瑞昌蓝印花布章节中的文稿。对于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局给予的关怀与支持,在《蓝印花布》书稿即将付梓成书之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的出版如能对大中院校的师生学习和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印染技艺有一定帮助的话,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吴元新

2009年2月20日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1: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