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齐白著的《听话≠乖孩子26招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将颠覆东方人的育儿迷思,为现代小孩子量身打造26堂独立课.“自己动手”,是对孩子的肯定与信赖;独立自主,是给孩子最棒的心灵财富。
分门别类:解决家长关心或烦恼的问题。
理念先进:提示家长易被忽略的问题或习惯。
形式活泼:案例+分析;解决方案均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具体告诉家长遇到哪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使用哪些语言;图文并茂,文字活泼易读,插图独具特色。
实用性强: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特别训练,比如有趣且实用的亲子游戏;配有一些测试题,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情况。
“你自己动手吧!”就是对孩子的肯定与信赖,“你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思考的种子,“加油!爸妈永远支持你”就是给孩子最棒的心灵财富。
由齐白著的《听话≠乖孩子26招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从不同方面诠释“宠”和“爱”的差异,教父母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动口,如何用言语,让孩子抛开依赖性,如何用行动,教孩子学会26个基本能力,如何用鼓励,让孩子自己长大!
听话就是好孩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乖乖听话不添麻烦,同时又担心听话的孩子离开家长,失去了保护与指引,会变得不知所措。乖和不乖该如何衡量?
究竟是听话的孩子好,还是不听话的孩子好呢?
服从≠优秀
所谓“听话”与“不听话”的孩子,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听从家长指令,以及能否按指令行事。东方人通常把“守规矩”“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而将“淘气”“顽皮”的孩子视为不乖的孩子、坏孩子。
表面看来,听话的孩子好管教,他们按照家长或老师教的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切有条不紊。但孩子只是一味“模仿”与“服从”别人下的指令,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便会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2009年夏天,美国洛杉矶一个儿童艺术中心举办绘画比赛。埃克是一名在家长和老师眼中“听话”又“优秀”的孩子,但在这场比赛中,却惨遭“滑铁卢”。埃克的老师教绘画时,规定了严格的顺序和步骤,譬如:绘制肖像图时,要先勾勒人的脸部轮廓,然后再画其他细节。但是,这次比赛是临摹一幅雨夜中的人物画。除眼睛之外,脸部其他器官及面部轮廓都不清晰。这使埃克深感困惑——没有脸部的轮廓,该如何下笔呢?最后,她交了一张空白的画布。这场比赛成为埃克心中永久的遗憾。
由故事中可以看出,埃克是个典型的听话孩子,听从老师和家长安排,凡事按部就班。然而埃克的父母、老师却没发现,听话的埃克已经失去了想法和主见,丧失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在独自面对事情时,这个弱点更是暴露无遗。
有主见≠唱反调
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表面看来好像不易管教,但也许只是因为家长不了解或不同意他们的想法。
同样是“不服管教”,有主见的孩子与任性、坏脾气的孩子却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任性的小孩没有明确想法,一意孤行地做着不理智、错误的决定,容易没有缘由地胡闹发脾气。对任性、坏脾气的小孩,需要严加管教,纠正他的错误观念;对有主见的孩子,则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及充分的耐心和引导。
在公园里,滑滑梯和荡秋千是小朋友的最爱,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抢着玩。有一天妈妈带小墨到公园玩,当时只有小墨一个小朋友,可以尽情地玩遍所有游乐器材,但是等到其他小朋友陆续到公园玩耍后,小墨就必须与其他孩子轮流滑滑梯和荡秋千了。
妈妈建议小墨先玩滑滑梯,以免其他小朋友来了之后,滑梯旁变得拥挤不堪。但是小墨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先玩荡秋千比较好,滑滑梯虽然很拥挤,但是慢慢排队还是有机会可以玩到,但是荡秋千却不行,每个小朋友玩荡秋千的时间都很长,如果排队的人很多的话,几乎轮不到自己玩。妈妈听完后笑了笑,并没有反驳女儿的话,虽然不尽认同女儿的想法,但她尊重女儿的决定。
十分钟过后,其他小朋友陆续来到了公园,所有游乐器材都人满为患。妈妈发现,女儿的想法是正确的。虽然滑滑梯的人很多,但是小朋友排着队轮流玩,依旧可以玩得尽兴。荡秋千却不是这样。每个秋千后面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个小朋友玩的时间都很长,排最后面的小朋友恐怕根本玩不到。
尽管孩子有时与家长的意见相左,但都是孩子经过思考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这不是“不听话”,而是独立思考的体现,值得鼓励。
P17-21
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关键
新的学年,我希望儿子能像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会自己站在马桶前小便,而不是让爸妈或老师抱着小便。
——司伟的爸爸(司伟,男,四岁)
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吃饭不用追着喂,睡觉也不必等睡着了再抱到他的床上。
——查淞的妈妈(查淞,男,五岁)
如果女儿能够独自面对陌生小朋友,主动说话、交朋友,那么她在学校我们就放心了。
——任蕊蕊的妈妈(任蕊蕊,女,七岁)
在现今这个富足的年代,家长们不必再为孩子的物质生活发愁,而是把智力发展、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其中,独立意识与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从上述三位家长的愿望,就可看出父母希望养成孩子独立意识的愿望是多么迫切。
很多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推出去”,因而“你自己来”这句话便成为父母的口头禅,强迫孩子去面对他们不擅长、不情愿的事,尽管初期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当孩子不再惧怕家长威严,“你自己来”的弊端便逐渐显现。
如何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再恐惧退缩、缺乏主见,而是主动面对、处理问题?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付出耐心、鼓励和信任,在传授必要方法和技巧后,剩下的就需要孩子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当那些壁垒被孩子们一一打破后,家长就可以骄傲地告诉孩子:“恭喜你!你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