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论(醉醒客)(精)》是一本文化随笔集。
收录了作者叶匡政近年来撰写的文化比较类文章和随笔,偏重对传统文化、历史和大众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最好的社会就是个人在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如果在精神领域,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认为重要的真理与道德,一个社会的普遍真理和道德感就会自发呈现出来。”纵横捭阖,针砭时弊,饱含激情地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文化事件、影视江湖等进行剖析,展示了一个媒体人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担当。
引经据典,文笔犀利,是典型的文化散杂文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可以论(醉醒客)(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匡政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可以论(醉醒客)(精)》是一本文化随笔集。 收录了作者叶匡政近年来撰写的文化比较类文章和随笔,偏重对传统文化、历史和大众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最好的社会就是个人在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如果在精神领域,每个人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认为重要的真理与道德,一个社会的普遍真理和道德感就会自发呈现出来。”纵横捭阖,针砭时弊,饱含激情地对当下的社会现状、文化事件、影视江湖等进行剖析,展示了一个媒体人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担当。 引经据典,文笔犀利,是典型的文化散杂文读本。 内容推荐 《可以论(醉醒客)(精)》是著名学者叶匡政先生自2008年起7年间的随笔精选。视野广阔,睿智理性,极富先锋性。涉及了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话题和事件。 《可以论(醉醒客)(精)》是一部才华毕现的书,其语言的准确独到,得益于诗人得天独厚的长期诗歌训练和对世事的深刻洞悉。 《可以论(醉醒客)(精)》深入浅出,吸收、运用了大量新鲜的民间语言和网络热点事件,是本可谓“悦读”的严肃读物。字里行间都收放自如,举重若轻,妙语佳句信手拣来。 目录 第一章 思想可以让精神还乡 真实就是天道 “正名”是正义行为的源泉 何为性命之学 一个著名捣鬼术的破产 不召之臣 仁的起点是反对一切暴力 执政者的“修己之道” 也谈“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幸福经济学 良知之外更无知 “为仁由己”与独立精神 从“积怨蓄祸”谈起 “百岁之寿”与“千岁之法” 孟子怎么看群体性事件 “有道”与合法性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养猴人的朝三暮四术 音乐可与天地同和 中国城市的“象天法地” 第二章 没有人可以孤立自己 我的老家和叶氏宗族 母爱的和风 人是天地之心 “生意”要尊重一切生命 民意与“天下归往” 要父亲,还是要法律 特立独行的仁者 从“子产不毁乡校”谈社会沟通 率性是对天道的敬畏 平等的背后 “趋善”和“性善” 孔子的密室之约 怎样的“中庸” 隐者的骂人和白眼 我们为何要有所敬畏 乡愿,妾妇,大丈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异端 第三章 文化可以使心灵觉悟 重现汉字的意蕴与尊严 “陶艺天授”的礼乐风景 慢才是活着 艺术家的隐逸与发现 让艺术带你超越疾病 对城市生态的文化思考 城市是与居住者的对话 日记与变异 年度汉字的民意 曹雪芹为何没成为莎士比亚 恐怖小说是想唤醒死亡的虚空 没有著作权,哪有原创力 兽首回归值得欢呼吗 图书界还真好这口残汤剩羹 作家富豪榜应叫“作家沦落榜” 别让实体书店灭绝 灾难之中也需要文化慈善 “织毛衣”表的是一款怎样的心曲 公共学术的全面崛起 第四章 谁说天使不可以演戏 死亡是最大的未知 对大饥荒死难者的道歉 荒唐年代里农民的迷茫 一堂爱的艺术课 一部男人成长史 窃听与监听的伦理反思 婚姻与家庭的内核是唯一的 “收”把玩之器物,“藏”历史之血脉 拍历史剧要有敬畏心 战争与审查的“罗生门” 救赎使灵魂拥有归途 票价正疯涨,电影正衰退 觉醒中的电影导演著作权意识 “微电影”之战 别以为破坏电视伦理就能提高收视率 戛纳不只是卖场与秀场 银幕之下的情感缺失 全明星的公民意识 别把名著拍成“儿童不宜” 类型叙事中的中国趣味 品特在与我们讨论月球 幸好还有赖声川 试读章节 真实就是天道 举凡中国人,大多知道“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但愿意探究天人合一含义的人很少,真正信仰天人合一的人,就更少了。受传统文化教化的人,对天人合一的意蕴都深有体悟。因在四书五经,乃至中国古典文学中,这都是一个重要主题,不理解这四个字,极难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高贵和精妙。 自周公孔孟,到道家老庄,都对这四字所蕴含之义做过很多阐释。孔孟与老庄的分野为,孔孟多从“人”这一端来说,说的是人世;而老庄多从“天”这一端说,说的是自然。到《中庸》,在此问题上对儒道学说做了融会贯通,进一步解读了天人合一的真义。司马迁、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孔子的孙子。据考证,《中庸》在秦初曾被当时儒者做过修改,定稿时间应在秦统一之后。 《中庸》里,关于天人合一的纲领性观点在“哀公问政”中,是通过孔子之口说出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其后的12章文字,都是子思在反复论证与释读此句话的意义。 什么是诚呢?朱熹《四书集注》的注解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简单地说,诚就是真实。真实,不仅是天人合一观的最高价值,也是中国儒家精神的中心价值。只有首肯此义,言及其他理念才有意义。何谓真实?日月星辰、风云雨露、海陆山川、虫鸟鱼兽皆谓真实;同样,人的男女生死、喜怒哀乐、饥饱寒暖也属真实,儒家认为这些就是天道,也即真实就是天道。《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原来世间万物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充塞天地宇宙间的,也只是一个“诚”字。 既然真实就是天道,那么寻求真实,就是人道了。儒家思想的主要演进,就是在追问存在的一切是否真实,以及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真实、把握真实。儒家深知,对于人来说,抵达真实是艰难的。所以《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就是“由”的意思。明,就是明白道理。由真实而明白了道理,叫出自本性。由明白道理而达到真实,称为教育感化。真实,才能明白。明白,也能变得真实。让天道的真实,在人道中再度真实地体现出来,这就是儒家教化的最终目的。而舍弃真实,从别处寻求最高价值,或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来遮蔽真实,就是违背了天道。 《中庸》又说:“诚者,自成也。”真实,就是自己成全自己,“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并认为,真实不仅可以成全自己,而且可以成就万物。成全自己,这是仁。成就万物,这是知。《中庸》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是儒家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天下极端真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让众人发挥他们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培养万物了,就可以与天地并列。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原来不过是一个实现了极端真实的人而已。 《中庸》更为看重执政者要坚守“至诚之道”,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只有执政者坚守至诚之道了,才能树立治理国家的最高规范,才能确立社会的根本法则,才能探知天地的生成变化。并说“至诚如神”,意思是一个“至诚”的社会或人,不仅可以知道未来,还可以预知福祸。 原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的这个“一”与“体”,就是真实。儒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一个真实。因为,他们相信,真实就是天道。 P2-5 序言 一 六根者谁? 李辉、叶匡政、韩浩月、绿茶、潘采夫、武云溥。 六根何来? 约8年前,天津作家杨显惠来京,之前采访过杨老师的武云溥组织了一个饭局,席间有李辉、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绿茶等,大家相谈甚欢。饭后李辉提议,这个饭局以后定期举行。就这样,一个不定期的酒局就形成了。不久,叶匡政加入酒局,形成了后来固定的六根酒局。 二 一件小事坚持多年就成了事,六根酒局8年下来已成习惯,个把月不喝一顿就酒瘾泛滥,只要不是两个人以上出差,我们总能找到喝一顿的各种理由。谁出书啦,祝个贺;谁出国啦,送个行;谁生日啦,喝个酒;谁有娃啦,认个老…… 这几年,我除了六根酒局其他时间从不喝酒,所以,尤其珍惜每一顿酒。8年来,细算下来应该喝了小100顿酒,如果把喝酒的馆子记录下来,会是一个不错的北京东部喝酒地图,遗憾我们从没记录。经常在酒局上,会聊起哪儿哪儿饭菜不错,哪一顿酒局谁醉过,又一起在哪儿喝酒看世界杯、欧洲杯以及各种杯。我们不挑食不挑酒,要的就是那种把酒言欢的状态。每次酒局李辉一般会带上两瓶好酒,我们酒量都一般,两瓶喝完正好合适,但通常这时候酒兴正浓,聊意正嗨,再补一瓶,喝到微醺。 六根是个开放的酒局,几乎每顿都有朋友列席,先后参加过六根酒局的朋友几年下来应该不下百人。张维娜和段旭两位美女由客而主,成了六根酒局核心喝客,她俩的加入让六根酒局有了更多欢乐的要素,不再是几个老男人傻喝。而且,她们也为六根做了突出的贡献,六根公众号的logo就出自段旭之手,维娜一度任六根公众号执行主编,编六根公众号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卸任。赵勇力和老武是发小,被老武“忽悠”来北京后,也频频在六根酒局喝起来,他话少,但酒量大;最后加盟六根核心吃客的是“醉醒客”丛书责编杨爽姑娘,她为我们几个老男人的小书稿真是操碎了心,最终,大家所看到的觉得好的都是杨爽的功劳,不好的地方都是我们自己太拖沓或小书本身的不足。 三 2014年5月的一次酒局上,我提议开通六根公众号。当时,大家貌似喝得有点迷糊了,被我酒后一通忽悠,竟个个举手赞同,恨不得当即立刻马上就开个号来玩儿。这一晚,基本上被我折腾成公号日,想了一堆名字,什么“酒嗝”、“五六七八酒”等等。最后,李辉提议的“六根”获一致认可。乘着大家酒后爱逞强的劲,把活都安排下去。老武注册公众号,段旭设计logo,潘采夫写卷首语,绿茶编辑后台,每个人攒一堆稿子备用,这事儿就这么熙熙攘攘地定下来了。 当天晚上,老武就把公众号注册了;第二天,李辉就发了一堆稿子给我;第三天,段旭就把logo初样发群里讨论;第四天,潘采夫把卷首语写好了;剩下的拖拉机们,就假装自己那天晚上喝多了,啥也没听见。还好我有十几年编报纸催稿的经验,每天在六根群里喊杀,在六目睽睽之下,总算有一搭没一搭地来了一些稿子。 2014年6月6日,六根公众号正式上线,六根酒局第一次这么任性地给自己找了个喝酒的由头。我们按年龄排列六根更新频次,周一李辉,周二叶匡政,周三韩浩月,周四绿茶,周五潘采夫,周六武云溥,周日,六根荐书。 四 头根李辉,是六根的精神领袖。最靠谱的代表,从不拖稿,每次周一刚推完他的根文,周二就发来下周的根文,然后在群里喊“已交下周一根文”,这时候其他几篇本周的根文还不知道在哪儿呢。除了交稿靠谱,李辉的稿子也最是靠谱,“脚根”系列更是独一无二,描绘他这些年寻访过的名家故地,国内外走透透,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行走体验。 李辉稿件最大的优点就是,一个压缩包内,文图齐备,解开来直接往后台一编,不到半个小时就齐活。那些独家收藏的老照片更是弥足珍贵,比如写萧红那篇,端木蕻良题赠给李辉夫妇的“黄金时代”四个大字,现在看来是不是冥冥中的巧合安排?尤其突出的是,李辉交稿很有媒体人独有的对时效的敏感,如果是旧文,都会加上前言,描述选登该文的理由,没有编辑不欢迎这样的稿子,几乎你能想到的,辉爷都替你想到了。 叶帅叶匡政写诗写时评,文章产量之高让人惊叹。但他通常十天半个月不在群里露面,各种催稿对他无济于事,必须再短信确认一下。然后,他会一口气发过来一批,在群里@你一下后,又隐身不见。但每次酒局通知在群里发布后,他马上会露脸说:“我去我去。”然后,通常是后半局才匆匆赶来,因为他每天饭局太多了,赶场是常态。 他的文章比较高大上,各种儒家各种古典,时评也能让他导到几千年前去说事儿,通篇读完云里雾里,又觉得特别有道理。读他的文章我最关注如何从中找出配图的关键字,往往读好几遍不知道如何配图。最后只好找一张诸子老人家的图了事,毕竟文中引用了不少这些老人家的话。 韩浩月我喜欢叫他老浩月或月老。有一次我编六根荐书,不知怎么着就把他的名字打成“老浩月”,发出来后我一个劲儿赔不是,没想到他倒挺美,久而久之我们就叫开啦。他撰文产量可能是六根里最多的,专栏所涉无死角,时评、情感、书评、鸡汤,没有他不能写的。因为存量足够,又加上每天还在不断新产,所以,他的根文从未断过,有时候还会替其他拖拉机手顶文。 再一点,他是唯一能把文章编好放在后台素材库的,我只需点一下推送就可以。有时候我会行使一些主编权力,修改一下标题,他的文章里能抽出很多好标题,就像“老男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这一类标题,都来自他的文章。曾有一段时间,我把他所有的文章都改成“老男人系列”标题,那组文章的阅读量都比较可观。难怪,他那么喜欢老浩月的称呼。 潘采夫是最不靠谱代表,他其实稿量也不少,存货丰富,但就是不交稿,说什么主动交稿存在感多差啊。想当年,他编《新京报》文娱时评版,基本上就是下午两点开完选题会,6点要把版编出来,他就是习惯这样的节奏,早交稿他心里觉得慌。当年,我们一起在报社服务时,有一些约稿上的交集,通常是我帮他约稿,比他还着急。记得每次有重要历史题材电影上演,不等他催,提前几天我就跟杨念群老师约稿,然后,等他找我约杨老师稿时,稿子已经妥妥地在我邮箱里了。 这位小濮洲的十字街骑士,一不留神骑到爱丁堡去,写的小濮洲和爱丁堡随笔都特别好看。异域文化的交叉让他文风大变,他也成了我不太认识的爱丁堡骑士和小濮洲绅士。 武云溥是六根中的“80后”代表,当年我在报社时的最佳搭档。把选题交给他特别放心,到排版日他稿子自动到邮箱里,可以不用编辑直接下版,大小标题全都有模有样,甚至字数都差不离,也校不出什么错字,就这么靠谱。离开报社后,这些年他尝试了很多工种,同时升格为奶爸,产量严重受影响,也成了著名拖拉机手。早期的文章现在读来还是文笔绚丽、内容扎实。不久前汪国真去世,他捞出早前的采访稿,可以说是那几天最有分量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后期从事商业报道,写了很多有质量的非虚构报道,但我对商业无感,还是觉得早期文章更好。 他发烧各种电子产品,对各种最新的网络应用也精通无比,唯独对微信公众号完全无感,口口声声说要接手六根主编之职,至今没见他在后台有动作。老武老比画,真枪见功夫,哈哈。 我自己个儿嘛,没什么好说的,他们把我推为主编,我就“主要负责编”。本来写文章就少,这些年做了奶爸更是笔耕迟钝,又因为开了一堆公众号,给自己挖了好几个大坑,每天都处在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的艰难跋涉中。 五 2014年10月,全职奶爸两年后我再次成为上班狗,加盟了中信出版集团。一来二去认识了美女同事杨爽,她是中信去年最畅销图书的执行策划编辑,在百万级以上。我向她推荐了六根公众号,她看了表示有点喜欢,然后,我不怀好意地向她提出想出一套六根丛书,以为她会当即否掉。因为他们分社以出版畅销书为主,像六根这样的小众书肯定不是她们的菜。没想到的是,她对六根丛书挺上心,让我们交了一些样章就开始走起了选题流程,更没想到的是,选题居然通过了。 我们专门组了温州大排档酒局,把“百万大编”杨爽请来。这一顿美坏了六根,第一次消灭了5瓶白酒,好像600万正在向我们招手一样。酒过六巡,签了合同,六根丛书正式启动。之后的每顿酒局,我们有了更明确的主题和由头。一顿商量截稿日,一顿商量丛书名,一顿合计书名,一顿描绘宣传方案……书没出,已经喝了不下六顿酒。 尤其是丛书名,群里几乎天天争吵个不休,什么“十字街”、“思无邪”、“六扇门”……什么鬼名字都有,我则一天到晚刷屏“醉醒”。也许是被我刷习惯了,起名高手李辉来了个“醉醒客”,再次获选,“六根”和“醉醒客”均出自他的命名。然后,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好,怎么看怎么顺眼。有了好名字,如果再有一个好设计,就更完美了。每当这个时候,我第一个会想到一直葱白的设计师朋友胡颖。 2015年3月,我请胡颖帮忙设计醉醒客logo,他答应了。一周后,他给了我一个完整的logo方案,把我们六根都惊呆了,太完美了。 胡颖在自己“北平会”公号里,对这个设计做了一个释义:“醉醒客是一套丛书的名。绿茶兄给的视觉命题,并释义:挚友六人,号六根,持续了八九年的酒局,几乎每个月喝一顿,很固定,每次喝到微醺,也偶醉,但我们相信自己都有清醒的头脑,故名‘醉醒客’。 设计的工作从收集整理信息开始,以上可得出的关键词:友、六(固定),酒(酉本字、象形),醉、醒(夜饮东坡醒复醉),客(梦里不知身是客)。把这些信息通过视觉加工出来,设计就完成了。” 六根下一顿酒局,最重要的嘉宾就是胡颖。 有了好的丛书名,每本书还要有好的书名。百万美女大编说现有的书名都不行,彻底重起。起书名酒局在懒人餐厅喝起,酒过六巡,各种书名满天飞。 老浩月是起书名高手,蹦出好多好词,在李辉的“脚跟”系列中,找到一句“雨滴在卡夫卡的墓碑上”,并把这个书名送给李辉。大家都觉得意境很对,李辉自己也很喜欢,“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就成了李辉这本的书名。 起了那么多书名的老浩月,最终忘了给自己起书名。在之后的每天,他在群里给自己起书名,大家也每天一场书名会,就是没给月老想出一个书名。这场书名大战持续了两个月,直到5月6日,“错认他乡”这个书名才最后落到浩月头上,大家一致认为该书名有范儿。 叶帅的书,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起名,但是他自己任性地起名为“可以论”。好吧,可以。 潘采夫整晚拿着手机一首首念茨维塔耶娃的诗,好像每一句都是书名,在他念得口干舌燥时,我从茨娃诗中听到一句“在风中小站片刻”,等会儿等会儿等会儿……“在书中小站片刻”就成为我这本的书名。 我也回赠他一个书名“从小濮洲到爱丁堡”,但“十字街骑士”在他心中是霸气的童年回忆,谁也无法动摇。 最后,只有老武的书名还在比画。 六 六根六人,数我文笔最差,总序却落我头上,理由是,我是六根主编,最了解六根公众号和每个人的风格,这事儿必须摊我身上。我是六推不掉,只好闷一口酒,应了。就这么点儿事,被我拉拉杂杂写这么老长的流水账,真是醉了。 醉醒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