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真诚为人的一生,[发奸摘伏,不避强御]的耿直个性,怀王佐之才,抱济世之志,以天下为已任,对国家、人民、事业的虔诚,足以感动天地,足以为世人之[楷模]、为后人所仿效,故被尊称为品学兼优,才通文武,[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三不朽”伟人。
夫大丈夫能左右天下者,必先能左右自己。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穷。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已而弗舍者,必其有所存也;知人之防已而不避者,必其有所倚也。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放敌不敌而天下服。
世传刘基对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谶纬术数、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农事医学、扶鸾占卦无所不精,满溢着神仙般神秘的色彩,是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透彻天机,有着非凡智慧和谋略的神秘人物,故有“智圣”之美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数百年来,有关刘基的神话传奇智慧故事,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刘基不但深为民众所喜爱,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特别是近代,刘基文化的研究更遍及全国。
今天,当我们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时,我们应当关注他人生中的每个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汲取养分,充实我们的人生历程。我们窥一斑见全貌,打破时间顺序,不以刘伯温的生平为主线,而是重点突出他一生的值得一书的事迹和思想,多方面、全方位展示这位智囊人物卓越而神奇的智慧世界,对于现代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是审度时势、治国安邦大智慧的锦囊秘笈,是人们管理决策、事业经营、获取生存智慧的宝库,也是待人处世、解决复杂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真言。
刘伯温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他的远祖是江苏丰沛人,有人推测他们这个家族可能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有些关系。他的祖先在宋朝时曾经做过武将,为抗击金人入侵,以身殉国。宋朝即将灭亡时,刘家迁至青田县,估计这与躲避战乱有关系。到刘伯温出生时,他们家世居武阳已经五代了,是当地有声望的一个大族。
曾祖父刘濠,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而且通晓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曾做过南宋的翰林掌书。刘伯温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为了保存力量,他们分散成几股力量,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天色已晚,因为刘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乡绅,所以他就前去刘濠家里过夜。刘濠听说他这次回朝就是送黑名单的,不禁暗自着急,一旦名单送上去,就会有无数个家庭因此而分崩离析。但是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力能够命令苟贴儿将名单交出来。当时只有10岁的刘熵很聪明,他附在祖父耳边说了一个计策,于是祖父刘濠就找来地保、甲长之类的人来陪着苟贴儿一起喝酒,不多一会儿就将苟贴儿灌醉了,然后他们偷出黑名册烧掉,再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地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逃生,对刘家感激不尽,自己胡乱编造了几个名字算是黑名单就赶紧离开了。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
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了儿子刘伯温,视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伯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刘伯温聪慧过人。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他跟着老师学《春秋》这部古奥艰深的著作,每次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刘伯温不仅好学刻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为人非常正直,有一种从祖辈继承来的正义感,后来他在高安做县丞时,就以清正廉洁、正直公平为当地百姓所赞颂。可以说这种来自家庭的影响对刘伯温来说是非常深远的,从他在元朝做官、辞官,到他为朱元璋重用,甚至到他当上明朝重臣,他都没有因为别人的权势或是威逼利诱而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总是机智灵活地去办好每一件事情,如果是违反原则的事,他坚决拒绝。
P2-3
在浙江武阳村南的夏山,有一座十分简单朴素的墓冢,墓地基座连青石都没有,坟冢上荒草萋萋,跟浙南普通穷苦百姓的土冢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就是在这样一堆不起眼的黄土下面,却安息着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前面石碑上赫然写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之墓”!原来,这里长眠的竟然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他被世人称作是与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胸有韬略的一代智慧大师!
刘伯温(1311~1375年),本名刘基,字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14岁时进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研习宋明理学,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慢慢受到世人的瞩目和朝廷的重用。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当众赞颂他“将来必定会光大门楣,振兴刘氏家族!”
刘伯温确实是江南俊杰,人中翘楚。他不负众望,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书写了他辉煌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如果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
刘伯温曾引《左传》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并以之为格言,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三不朽”格言。刘伯温就是这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他的人生轨迹、为政智慧、军事谋略、民本思想及文学观点,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三个标准。
立德,即修身养性,确立君臣和民本思想,践行儒家道德。刘伯温思想的精髓是“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一民一物吾肺腑”,这种“仁”的精神,在刘伯温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自始至终的贯彻。他说过:“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水,而不为不义动。”这体现了他所坚持的“仁勇兼备”的英雄之道,构成了他一生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时至今日,这种时刻牵挂民间疾苦、以仁爱之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思想,依然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与学习。
立功,赢取功名,这是古代人臣士子入世的目标,即佐君主、抚下民、戍边疆、理朝政等,建功立业,功垂千古。生在元末之际,社会动荡,仁人志士都在积极为自己的理想奔波,刘伯温“以天下苍生忧戚为忧喜”,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他怀着远大抱负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以实现他的“民本”政治主张,但他的努力和苦心却屡屡被昏庸的朝廷压制。失望之余,他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即便在隐居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努力,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志向,而是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静观天下形势,韬光养晦,等候明主。经过一番深入分析,最后决定应朱元璋之邀出山,希望通过帮助朱氏打下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出山之后,身为军师,他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立了极大功业。他制订“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深得朱元璋赏识。这些谋略得到执行后,很快便发挥了效力,实力较小的朱氏集团在与各方义军争战过程中逐步壮大,最终推翻元朝政府,建立了大明王朝。刘伯温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个谋士,能够把自己的主张明确地施加到统帅者身上,得到贯彻执行,而且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智慧,需要坚定的信念,有着为人谋而不居功的谦让,有着进退自如的心境,才能够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立言,即立有德之言,著书立说,劝诫告人,流芳百世。他自幼以“伯温”(百温)自号,勉励自己勤学不厌,苦读深思,博览百家,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学业基础。他还勤耕笔作,一生中留下大量著作,像《郁离子》《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百战奇略》《覆瓿集》《写情集》等亦诗亦文,亦寓亦讽,充分体现他德政宽仁、为政爱民、治国安邦的思想,闪烁着他深邃的儒家哲学和睿智的军事谋略,让后人千百年来传诵研习。
后人赞颂刘伯温是“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传世之文章如(刘文成)公者”,足可见他还是一个千古文学大家!可以说,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家一身”的人,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谓之“智比诸葛亮,功盖曾国藩”,一点不假!
在刘伯温光辉业绩的背后,也有他被人嫉恨、排挤、忧愤不得志的一面。出于对他的赞扬,很多记载往往只强调他的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兵法,多才多艺方面,强调他的为人正直刚毅,襟怀坦荡,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不得志的一面。因此,本书还从一个侧面,从刘伯温郁闷不得志、解甲归田的时候,来凸显他的生活智慧、为人之道、仁爱风范。
“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标杆,是刘伯温用一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人生智慧,它激励着后世无数士人在人生进程中不断迈向这一目标。今天,当我们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时,我们必须关注他人生中的每个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来充实我们的人生历程。我们窥一斑见全貌,打破时间顺序,不以刘伯温的生平为主线,而是重点突出他一生的值得一书的事迹和思想,通过对比和深入阐述,来透视刘伯温的思想和智慧,让我们从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借鉴。
著名学者胡岩林对刘伯温的评价较为准确:“他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实践活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作为地主阶级的儒生,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刘伯温的名利思想当然不可置之度外,但他毕竟是个有理智、有抱负的贤臣。从他全部政治实践可以看出,他的治国安民抱负,同贪图名利之庸碌之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用“功成名就”来概括刘伯温的一生,实不为过;换一个角度,“功成身退”“以退为进”“无为而为”,这才是刘伯温一生至高的精神境界。
李家晔于北师大
200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