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人豪刘伯温(功彪千秋德炳万古的智慧大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家晔//吴玲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那真诚为人的一生,[发奸摘伏,不避强御]的耿直个性,怀王佐之才,抱济世之志,以天下为已任,对国家、人民、事业的虔诚,足以感动天地,足以为世人之[楷模]、为后人所仿效,故被尊称为品学兼优,才通文武,[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三不朽”伟人。

夫大丈夫能左右天下者,必先能左右自己。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穷。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已而弗舍者,必其有所存也;知人之防已而不避者,必其有所倚也。

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夫欲取人之国,则彼国之人皆我敌也。故善省敌者,不使人我敌。汤武之所以无敌者,以我之敌敌敌也。惟天下至仁为能以我之敌敌敌。是放敌不敌而天下服。

内容推荐

世传刘基对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谶纬术数、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农事医学、扶鸾占卦无所不精,满溢着神仙般神秘的色彩,是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透彻天机,有着非凡智慧和谋略的神秘人物,故有“智圣”之美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数百年来,有关刘基的神话传奇智慧故事,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刘基不但深为民众所喜爱,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特别是近代,刘基文化的研究更遍及全国。

今天,当我们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时,我们应当关注他人生中的每个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汲取养分,充实我们的人生历程。我们窥一斑见全貌,打破时间顺序,不以刘伯温的生平为主线,而是重点突出他一生的值得一书的事迹和思想,多方面、全方位展示这位智囊人物卓越而神奇的智慧世界,对于现代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是审度时势、治国安邦大智慧的锦囊秘笈,是人们管理决策、事业经营、获取生存智慧的宝库,也是待人处世、解决复杂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真言。

目录

前言:立德立功立言

第一章 少年奇才待天时

家庭熏陶 少年出神童

博闻强记 视书如命

进城修学 拓宽眼界

大志立定 大器晚成

猿洞获天书 喜得同道友

石门苦读 一举中榜

伐薪为读书 神送“国师鱼”

惊闻浣纱歌 以“百温”自警

智斗恶霸 以其道治其身

感于江东游学 激荡雄才大志

千里迢迢 拜求兵书

勤练杂学 遍习百艺

第二章 折戟仕途 藏锋芒沉浮自主

拒绝休妻 夫妻相濡以沫

仕途受阻 回乡韬光养晦

路过家门效大禹 大局为重

教子有方 学习先立德

做人立品 做事立信

义交宋濂 殊途同归

不计嫌隙 力荐李善长

自办乡学 与乡邻亲如一家

起点相同 终点迥异

挚友相交 志同道合

智救张一坤 忠才唯用

第三章 才华盖世九宫八卦建北京

精于择日 预见先行

噬犊情深 巧解家务事

智擒窃贼 以理服人

化苦为甜 核桃变废为宝

梦中解联 解甲脱身

巧设字谜 散财助后生

白银千两 不抵青田石章

路碑题字 贫地掘金利百姓

苦饼难咽 为民奏请减税

探寻圣人府 为民代言

求雨赦人 挽救无辜

礼贤下士 宝珠不抵贤才

妙对对联 巧借粮食

过清凉界 为民减税

第四章 见微知著 伯温献策谋霸业

折戟仕途 出山建大业

问策天下 运筹帷幄定江山

见微知著 智救朱元璋

破釜沉舟 哀兵必胜

不杀降兵 胜战先胜人

言为心声 臣为君腹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吉日称帝 天下归心

功成身退 婉拒为相

火眼金睛 为朱元璋扫除后患

营建中都 力言谏阻

问计治国之道 劝诫施行仁政治世

三试伯温心 探问日后江山

军中拜相 知礼谦让

一夕噩梦 善圆梦救众僧

劝君以古为鉴 得天下莫忘治天下

讽谏主上 激其斗志

人生如棋 进退自如

以道事君 先人后己

修建王府 矫枉过正

第五章 马上取天下 马下治国家

忠而见疑 认清正道

治国之道 为政之本

审判康泰 宽宏大量

筹款建京 借力献财

托梦天帝 巧建皇宫

修建关隘 功成引退

攻其大忌 智服大帅

布设场景 巧救工匠

神机妙算 点化徐达

解梦是假 救人是真

怒斩李彬 执法如山

忠告胡惟庸 光明磊落

智杀权贵 铁面无私

为民除害 不徇私情

遭人陷害 不争不辩

第六章 耕读山水 著书立说俟明主

郁离郁离 智慧之言

归隐赋南曲 志向在心中

谋比张良 略抵孔明

以春申为鉴 警示后人

运用术数 出神入化

无信不立 以诚为本

在商言商 商道为先

宽容为大 避实就虚

疏浚之道 效之为政

刚柔相济 恩威并用

民为邦本 君民一体

百战奇略 重在“省敌”

以镜为鉴 以书观世

第七章 上善若水 两袖清风彪青史

卖柑者言 贫者智道

莫效邯郸学步 不可丢弃自我

赋歌吟诗 以表己心

感悟太极 天人合一

无为之道 上善若水

甘居人下 持守本色

功成身退 舍虚妄之名

告老还乡 颐养天年

撕碎墓图 回归泥土返本真

继承遗志 经世济民为苍生

试读章节

刘伯温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他的远祖是江苏丰沛人,有人推测他们这个家族可能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有些关系。他的祖先在宋朝时曾经做过武将,为抗击金人入侵,以身殉国。宋朝即将灭亡时,刘家迁至青田县,估计这与躲避战乱有关系。到刘伯温出生时,他们家世居武阳已经五代了,是当地有声望的一个大族。

曾祖父刘濠,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而且通晓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曾做过南宋的翰林掌书。刘伯温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为了保存力量,他们分散成几股力量,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天色已晚,因为刘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乡绅,所以他就前去刘濠家里过夜。刘濠听说他这次回朝就是送黑名单的,不禁暗自着急,一旦名单送上去,就会有无数个家庭因此而分崩离析。但是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力能够命令苟贴儿将名单交出来。当时只有10岁的刘熵很聪明,他附在祖父耳边说了一个计策,于是祖父刘濠就找来地保、甲长之类的人来陪着苟贴儿一起喝酒,不多一会儿就将苟贴儿灌醉了,然后他们偷出黑名册烧掉,再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他们故作慌乱地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逃生,对刘家感激不尽,自己胡乱编造了几个名字算是黑名单就赶紧离开了。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

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了儿子刘伯温,视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伯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生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刘伯温聪慧过人。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他跟着老师学《春秋》这部古奥艰深的著作,每次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刘伯温不仅好学刻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为人非常正直,有一种从祖辈继承来的正义感,后来他在高安做县丞时,就以清正廉洁、正直公平为当地百姓所赞颂。可以说这种来自家庭的影响对刘伯温来说是非常深远的,从他在元朝做官、辞官,到他为朱元璋重用,甚至到他当上明朝重臣,他都没有因为别人的权势或是威逼利诱而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总是机智灵活地去办好每一件事情,如果是违反原则的事,他坚决拒绝。

P2-3

序言

在浙江武阳村南的夏山,有一座十分简单朴素的墓冢,墓地基座连青石都没有,坟冢上荒草萋萋,跟浙南普通穷苦百姓的土冢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就是在这样一堆不起眼的黄土下面,却安息着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前面石碑上赫然写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之墓”!原来,这里长眠的竟然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他被世人称作是与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胸有韬略的一代智慧大师!

刘伯温(1311~1375年),本名刘基,字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14岁时进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研习宋明理学,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慢慢受到世人的瞩目和朝廷的重用。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当众赞颂他“将来必定会光大门楣,振兴刘氏家族!”

刘伯温确实是江南俊杰,人中翘楚。他不负众望,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书写了他辉煌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如果用“功成名就”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

刘伯温曾引《左传》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并以之为格言,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三不朽”格言。刘伯温就是这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他的人生轨迹、为政智慧、军事谋略、民本思想及文学观点,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三个标准。

立德,即修身养性,确立君臣和民本思想,践行儒家道德。刘伯温思想的精髓是“以民为本”的仁政学说。“一民一物吾肺腑”,这种“仁”的精神,在刘伯温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自始至终的贯彻。他说过:“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水,而不为不义动。”这体现了他所坚持的“仁勇兼备”的英雄之道,构成了他一生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时至今日,这种时刻牵挂民间疾苦、以仁爱之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思想,依然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与学习。

立功,赢取功名,这是古代人臣士子入世的目标,即佐君主、抚下民、戍边疆、理朝政等,建功立业,功垂千古。生在元末之际,社会动荡,仁人志士都在积极为自己的理想奔波,刘伯温“以天下苍生忧戚为忧喜”,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他怀着远大抱负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以实现他的“民本”政治主张,但他的努力和苦心却屡屡被昏庸的朝廷压制。失望之余,他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即便在隐居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努力,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志向,而是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静观天下形势,韬光养晦,等候明主。经过一番深入分析,最后决定应朱元璋之邀出山,希望通过帮助朱氏打下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出山之后,身为军师,他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立了极大功业。他制订“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深得朱元璋赏识。这些谋略得到执行后,很快便发挥了效力,实力较小的朱氏集团在与各方义军争战过程中逐步壮大,最终推翻元朝政府,建立了大明王朝。刘伯温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个谋士,能够把自己的主张明确地施加到统帅者身上,得到贯彻执行,而且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智慧,需要坚定的信念,有着为人谋而不居功的谦让,有着进退自如的心境,才能够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立言,即立有德之言,著书立说,劝诫告人,流芳百世。他自幼以“伯温”(百温)自号,勉励自己勤学不厌,苦读深思,博览百家,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学业基础。他还勤耕笔作,一生中留下大量著作,像《郁离子》《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百战奇略》《覆瓿集》《写情集》等亦诗亦文,亦寓亦讽,充分体现他德政宽仁、为政爱民、治国安邦的思想,闪烁着他深邃的儒家哲学和睿智的军事谋略,让后人千百年来传诵研习。

后人赞颂刘伯温是“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传世之文章如(刘文成)公者”,足可见他还是一个千古文学大家!可以说,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家一身”的人,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谓之“智比诸葛亮,功盖曾国藩”,一点不假!

在刘伯温光辉业绩的背后,也有他被人嫉恨、排挤、忧愤不得志的一面。出于对他的赞扬,很多记载往往只强调他的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兵法,多才多艺方面,强调他的为人正直刚毅,襟怀坦荡,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不得志的一面。因此,本书还从一个侧面,从刘伯温郁闷不得志、解甲归田的时候,来凸显他的生活智慧、为人之道、仁爱风范。

“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标杆,是刘伯温用一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人生智慧,它激励着后世无数士人在人生进程中不断迈向这一目标。今天,当我们把他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时,我们必须关注他人生中的每个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来充实我们的人生历程。我们窥一斑见全貌,打破时间顺序,不以刘伯温的生平为主线,而是重点突出他一生的值得一书的事迹和思想,通过对比和深入阐述,来透视刘伯温的思想和智慧,让我们从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借鉴。

著名学者胡岩林对刘伯温的评价较为准确:“他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实践活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作为地主阶级的儒生,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刘伯温的名利思想当然不可置之度外,但他毕竟是个有理智、有抱负的贤臣。从他全部政治实践可以看出,他的治国安民抱负,同贪图名利之庸碌之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用“功成名就”来概括刘伯温的一生,实不为过;换一个角度,“功成身退”“以退为进”“无为而为”,这才是刘伯温一生至高的精神境界。

李家晔于北师大

2008年4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