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天
水下有一只一动不动的小幼虫。它黑乎乎的,长着水灵灵的眼睛,身上还竖着几根刺。小幼虫紧紧地抓住一棵水草,乍看上去,它就像一枚枯树叶儿的残片。它长长的腿上布满了细刺,背上还有两块凸起的肉块儿——毫无疑问,这是一只蜻蜓的稚虫…。
“真痒啊。”这只稚虫想。
这只还是稚虫的小蜻蜓名叫昆丁,它在这片水域出生已经快两个月了。它冬季出生,春天来临时,才从卵里孵出来。
这一天格外不同寻常。小蜻蜓昆丁脆弱的身体正在它那薄薄的、浅褐色的外壳里蜕变——小稚虫感到那个时刻就要来临了,它即将变成一只美丽的成年昆虫。为了那个时刻,它吃了许多孑孓、蜉蝣等等水生幼虫和淡水甲壳类小动物。每过一段时间,它的外皮就会变得又紧又小,于是它不得不把外皮换掉,好让身体继续长大。其实,它这样蜕皮已经有十多次了。
昆丁可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一只蜻蜓,因为谁都没有告诉过它。事实上,从来就没有谁跟它说过什么!自打它从卵里孵出来的那一刻起,它就在独自摸索。它只知道应该做什么:吃,而不要被谁吃掉。
池塘底部的光线弱了下去,小昆丁抬起双眼朝水面望去,水面上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身影,挡住了射入水中的光线。这个椭圆的身影下面有两只小小的脚掌在摆动,正从上面向它靠近。昆丁立刻就明白了自己有危险!它很担心,于是采取了紧急措施:它吸了一口水,让腹部储水。腹部膨胀后,它便等待着。刚才那个身影变得无比庞大,正好在来到它上面时停止了摆动。一切都平静下来……太平静了……突然,一道白色的闪电冲破了水面——那身影倏地潜下水来!水在强烈的撞击下被分开来,同时,昆丁也在冒着一串小气泡的漩涡中旋转,它清楚地感觉到一只巨大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接着一张巨大的鸟嘴扑了过来——就在它眼前、离它只有几厘米的地方张开了!昆丁被这噩梦般的场面吓坏了!如果不想就这么被生吞了的话,它必须马上行动。它猛烈地收缩腹部,像飞机的喷气式发动机一样,在一秒钟之内把刚才储存在腹部的水全部从身体尾部排了出去。它向上一蹿,如同一艘全速前进的潜水艇——就这么几厘米远的距离使它脱离了危险。刚才可真险啊……那个身影一浮向水面,水就重新合拢了,那些气泡也在被搅浑的水里逐渐消失了。
刚才是一只水乌袭击了它,可那是什么水乌呢?昆丁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它又抓住了一棵水草,再次一动不动,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它还活着——这次的幸免于难让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蜕变了。
过了一会儿,昆丁朝一棵更粗壮的芦苇移动过去,然后一直向上攀爬到水面附近。它在水面下待了几分钟,身体紧张得僵住了。水的上面就是充满空气的世界了,那个世界对它而言完全陌生,而且刚才那次从水面而来的袭击预示着上面可没有什么好事儿。它颤抖着,在心里鼓励自己:“加油,昆丁!要勇敢啊!马上就好了。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也不是犹豫的时候。你什么也不怕,一切都会顺利的。虽然这上面会有可怕的生物,可那又怎样?你还是必须得去!要有信心,去做你要做的事吧!加油,好家伙,去吧!”
它冒险把头探出水面,眼睛露在空气中,身体还在水里。它慢慢地浮上来,直到艰难地把自己完全从水生环境中脱离出来。它在空气里吸了吸气,吐了吐气——这让它觉得还挺有趣的!它脸上也慢慢浮起一个略带惊喜的微笑,但它没有时间去好好享受,因为它很清楚,即便钩住了芦苇秆,自己也还是身处危险之中,它那水生的纤弱身体眼下还没有任何防御能力。此时,它坚定了信念:必须训练自己在空气中呼吸。昆丁不知道自己羽化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可它知道自己要到水面之上生活。它在空气中待了漫长的几分钟后,才回到水里。它放心地告诉自己:“一切器官运行正常。”P1-5
你们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研究的是鲜活的生命;你们将昆虫塑造成恐瞑和怜悯的对象,而我要激发人们对昆虫的喜爱;你们在刑房和屠宰场一般的实验室里工作,而我在蓝天之下、在曼妙蝉鸣中观察它们……你们探索死亡,而我探索生命。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昆虫记》作者)
人们越来越少留意荒僻的自然地带了,而这些地方其实非常奇妙,我很珍惜这样的地方。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我的科学观察。我写下昆丁的故事,并非想把我的读者们变成研究蜻蜓的专家。不过,要是这个故事让读者们想要去水塘、池沼周围看看的话,那就太棒了!
——格文纳艾勒·大卫(法国昆虫学家、本书作者)
“小生命”也有“大故事”
翻译《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是在一个温暖的冬天,可昆丁的故事把我带进了春天,把我带回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里,带回了那捕捉金龟子、追逐红蜻蜓的岁月。那时的我们关心的是手中的红蜻蜓翅膀上有多少密密麻麻的纹路,草地上的蚂蚱用那有力的后腿能跳多高多远,怎样才能数清叶子上的毛毛虫到底有多少只脚……这些童年时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让我们学会了观察大自然,了解了比我们自己要渺小很多的生物,看到了除了人类之外,在地球上还存在着如此丰富多样的生命!
当我们小时候轻易地用手指便捉住一只蜻蜓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厉害……可当我们被毛毛虫身上的毛刺伤的时候,便知道了自己也有渺小的时候……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只是“以大欺小”,因此感谢有像《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这样的故事写给小读者与大读者们,因为这样的儿童文学创作就是为了给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开启一扇人文的窗口,让孩子们在生动的故事描写中学会换位思考,明白大自然里不起眼的“小生命”也有“大故事”!
昆虫与我们人类一样,在朦胧与混沌之中开启生命最初的样子,在求生的驱动下顽强地成长,它们历练自己的能力与意志,并且在生命旅程中结识好朋友,也会慢慢开出爱的花蕾,经历生死的考验,然后坦然地面对生命最后的旅程……
然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者对昆丁还是小稚虫时的描写。翻译之初,我便不知不觉地在脑海里映画出了幼小的蜻蜓稚虫在池塘里刚刚诞生、刚刚苏醒的样子,它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如此生动鲜活,这样一个对我们人类而言不起眼的小生命在作者的文字里变成了“你”和“我”,变成了身边所有最为鲜活而奇妙的生命,因此不得不感叹大自然母亲造就生命的奇迹!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也要成为一位妈妈了。与所有做母亲的人一样,自从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便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体会着肚子里那个新生命的变化与成长。人类幼小的生命体也与蜻蜓昆丁还是小稚虫的时候一样脆弱,但也一样顽强!
但昆丁的生命力更值得我们去尊重,因为它独自出生,独自生活,作为蜻蜓,它是独立而坚强的;而且昆丁不冷漠、不高傲,它像我们人类一样,需要友谊和爱情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完整、更有意义。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小生命对情感需求的理解,不仅能让大小读者们了解蜻蜓这种昆虫的特点,也让它们变成了我们生活中活灵活现的朋友。作为译者,也作为读者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也能对大自然里的生物充满好奇,同时也能用我们人类充满爱与包容的想象力去理解和尊重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小生命。
在翻译这本书之前,我对蜻蜓的了解和大多数普通读者一样有限,随着整本书翻译工作的结束,我才发现自己在这部充盈着蜻蜓目知识的金矿中挖到了多少宝藏!除了红蜻蜓、蓝蜻蜓、纤细优雅的豆娘,还有春蜓、非洲蜓、帝王伟蜒,等等。大眼睛的黄足春蜓择河滩而栖,它在故事里的出现提醒了读者: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会给多少稀有物种带来生存的威胁啊!
昆丁经历的各种危险显然不仅仅与昆虫界的伙伴们有关,与人类生活也环环相扣。昆丁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工池塘,就在人类生活区域内,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池塘却在作者笔下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希望小读者们看完这本书之后,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里不要忘了去公园里散步,去草地上玩耍,去小河边看看蜻蜓、蝌蚪与青蛙,也不要忘了与家人朋友常常去城市边缘的田园、乡野、树林走走看看……一切水、木、阳光和空气都是大自然赋予地球生物最好的礼物。
结束这篇翻译后记之前,我想说一说这本书的法文作者格文纳艾勒·大卫。在作者简介中,大家能看到这位蜻蜓目专家的生活可真是丰富!他不仅是昆虫爱好者,还因对大自然的喜爱而成为了研究员;不仅写书、写文章,还参与电影创作并参加朋克乐队。我想他对生活的热情也给本书的创作带来了很积极的影响吧!这或许可以给大小读者们一个启示,那便是让生命保持热情与活力、珍惜自己的爱好,好好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业余活动,我想无论在什么年纪,都不应该忘了学习、工作与生活相辅相成的道理吧!
最后我要以感谢作为结束:感谢魔法象引进本书,出版中文译本,也感谢读者们把故事读到了最后!
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愿读者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能会心一笑,让内心充满对生命的感恩,充满对生活的热望。
余婷婷
昆丁是一只勇敢无畏、充满好奇的红蜻蜓,它生活在大城市附近的一个人工池塘。年轻的蜻蜓很快地学会了独自生活,它惊讶地发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且还危机四伏。然而,生活对它而言依旧妙不可言,它找到了新朋友,生命的本能还一直促使它去寻找那一只与它相似的雌蜻蜓……格文纳艾勒·大卫著、余婷婷译、梁琴绘画的《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魔法象》这是一本关于蜻蜓的自然小说,由一位充满热情的法国蜻蜓学家创作,在他的笔下,红蜻蜓昆丁有着各种各样的蜕变以及有趣的经历,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将大自然的奇幻景观融入其中。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神奇的蜻蜓世界吧!
一只小蜻蜓的生命历程,一部大自然的绚丽史诗。
法国昆虫学家格文纳艾勒·大卫的自然小说力作,科学观察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只蜻蜓的瑰丽人生。
让我们跟随余婷婷译、梁琴绘画的《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魔法象》,走进神奇的蜻蜓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