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恢一、陆明编著的《城市学(第3版)》的指导思想是将城市这样的复杂系统视做一门高阶的、多回路、非线性的反馈结构。以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并重,紧密围绕当代文明与城市对策进行研究,同时,汲取了新兴学科如控制论、耗散结构论、混沌学、分形几何学等新的科学思维,突出了城市学研究的宏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本书对当今我国城市的基本决策怎样选择,城市结构和模式如何建立,城乡和区域系统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怎样建设等问题,都有所探讨。
本书的理论研究和方法有可能拓展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城镇体系与人口分布演化模式,以供试验和研究。
唐恢一、陆明编著的《城市学(第3版)》是遵照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指导思想与学说参与探索创建城市学的一种尝试。书中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系统科学的成果研究城乡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性和深层次问题,包括城市的本质、城市化、城市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城市的结构与形态等,以及城乡/区域规划科学化的途径,即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将其纳入地理系统工程的轨道而进行理论铺垫。书中并提出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城乡发展的若干对策,及城乡优化发展的新模式和城市优化发展的若干取向。从一个侧面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和相关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作了铺垫。《城市学(第3版)》的立足点在于将系统分析引入城市研究和将系统工程引入城乡规划。
绪论
卷首篇·方法论导引 大成智慧学说——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0.1 综合简介
0.2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脉络
0.3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第1章 城市、城市化及其发展
1.1 城市的本质
1.2 城市化
1.3 城市发展的规律
1.4 城市发展的机制
1.5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情况
1.6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和评论
1.7 小结
第2章 城市的结构
2.1 城市的职能结构
2.2 城市的经济结构
2.3 城市的社会结构
2.4 城市的人口结构
2.5 城市的空间结构
2.6 城市的有机结构
2.7 城市发展的形态模式
2.8 小结
第3章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3.1 城市集聚动力因素
3.2 城市分散动力因素
3.3 ROXY指数简介
3.4 小结
第4章 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
4.1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4.2 作为耗散结构的城市
4.3 城市系统演化建模导引
4.4 城市系统演化的变量与方程
4.5 城市体系演化的人口单变量模型
4.6 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7 美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模型
4.8 小结
第5章 协同学与城市学
5.1 协同学简介
5.2 多学科领域的协同规律
5.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5.4 城市中的协同效应
5.5 小结
第6章 突变论——系统演化途径方法论
6.1 突变论的基本理论
6.2 突变论揭示了自组织系统的演化路径
6.3 城市系统的演化路径及其可持续性调控
6.4 小结
第7章 超循环理论的启示
7.1 基本概念和原理
7.2 进一步的说明
7.3 理论意义
7.4 对城市研究与建模的启示
7.5 小结
第8章 城市中的混沌
8.1 现代混沌理论
8.2 罗杰斯特方程中的混沌行为
8.3 奇异吸引子
8.4 分形几何学
8.5 系统的演化
8.6 制度学派与制度动力学模型
8.7 复杂系统的预测
8.8 小结
第9章 基于控制论的规划过程——系统规划
9.1 控制论与系统规划
9.2 目标、任务和对象
9.3 预测、建立模型和规划方案设计
9.4 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9.5 规划方案的实施
9.6 介绍有关的两个模型
9.7 小结
第10章 城市博弈
10.1 博弈论方法简介
10.2 城市开发中的博弈问题
10.3 城镇产业污染问题
10.4 公共地的悲剧
10.5 拍卖(招标)博弈
10.6 经济制度演进的自组织特性
10.7 小结
第11章 演化计算与城乡发展
11.1 遗传算法
11.2 基因编程
11.3 城乡发展中的优化问题
11.4 小结
第12章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城乡系统
12.1 复杂适应系统简介
12.2 研究历史回顾
12.3 进一步的探讨
12.4 城市复杂系统的适应性发展
12.5 小结
第13章 城市系统建模与动力学分析动态
13.1 城市计算机模型的发展简史
13.2 建模与仿真方法概述
13.3 当前城市动力学建模分析动态一瞥
13.4 小结
第14章 作为地理系统工程组成部分的城市/区域规划
14.1 引论
14.2 方法论
14.3 地理系统工程
14.4 城市/区域规划系统工程
14.5 系统工程建模导引
14.6 工程控制论的扩展和应用
14.7 小结
第15章 城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5.1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学
15.2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回顾和特点
15.3 我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战略构想
15.4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
15.5 水环境的治理
15.6 绿色增长模式
15.7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15.8 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观
15.9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与第六次产业革命
15.10 小结
第16章 当代文明与城乡发展对策
16.1 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与一元化
16.2 城市的规模及其有机形态模式
16.3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与道路系统
16.4 居住形态的发展与住房政策
16.5 节约土地的途径
16.6 山水城市
16.7 城市的精神风貌
16.8 “全球化”与“新经济”对城市的影响与对策
16.9 小结
第17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发展
1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调整的一个新阶段
17.2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
17.3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高级社会形态
17.4 社会主义中国城乡发展的优化路线——惠农式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新发展模式
17.5 我国城市发展优化模式的若干取向
17.6 小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