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罗庚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元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华罗庚先生是从江苏省金坛县走出来的一位世界级著名学者。他的名字激励着无数的青少年奋发进取,立志成才。华罗庚不仅是一位在艰苦条件下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而且是一位经历新旧两个时代、数遭坎坷、有矢志不渝爱国之志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本书不仅翔实地辑录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数学、文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还通过各界人士缅怀华老的文献资料,充分地表现了华老的伟大人格。

内容推荐

他叫华罗庚。相信你一定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数学家。书中讲述的,是华罗庚童年的故事,蛮好玩的。还有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做出的一件件与数学有关的奇事。童年的华罗庚很平凡。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华罗庚又怎会成就巨大,蜚声中外?

华罗庚是一位罕见的数学天才!

从凡人到天才,这中间华罗庚走过怎样的路?又有哪些成功的秘诀?本书中的故事,可以告诉你一切。

目录

第一章 东京

 1.安息

 2.去东京

 3.抢救

第二章 金坛

 4.童年

 5.初中

 6.中华职业学校

 7.辍学在家

 8.韩大受与王维克

 9.大病致残

 10.锋芒初试

 11.可爱的家乡

第三章 清华大学

 12.开拓者

 13.清华大学

 14.唐培经、熊庆来与杨武之

 15.大海游龙

 16.“一二·九”

 17.阿达玛与温纳

第四章 剑桥大学

 18.剑桥大学

 19.哈代与维诺格拉朵夫

 20.成熟

 21.完整三角和

 22.圆法与华林问题

 23.布劳赫一塔内问题

 24.圆法与哥德巴赫猜想

 25.华林一哥德巴赫问题

第五章 西南联合大学

 26.昆明

 27.堆垒素数论

 28.专著出版

 29.劫难

 30.联大数学系

 31.封锁与转变

 32.自守函数与矩阵几何

 33.俞大维与密电码

 34.赴美考察

 35.访苏三月记

 36.辟谣

 37.李公朴与闻一多

 38.启程赴美

第六章 旅美

 39.普林斯顿

 40.魔鬼与天使

 41.体论

 42.回国

 43.公开信

第七章 创业

 44.重回清华园

 45.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46.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

 47.“三反”与“思想改造运动”

 48.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49.访苏代表团

 50.中国数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51.数论导引

 52.筛法与哥德巴赫猜想

 53.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54.典型群

 55.多复变函数论

 56.数学竞赛活动

 57.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

 58.选拔人才

 59.学习方法介绍

 60.给青年的一封信

第八章 曲折

 61.科学发展规划

 62.反右运动

 63.《意见》

 64.大跃进

 65.厚今薄古

 6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7.“拔白旗,插红旗”

 68.线性规划

 69.矿体几何学

 70.高维数值积分

 71.反复

 72.中国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73.龙王庙会议

 74.练拳园地

 75.离开数学所

 76.从单位圆谈起

 77.去西南

第九章 劫难

 78.山雨欲来风满楼

 79.抄家与批斗

 80.周恩来批示

 81.统筹法与优选法

 82.普及“双法”之初

 83.重新出山

 84.易躲明枪

 85.陈景润与潘承洞

 86.难防暗箭

 87.保护与友谊

 88.熊庆来与张宗燧

 89.关肇直与吴新谋

 90.落下帷幕

第十章 春回大地

 91.回顾与反思

 92.开放

 93.中国数学会复会

 94.分所

 95.咨询工作

 96.重访英国

 97.老同志,新党员

 98.荣 誉

 99.重访美国

 100.寻梦

 101.著作出版

 102.告别

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英文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4.童年

6月的江南水乡,一片嫩绿,蓝天白云,阳光温柔,生机勃勃,这就是华罗庚的家乡——江苏省金坛县(今金坛市)。

如今的金坛已经看不见当年的情景了,满街瓦砾,到处在忙于建设新的楼房。农村也变了,昔日的茅草屋变成了瓦房,还夹杂着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小“洋房”。流经金坛的丹金漕河已被拓宽了。当年华罗庚的家正好坐落在河的中间。

为了怀念华罗庚,家乡人集资在金坛的中山公园里面为他建造了一座苏州园林式的纪念馆。纪念馆门口是一个小水池,四周环绕着柳树,旁边的小丘上建有一个华罗庚纪念亭。王震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华罗庚纪念馆

纪念馆门前的两根大柱子上刻有苏步青题写的对联:

一代畴人高山齐仰止

千秋事业祖国在腾飞

门内正厅当中,置放着华罗庚的半身雕像。雕像后面的墙上挂着聂荣臻的题词:

精勤不倦,自强不息

纪念馆里存有华罗庚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著作,还有结婚时用的家具及童年时玩的一个小木凳子“马嘟嘟”。

昔日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已变成颇具规模的六年制中学,校舍已是楼房。

1986年6月12日,华罗庚逝世一周年。“华罗庚纪念馆”剪彩开幕。金坛中学正式改名为:

华罗庚中学

这五个字是胡耀邦题写的。这一天可热闹了,第一届中国少年数学“华罗庚金杯赛”的前三名同学及他们的教练也应邀前来参加这项盛典。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的父亲叫华瑞栋,号祥发,人称华老祥。原为江苏省丹阳县舫仙桥人,后来搬到金坛定居。华罗庚的母亲叫巢性清,她是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笃信佛教。华老祥13岁时就开始做学徒,学做生意,非常精明能干。后来,自己筹资金开了一个小店。赚得钱后,又开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店,最后则开了一家大店。华老祥“曾任县商会丝业董事多年”。有了钱之后,华老祥逐渐放松了对生意的经营,更兼运气不佳,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个精光。由于经营不善,中店也倒闭了,只剩下一个小店。

华老祥的小店叫“乾生泰”,坐落在金坛清河桥之东。清河桥是一座拱形桥。由于拱距较高,冬天结冰时,行人常常从桥上滑跌下来。现在丹金漕河拓宽了,清河桥拆了,又重新修了一座平面桥,改名为“南新桥”。

清河桥东共有五家小店。从桥上走下来,为首的是一家窑货铺,然后是水果店、“乾生泰”、米行与烟店。“乾生泰”实际上是一个代销店。主要卖棉花,从中拿点佣金。华老祥还在另一个代销店恒泰丝行做点事。华老祥很精明,只要用手摸一下生丝与棉花,就知道它们属于什么等级,值多少钱一斤。“乾生泰”这个店还兼卖一点日用杂货,如棉线、火柴、蜡烛、香、香烟之类的小东西。买东西的人很穷,据华罗庚回忆:“来我们家小店买香烟的人很穷,常常每次只买一支烟,还要借用店里的香来点一下火。”包括房产在内,“乾生泰”的资金约500元。

华老祥家遭到火灾之后,他变得悲观,也更加迷信。华罗庚的母亲常年患病,婚后十多年还没有生育,直到近40岁才生下一女,叫华莲青。那时封建礼教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华老祥更盼望有个儿子。华罗庚正是在1910年11月12日,他父亲40岁时出生的。说来也巧,这一天正好是孙中山的生日。若按农历算,就是庚戌年10月11日,又恰与秋瑾同一生日。华老祥老来得子很高兴,曾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原来华老祥最担心他的独生儿养不大,中途夭折。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箩”字去掉“竹”字头是“罗”,“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戌年,就用了“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这也包含了他父亲对他的良好祝愿。家里人与乡里人还亲热地称华罗庚为“罗罗”。

华罗庚3岁时就曾遭过凶险。一天,妈妈抱着他坐一辆人推车去丹阳,途经一座桥,推车人不小心把车弄翻了,他们母子二人掉进了河里。他妈妈直喊救命:“救救孩子!”幸好一个浪将他们二人打到了岸边,才幸免于难。

华老祥家虽贫寒,但对他的独生子华罗庚却相当溺爱。那时人们喜欢玩纸牌,大人们只顾兴致勃勃地玩,没有人去理会华罗庚。他不高兴了,就去阻止他的妈妈出牌。阻止不住时,索性爬到桌子上对着大家撒泡尿,把纸牌冲走了。像他这样胡闹,竟没有人管他,可见他在家里不仅受宠,还有点霸气呢!华罗庚小时候说话不清,行动不灵,寡言少欢,乡里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罗呆子”,而且常常彼此在背后议论道:“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出息的。”

金坛很闭塞,华罗庚回忆那时的情景说,只要有一点点小事,大家就会围着看热闹。一天,突然有一辆汽车开到了金坛,就把金坛轰动了。“大家快来看哪!来了一个怪物,还有两只大眼睛呢!”

华罗庚在童年时,很羡慕骑着马的人。他居然把一个小木凳子上面钻了一个铜钱般大小的洞,用一根绳子套着当马骑,嘴里还叫着:“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张凳子还存放在华罗庚纪念馆里面。稍大些,华罗庚又把小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一前一后,学着骑马人的样子。

灯节,船会,凡是热闹的地方都是华罗庚喜欢去的地方。玩累了,他就躺在野地里或菜地里睡觉,急得家里的人到处找他,到处寻问他的下落。乡里人总是这样回答华家的人:“放心吧!你家的罗罗丢不了,会回来的。”有时在菜地里找到了正在睡觉的华罗庚,有时他玩累了,自己回家了。

华罗庚特别喜欢地方上流动的戏班子唱戏。他不但全神贯注地看戏,当戏班子离开金坛时,他也跟着戏班子一起走,到了别的地方,接着再看演出。

其实华罗庚是个很肯动脑子的孩子。有一次他跟虞寿勋一起出城去玩,见到一座荒坟,坟旁有石人石马。华罗庚问虞寿勋:“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虞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颇不甘心,沉思着说:“以后总有方法知道的。”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有个庙,每年赶庙会的时候,“菩萨”便骑着高头大马,头上插着羽毛,从青龙山进城来。一路上的老百姓,见着“菩萨”,纳头便拜,问神问卜,求医求子。华罗庚也常常夹在人群之中看热闹。菩萨真是万能的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的心中盘旋着。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跟着“菩萨”一起去了青龙山庙里,他想打破锅子问到底,看个究竟!这时,“菩萨”卸装了,原来都是人装扮的。另一种说法是庙里的泥菩萨经化装后,每年被抬下山来。华罗庚发现了“神”是泥菩萨装扮的。这下华罗庚可高兴了,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将事情弄得水落石出了。

P9-13

序言

我于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经陈建功与苏步青老师的推荐,由国家统一分配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秋,数论组成立,我成为该组的一个成员。从那时起,我即跟华罗庚老师学习与研究数论。我们朝夕相处。他的为人、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都使我很敬仰、很钦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逐渐萌发了为华罗庚老师写一个传记的念头。我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华老师。他表示同意。但从何着手,如何写,确实是个难题。在华老师仙逝前,他给了我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他自己认为他的传记上需要写的内容。实际上,主要是他的数学工作,此外,只涉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受到的迫害及他的数学普及工作。特别说到,他小时候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1985年,华罗庚老师仙逝后,我才开始认真考虑撰写他的传记问题。如果按照华老师的纸条上列举的内容作为提纲来写,恐怕只有相当专门的数学家会有兴趣,对他们能有些参考价值,一般人是不会有兴趣的。

华罗庚老师只念到初中毕业,他没有受过初中以上的正规教育。他能成为一个著名数学家,除他本人的天才与刻苦勤奋外,曾受到老师对他的栽培与朋友对他的帮助。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华罗庚老师,我觉得除纸条上的内容外,还应该将华老师的经历、治学经验、欢乐、彷徨与劫难尽量写出来,并且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他的老师、朋友与学生亦尽量作出交代,才能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从华老师的一生中得到启发与受益。为传记的完整起见,本书也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还希望本书能对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的研究有点参考价值。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想法。

由于我本人是一个专业数学工作者,写传记对我来说完全陌生,实在力不胜任,但我在主观上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即一切取材尽量做到反复核实,并客观地引征各方面不同观点的材料。尽管如此,主观与错误仍不可避免,还望读者不吝指教。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华师母吴筱元和华老师的子女与亲属华俊东和华苏等,他们对本书手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向我提供照片与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充分信任与支持由我来撰写华老师的传记。感谢王懋勤先生,他仔细阅读过本书手稿,并指出多处错误与修改意见,他还多次寄给我资料。感谢田方增、李文林、袁向东和裘宗沪教授向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资料。感谢陈德泉、计雷、方伟武、李之杰和徐新红教授,他们向我提供了华老师在普及数学方法时的情况及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感谢华老师的家乡金坛市政协赠送给我宝贵的资料。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慷慨地为我提供条件,使我能阅读其“大学服务中心”中收藏的珍贵与丰富的资料。感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对我的支持,允许我阅读有关华老师的某些材料。感谢王婷女士在排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王元

1994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战后年代里,华罗庚是在美国工作的许多杰出科学家中的一个,这些人中还有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Salaff S

(华罗庚)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流的科学巨人之一……像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样,最后成为本国传奇式的科学家。

——Batman P

我于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3年秋,数论组成立,我成为该组的一个成员……从那时起,我们朝夕相处。他的为人、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都使我很敬仰、很钦佩。

……我逐渐萌发了为华罗庚老师写一个传记的念头……在华老师仙逝前,他给了我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他自己认为他的传记上需要写的内容……

——王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