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旅美华人作家蔡真妮,育儿观点“对立”虎妈引发媒体热议;15年北美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揭秘别样北美生活;第三方视角,关注中国现实,聚焦文化冲击;敏锐而又细微的观察、自由而又超脱的表达,诙谐幽默而又不乏质感。
史上最给力的北美印象,无“笑”退款!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包括异域奇闻、异域文化、移民故事、体验北美,四大板块呈现最啼笑皆非的另类北美印象;“抢银行”、“买毒巢”、网聊减掉480斤体重……近百故事讲述最真实生动的别样移民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美)蔡真妮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红旅美华人作家蔡真妮,育儿观点“对立”虎妈引发媒体热议;15年北美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揭秘别样北美生活;第三方视角,关注中国现实,聚焦文化冲击;敏锐而又细微的观察、自由而又超脱的表达,诙谐幽默而又不乏质感。 史上最给力的北美印象,无“笑”退款!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包括异域奇闻、异域文化、移民故事、体验北美,四大板块呈现最啼笑皆非的另类北美印象;“抢银行”、“买毒巢”、网聊减掉480斤体重……近百故事讲述最真实生动的别样移民人生! 内容推荐 说起北美,你会有什么印象?华尔街、“9·11”事件?还是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你知道美国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旅美作家蔡真妮撰写《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一书,《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用幽默亲切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她人和周围的中国人在北美生活的逸闻趣事、她亲身经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撞击,展现了北美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许多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之余,让人对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 目录 一、异域奇闻 美国最荒谬的诉讼案 四个警察都对付不了的女人 中了乐透后的悲惨人生 索赔六千万的裤子官司 南美贵族到美国当打工仔 美国女人靠网聊减掉了480斤体重 美国人的算术水平 食量超人的狗保姆 便宜房子 卫星导航系统将汽车导向失踪 一个吸过大麻的女人 十六岁的未婚妈妈 中国辣酱把他送进了急诊室 两个美国老太太的“地狱”生活 美国产房里的逸闻趣事 二、异域文化 无处不在的推荐信 匪夷所思的版权保护 美国人的举亲避嫌 安全带的故事 漫谈北美的交通罚单和上庭申诉 交通罚单的故事 国外的官当得挺“窝囊” 警察废掉了我家孩子的安全椅 发生在图书馆的故事 圣诞礼物的烦恼 留学生被同学当成了同性恋 一个美国孕妇对于唐氏儿的选择 从一个瘫痪孩子身上透视美国的残疾儿童教育 结婚改姓 美国二线城市的房价 三、移民故事 中国人的姓氏在美国遭遇尴尬 在美国和加拿大误打急救电话之后 女人开车 开车撞到鹿 车祸记之追尾不赔 车祸记之连环撞 车祸记之自残型 正式服装 中国产妇在国外之一——产后吃冰激凌 中国产妇在国外之二——产后洗澡 中国人在美国怎么吃 十多年前自费留学生的省钱故事 吃救济的中国人 他在美国被指控性虐待女儿 留学生活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海外过春节,我们是一群无根的船上人 男人的啼笑皆非DIY 在美国老公打了老婆之后 在美国老婆打了老公之后 在美国婆婆打了儿媳妇之后 四、体验北美 “抢银行” 老外更加重男轻女 买房买了毒巢 被卖保险的小伙子点了“死穴” 老公的阑尾炎手术 滑雪无穷乐 糗事一箩筐 微波炉+鸡蛋=看急诊 在美国第一次被警察拦截 “吃钱”的美国自动提款机 半夜惊魂电话 干洗衣服赔偿事件 “杀人犯”与“父亲” 同名之累 人性化安检 绅士风度=吃豆腐 海边野营趣记 名牌包 美国的实习医生给我做手术 我在美国“免费食物发放站”做义工 试读章节 食量超人的狗保姆 圣诞节到加州,见到一位老朋友,她家养了一条大狗有70多斤重,宝贝得不行,两口子都要出差或是去度假时,会专门把狗送到狗旅馆去住几天。 可他们每次到狗旅馆把狗领回来,都觉得狗有点瘦了。两人经仔细研究后发现狗宝贝认床,到别的地方会睡不好觉。于是在“狗友”的推荐下,面试了一位狗保姆,想等到下一次度假时,就让狗保姆住到家里来专门照顾狗宝贝。 保姆是个洋女人,块头是朋友的两倍还多,和朋友家的大胖狗正匹配。朋友自己遛狗时,狗一撒欢她就重心不稳、被狗拖得趔趔趄趄地,而保姆遛狗时正相反,一拽绳子那狗立即原地踏步。 朋友看到狗保姆对照顾狗很在行,决定试用一次。于是和她定好了日子,并询问了她的饮食习惯。对方说自己是个素食者,不吃肉,于是朋友为她准备了满满一冰箱的食物,也为狗准备了充足的口粮。 然后两口子毫无后顾之忧地度假去了。 一周后两人回来了,一进门看见狗保姆正拿着液体咖啡伴侣的盒子,仰着脖子在往嘴里倒呢! 那东西是专门配咖啡用的,粘腻得很,又没有味道,朋友不明白保姆为什么要直接拿来喝。 结果她回答说因为家里的牛奶喝光了,所以只好喝这个。 朋友临走前买了一桶牛奶,就是一加仑(3.785升),加上冰箱里原来还剩的大半桶,一周时间她喝了六七升牛奶,一升牛奶大约按两斤算,她平均一天喝掉了两斤牛奶! 朋友说我给你买了酸奶你看到了吧? 因为她提出自己吃素,奶制品吃得多,所以朋友特意给她买了一箱酸奶,里面有十八盒,心想她或许没见到所以光去喝牛奶来着,谁知她回答早就吃光了。朋友打开冰箱后吃惊地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所有的奶酪、面包、水果、蔬菜……踪影全无,再打开冷冻箱一看,也是空的,不仅里面的老外食品被吃光了,里面的海鲜、甚至一袋袋的中国食品速冻水饺、冷冻小笼包等都不见了,那可都是有肉的啊! 朋友想这保姆挺厉害的,连水饺都会煮,许多中国人煮冷冻水饺时火候都把握不好呢。 朋友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那些中国食品她怎么处理了,狗保姆说她研究了半天,都给煎着吃了。 聪明吧? 又问知不知道里面是有肉的,她说很好吃,吃不出肉来,根本看不出来的肉就不能算作肉。 原来在她看来牛排那样的大块肉才叫肉。 两个主人后来想找点东西吃,发现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那半瓶液体咖啡伴侣是唯一剩下的东西。 朋友两口子爱吃巧克力,到欧洲出差时常带巧克力回来,家里到处都有巧克力,冰箱里打开包的就有好几种。那些都被吃光了,连好几袋整袋没开包的狗保姆都给打开吃了。 朋友说怎么也想不明白她是怎么做到的,那些巧克力够他们吃好几个月的。我说她可能特别爱吃巧克力,所以吃得多,朋友笑说我拿给你尝尝你就知道我说的意思了。 我尝了一块,那巧克力真叫好味道,香滑醇厚,朋友说好吃再吃一块,我又吃了一块,朋友还劝,我连连摆手。 这种巧克力好吃,就是太腻,有点像小时候食品缺乏时吃肥肉的感觉,第一口真香,多吃就不行了。 朋友说现在就明白为什么狗保姆那么胖了,那满满一大冰箱的存货够她两口子吃一个月的,狗保姆自己一个星期全吃了不说,还外带家里所有的饼干、巧克力和其他零食。 打电话问介绍她来的“狗友”,狗保姆是不是每次都这么能吃,对方说以前忘了讲该保姆胃口好,要加倍准备食物,不想让她吃的东西要提前收好。 上一次在她家,洋酒被该保姆打开喝了好几瓶,价值已超过了她的工钱。 但是她把狗狗照顾得很好,狗主人们谁会去计较这些吃喝的小节呢? 朋友说,下一次还会请她来。 可见人不怕有怪癖,关键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况且好吃、能吃是福气,也不是什么恶癖。这个狗保姆会照顾狗,一技在身,一年到头轮流到各种养狗的人家里临时去住,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吃遍各国美食,也是另一种幸福生活啊! P27-29 序言 真妮告诉 津子围 我第一次读真妮这部书稿的时候,是在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的间隙。听着具有个人表达风格而无实质新意的学术观点时觉得实在无聊,回到宾馆房间,打开这部书稿翻看起来,常常被里面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逗得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有意义——起码自己觉得有意义,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而把一个故事讲得有意思,风趣、幽默而又不乏质感就比较难了,尤其是能在轻松、诙谐的状态里表达深刻的思想,这就是讲述的最高境界了。真妮达到了这一境界,至少是我目前看到的一位。 我觉得真妮是用讲述或者直接用“告诉”来和读者沟通的,这同时也成为她个性化的表达符号,并且区别了讲故事或者叙述这样的方式。那么,真妮告诉我们什么呢?真妮在北美生活了十五年,她的生活经历被切割成了几块儿:童年的故乡,受高等教育以及工作的十几年,海外侨居的生活。如果简单地划分成三块儿的话,很显然,三块儿的写作资源是在北美生活之后加以关照和整合的。前几年,我听说北美华人作家中,真妮挺火的,坦率地说,那时候我对“北美”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比如我把“北美”理解成美国的北部,后来专门查了资料,才知道“北美”是“北美洲”的范围,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很显然,“北美”属于外来语,尽管这个外来语是中文的方式,按照我们学术界习惯的划分方式,我们一般不会用那个概念,就像直至今天,“东北亚”文学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梳理一样。 很显然,“北美文学”是华语文学的新现象,这个现象背后的意义也许需要时间的淘洗,但“发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了。真妮作为北美华人作家的一员,她对于北美的理解是深刻和客观的,又是敏锐而细微的,我曾这样揣测,也许正由于她“第三方”的视角——离开了原有的生活资源,而又不能对新大陆文化植入骨髓般地融和,所以才产生了超脱的和自由的表达。当然,这种表达的超脱和自由也是有界限的,比如,她更多的注意力还是在汉语语境范畴内的人、事、物上,即使介绍北美,目的指向也是汉语为载体的阅读群体,文化基因决定了她的心还停留在实体的故乡以及虚拟的故乡里。也即“一个人在有了某种归属感的同时又有另一种归属感作为陪衬”([加]诺斯洛普·弗莱:《现代百年》)。在真妮的笔下,既有大量的对中国现实的关注,也有她自己以及周遭中国人在北美遭受到的文化冲击,比如把对方的名字叫成“杀人犯”而不自知,正规社交场合穿错衣的尴尬,小留学生被人怀疑成同性恋等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真妮将美国文化的细微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跨越文化版块的写作方式使得某种新的表达文体所呈现的价值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真妮在讲述的过程中,故事背后的力量。如同现代性与时代性的差别,也就是说,进步并不是人在进步,而是人把那些自己会进步的力量释放出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技,当我们坐在智能化的大厦里使用高科技与社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时,我们说比汉代、唐代进步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说我们比那个时代的人更完善、更智慧,生活得更有质量,恐怕就复杂多了。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在时间的错位所引起的行为里瘫痪思想。真妮告诉我们的也许正是这些被漠视的思考、被忽视的细节,而这些,恰恰是最难得的。 因此,我这样看,这是一本难得的书,一如K·拉纳在《圣言的倾听者》里说:跨越时空,人们总有相遇的地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