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一直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
他们的灵魂执著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万古人间四月天(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情爱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伟芳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一直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 他们的灵魂执著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内容推荐 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自己同时爱上两个男人,很苦闷,梁思成对林徽因说你可以自由地自行抉择,金岳霖得知后感动至极,主动退出。对此萧乾评论说:『林徽因坦荡,金岳霖克制,梁思成宽容,三人皆诚信磊落之君,没有见过这样的「三角」。』 梁思成评林徽因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后来有朋友责备我,说我的选择使得徽因过早去世了,我无言以答。只是有时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得难受。” 林徽因评徐志摩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我的教育是旧式的,我变不出新的人来。……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三生石畔 彼岸花开 一、初识犹如故人归 二、膝下承欢宠爱长 三、多情却被无情恼 四、金风玉露重相逢 第二章 青青子袊 悠悠我心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无可奈何花落去 三、知音情定雁双飞 四、云自无心水自闲 五、执子之手共偕老 第三章 梁上君子 林下美人 一、白山黑水夜夜心 二、便引诗情满碧霄 三、高山流水觅知音 四、林下美人梁上君 第四章 谁有工夫 闲看云景影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道是无情却有情 四、相逢意气为君饮 第五章 相随天涯 不离不弃 一、山河破碎风飘絮 二、国破城春草木深 三、山远天高烟水寒 四、流年未肯付东流 五、日暮乡关何处是 第六章 疾风劲草 无限江山 一、物是人非事事休 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三、九万里风鹏正举 第七章 万籁无声 孤灯独照 一、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 四、春蚕到死丝方尽 梁思成 林徽因大事记 试读章节 北京的早春,仍是寒意料峭,然而在林徽因的心里,却是一片繁花似锦。她如获至宝地捧着一封信,那是父亲寄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各国纷纷响应,中国也成立了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1920年初,他被政府派往欧洲考察访问。这次,他决定带林徽因同行。在信中,他对女儿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见解与能力。” 到欧洲去?这是真的吗?林徽因把信紧紧地贴在胸前,梦一般的喜悦和激动充盈在心间,让她快乐地想大喊大叫。 不久,林徽因登上了开往伦敦的轮船。站在甲板上,望向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任海风吹乱自己的鬓发,她尽情想象着大洋彼岸那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4月,林徽因到达伦敦。在家里,她扮演着女主人的角色,照顾父亲,每天接待很多来拜会父亲的客人,陪同父亲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这儿,林徽因还遇到了对她今后的事业影响重大的一个人,这就是她的房东——一位女建筑师。通过与女建筑师的接触,林徽因知道了建筑原来还有如此复杂巧妙的结构和难以言传的美。她为这个新发现的美妙世界而深深着迷,并立志将来学建筑,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夏天,林徽因随父亲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先后游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城市。从前只在书本上读到的事物一一展现在眼前,林徽因贪婪地观赏着各地的自然风物、民族风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但林徽因的内心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她求知若渴,深深陶醉于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中。但另一方面,远离故土,远离亲人,远离挚友,她又时常感到孤独和烦闷。父亲林长民虽对她爱护有加,但平日里忙于应酬,无暇顾及女儿微妙的心情变化。一个人的时候,她便偎在壁炉前,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肖伯纳的剧本……文学为林徽因在现实之外营造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她沉浸其中,尽情邀游。 就这样,林徽因以一颗敏感的心感受、想象着外面的世界。她后来写道:“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地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就是徐志摩。 一个阴雨缠绵的日子,徐志摩登门拜访慕名已久的林长民。由于性情相近,从第一次见面起,他们就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从此,徐志摩成为林家的常客,一有空就跑去找他的老朋友聊天、谈心,甚至连彼此曾经经历过的一些感情经历也毫不保留地相互倾吐。每当这时,林徽因总是给他们奉上浓酽的茶,站在一边含笑听着,不时发表几句评论。渐渐地,徐志摩发现,促使他来到林宅的,不仅仅是因为与林长民的惺惺相惜,更主要的,是那个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少女的吸引。 林徽因第一次与徐志摩见面,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表的美丽,蕴于内而体现于一颦一笑的大家闺秀的气质,这些都让徐志摩赞叹不已。林徽因那年十六岁,已长成风姿绰约的少女。她的美丽,让许多男子倾倒。然而,却没有谁能像徐志摩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而且,随着交往的增多,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等内在的品质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让徐志摩深深折服。在很多的闲暇时间,他们一起谈论各地见闻、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故家旧事等等,而其中最令两个人着迷,让两颗心灵激动的,应该是文学的迷人殿堂。 徐志摩本来就具有爱美、爱自由、浪漫不羁的诗人气质,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之后,他大量阅读乔叟、华兹华斯、拜伦、雪菜、哈代、艾略特等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尽情邀游,心中的浪漫主义激情终于找到了文学上的知己。 他们一起讨论某个作家的风格、某首诗歌的韵味,有时为有共同的见解而激动不已,有时也会互相争论。与林徽因相知甚深的美国学者费慰梅说: “多年后听徽因提起徐志摩,我注意到她对徐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儿、伍尔芙。我猜想,徐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因与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P19-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