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士比亚悲剧选/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威廉·莎士比亚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莎士比亚著的《莎士比亚悲剧选》原汁原味朱生豪译笔,  诗意呈现莎士比亚原作神韵,  民国风味的朱氏译笔,再现“戏剧之王”莎士比亚名剧风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婉转多情(畅销书《江城》中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即与文中相同),《汉姆莱脱》的慷慨多思,《李尔王》的愤恨多愁,《奥瑟罗》的辗转难安,《麦克佩斯》的气韵沉雄……总之,朱生豪所译古体有古诗人典雅遗风,白话亦诙谐多智,读来韵感自成。

内容推荐

威廉·莎士比亚著的《莎士比亚悲剧选》收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汉姆莱脱》《奥瑟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以及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选译本为未经修改过的朱生豪译文。

目录

《莎士比亚悲剧选》序

罗密欧与朱丽叶

汉姆莱脱

奥瑟罗

李尔王

麦克佩斯

附录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场维洛那;广场

桑泼生及葛雷古利各持盾剑上。

桑泼生葛雷古利,咱们可真的不能让人家当做苦力一样欺侮。

葛雷古利对了,咱们不是可以随便给人欺侮的。

桑泼生我说,咱们要是发起脾气来,就会拔刀子动武。

葛雷古利对了,你可不要把脖子缩进领口里去。

桑泼生我一动性子,我的剑是不认人的。

葛雷古利可是你不大容易动性子。

桑泼生我见了蒙太玖家的狗子就生气。

葛雷古利有胆量的,生了气就应当站住不动;逃跑的不是好汉。

桑泼生我见了他们家里的狗子,就会站住不动;是男人我就把

他们从墙边推出去,是女人我就把她们望着墙壁摔过去。

葛雷古利吵架是咱们两家主仆男人们的事,与她们女人有什么相干?

桑泼生那我不管,我要做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面跟男人们打架,一面对娘儿们也不留情面,我要割掉她们的头。

葛雷古利割掉娘儿们的头吗?

桑泼生对了,娘儿们的头,或是她们的奶奶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葛雷吉利拔出你的家伙来;有两个蒙太玖家的人来啦。

亚伯拉罕及鲍尔萨泽上。

桑泼生我的刀子已经出鞘;你去跟他们吵起来,我就在你背后帮你的忙。

葛雷古利怎么?你想转过背逃走吗?

桑泼生你放心吧,我不是那样的人。

葛雷古利哼,我倒有点不放心!

桑泼生还是让他们先动手,打起官司来也是咱们的理直。

葛雷吉利我走过去向他们横个白眼,瞧他们怎么样。

桑泼生好,瞧他们有没有胆。我要向他们咬我的大拇指,瞧他们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

亚伯拉罕你向我们咬你的大拇指吗?

桑泼生我是咬我的大拇指。

亚伯拉罕你是向我们咬你的大拇指吗?

桑泼生(向葛旁白)要是我说是,那么打起官司来是谁的理直?

葛雷古利(向桑旁白)是他们的理直。

桑泼生不,我不是向你们咬我的大拇指;可是我是咬我的大拇指。

葛雷古利你是要向我们挑衅吗?

亚伯拉罕挑衅!不,那儿的话。

桑泼生你要是想跟我们吵架,那么我可以奉陪;你也是你家主子的奴才,我也是我家主子的奴才,难道我家的主子就比不上你家的主子?

亚伯拉罕比不上。

桑泼生好。

葛雷古利(向桑旁白)说“比得上”;我家老爷的一位亲戚来了。

桑泼生比得上。

亚伯拉罕你胡说。

桑泼生是汉子就拔出刀子来。葛雷古利,别忘了你的杀手剑。(双方互斗)

卞佚里奥上。

卞伏里奥分开,蠢才!收起你们的剑;你们不知道你们在干些什么事。(击下众仆的剑)

泰保尔脱上。

泰保尔脱怎么!你跟这些不中用的奴才吵架吗?过来,卞伏里奥,让我结果你的性命。

卞伏里奥我不过维持和平;收起你的剑,或者帮我分开这些人。

泰保尔脱什么!你拔出了剑,还说什么和平?我痛恨这两个字,就跟我痛恨地狱,痛恨所有蒙太玖家的人和你一样。照剑,懦夫!(二人相斗)

两家各有若干人上,加入争斗;一群市民持枪棍继上。

众市民打!打!打!把他们打下来!打倒凯普莱脱!打倒蒙太玖!

凯普莱脱穿长袍及凯普莱脱夫人同上。

凯普莱脱什么事吵得这个样子?喂!把我的长剑拿来。

凯普莱脱夫人我的拐杖呢?我的拐杖呢?你要剑做什么用?

凯普莱脱快拿剑来!蒙太玖那老东西来啦;他还耀着他的剑,明明在跟我寻事。

蒙太玖及蒙太玖夫人上。

蒙太玖凯普莱脱,你这奸贼!——别拉住我;让我去。

蒙太玖夫人你要去跟人家吵架,我不让你走一步路。亲王率侍从上。P7-9

序言

一 剧作家生平

歌德曾经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确是这样,将近四个世纪过去了,这位戏剧大师所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遗产,以及他所塑造的那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至今仍然是莎翁的爱好者、崇拜者、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讨论和研究的题材,看来即使再过四个世纪,莎学将仍然是一门宏大、活跃的显学,说不完,道不尽,永不枯竭。

可是对于这位和我们相隔已是四个世纪的戏剧大师本人,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要是只限于我们已掌握的有关他的确凿的生平资料来谈他老人家,那么只能勾勒出一个最简单的轮廓:他的生老病死、成家立业和生儿育女。莎士比亚不再是说不尽的,而是几乎一下子就谈完了,没什么可有声有色、娓娓道来的。有关他活动及在当时伦敦戏剧界的种种情况我们是多么想知道,而知道得那么少!

以下介绍的只能是和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很不相称的小传。

威廉·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内地约有一千五百人口的小市镇“艾冯河畔斯特拉福特”,1564年4月26日在当地教堂受洗。根据习俗,婴儿诞生后三天领受洗礼,因此后世确定他的诞辰为4月23日。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当地一位殷实、体面的商人,经营皮手套和皮革业,兼营羊毛等业务;曾当选为镇参议(1565),并担任过镇长(1568),1577年家道突然中落。威廉是他的长子,当时只十三岁。

1582年11月27日,莎士比亚十八岁那年,和一个比他大八岁的邻近小地主家的姑娘在教堂登记结婚。当时新娘已有三个月身孕,第二年5月产下一女。这段婚姻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但是对于有幸作为莎士比亚夫人的安妮·哈撒韦(Anne Hathaway)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1585年初,安妮·哈撒韦又生下一对孪生子女,二十一岁的莎士比亚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些就是莎士比亚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有案可查的资料了。

幼年的莎士比亚到了学龄时期(七八岁),想必曾进入当地的“文法学校”就读。在此之前,孩童启蒙,先进小学认识英文字母,学习拼写。

拉丁文是“文法学校”的主要课程,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四幕第一景,有老师考问学童拉丁文变格的场景。这需要死记硬背,内容枯燥,回答不出考问还得挨教鞭。无怪乎在《皆大欢喜》中这样描写小孩子怕上学的情景:“满脸透着朝气的小学生,像蜗牛在爬行,含着泪水,硬起头皮上学去。”(第四幕一景)

此外,高班学生还得读修辞学、古典文学,其中包括古罗马奥维德的诗集《变形记》,普劳图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等。我们可以从日后成为诗人、剧作家的这些作品中,像叙事诗《维纳斯与阿董尼》,早期喜剧《错尽错绝》,早期罗马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等中看出,这三位古罗马诗人和戏剧家所给予的影响。

在文法学校读到十四五岁就结业了。这是莎士比亚所受的全部的正规教育。他从没有跨入过大学的门槛,而是闯进了更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为此他却受到了当时的大学才子们的尖刻讥嘲。

从他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到投奔伦敦、在戏剧班子里初露头角,从他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这七年间(1585一1592)的经历,我们一无所知,成为他生平中的一段空白,莎学家们无可奈何地称之为“失落的年代”(the lost years)。

为什么年轻的莎士比亚忽然告别故乡和亲人,去到人地生疏的伦敦?他又怎样搭上了戏班子?这是莎士比亚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为他写传,应该有一个圆满的交代,可是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对于社会上产生的种种传说,也许可以填补这段空白。

流传最广、最富于浪漫色彩的一种传说是:邻邑的贵族地主有一座大林苑,镇上一些不安分的小伙子们带着莎士比亚一起闯进去猎鹿和野兔。当时偷猎的罪名很重,要受鞭刑、坐牢房,莎士比亚因而曾受到不轻的处分。他狠狠地回敬那位地主老爷的只是一首讽刺歌谣,这把地主气坏了,非要拿他归案不可。莎士比亚身负重案,只得背井离乡出走。

如果接受了这个在十七世纪晚期才产生的传说(那时莎翁去世已七八十年了)——十八世纪初,第一位莎剧编纂者尼古拉·罗(Nicholas Rowe,1674—1718)又把它写进了莎士比亚的第一篇传记(1709)中,把传说当成了史实——那么他是万不得已才离开故乡,日后搭上戏班子,只是偶然的机缘罢了。

如果作另一种设想呢?——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追求,莎士比亚才投奔伦敦:为了追求他从小就爱上了的那个迷人的戏剧世界。当代美国莎学家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很可能巡回演出剧团来到莎翁故乡,他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跟随演员们一起来到伦敦。

对李尔王来说,这场挟着闪电和霹雳而来的暴风雨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是一剂医治重病的烈药。他疯了,但是他的发疯却正是他开始清醒地重新认识现实世界,清醒地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他的发疯正是他头脑清醒的开始。且听他的独白,他的反思吧:

从前他们像狗一样讨好我,说什么我黑胡子还没长出来,先有了白胡子的智慧。我说一句——不管说的是什么,他们就应一声“是!”或“不是!”……那一天,大雨把我淋透了,大风刮得我牙齿儿打战;我大叫不许打雷,可是雷偏打个不停!这一下我看透了他们,这一下我把他们的气味儿嗅出来了。滚吧,他们的话信不得!他们对我说,我的意志就是一切——撒什么谎!——我还免不了打寒颤呢。

在振聋发聩的雷声轰鸣中,在霎时问划破长空的闪电照耀下,他忽然看清了自己罪恶的过去,看清了把他团团包围住的罪恶的宫廷。这一段暴风雨中的独白,论者向来很少提到,却很值得注意。

为了避免冲淡悲剧的气氛,剧作家没有把“我大叫不许打雷”的荒唐可笑的场面搬上舞台,但是他却运用了像电影般的倒叙镜头,回过头来向观众交代了作威作福的李尔王在精神上日积月累的中毒深到了什么程度——当他第一次上场时,他对他本人——那个在自己心目中无限膨胀的投影,早已产生了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要是有谁敢于冲着他说一声“不”——那无异是伤天害理、万难容忍的大逆不道了。他还有什么蠢事干不出来呢?

莎士比亚的描述力透纸背,深入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追叙了他的心灵历程,从而把人物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充分揭示出来了。

在暴风雨的荒野上,他说出了一句给人印象很深的话:“我是个犯不了多大罪,却受尽了罪孽的人。”

他终于承认自己“犯不了多大罪”——这是他生平从来没有过的事,虽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一生、可耻的一生。他开始想到了别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这也是他生平从来没有的事,他向来是个唯我独尊的人啊:“荣华富贵……到外面来领受一下穷人受的罪吧!”

李尔王的性格开始转变了。我们开始同情李尔王。同情他,因为在那个罪恶的封建统治集团中,他还不是最叫人憎恨的一个,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落到十分悲惨的境地之后,他对自己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转变。

莎士比亚这样处理了悲剧《李尔王》的结局:他丧失了王位和权势,但是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最后悲号,不是为着他当初那么迷恋的帝王的尊严,煊赫的排场;而是为着当初曾被他赶出宫外、受过他诅咒的小女儿,现在正贴紧地抱在他怀里,却再也不能回应他一声声的呼唤了。

书评(媒体评论)

我初次读到他(莎士比亚)著作的第一页后,就感到我一生都属于他了;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见天光。

——[德国]歌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