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军--余克勤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春光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余克勤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军优秀指挥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红军长征。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作战勇敢顽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顾全大局,服从组织,能上能下,不计较个人得失。离休后,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支持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改革,认真撰写回忆录,他热情关怀青少年成长,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本书记述了开国将军余克勤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余克勤将军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自幼受尽了地主的欺压和剥削。他16岁参加红军,先是转战在大别山区,继而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随后又东进西伐,屡立战功,并在枪林弹雨中数次同死神擦肩而过。革命胜利后,他长期从事军事教育事业,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军事干部,为国防建设再立新功。即使到了晚年,仍余热生辉,热情关怀青少年的成长,经常到机关、学校、部队、厂矿作传统报告等等,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克勒同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部队和院校建设,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目录

怀念余克勤同志(代序言)

第一章 山村少年

 第一节 八岁去当放牛娃

 第二节 逆境抗争

 第三节 神往关关山

 第四节 参加红军

第二章 参加红军的前三年

 第一节 初战告捷

 第二节 “老资格”的小战士

 第三节 首次进军校

 第四节 难忘的三个月

第三章 在师首长身边

 第一节 调往师部

 第二节 泪别鄂豫皖

 第三节 翻越巴山

 第四节 三过“鬼门关”

第四章 长征路上

 第一节 率先垂范

 第二节 过雪山草地

 第三节 二进军校

第五章 晋西风云

 第一节 精心培养学员

 第二节 阻止保安队南逃

 第三节 创建晋西游击支队

 第四节 奉命返校与首任参谋长

 第五节 带参谋和打游击

第六章 转战沙区

 第一节 东征冀鲁豫

 第二节 指路交友

 第三节 智截敌车

 第四节 血战盘丘

第七章 出征鲁西南

 第一节 不当司令当团长

 第二节 巧施“攻心战”

 第三节 养伤和三进军校

第八章 在抗大陆中的岁月里

 第一节 四进军校

 第二节 上任“三把火”

 第三节 抗大陆中的女学员

 第四节 女兵司同兰

 第五节 英勇顽强的反“扫荡”

 第六节 百折不挠的越狱斗争

 第七节 俭朴的婚礼

第九章 鏖战水东

 第一节 给水东百姓的“见面礼”

 第二节 攻打长岗镇

 第三节 活捉孟昭炳

 第四节 “神鱼”和“神鼋”

 第五节 不叫“胜利”叫“豫东”

 第六节 倡建烈士陵园

 第七节 重克欧阳岗

 第八节 水东二三事

 第九节 胜利之本

第十章 艰苦的“拉锯战”

 第一节 转向“拉锯战”

 第二节 大难不死的孩子们

 第三节 巧施“空城计”

第十一章 威震湖西

 第一节 加强政治攻势

 第二节 营救李祥

 第三节 策动黄幼衡起义

 第四节 截击强敌

 第五节 智取敌军汽车队

 第六节 县大队生擒敌戎

第十二章 出任独二旅旅长

 第一节 出征豫北

 第二节 千里追匪

 第三节 围歼顽匪和优待“解放兵”

 第四节 解放新乡

 第五节 清除隐患

 第六节 以情感人

第十三章 一年换三岗

 第一节 重返湖西任司令

 第二节 调任六十八军副军长

 第三节 五进军校

第十四章 创建洛阳步校

 第一节 三十一步校的变迁

 第二节 兴建校舍

 第三节 赴京拜将

 第四节 强化教官

 第五节 关爱学员

 第六节 拥政爱民

 第七节 自编教材

 第八节 誉满校园

第十五章 步校佳话

 第一节 将军在营地

 第二节 现场编教材

 第三节 理发室里的政治课

 第四节 将军与卫兵

 第五节 将门家风

 第六节 “学校离不开余校长”

第十六章 “文革”前后

 第一节 精心交代工作

 第二节 结识名医施今墨

 第三节 带领家人学“毛选”

 第四节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第五节 力保革命干部

 第六节 教育子女报效祖国

第十七章 战友情深

 第一节 和老首长之间

 第二节 和老搭档之间

 第三节 和老部下之间

第十八章 誉满晚年

 第一节 坚持传统教育

 第二节 在省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上

 第三节 征集党史资料的模范

 第四节 余热生辉

 第五节 清廉自持

 第六节 身后殊荣

尾声

大事年谱

在余克勤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八岁去当放牛娃

余世发和妻子吴氏生有三男两女。也像其他穷人家一样,孩子们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是按当地男孩称“小儿”、女孩称“妮儿”的习惯,分别叫做“大小儿”、“二小儿”、“三小儿”和“大妮儿”、“二妮儿”。这一年,大妮儿11岁,大小儿8岁,二妮儿6岁,二小儿4岁,三小儿还不满2岁。照理说,儿女双全,又都聪明伶俐,小日子应该很有过头。其实不然:余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长工,地无一垅,房无一间,自己填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生儿育女只能是自找累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们在地主放柴草的空院子旁边搭了一间小茅屋,全家挤在里面住;家里只有一床破被子,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更要命的,是口粮极缺,即便掺糠拌菜,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活命,夫妇二人已经将大妮儿送到财主家里当佣人,眼下又开始商议另外4个孩子的生路。

按照余世发夫妇的原意,本来是将二小儿送给一位姓金的人家。但是,好心的邻居昨天说,余家托她“为二妮儿找口饭吃”的事有了眉目,是送她到邻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是送二小儿还是送二妮儿?夫妻二人犯了愁: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

为了不让二小儿、二妮儿过早地知道后大哭大闹,夫妇俩预先打发二妮儿带着弟弟到村外挖野菜去了,只有大小儿留在家里干杂务。夫妇俩正拿不定主意,丈夫看见了大小儿,叹了口气,把他叫到身旁。

“你虽然年龄还小,可你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刚说到这儿,忍不住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有啥事吗?”大小儿呆呆地望着父亲。

父亲并没有马上回答。

母亲也没回答,只是撩起衣襟擦泪。

“咋了?”大小儿感到不祥,带有哭腔地催问。

“我们想把你二弟,或者你妹妹送人……”父亲咬咬牙,总算说出了想说的话。

“不!”大小儿哭叫着:“不让弟弟、妹妹去……”

“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母亲说罢,“哇”地一声哭起来。

“那也不让弟弟、妹妹去!”大小儿一边哭,一边扑向母亲,跪在地上,晃动着她的腿。

“难道,”停了一会,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儿子听,“难道真的要全家人……饿死在一起吗?”

“我去!”大小儿猛地抬起头,恳切地表示,“我去给人家当长工!”

“你?”父亲先是摇摇头,继而像是想起了什么,顿时睁开泪眼,上下左右地把儿子打量了一通。随后,又叹了口气,沙哑着嗓子对妻子说:“村南的×××,不是把孩子送到一个财主家放牛吗?那孩子几岁了?”

“10岁!”妻子擦擦泪,也琢磨起儿子扛活的事。

“我也会放牛!还会打柴、割草,能行!”大小儿满有信心地表示。

“可是,谁家需要呢?”父亲又皱起了眉。

“我去问问村南的×××,你也打听打听。”妻子说罢,站起身。

丈夫点点头,也站起来。

夫妻二人相互望了望,没再说什么,分别离开了家。

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天,一家人盼来了“好消息”:余家的大儿子可以到财主家放牛了!只是那家财主住在大山后面的一个村庄里,离这儿将近50里;财主答应管吃管住,但工钱少得可怜。尽管如此,余家还是答应了。

为早点省下一个人的口粮,更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失掉“机会”,次日余家夫妇就将8岁的大小儿送出了门。临走,父母自然对他千叮咛、万嘱咐,母亲还把他的破褂、破裤补了又补……  第二节逆境抗争

余家的大儿子到了地主家,为保住那好不容易才得来的饭碗,几乎是一天天拼命干活:除了放牛,还早起扫院子,给地主倒尿桶,利用放牛空闲打猪草、拾柴火等等。但是,地主家对他却很不好:首先是地主的小老婆常常不给他留饭吃,甚至还把刷锅水充当稀饭让他喝;再就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常常欺负他,甚至有时候逼着他当马骑、学狗叫;即便是那个老地主,也总是让他睡在牛棚角的烂草堆上,冬天冷得如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还有无数苍蝇、蚊子嗡嗡叫。尽管如此,他也强忍着。

令大小儿没有料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干下来,第一年的工钱竟是一个裤头,第二年是一顶草帽,第三年才给了一块大洋!

第三年春节前夕,大小儿领到一块大洋后,简直如获至宝。他仔仔细细地藏放在身上,请了假,高高兴兴地回家交给父母。这时,他忽然发现妹妹、小弟弟不在家。一问,才知道父母迫于无奈,还是让妹妹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她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生了病;人家不给医治,不久天亡了!接着,为给母亲治病,又不得不将小弟送给了金家……

大小儿咬紧嘴唇听罢这一切,再也忍不住剜心割肉般的痛苦,“哇”地哭出声来……

父母也由抽泣,渐渐哭出了声……

大小儿突然想到二弟,擦了一把泪眼,四周寻觅着。只见二弟瘦得皮包骨头,加上又冷又饿,躲在墙角抹眼泪。

母亲也停止了哭泣,去煮些野菜给二小儿充饥。

大小儿提出用大洋先给弟弟买点东西吃,但没处买。因为那时的风俗习惯是过年不做生意,要等到正月初五以后才能买到食物。但是,等不到那一天,他又要到地主家去干活儿。

大小儿重返地主家后,发现地主请了位教书先生,在家教少爷读书识字。他感到挺新鲜,一有空,就好奇地站在门口看先生讲课,次数多了,先生也认识了他。一天,先生把他叫进屋,问他叫什么名字。

“大小儿。”他恭恭敬敬地回答。

“叫啥?”先生好像没听清,又问。

“叫‘大小儿’。”他认真地重复一遍。

“嘿,这‘大小儿’哪算是名字呀!”先生说罢,又问他姓什么。

“姓余。”他边答边望着先生。

“哟!”先生皱了皱眉:“这《百家姓》上有‘于是’的‘于’,有‘俞允’的‘俞’,有‘富余’的‘余’,还有‘大鱼大肉’的‘鱼’,不知道你姓哪个?”

“是‘多余’的‘余’!”大小儿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听人家说,俺姓‘多余’的‘余’。”

“哈哈……”先生边笑边解释:“那‘多余’的‘余’,就是‘富余’的‘余’。‘余’嘛,”先生捋着银须想了想,嘴里嘟囔着,“余、余……余即多,多则富……致富当靠克勤克俭,克勤当有余也!”随后,教了他三个字:“余克勤”。

从此,“余克勤”成了他的名。

余克勤学字非常用心,放牛时也在地上用树枝练。不到半天,已能顺利地默写下来,而且写得相当工整、好看;相比之下,地主家的少爷学了一周也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为了感谢教书先生,余克勤每天放牛时,总是在山上挖些先生喜欢吃的野山蒜带给他,还经常为先生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先生非常满意。

接着,先生又教给余克勤两个字:中国。和上次一样,余克勤又是不到半天就会认、会写了。

教书先生很喜欢余克勤,告诉他晚上没事了,可以教他认字。余克勤当然又高兴又感激,向先生深深鞠了一躬。从此,他每天晚上都按时到先生的房间里。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余克勤在先生屋里正学百家姓,突然被老地主看见了。老地主吹胡子瞪眼,气势汹汹地把余克勤拽出门外,骂骂咧咧:“你这穷小子,一身牛屎味,还想识字!”接着,一脚把瘦小的他踢了好远。

顿时,余克勤被踢得大腿青紫,鼻孔出血,但他一声不吭;而到了夜里,却蒙在被窝里大哭起来。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少爷和自己一样大,人家不干活,却天天吃好的、穿好的?为什么自己出尽了苦力却受这欺侮?为什么少爷能识字、读书,自己却不能?为什么先生愿意教自己,自己又是在晚上没事的时候学,却被地主拳打脚踢?他哭着、想着,想着、哭着,几乎一夜没合眼,把铺草都哭湿了一大片。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一天,余克勤放牛之后,正在附近的池塘里洗澡,地主少爷来了。少爷为了取乐,用石头砸他,还把他的破衣服扔到泥地里,用脚踩。余克勤忍无可忍,遂把牛放开,任它们大吃地主家的玉米棵。少爷气急败坏,撒腿跑回去告状。随后,老地主拿着鞭子赶过来,咬牙切齿地追打余克勤。余克勤边躲边解释:“老爷,别打我,是少爷把我的衣服藏起来,我不能出去赶牛,牛才跑进玉米地里。”

地主见他赤条条站着也不雅,不远处又来了过路人,只好住手,让他快点穿衣服。

还有一次,轮到地主的小老婆和余克勤一起抬尿桶浇菜地,那小老婆总是把重头给他抬。他不甘受其摆布,故意走路时东倒西歪,让尿溅到她那双小花鞋上。那小老婆气得大骂:“坏小子,你是怎么走的?”

余克勤装作无意的样子,解释道:“太重,抬不动。”

“那你就不会走慢点?”那小老婆抱怨道。

“行!”余克勤说罢,猛一停步,尿又溅到那双小花鞋上……

当然,那小老婆不一会儿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地主,还说了余克勤不少坏话。随之而来的,是余克勤又遭到一顿毒打。

P2-7

序言

1988年9月中旬,我应邀参加登泰山的活动。刚刚到达泰安,就传来了余克勤同志逝世的噩耗。初听到时我不相信,以为是搞错了。可这毕竟是事实,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我震惊了,望着郁郁苍苍的泰山,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当我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去与克勤同志的遗体告别,再最后一次看看他的面容,他的身躯。

火车向着洛阳飞驰,车窗外闪过鲁豫两省的大地。望着成熟的庄稼和秋收的田野,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和克勤同志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共同战斗的情景。那是抗日战争的年代,克勤先当团长,后任旅长,率领部队参加苏寨、王伍寨、盘丘等战斗,歼灭日伪军,缴获物资,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士气。后来,他又率部转战鲁西南的菏泽一带,连战皆胜,威名大振。在曹县的一次激战中,他腿部受伤,我曾派人去看过他。他伤还未痊愈,就又投入了战斗。从那时起,他就给我留下了能打仗的深刻印象。

更使我难忘的是在陆军中学的那段时间。1942年8月,抗大一分校在冀鲁豫边区的濮阳琉璃井创办了一所陆军中学,下设六个队,有900多名学员。我兼任校长,克勤同志任副校长。我虽然兼任陆军中学的校长,但大量的具体工作还是克勤同志做的。当时处于游击环境,战斗频繁,没有固定的校址,几乎每天都要转移,碰到敌人,学生也要打仗。克勤同志组织教学,带领行军,指挥战斗,使学员们不论是在文化水平、政治觉悟方面,还是在军事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赶到洛阳,见克勤静静地安卧在松柏和鲜花丛中,他的夫人司同兰两只眼睛红红的,哀痛难抑。她怎能不哀痛呢?想当初,是我这个月老把他们牵到了一起。几十年来,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他们甘苦与共,相濡以沫,度过了多少美好而又曲折的时光。如今,却成永诀,怎不心碎。我想劝她节哀,可话未出口自己先哽咽了。失去战友和失去亲人的心情是一样的,何况又是这样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军队的一位优秀指挥员呢?

克勤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教育工作者。他在红大、抗大当过队长,在抗大一分校当过营长,在冀鲁豫联校当过副校长,后来一直在步兵学校当校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献给了军事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培养了大批建军人才。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在济南军区工作,他在济南军区步兵学校当校长。他不为名,不计利,呕心沥血。他亲自组织编写的《水网稻田地战斗》、《海岸防御》、《山地各种地形射击》等教材,对培养指挥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他领导的步校在轻机枪、手枪速射和体育等项目上,在全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他的办学经验,引起了外军的注意。许多国家的军事代表团和武官前往参观、学习。先后有35期13000多名学员从这里毕业,成为我军建设的骨干,有不少成了高级指挥员。直到离休后,他还关心学校的建设,偶尔和我见面时,也常常谈到军校的事情。一颗忠诚于军队教育事业之心,灼灼可见。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告别克勤同志的遗体后,我又到他生前的住处去看望。这是一座很小的房子,又破旧又拥挤。司同兰告诉我,克勤离休之后,领导曾征求过他的意见,先是让他搬到北京住,他不同意;后又准备在青岛给他盖一栋房子,他又拒绝了。他说:“人民的钱,有更多的用处,我住在这里已经很好了,哪里也不去!”于是他就住在这所房子里,直到去世。

听着司同兰的话,看着这狭小破旧的房子,我的联想很多。我和克勤是老战友,每次见面无话不说。可是几十年来,他从未向我提过一件属于他个人的要求,这不正是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精神吗?

克勤同志已经离开我们几个月了。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他的功绩,他的品格,绝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消失,也绝不仅仅活在他的亲人心中。人们也知道应该怎样怀念他。  1989年2月

后记

经过近一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文稿的撰写、修改,《从放牛娃到开国将军——余克勤传》终于要付梓了。

余克勤将军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自幼受尽了地主的欺压和剥削。他16岁参加红军,先是转战在大别山区,继而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随后又东进西伐,屡立战功,并在枪林弹雨中数次同死神擦肩而过。革命胜利后,他长期从事军事教育事业,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军事干部,为国防建设再立新功。即使到了晚年,仍余热生辉,热情关怀青少年的成长,经常到机关、学校、部队、厂矿作传统报告等等,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河南省军区政委董国庆在余将军追悼会上所致悼词中说的那样:“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克勒同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部队和院校建设,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能为这么一位革命老前辈作传,自己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查阅史料、动手笔耕的同时,常常为将军的感人事迹而肃然起敬,深受教育和鞭策!

在该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余将军的夫人及子女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材料,对完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部外联局李少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竹珍、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惟奋和《中国劳动保障》杂志、北京得云文化公司有关编辑及河南省的彭晓曙等同志,也都在素材的收集、章节的布局、文字的斟酌以及书稿的录入和校对等各个环节,分别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河南省洛阳市档案馆、洛阳市烈士陵园的同志们也积极配合,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

书中所用的老照片,均为郑州市纬二路逸彩柯达图片社精心加工处理的。对他们的无私相助,也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

2010年3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