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子教我们爱》是著名哲学家曾昭旭先生的作品,是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另外,为了契合“读经典、醒世人”这一愿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官方指定教科书,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于一身,为全世界最为盛行的国学启蒙经典。英国近代一位文学家威尔斯曾把《论语》列为世界十大书之一,是世界上首部宣扬仁爱的经典。但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作者曾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本书的创作。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迷茫的世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感情、有一个新的认识,重新发现美好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孔子教我们爱/了如指掌国学院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曾昭旭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让孔子教我们爱》是著名哲学家曾昭旭先生的作品,是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另外,为了契合“读经典、醒世人”这一愿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官方指定教科书,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于一身,为全世界最为盛行的国学启蒙经典。英国近代一位文学家威尔斯曾把《论语》列为世界十大书之一,是世界上首部宣扬仁爱的经典。但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作者曾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本书的创作。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让迷茫的世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感情、有一个新的认识,重新发现美好的世界。” 内容推荐 时下国学大热,一部《论语》各有各的读法,有照本宣科,有依经解义,甚或离经励志。经典毕竟是经典,曾昭旭编著的《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不离义理的根本,二不依经解义,而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生活中的话题,去论述人生义理,同时随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也许会更贴近生活! 孔子如果活在这个时代,也必然要谈生活与爱,因为这是现代人最大的生命苦恼,他老人家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比如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可见恕比忠(或说爱比自我)更重要。那么,让我们设这样一个主题:让孔子教我们去爱。 目录 代序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 一、 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二、 用真诚的生命去爱人 三、 不求爱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多爱 四、 幸福的人生并不遥远 五、 爱是强者的道德 六、 爱是始于真诚而终于相信 七、 孔子爱不爱女子小人 八、 孔子真诚宣示对人的爱 九、 爱的本质就是无私 十、让浪漫自己来敲门 十一、不要错认了人生问题的重点 十二、放下自我,才有能力去爱 十三、基于相知与无知的爱 十四 、朋友间怎样进行有效沟通 十五、诚实与信任是爱人的**关 十六、不要用假格言装点自己的心虚 十七、当生命受伤未愈 十八、时间不能治愈任何创伤 十九、最聪明的人是有过立刻就改 二十、犯错时就是做爱人功课的契机 二十一、无知之过与道德之过 二十二、爱人功课的内功与外功 二十三、爱是一种创造性的冒险 二十四、拿捏有效沟通的平衡点 二十五、到必要时才是宁可坦率也不要修饰 二十六、人到底为什么怕死 二十七、因为生命停滞,所以恋生怕死 二十八、立志不再逃难怕死 二十九、眼前一念,就是自由之门 三十、爱原来是这么自然的事 三十一、别轻易戴上和颜悦色的假面具 三十二、真爱就是情绪的如实不过度 三十三、凡虚张声势,都只是自欺欺人 三十四、原来是为了自欺才贪恋财势 三十五、成人之道无非在立志不自欺 三十六、最可怕是不用心生活 三十七、灰心气馁是更严重的二度伤害 三十八、怨天尤人是生命受伤的更深微征状 三十九、生命的正面存在感与负面存在感 四十、人生的生存需求与价值需求 四十一、实践人道就是为人的宿命 四十二、所有意义感都仅能通过创造而获致 四十三、怎样进行意义的创造呢 四十四、创造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 四十五、爱是因内力充沛而有效 四十六、不要轻率挥霍我们的爱 四十七、让气禀成为行道利器而非陷阱 四十八、自由的标志就是无怨 四十九、真诚而合义的爱自然不会招怨 五十、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说的 五十一、处人最难处就在分寸拿捏 五十二、拿捏分寸的基础在自信 五十三、尊重对方才能有效拿捏交往的分寸 五十四、美才是爱的最后圆成 五十五、但美的支持者毕竟仍是爱与信 五十六、在心境中呈现的和谐之美 五十七、爱是强者的道德以及责任 五十八、文学是开在道德土壤上的一朵鲜花 五十九、爱是一生的事业 后记 本书引述《论语》原典索引 试读章节 三、不求爱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多爱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16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30章)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14章) 既然小孩的感情生活是以被爱被疼为主,而成人的感情生活则以去爱为主;那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最当自我勉励的事就是:不要向别人求爱。 换言之,我们要勉励自己在感情上坚强,因为爱是强者的道德,因为这样我们才配做一个大人,而不再是小孩。 不久前在报纸娱乐版上看到美女萧淑慎说:“女人生来就是给人疼的。”其实这话已渐渐过时了。在女人被看作是“永远的小孩”的时代(所以年纪再大都叫女孩),这话是成立的;但在女性已普遍自觉、解放,两性地位已渐趋平等的今天,女人还乐意永远长不大,永远被呵护也永远被管束永远被视为二等公民吗?恐怕女人自己就不会真的答应。不只因为女人也渐渐有了自尊,更因为这样带着贬抑意味的爱并不是真爱。 所以,我们还是勉励自己认真做一个大人吧! 其实,作为一个不求爱的大人,反而是最容易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的。而到处求爱的人(当然不包括天真的小孩),反而更难领略到被爱的欢愉。 为什么呢?关键仍在于当人的自我意识或说自尊事实上已萌芽,求爱就一定是一件有伤自尊的事。既然人已屈辱地付出他的无价宝——自尊,那么别人要回报他多少爱才能平衡呢?答案是:无限的爱。所以成年人只要一旦求爱,就一定会需索不尽。你给他再多爱,(再多的嘘寒问暖,小心翼翼,捧在手心……)他都会觉得不够;稍有怠慢,就生气怨怪。试问这样苛刻麻烦的人有几个人敢去惹呢?还愿去惹的多半是别有所图吧(例如贪图她的美貌)!但这样的话,爱事实上就已变质为利益交换而不是爱了! 至于一个不求爱的人,要爱他却很容易,因为你只要对他有一点点的好,他就会很感动、感谢。正因他无所求,所以不必计较赚赔,所以别人的每一分爱他都能充分领略,由衷欢喜。这当然会让爱他的人很有成就感而更乐意去爱他,结果他获得的爱反而更多。 愈渴求爱的愈得不到爱,愈不求反而爱愈多,这不是一件很诡谲的事吗?但这就是感情世界中的真理。 所以,还是让我们勉励自己别去求爱而多去爱人吧!在爱的付出中我们更能建立内在的自尊自信,而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坚强、宽大而且也快乐幸福的人。 因此孔子才一再地提醒学生:“不要担心别人不疼爱自己、体谅自己,该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有效爱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或者说:“该担心自己还没有具备足够的爱人能力。”(患其不能也。)或者在孤单寂寞,抱怨都没有人爱我的时候,我们也该停止抱怨(不患莫己知),好认真反省,问问自己为什么都没人来爱?那么你将会发现,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太渴求、太龟毛、太难爱,才使得别人敬而远之的。因此,为什么不改弦易辙,毅然斩断那求爱之心,而改从自立自强做起呢?等你慢慢蜕变为一个让别人很容易去爱的人的时候,你自然就不缺爱了,这就叫做“求为可知也”。请仔细想想,这话是不是真的蛮有道理? 序言 代序 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 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时代,古老的孔子还能教我们什么?对崇尚自由、个性的e世代来说,还有谁需要孔子? 科学之外还有生命之学 其实说现代人已不需要孔子,这话也对,也不对。先说不对的吧!以为现代文明不再需要古老的东西,这话已预设了科技的观点:的确科学的发展是先不如后、古不如今的。但人生的内涵却不是只有科技这一层,科技以外还有别的,那就未必是后必胜先的直线发展模式,也可能是进三步退两步,不断绕圈圈的曲线或说辩证发展模式了。 例如人的感情问题、价值抉择问题,就不是科技能够充分处理的。众所周知,科学的基本立场就是价值中立(不管善恶美丑好坏对错)与不涉主观好恶(不管你喜不喜欢,高不高兴),而只管客观事实如何。如地球绕太阳一周费时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多一点点,这数字很哕唆不整齐。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人也无法主张说干脆三百六十五天整不是更好?科学只能忠于事实,不管人的感情与意见。 但科学不过问人的感情与价值观,人并不是就因此没有感情与价值抉择的问题。当人事实上陷于身心安顿的惶惑、爱与不爱的苦恼、选定左边好还是右边好的存在两难的时候,坦白说科学是管不了的,所以人还是得有另一种学问来研究、分析、指点。这方面的学问就总称为“生命的学问”,它的根源就是“生命哲学”(探讨生命存在、价值抉择的原理的学问),这和探讨科学知识的构成原理的“知识哲学”(也就是源出希腊的西方含义的“哲学”——Philosophy)不同。知识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的意思)是“思辨的智慧学”,生命哲学却是“实践的智慧学”。知识的发展是客观的,所以可以累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后人只要好学,一定可以胜过前人,如现代中学生的几何程度就远超过希腊时代伟大的数学家。但生命的实践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人人都得从零开始摸索成长。因为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不能模仿,不能复制;所以别人的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路还是得靠每个人自己走通。更因为人性中的自主性或自尊,要凭自己抉择走通才算数,所以别人愈强势的意见就愈可能干扰我们的自主抉择,而促使人反而愈不愿意听从。总之,生命的智慧是不能直接承继前人,也无法径行累积的。即使两干多年前已有人体悟到生命的原理,而将他的生命提升到九十几分的高度,我们还是得从零分长起,而且可能终其一生都提升不了几分。所以就人品来讲,哪能说今人必定胜过古人呢?又哪能小看古人,说他的一生历练、人格修养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我们从历代修养有成的古人,尤其是从孔子身上,可学的生命智慧才多哩! 生命修养靠EQ不靠IQ 不过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也没错。就因如前所说,生命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的成功经验仅能提供参考而不能模仿复制,所以这种生命的学问基本上是不能学的,在关键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摸索创造。所以,即使伟大如孔子,我们又能跟他学什么呢?既然只能靠自己,那么其实也就不需要他了! 但两干五百年来,学子不是都在向孔子学习吗?你怎么敢说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孔子?原来两干多年来,一般学子向孔子学的大都只是孔子的皮毛形迹,而不是孔子生命哲学中的“无上心法”(也就是根本原理,孔子称为“一以贯之”的“一”,或“道”)。那是因为两干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还没有发展到让社会中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地步,所以稍学一点孔子的皮毛形迹(形迹是比较属知识层面而可学的)也就够了。但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却已促使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了(连e世代的青少年都无例外地讨厌被管),于是光学一点礼教皮毛就不够用了,礼教反而让人反感哩!必得要懂得生命哲学的精微才够,但那却是连孔子都没法子教你的,所以也就只好连孔子都扔了! 真的,就这精微处而言,生命哲学的宝典《易经》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易之为书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译成白话就是:“读我这本《易经》的读者可得小心了,不可以太依靠我这本书,因为我这本书所谈的最重要道理,就是‘不可以依靠任何定型的道理’。”禅宗的名言也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最根本的原理都不可依赖,何况是一般知识呢!) 这点精微的生命智慧,其实在孔子当时便已有知者几希之叹。孔子虽有弟子三干,七十二贤,其实懂得孔子之“道”的不过两人,就是颜渊和曾子。连孔子门下最聪明(IQ最高)的子贡都不懂。像子贡就曾感慨:“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师谈到知识皮毛的时候我听得懂;但是一谈到什么生命的形上原理,我就没有听懂了!)为什么子贡听不懂,不是因为他脑筋不好,而是因为在以谋生为中心的古代,子贡的心思来不及放在生命感情的安顿之上(这属EO范围),而全放在与谋生相关的赚钱上面了。孔子就曾惋惜地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阿赐这个人接不上这支生命哲学的学问,都因他把全副心思放在做生意赚钱之上。不过单就商业领域而言,他却真是一把好手,例如他凡有所预测,总是准确命中——所以子贡若活在今天,一定是股票期货的大户。) 这于是对比出颜渊、曾子的可贵,他们所以能懂得孔子之“道”,不是靠头脑聪明,(颜渊也许聪明,但曾子IQ不高是可考的,因为孔子就曾评定他:“参也鲁。”)而是靠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也就是EQ)。但可惜颜渊早死,(孔子曾因此痛惜地呐喊:“天丧予!”)于是传孔子之道的就只剩曾子一个人了。 道的内涵就是自由与爱 但孔子之道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有一次孔子上课跟学生讲得舌敝唇焦,只见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愣在那里,还有宰予之流在打瞌睡哩!孔子感慨之余,忍不住在下课前撂下一句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话表面上是跟曾子说,其实是说给全体同学听的,译成白话就是:“阿参呀!你知道吗?我跟大家谈的学问表面看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无非是那一点不变的根本道理罢了!”说完就下课离席了。同学们果然听不懂,大伙儿围到曾子身边七嘴八舌地问:“老师说的那一点根本道理是什么?”曾子搔搔头为难地说:“这一点根本之道我虽然心知肚明,但要我告诉你那是什么却很难,因为‘道’是要去做才能懂的,所以我姑且指点各位两条路,你们认真去走,等走到底就会遇见道,那时你就自然懂得道是什么了。这两条路其一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其二就是‘无私地对待他人’。”其实在《论语》原文,曾子是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为什么将孔子的“一”说成“二”(忠和恕)呢?就因道是真生命的实存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告诉别人的;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可以人我共行,也多少可以彼此切磋学习。这于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这两项内涵用现代语言来说。忠就是“找寻真我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恢复自由、自主、自尊、自信这几项真我原有的本性的过程;恕则是“经营真爱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建立人我间的相知、相爱、相信的过程。而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那就是道。 而真我与真爱,或说自由与爱的追寻、实现,不正就是现代人在吃饱饭之后所普遍关怀想望的课题吗?只是现代人对自由(生命之实存)与爱(人我之流通)的课题是有需要却无方法,有问题却没答案,所以只徒然产生更多欲自由而不得,求爱而不能的挫折苦恼罢了!却不知孔子在两干五百年前,已经为这人性的高级需求(相对的,谋生则是人性的初级需求)找到明路了。而《论语》一书,就是存留孔子人生智慧最多的宝典。 虽然就终极的“道”而言,是不能说也不能学的,在此关键处是真的须连孔子也扔掉。但在实践路上遇到“道”之前的种种经历、法门,却也未尝不可说、不可学。在此,孔子的智慧话语、人生经验还是可能教给我们什么。而既然这过程中的内涵主要关涉到自我与爱,尤其在爱。(孔子曾应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回答说:“其恕乎!”)可见恕比忠(或说爱比自我)更属修养课题的焦点所在。那么我们也就不妨设如此一个主题:让孔子教我们去爱。 于是我们就以孔子所说的谈真爱以及真我的道理,在下文逐篇予以展开。 后记 后记 曾昭旭 将本书编排列印好的全稿一口气校阅完毕之后,心中竟升起一种百感交集之情。一方面是感到连《论语》这本传统上所有士人必读的经典,如今都不免冷落如斯,则其他可想而知。但同时又感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时机似乎也已渐近:《论语》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华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重新让世人惊艳。真的,我一方面到各大学中文系演讲,常常随口引用《论语》的名句,同学们居然一脸茫然;但同时近年来儿童读经的风气又日益兴旺,令我不得不油然寄望“读经的一代”赶快长大。 当然,儿童读经只是自然背诵,暂时不求义理的理解体会,这在儿童阶段是恰当的,因为经典预存胸中,到他日缘会到时,相应的语句才会适时跳出来在第一时间予人提醒或臂助。但同样的,到那时候便不能只靠文字而不求义理了。所以义理的疏释仍是当逐渐引进才是。 但要如何适时引进义理呢?孔子之学既然是圣之时者的学问,则诠释《论语》的方式也当与时俱进才是。像古代的章句注疏恐怕是不合时宜了。二十年前,我和王邦雄、杨祖汉、岑溢成诸君曾使用“义理疏解”的方式来解四书,那是将原典打散,改以义理的主题为序,分别选取原典中章句,串组成有意义发展脉络的单元。这比较能呼应现代学术的系统要求,但也不致削足适履,割裂了原典的精神。但这方式依然是依经解义,对现代新人类而言,仍是嫌严肃沉重了些。 因此,本书的写法是另一种尝试,就是不再依经解义,而转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一个自然生成的脉络,去一方面论述人生义理,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于是著作形态遂变成不是人解《论语》(我注“六经”)而是《论语》解人(“六经”注我)了。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也许会更贴近人生,或者更能拉近经典与现代人的距离吧(例如原典的现代语译更生动流畅)! 而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著作形态,其外在机缘则是应邀为《中华日报》副刊写每周一次的专栏,专栏名就是“让孔子教我们爱”,一年多下来,我并无预定的计划,纯是选好第一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之后,就让它自行发展,遇到社会上发生什么大事,也随缘论及,这样自然发展下来,居然也像一个生命体一样,有了它自己特殊的历史与性情。中间当然不离《论语》义理的根本,可也处处有我这个作者的风格色彩。我很喜欢这种方式或风格,我觉得这可能会是新时代一种恰当的解经方式。因此也就乐意将这种方式陈示于读者之前,想问一声:您觉得如何?在我以自家生命与经典的对话之中,您愿意也来参加一脚吗? 当然,经典毕竟是经典,在随缘应世而附属于人生之后,仍当还原它独立的地位。所以,在书后我做了一个“本书引述《论语》原典索引”,以供查考。于是一方面是“六经”注我,一方面仍是我注“六经”,一往一反,圆成一体,对这种新解经方式的尝试,也许会更周到一些吧!是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