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评传(上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匡亚明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孔子评传(上下)》(作者匡亚明)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陈亮评传》是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孔子评传》的修订本。

作者匡亚明根据近年研究所得,在齐鲁版的基础上,除增写了《经济思想》一章外,对其他各章也分别作了较大修订,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作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原著作了重大修改,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朝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这个目标迈出了新一步。

《孔子评传(上下)》书前所附画像,冠之以《布衣孔子三十而立像》,寓意颇深,耐人寻味。书后附有孔子年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和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孔子评传(上下)》的作者是匡亚明。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中国古代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为什么以

孔子为起点

二、“以世论人”和“以人论世”

三、人类文化知识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四、对孔子思想实行“三分法”问题

五、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应注意的三个区别

六、关于文献资料等问题

第二章 生平概略

一、没落的贵族家庭

二、幼年在贫贱中成长

三、独立谋生,勤奋好学

四、“三十而立”至仕鲁之前

五、进入贵族统治集团——初次碰壁

(一)中都宰

(二)小司空

(三)大司寇

(四)堕三都的失败

(五)孔子诛少正卯实无其事考

(六)矛盾显露,弃官离鲁

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

(一)访问列国诸侯的目的

(二)访问列国诸侯的简要经历

(三)访问列国诸侯的三个阶段

(四)结束流浪,回到鲁国

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

(一)关于反对季孙氏实行“田赋”问题

(二)关于“西狩获麟”问题

(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

(四)妻、儿、弟子相继死亡

(五)孔子病逝

第三章 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西周是领主制封建社会(或初期封建社会)

(一)殷周间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兴替之争,而且

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斗争

第一,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更好地

说明五种生产方式(或五种社会制度)

在中国的递嬗

第二,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正确说明中国

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第三,有了这一大变革的存在,就可以科学地解释

孔子思想产生的条件

(二)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一,西周各级领主对土地的占有

第二,主要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身份

第三,剥削形式

第四,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政治

结构

第五,意识形态

(三)从西双版纳解放前领主制封建社会看

西周

第一,历史简况

第二,“土地王有”和“公田”、“私田”

第三,村寨制度

第四.地租形态

第五,直接生产者的社会身份

(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实际

二、春秋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

时代

(一)经济结构上领主制向地主制的急剧

过渡

(二)政治结构上王权衰落和诸侯争霸的

混乱局面

(三)思想意识上某些传统观念在动摇和

某些新思潮在萌芽

第一,“天”和“天命”观念的变化

第二,“礼”观念的变化

第三,君臣观念的变化

第四.人才标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四章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

(一)仁的出处和含义

(二)“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三)仁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剖析

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上的不同层次

第二.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

第三,仁在“为政”实践中的不同层次

(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

精神

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一致精神

(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及其历史

意义

第一,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

第二,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二、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一)仁、礼关系

(二)尊尊、亲亲关系

(三)正名的意义

三、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

(一)中庸的本义

(二)中庸的主要特征

第一,“过犹不及”

第二,“和而不同”

第三,“时中”与“权”

第五章 伦理思想

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

异同和论争

(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二)孔子和墨、老二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

论争-.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一)孝悌

(二)忠信

(三)恭敬

(四)智勇

三、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一)孔子的义利观

(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第六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

(一)关于大同思想

(二)关于小康思想

(三)关于《礼记·礼运》是否反映了孔子政治

理想的问题

(四)关于小康时代文、武、周公之治的主要

特征和正确对待大同思想的问题

二、政治主张

(一)忠君尊王

(二)仁政德治

(三)明“夷狄”、“诸夏”之别

(四)举贤才

(五)庶、富、教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

第七章 经济思想

一、经济思想

(一)重视劳动生产的经济成果,却又轻视

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二)既照顾封建贵族阶级的经济需求,也

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二、经济主张

(一)在农业上主张决不能耽误农民季节性

劳动时间,主张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爱惜良田

(二)在手工业上主张招徕“百工”,按各人

劳动成绩付给工资

(三)在商业上主张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制止

伪劣商品

(四)在消费上主张依“礼”而行,既反对奢侈,

又反对吝啬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

(一)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业绩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一)人人应受教育

('二)人人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

(三)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

(二)培养政治改革的人才

四、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一)品德修养

(二)文献知识

(三)体育锻炼和美育陶冶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五)联系实际的人评和时评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二)平易近人,亲密团结

(三)尊师爱生的楷模

附:孔子弟子简介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一、孔予以前的文献概况

(一)古代文献鸟瞰

(二)“六艺”和“六经”

二、孔子与“六经”

(一)两种偏向

(二)整理“六经”的指导思想

(三)整理“六经”简况

三、不朽的历史功绩

第十章 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

一、在国内的影响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演变和不同影响

及后果

第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成

第二,“独尊儒术”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一次

大篡改

第三,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争及

其相互渗透“

第四,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大

篡改”

第五,清儒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力图恢复孔子

本义

第六,近现代批孔运动的复杂背景和孔子真实

面貌开始被注意研究

(二)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在

中华民族历史上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

第一,孔子思想的消极因素与历代腐败封建王朝

相结合,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重要

原因之一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

分子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

和社会风尚

二、在国外的影响

(一)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第一,孔子与朝鲜

第二,孔子与日本

第三,孔子与越南

(二)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第一,孔子与欧洲

第二,孔子与美国

第三,孔子与苏联

第十一章 结论

附录孔子年谱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根据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对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作如下概括:

一是二重性。从政治观念上讲,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实代言人的孔子,他的思想的基调就不能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保守性。不理解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同时,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若干问题(例如同情人民疾苦)能看得远些高些,由于这一点,孔子思想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明显的人民性、民主性的积极因素。不理解或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讲,孔子思想中也表现有二重性,即既有唯心主义的因素,又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例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这里的“命”固然可以解释为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规律性、趋势等等,但孔子在另一处又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显然这里所谓的“凤鸟”和“河图”,是以含有想象中操纵着人间祸福治乱的精神力量(天命——神)的神秘先兆(所谓“祥瑞”)而出现的。把这两段话联系起来看,这里的“命”就不应作必然性、规律性、趋势等解,而应理解为一种超人类世界的精神力量(天命——神)。这难道不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吗?另一方面,他又提倡“庶富教”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又显然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他又“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自己在实践中又表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②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难道不又是冲破宿命论思想,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观点吗?所以我们对孔子思想的态度应该是,在这个问题上有唯物主义思想,就肯定其为唯物主义思想,在那个问题上有唯心主义思想,就肯定其为唯心主义思想,在另一个问题上既有唯物成分又有唯心成分,就肯定其为二者相混的思想。实际上孔子思想是包容广泛、错综复杂,有时又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二重性)。举此失彼,或突出一点,不及其余,简单地把他说成是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等等,都是不恰当的。

二是略于“天道”,详于“人道”。由于孔子重视社会、人生实际,就很突出地表现了重视研究社会现象、伦理观念等(所谓“人道”)和不重视研究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等(所谓“天道”)。孔子谈“天道”,即谈自然现象(自然科学方面)问题的时候很少,正如他的学生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虽然有时也谈,但一谈就谈成宿命论的“天命”。因此,他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孰先,客观世界能否被人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到,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提出这样那样的系统回答和论证。时代的限制、科学文化发达水平的限制,也使他只能如此。而正由于他略于“天道”,即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起了轻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消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重视“人道”,对社会的、伦理的问题却谈得很多。他精通古代文献典籍,博闻强记.深刻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现象和民间习俗。在这方面,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

三是仁为核心。如前所述,孔子思想是很复杂的,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复杂、矛盾的现象中,找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后儒以及现代的学者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这个核心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忠恕等等。我认为最可以说明孔子思想核心实质的应该是前面讲的本身带有二重性的仁,关于此问题后面有专章论述,这里就不多讲了。

根据孔子思想的特征,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就必须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把孔子思想本身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首先是历代君王)及其御用学者加以吹捧、歪曲和附益的东西以及后儒根据自己主观意识而附加的东西加以区别,亦即把真孔子和假孔子加以区别。P12-14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我酝酿了四十多年的一个小小愿望,现在总算实现了。那就是对孔子作出较全面的、公正的历史评价。现在出版的这本《孔子评传》,就是力图阐明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对我来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我在幼少年时期读私塾,所用教材全是孔孟之书,即使在村子里上小学,白天读课本,晚上还是读孔盂之书。那时对孔子的形象,觉得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全盘肯定的阶段。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似乎并未传到我所在的闭塞的乡间(江苏省丹阳县),或者即使传到也没有引起足以使人感觉到有所触动的波浪。直到1923年我考进苏州第一师范,对孔子的看法才开始有所改变,但还不能说是根本动摇。当时第一师范思想比较开放,学生中具有进步思想的比重很大。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出于爱国热忱,我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当时朦胧地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孔子思想是一致的,是孔子思想的现代化、具体化,是可以挽救当时外受列强侵略、内受军阀混战之苦的陷于混乱危亡边缘的国家命运的。接着,恽代英、肖楚女等同志以国民党员身份常来校讲演,我以学生会干部和国民党员身份接待他们,和他们建立了联系。在和他们深谈和通信往来中,加上订阅中共刊物《向导》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觉得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不仅是救中国,而且是救全世界、全人类的真理,大大超过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思想境界,至于孔子思想则更不能和它相比拟了。于是对孔子思想发生了根本动摇。1926年暑假,由于革命活动的缘故,我被第一师范开除了。经过恽代英同志的介绍,我进了当时的革命摇篮上海大学。“上大”在当时(“北伐”前后)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抗日初期的延安“抗大”。我进“上大”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懂得很少,全凭一股所谓“革命热情”,认为不把旧世界“打得个落花流水”,就不能建立新世界。于是把孔子当作旧世界的象征,对孔子思想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932年和邓中夏同志一道在上海中共沪东区委工作,朝夕相处,无所不谈,我对他很尊敬,虽称同志,实系师友。发现他不仅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比我多,中国古书也读得比我多,因此他对孔子思想懂得更比我深。他对孔子并非一概否定,而是有所分析、有所取舍的。他内心对孔子很尊敬,认为生在两千多年前,能做到那样博学、多闻,那样思想深、品德高,甚为不易。他认为特别是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在当时封建阶级社会中自然带有封建阶级社会的局限性,但一旦进入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时,仁就会放射出更灿烂的哲理思想的光辉。他认为即使到了那时,我们也不一定用仁来表述,还是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来表述可能更恰当些。但仁作为两千多年前人类思想的积极成果,作为借鉴.无疑是有益的。孔子当时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和“当仁不让于师”等主张,都是富有哲理的积极主张,对我们现在也是有鼓舞作用的。上述意见,仅是我现在还能依稀记得的当时有关孔子思想谈话的摘要。这些谈话加剧了我思想深处对孔子认识中的矛盾,于是,我对孔子所持的全盘否定态度开始动摇了。不过,邓中夏同志又认为,孔子思想的问题,不是当时革命的切要问题;当时革命的切要问题,乃是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史,分析中国当代社会性质的特点,以指导当时的革命运动。他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实际工作很忙,一有时间,我仍尽可能按照他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精神,攻读和研究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料。1933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段时间,我曾连续多次被捕,在狱中特别在“反省院”中,我又不得不研读起中国古书来了(马列主义革命著作当然是被禁止的)。这就逐步地实现着我对孔子思想认识的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的阶段。1942年在延安,一度住在杨家岭,有机会和毛泽东同志接触请教了。我带着对孔子已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态度和他谈起孔子问题,并举出了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两段话。前者是说领导人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后者是说遇事要问个为什么,即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底细,因为那时延安正在整风,上述内容都和整风问题有关。毛泽东同志首先认为上面两段话很有道理,而且强调了孔子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但认为孔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思想中有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东西,只能当作历史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它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用以指导革命运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当时重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方面正在大搞什么“尊孔读经”,他们靠孔夫子。我们靠马克思,要划清界限,旗帜鲜明。所以他认为当时对孔夫子最好是暂时沉默,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赞扬。沉默常常是热闹的前奏。等到抗日胜利、全国革命胜利的时候,自然就有可能腾出精力来总结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孔夫子的批判继承问题和评价问题。当时对我来说,毛泽东同志的话就是党中央的指示,他要我暂时搁置一下对孔子问题的研究的指示精神,我完全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心里默默地盼望着党能腾出精力来总结和评价孔子(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的那一天的到来。全国解放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全党全国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加上实际工作的负担压在肩上,我没有可能进一步对孔子问题进行研究。接着来了个“文化大革命”,我整整十二年(1966—1978)被剥夺了工作和人身自由的权利。其间“四人帮”发动了一个别有用心的所谓“批孔”运动,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孔子加上了一大堆诬蔑不实之词。我很惊奇!这不是和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特别是和1942年在延安亲自对我的教导精神不相符合吗?于是我又对孔子的评价问题,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尚能记得的《论语》等古文献资料,重新进行了沉思默想(因为当时我没有翻阅有关中外书籍资料的自由)。1978年一“解放”,我又走上了实际工作岗位,又是整天忙忙碌碌,谈不上对孔子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于是内心发生了矛盾:一方面由于工作责任感不愿贸然影响和削弱党分配给我的任务和责任,一方面叉因年逾古稀,如再不抓紧,就将使自己断断续续酝酿了好多年的对孔子进行系统研究、恢复其本来面目并作出合理评价的愿望,付之东流。1981年党批准我辞去实际工作职务的请求,从此我才能全力以赴地从事对孔子的研究工作。经过三四年连续的不懈努力,这个酝酿了四十多年、经历了不少曲折的对孔子看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现在才以《孔子评传》的形式初步告一段落。集中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仅仅持续了三四年,总觉得还是太匆促,在占有资料(中外文献)、消化分析、阐明观点、论证评断、行文措辞等方面,总觉得做得还很不够。因此,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说,还只是初步研究成果,还没有达到自己所希望达到的境界。我还要继续学习和研究,切望专家、教授和所有读者勿吝指教,俾作补正。当然,对自己来说,夙愿终于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终于有了结果。此书虽然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根据“抛砖引玉”的精神,现在已到了可以出版、应该出版的时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三中全会)所体现的真正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光芒,照亮了实现四化的大道,不言而喻,系统总结和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段历史中“珍贵遗产”的任务,自然也提到日程上来了。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

这里,我不得不联想起对我一生经历有密切关系的四个人。这就是1924年介绍我参加中国国民党的叶楚伧先生和朱季□同志。叶先生后来成为国民党的元老,朱季□同志则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在南京被杀害。我当时认为朱季俘同志所走的道路是正义的,我坚决踏着朱季□同志的血迹前进,直到今天。再就是1926年介绍我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罗霖同志(湖南人,上海大学同学)和蔡泰同志(江西人,上海大学同学)。这两位同志长期来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当写完此书时,我以不同心情怀念着他们。特志于此,以示不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