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商就学胡雪岩(红顶商人最管用的商业法则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南浦云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浦云著的《经商就学胡雪岩》内容介绍:

◎“跑街”如何炼成富可敌国,胡雪岩最邪门的赚钱之道!

◎作为孤儿寡母被人扫地出门,却能从小立志经商,他的商业法则是,经营人脉和关系,信誉比赚钱更重要。

◎一本年轻人最应该看的商道书,胡雪岩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经营自己!

内容推荐

《经商就学胡雪岩》是第一部全面讲解胡雪岩商业智慧和人生信条的历史通俗读物。胡雪岩是一个商业的传奇,一个最不想当官的人却在官商界游刃有余,并做到了富可敌国,朝廷倚重,简直就是一个贫民窟里出来的亿万富豪的经典神话。他的人生如何起步的?他怎么经商和发财的?胡雪岩真的富可敌国吗?他又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面破产,获罪抄家?这一切谜团,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法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胡雪岩的人生经历逐一理顺,把这位“红顶商人”最真实的本性呈现出来,非常好看。

《经商就学胡雪岩》作者南浦云。

目录

前言:经商就学胡雪岩

第一章 从小就爱钱

1.“命大福大”的顺官儿

2.不学却有术

3.见钱眼开的学徒

4.从站柜到跑街

第二章 第一笔大生意

1.“跑街小胡”失业了

2.撞南墙

3.王有龄回来了

4.小菜一碟

5.你信不信我

第三章 起步第一桶“金”

1.空手套白狼

2.玩转官票

3.湖州的响牌

4.价格联盟

第四章 钱庄做大了

1.买命胜过买心

2.北上取经

3.给官府帮“血忙”

4.官老爷的“私钱”

第五章 商场就是战场

1.欺生

2.结仇

3.疯狂地挤兑

第六章 权力的暗战

1.索贿者

2.连环套

3.军机处

4.曾国藩

第七章 江南“丝王”

1.小刀会和大涨价

2.内奸拆台

3.往死里整

4.开钱庄和当铺

第八章 商人与战争

1.身不由己

2.乱糟糟的存款

3.奇怪的攻势

4.江南大营崩溃

第九章 舍了命豁出去

1.冲出围城

2.上海筹粮

3.船帮与漕帮

4.无望的航程

5.隔江相望泪眼

第十章 胡雪岩和左宗棠

1.粮食,就是命啊

2.商人跟上官人

3.“粮台官”的生意经

4.克复杭州

第十一章 重建杭州城

1.杭州赈抚局

2.“劝捐”

3.火轮船

4.殷殷故人情

第十二章 胡大善人倒霉了

1.灵丹妙药

2.谣言疯起

3.好事儿办砸

4.灰溜溜“红顶子”

第十三章 奔向福州船政局

1.左宗棠的大手笔

2.法国人的花活

3.政局定址

4.事多磨

5.洋“贪污”

6.福州船政局

第十四章 洋债是个无底洞

1.“弄”钱儿

2.无底洞

3.借了又借

4.捐了又捐

第十五章 一场撬米恶斗

1.撬米行

2.反撬

3.非常手段

第十六章 坚定收复新疆

1.五十岁开药铺

2.新疆出事

3.举债进兵

4.平定新疆

5.“玩儿”机器

第十七章 胡庆余堂

1.华丽亮相

2.货真价实

3.广告效应

4.“善”战

第十八章 商人的本质

1.又见洋债

2.回扣风波

3.电报之争

4.“狗”和“主子”

第十九章 湖丝“扼”喉

1.开始囤丝

2.江郎才尽

3.陷入困境

4.风云突变

第二十章 最后的失败

1.压垮骆驼的稻草

2.疯狂大挤兑

3.全军覆没

4.惨烈的“打狗”

5.就这样走了

后记:“杭铁头”的口碑

试读章节

3,陷入困境

且说胡雪岩斥资数百万两白银尽力收购“辑里湖丝”,使这种“世界丝王”在上海市场上基本脱销,洋人跑来商量,老胡坐地涨价,洋人就联起手来。拒收“辑里湖丝”。

结果洋人和老胡打起了“持久战”。对洋人的联手抵制,胡雪岩并不怎么在乎,他跟洋商打交道不是一次两次了,知道商战就像攻城略地一样,看谁坚强。看谁狠。到最后还能站着的,就会大赢特赢。

于是老胡一边咬紧牙关,不在价格上松口,同时拿出资金交给庞怡泰丝行,继续收进“辑里湖丝”。可胡雪岩并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陷入困境了。

从光绪八年(1882)起,欧洲出现了一场经济危机,世道变差了,在伦敦的交易所,生丝价格已经开始下跌。因为当时欧洲列强各国早有了电报线,连跨洋电报都架设起来了,经济危机,生丝跌价,这个消息在半个世界都传遍了。

可这一年大清国的电报线还没形成网络,也没与洋人的“海线”连接,所以胡雪岩没能及时掌握这个消息。

确实,“辑里湖丝”是独一无二的“丝王”,现在“丝王”全被胡雪岩囤走了,用这种丝织出来的上等丝绸,暂时就缺少原料了。可单就这一点,还不足以制服洋商。

对洋人来说,这种高档丝绸的供应最好不要断,可真要是断货了,对他们来说。也并不“致命”。

第一,欧洲发生经济危机,导致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大减。而“辑里湖丝”织出来的高品质丝绸,正是一种奢侈品,眼下人们对它的需求减少了。

第二,这些高级丝绸,在欧洲还有存货,即使一年收不到“辑里湖丝”,欧洲的丝绸存货也不至于卖光。

第三,奢侈品,永远不是必需的。就算真的收不到“辑里湖丝”,用别的丝织出来的绸缎一样可以卖。就算在欧洲,那些有钱人里有几个人懂得区别丝绸的好坏呢?

所以洋商们很快达成了共识,今年——光绪九年(1883),他们不收购“辑里湖丝”了。除非胡雪岩肯把“辑里湖丝”的售价降下来。

看了这些,可能读者已经感觉到了。

这么说来,即使胡雪岩的钱庄不破产倒闭。在这场和洋人之间的价格博弈中,他恐怕也赢不了?确实是这样。

像大清国这样单纯出口原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国家,它们出口的物资一定会被洋人不断压价,不断贬值。这一次胡雪岩就算不破产倒闭,他借“辑里湖丝”这个高端品牌和洋人打价格战,也一定会输。其结果是,老胡不但不能借着“辑里湖丝”的涨价,推动整个中国生丝的价格走高,反而会因为他和洋人博弈失利,导致“辑里湖丝”被折价收购,同时拖累所有国产生丝价格全线下跌。

事实上,胡雪岩最终不得不压价出售了全部“辑里湖丝”,而大清国的生丝价格确实在连年下跌,逐渐走低。

光绪九年,出口生丝九万六千一百三十九担,得银一千九百二十五万四千八百六十九两,每担生丝折银约二百两。

光绪十年,出口生丝十万五千四百零一担,得银一千八百三十万五千八百二十二两,每担生丝折银约一百七十三两六钱。

光绪十一年,出口生丝九万零二百三十三担,得银一千五百二十万零一千九百四十六两,每担生丝折银约一百六十八两五钱。

……

老大帝国,封建专制,文恬武嬉,愚民政策,仇视商道,不思进取。整个大清国的颓势,单靠胡雪岩一个人,“辑里湖丝”一个品牌,能起什么作用呢?

可是话说回来了,胡雪岩在这笔垄断“辑里湖丝”的生意中。所担的风险似乎也不算太大吧?

不大,风险完全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胡雪岩是盯准了“辑里湖丝”的本身价值,而且确定这种生丝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他自己投入资金的数额上也是心中有数的(全部投资不到他总资产的三分之一)。这笔生意如果成功,赚到了,利润会相当可观,如果不成功,到最后不得不低价卖出,也不至于被洋商压价压到不能接受的程序。

P306-308

序言

经商就学胡雪岩

胡雪岩这个人是被后人硬“架”出来的,成为商人们学习的模子。

他原本安安静静地死了,不知为什么后世人写了一部小说,还拍了无数部关于他的戏,硬把他弄得“活”了过来,之后就是纷纷扰扰,争议不断。

其实大家都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不真实的。那真实的胡雪岩到底是什么样儿?

一代名臣左宗棠这样评论胡雪岩:“商贾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气概。”

胡雪岩不但是个冷静、精细、圆熟的生意人,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杭铁头”,固执,有冲劲,勇气过人。他的生意是干净的,他这个人,是有信誉的。

现代仍有很多人在误解胡雪岩。因为中国社会自古重农抑商,谈起商人口中就骂奸商,这个根子在中国人脑子里扎得太深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肯相信商人的道德和节操。也正是这种对商人道德操守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使我们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不懂商业的原则,更不遵守商业的规矩。

说起胡雪岩最让人误会的地方,就是他做生意的时候“勾结官府、贪赃枉法”。

可话说回来,也许到今天还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胡雪岩之前,江南那么多精明的大商人一个个对官府全都敬而远之,只有胡雪岩一个人愿意去“勾结官府”?难道这么一条发财之路,全天下只有胡雪岩一个人想到了吗?

在晚清那个时代,如果说胡雪岩特别聪明,发现了别人都没发现的商机,倒有可能;但他成功了,发达了,却仍然没有一个大商家随后跟进,清朝也就在列强瓜分中瓦解,那么多洋务派和改革派提出商业救国的方案一个都没有实现,只说明了一件事:环境!

环境塑造人,也能毁灭人。要是弄不懂这一点,就肯定会误读胡雪岩。

我们今天重新解读胡雪岩这个人,用最明晰通俗的方式解释和还原他的经商之道与商业信条,尤其重要。胡雪岩也用自己的人生证明:商格就是人格。

从一个没爹被故意抛弃的孩子,到晚清首富,胡雪岩到底是怎样发迹的?他经商有什么诀窍?在与官府和朝廷打交道中是如何“走钢丝绳”的?他发了财后又做了哪些善事?在商场三十年的摸爬滚打中,胡雪岩从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胡雪岩黑白通吃,都说他是晚清首富,红顶商人,可他真的富可敌国吗?他的身家财产到底有多少?这么一个强人又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面破产,获罪抄家?胡雪岩到底是病死,还是自杀了?

这一切谜团,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在本书把所有谜团全部解开之后,读者们会发现,胡雪岩这个人真是值得现代人学习。

一个牛×商人最初是如何偷师磨技的;

他对商业运作独到的理解;

他在分析业务时奇妙的思维;

他对朝廷政策精准的把握;

他对资金和人脉圆熟的运作;

他的诚信,他的“善”战之术,他死里求活的高明手腕儿……

可以说,胡雪岩一个人,就是一部商业的典范。

后记

“杭铁头”的口碑

胡雪岩,生在一个特殊年代,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开设钱庄,替官府管理公库,经理汇兑,前后三十多年,没出过一笔差错。其后主持上海“采办转运局”,经手钱粮银两从无错漏,借洋债一千七百多万两白银,除应得回扣,一两白银也没多取。代管公库、执行转运期间,以钱庄资本垫付公款百余万两白银,从无怨言。

前有浙江巡抚王有龄;再有陕甘总督左宗棠;最后是两江总督曾国荃,他们全都这样说。

到后来胡雪岩集巨资收购蚕丝,与洋商斗法,偏在此时遭遇危机,钱庄破产,荡尽家财清还欠账,硬是将身边财物一分一文全部缴出,可到最后,终于无力尽数清偿,于是在还债期限到期的这一天,自杀身亡。

胡雪岩的失败,不是缘于生意上的失败,事实上,他是毁于一次“意外事故”。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老胡本人是个精干的商人,一个非常出色的运作高手。纵观胡雪岩一生的经营之道,他的每一个计划,每一笔买卖,都做到了稳妥而精确,以最小的风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可以说,胡雪岩是他那个时代的“经营之神”。胡雪岩一生尊商重道,操守谨严。坚忍顽强。有胆有识,不诈不欺,他的人品,有“胡庆余堂”的“戒欺”牌匾为他作证。

活得信义,死得坦白,欠人钱财,以命相抵。后人说胡雪岩是个“杭铁头”,名不虚传。

“杭铁头”三个字,把上面总结的这一堆东西都装进去了。

——这就是老胡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人,不能成大事。这是天下至理,放之四海皆准。

其实对胡雪岩这个人物的评价,在清代早就有了定论。

左宗棠大帅是这么说的:“胡雪岩,商贾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气概。”

晚清文史大家,越缦老人李慈铭以四字计之:“光墉者,江南大侠。”

那些认为胡雪岩“官商勾结、吹牛拍马、专靠卑鄙伎俩发财、后院养着一百多个姨太太”的说法,真不知是从何而来。

所以说胡雪岩这个人,也真可怜。

他本是个严谨、讲信誉、有正义感的商人,可只因为他是商人,社会不理解他,老百姓不信任他,从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一盆一盆往他身上泼脏水,后来人死了,可这脏水仍然泼个不停。过了一百年,好不容易才消停了,却不知怎么搞的,忽然又被人从坟墓里“架”了出来,接着往他身上泼脏水,而且越泼越脏,越泼越臭!

要是胡雪岩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气得从坟墓里蹦出来,把那帮写文字诬蔑他、羞辱他的家伙一个个掐死。

当然,胡雪岩并没蹦出来掐人,这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历史不用人评说,自有公理。

——很多事儿都可以有传说,唯独生意场上,不能有传说。

很多人可以是传说。但唯有百姓的“口碑”不是传说。所幸,胡雪岩到今天还给世人留下了两笔真正的财富——“胡庆余堂”和用良心做药的精神!

书评(媒体评论)

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概。”

——左宗棠

“贫穷不是罪恶,富贵也并不可耻。哪个穷家子弟不想改善自己的家境?但是贫富的事情我们很难做主,往往无能为力。连孔子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胡雪岩能够走出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仿效和学习。”

——曾仕强

“游刃于官与商之间,追逐于时与势之中,品够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

——陈代卿

“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高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