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富人穷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欧文·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文·肖所著的《富人穷人》,全球畅销1000多万册,与《教父》《荆棘鸟》《爱情故事》等并列“20世纪十大畅销经典”。

作者欧文·肖与海明威并称美国文坛“双子座”,被誉为“大仲马之后尤为会讲故事的小说家”。

一部关于梦想的传奇, 融合了欲望、智慧、毅力、虚荣、爱情与亲情的“社会小说”,深刻影响了欧美的年轻一代。同名迷你剧斩获4项艾美奖、4项金球奖。

德国移民家庭追求美国梦的奋斗史诗,乔达虚姐弟三人不同的拼搏之路,从卑微店员到商界名流、从青涩虚荣少女到成熟独立的职业女性、从叛逆暴躁少年到真诚温暖的好男人,不同的奋斗之路,不同的人生命运,交织贫穷与富有、亲情与爱情、梦想与现实的变奏……其中既有关于国家、时代变迁的历史缩影,也有能让每个平凡如你我的读者感动和共鸣的真情点滴,还有那熊熊燃烧的人类亘古以来闪耀不熄的理想之火……

内容推荐

美国梦的奋斗史诗。

贫穷与富有、亲情与爱情、梦想与现实……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缩影。

人类亘古以来闪耀不熄的理想之火。

欧文·肖所著的《富人穷人》——一个能让你、我、他一一所行人感动和共鸣的故事。

目录

赫德森河谷的史诗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四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试读章节

格丽卿坐在她的小镜子面前,镜子靠墙竖在梳妆台上。那梳妆台原是一张厨房用的旧桌子,她拿它当废品花两块钱买来,漆成粉红色。台上放着几罐化妆用品、一把她十八岁生日时作为礼品送给她的银背刷子、三瓶香水和一套修指甲用具,这些东西全都整洁地放在一条干净毛巾上。她身上穿着一件旧浴衣。穿旧了的法兰绒贴在皮肤上很暖和,给了她一种舒适感——她年轻时候每次冒寒从外面进来在睡前穿上这件浴衣时,总有这种舒适感。今天晚上,她需要尽量舒适些。

她用一张薄绵纸擦掉脸上的润肤油。她的皮肤非常白,这跟她蓝得发紫的眼睛一样,都是她母亲遗传给她的。她那直而且黑的头发像她父亲。格丽卿很美丽,她母亲说,就像她自己在格丽卿的年龄时一样。她母亲一再要求她别让自己堕落,并以她本人为前车之鉴。“堕落”是她母亲用的字眼。只要一结婚,她母亲说得明明白白,堕落就跟着而来。腐化堕落来自跟男人的接触。她母亲并不谆谆教导她怎样提防男人;她对她所谓格丽卿的贞操(这是她母亲随便用的另一个字眼)倒很放心,但她运用她的影响,让格丽卿穿宽松的衣服,不让她的身段显露出来。“没必要自找麻烦,”她母亲说,“你不去找麻烦,麻烦很快也会来找你。你有老式的身段,可你肯定会招来非常时新的麻烦。”

有一次她母亲向她吐露真情,说她自己本来要去当修女。她说这话的时候有点麻木不仁,格丽卿回想起来心里很不好受。修女没有女儿。她却是她的女儿,芳龄十九,在本世纪中期三月的一个夜晚坐在镜台前照镜子,因为她母亲没去过命运给她安排的那种生活。

发生像今天晚上那样的事情以后,格丽卿痛心地想,她自己恨不得也要进修道院了。可惜她不信上帝。

她下班后像平常一样到医院去。那是个军医院,坐落在郊外,住满了正在逐渐恢复健康的来自欧洲的伤兵。格丽卿是个志愿工作人员,一星期工作五夜,主要的工作是散发书刊和炸饼,替眼睛受伤的兵士读信,替手和胳膊受伤的兵士写信。她不取任何报酬,但她觉得这是她应该出的最少的力。事实上她很喜欢这个工作。兵士们都很感激,很听话,因为受伤,都变得像孩子似的,因此她不像在办公室里那样整天得忍受紧张的性示威和性侦察。当然啦,有不少护士和少数志愿工作人员找医生和行动比较方便的受伤军官溜出去幽会,但格丽卿很快表示,她不搞这一套。有那么多姑娘唾手可得,而且心甘情愿,所以很少有男人死命追她。为了避免麻烦,她有意把自己安排到普通兵住的大病房里工作,在那里哪个兵士都无法单独与她多待会儿。她跟男人们交谈时和蔼可亲,从容不迫,但她无法容忍任何男人跟她肌肤相亲。当然不时有小伙子在舞会上或者跳完舞在汽车里吻她,但他们笨手笨脚的抚摸对她说来毫无意义,很不卫生,而且还有点滑稽可笑。

她对学校里围着她转的那些男生从来不感兴趣,也看不起那班崇拜橄榄球英雄和有汽车男生的女同学。这一切在她眼里都无聊得很。唯一使她产生过遐想的男人是英文教师波莱克先生,他是个老头子,也许有五十岁啦,斑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讲话声音很低,口气像个绅士,常常在课堂里朗诵莎士比亚。“‘明天、明天、明天,一天天慢慢爬行……’见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她能够想象自己躺在他怀里,感受他凄怆的、带着诗意的爱抚,但他已经结婚,女儿们都有她这么大了,再说他也从来不记得学生们的名字。至于她的梦想……她早把自己的梦想忘掉了。

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将要在她身上发生,这一点她是深信不疑的,但不会是在今年,在这个小镇上。

格丽卿穿着医院供给的宽大的灰白色工作服巡视病房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个母亲,对人有用,对这班彬彬有礼、毫无怨言的年轻人为国家所受的痛苦能稍稍做些补偿。

病房里灯光暗淡,所有的病人照规矩都该上床安息了。格丽卿像往常一样,特地去探望一个名叫托博特?休士的伤兵,他喉部受伤,不能说话,病房里就数他最年轻,也最可怜,格丽卿喜欢这样相信:她用手抚摸他一下,向他露出一个问候晚安的微笑,就能使这个小伙子更容易熬过黎明前漫长的时光。这会儿她正在打扫公用房间,伤兵们就在这个房间里看信写信,下棋打扑克,听唱机。她把刊物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中间桌子上,收拾好一个棋盘,把棋子放进棋盒,把两只可口可乐空瓶扔进了字纸篓。

P22-24

序言

赫德森河谷的史诗

黑马

《富人,穷人》,三十多年前读书求学时曾经为之眩惑的长篇巨制,在紧张的专业课和考试的空隙读这本美国当代小说既是一场艳遇也是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以至于我都没顾上注意那些译者是谁,也忘了小说里人物生活的年代。就是在课余的图书馆和集体宿舍的蚊帐里时断时续地、激动紧张地读完了,只感到是看了一部绵长的电影大片,心中留下了无数个性爱、拳击、豪华游艇、酗酒、斗殴、家庭暴力、豪宅生活的镜头,但这些对我来说都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刚刚从十年“文革”动乱和长期禁欲清教的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中国小城市弱冠青年,我几乎是瞠目结舌,根本无法用当时学到的那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去解读这样的小说。隐约觉得这是和二十世纪初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赛的《嘉丽妹妹》《美国的悲剧》有一脉相承之处的作品,也有杰克?伦敦小说的影子,甚至想到了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但似乎又与这些老前辈的作品有根本的区别。那时还是太年轻了,刚刚吹起改革开放春风的国度里一切都与那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美国没有相似之处,小说里那些或华丽或残酷的现实都让我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廓清,只能人云亦云,感叹那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多么光怪陆离、人们几乎都是魑魅魍魉、道德沦丧,然后悲叹这些人是多么不可救药:他们为什么自甘沉沦?为什么不奋起反抗,拿起武器,也“农村包围城市”,摧毁万恶的资本主义?

这些问题倏忽即逝,知道那是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个世界里的事,而且那个世界似乎在向我们靠近,从一九七○年代尼克松访华开始继而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个被我们看作恶魔的国家似乎并非那么可怕。不久,出国留学潮开始了,人们开始蜂拥扑向那里,大多是腰揣用全部家当换来的几百美元登上飞机呼啸而去,到那里的餐馆里打工挣着学费攻读高尚的博士学位,然后再在那里定居工作并开始往这边的家里寄美元,回国探亲时带回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冰箱、彩电等电器。再过些年,这一切都不新鲜了,我们什么都有了,包括这本小说里描写的那一切精神沦落和横流人欲。于是我就在这白驹过隙、风驰电掣的三十多年中匆忙走过,还没来得及弄懂这本让我激动颤抖的小说,就把它忘了。只是说起八十年代的读书经历,恍惚还记得一本《富人,穷人》。于是当我二○○○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面对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现实生活,我情不自禁写起了我的英伦见闻录,下笔的题目竟然是《英国人是富还是穷》,这几乎是时代的叩问,似乎击中了奔向富裕的国人的心弦,一时间这篇文章被各种报刊转载,现在网上还能查到。我知道,那一刻本能地进入我脑海里的就是这本小说给我留下的四个字:富人,穷人。这是我与这本小说的不解之缘,它其实一直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若隐若现并在冥冥中影响着我,只是我都快看不清它的身影了。

如今这本经典作品要再版,出版社约我来写序言,这真是缘分!隔着三十年的风雨路重温这部小说,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译者在这些年里我都有所接触,而且领衔的竟然是我过从甚密的冯亦代先生,还有施咸荣先生、董衡巽先生和任吉生大姐!他们都给过我很多帮助和教诲,尤其是冯亦代先生耳提面命,我深受沾溉。可我不知道的是,在我没见过他们之前的学生时代,我已经通过这本小说的译文受到他们的恩泽了。

更为巧合的是,我在英国写了《英国人是富还是穷》之后,应邀去纽约北部赫德森河谷的根特地方的一个国际写作坊做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作家。我从伦敦飞到纽约,坐地铁到市中心转火车一路北上,但见山峦起伏,沃野平畴之间,赫德森河秀丽壮美,铁路将一座座娴静雅致的小市镇串起,那一路风光果然绮丽,辽阔的河谷地带小城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与聒噪繁荣的大纽约简直是判若云泥。车上的乘客告诉我,他们每天坐近一小时的火车进纽约工作,晚上再回到这里的家来,这里才是休憩养生的地方。我在根特小镇下了车,顿时感到那里安谧得出奇,似乎是停留在十九世纪的田园生活里。那火车继续向北开,一直开到美加边界的小镇奥尔巴尼。那边更加寂寥,也更加干净美丽。直到今天重温这小说,我才发现,其背景地恰恰是赫德森河谷里通向奥尔巴尼的铁路边的一座安宁的小镇子,这里的人们是与纽约全然不同的人,但他们不断地坐车出入纽约,把时髦的生活带回小镇来。原来我三十年前就与这里有了神交,可我那时连赫德森河与纽约的地理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没记住这片风景,即使我置身于这片风景中,我也没想到我曾经挚爱的《富人,穷人》就发生在这里。我只记住了小说的情节,记住了残暴的血腥和性爱的放荡,记住了生意场上的明争暗斗和尔虞我诈,记住了小人物向上爬的艰辛,可我却没记住作者对这里美丽旖旎的风光的描写,这里是他心灵的故乡,他应该是多么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爱这里的父老同胞,才能写出那样的传奇剧来!可惜,多年前我都不懂这些,只是猎奇,只是被青春的荷尔蒙驱动着读那些惊心动魄、一唱三叹的传奇故事。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离这部小说里的一切都隔着千万里地理和心理的距离,这样的小说似乎只有在我们对美国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读方得其真谛。可在那个闭塞的年代,似乎又只有靠这样的小说打开我们了解美国和美国人心灵的窗口。所以二次阅读很有必要,至少对我来说尤其如此。

繁华褪去,梦醒之后,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得以沉下心来重温这部小说,才能与小说里的美国人心心相印。

这时我发现,这部带有浓重的编年史色彩的小说,是美国草根人民心灵的史诗,作者的笔触实在太接地气了。

原来乔达虚家姐弟三人不是我们的同龄兄弟姐妹,他们离我们很远,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世界霸主地位后开始了自己的成年生活。如果要一个参照系,他们就是老布什、卡特总统的同龄人。而他们的玩世不恭的儿女正是克林顿、希拉里和小布什总统的同龄人。作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这部小说时,卡特已经当上了美国总统,老布什正在中国当相当于大使的驻华联络处主任,克林顿和小布什们刚刚结束学业步入社会。显然作者关注的不是这类美国的精英家族。小说没有这种宏大的叙事,对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和越南战争也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只看到老布什和希拉里们,我们可能会觉得书中的美国人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但他们才是大多数美国草根人民。这就是美国社会的两重天地。

我曾经最崇拜的鲁道夫,恰恰是从底层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的青年才俊。他从肮脏的移民家庭里脱颖而出,靠着聪明才智和纵横捭阖的本事,大学毕业后在商业规则中游刃有余,终于成了富人甚至当了小城的市长。但他不是于连,不是沃伦斯基,也不是马丁?伊登,这小说不是《美国的悲剧》,他是个很有情怀和亲情、家庭责任的人,一边辛苦地构建自己的商业和政治王国,一边对自己苦难的母亲、姐姐和弟弟尽着自己的义务,可谓心力交瘁。这个风度翩翩又长袖善舞的新型美国人,内心却是那么善良纯净,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通过打拼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作者并没有一味赞美他,也写出了他内心极度痛苦挣扎的一面和世故狡黠的一面,他最终成为一个有良知的富人,这是个立体的“圆形”人物。

而他的姐姐格丽卿和弟弟托马斯则很是本能地遗传了父亲老乔达虚的生物缺点,性生活放纵,尤其是弟弟托马斯,不仅乱性,还打架斗殴,毫无责任感。但他们本质上又那么善良,终于历经生活的坎坷磨难,开始摆脱那个可咒的乔达虚生物遗传症,开始向理性和良知回归,成为道德完美的青年。格丽卿甚至成了好莱坞的电影剪辑员,托马斯成了游船船主。在这两人曲折苦难的生活历程中,克服父亲的劣质生物遗传几乎成了前二十多年的奋斗主题。他们的母亲似乎永远在用生物遗传这个咒语诅咒他们,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鲁道夫帮助他们逐渐摆脱了这种先天的诅咒,让他们的人性复归,或者不如说是让父亲善良的一面战胜了邪恶的一面。这简直是一场人性与遗传的战争。但即使那个杀过人的德国移民父亲,即使他是个性欲亢进的人,他心底深处对鲁道夫的爱竟然是那么感人至深。他看出了鲁道夫先天的生物遗传优点,认定他将是家族的希望,从小把他当少爷养,为了不让他劣迹斑斑的弟弟影响他的前途,他倾尽了自己辛苦一生的所有给托马斯洗刷罪恶以保证他不进监狱而影响哥哥的前途。最终这个半人半兽的可怜的父亲在孤寂和失落中投入赫德森河自戕,这是个令人唏嘘的可怜的小人物。但就是他托起了鲁道夫这个上等衣冠。一家人里就出息了鲁道夫这一个,连他富有的妻子也患上了酒精中毒症不能自拔,最终还害死了他的弟弟托马斯。成为富人,要有这么多的穷亲人为他铺路垫底,他又要为他们做出巨大的牺牲,这几乎是一部普通人家的血泪史。

我庆幸在三十多年里两度阅读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在亲历赫德森河谷后,似乎更懂得这些奋争中的草根美国人了。尤其是我到现在才清楚,乔达虚三姐弟是老布什的同龄人,他们的孩子是克林顿的同龄人之后,我就更懂得这些国家头面人物组成的宝塔尖下那托着他们的庞大基座,那是千万个有血有肉的不同阶层的美国的灵魂。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伟大的故事能手之一,带给人以绝妙的阅读体验。

——美国小说家、奥斯卡编剧奖得主 威廉·戈德曼

欧文·肖以无比的热情和巨大的冲击力进行创作,然后用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驱使这一创作不断向前。

——《大西洋月刊》

我到现在才清楚乔达虚三姐弟是老布什的同龄人,他们的孩子是克林顿的同龄人之后,我就更懂得这些国家头面人物组成的宝塔尖下那托着他们的庞大基座,那是千万个有血有肉的不同阶层的美国的灵魂。

——翻译家、编导、作家 黑马

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甚至总在背后启示我们的精灵——莎士比亚,都曾是流行作家。我想我比以前写得更为紧凑,多了智慧,少了虚荣。如今我有广阔的视野。我仍要写得清晰有趣,不想有丝毫矫揉造作。

——欧文·肖在《纽约时报》专访中如是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