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两朝的社会性质问题,近50年以来,在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夏代建立的国家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商代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的王朝。在这本书中,仍然采取夏代建立国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商代是第二个奴隶制的王朝的说法来叙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夏商史话/中国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孟世凯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商两朝的社会性质问题,近50年以来,在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夏代建立的国家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商代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的王朝。在这本书中,仍然采取夏代建立国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商代是第二个奴隶制的王朝的说法来叙述。 内容推荐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本书为《夏商》卷。 目录 开头语——略说夏商 第一章 大禹治水建夏朝 一、大禹治水 (一) 鲧治水失败 (二) 禹继鲧治水 (三) 公而忘私的大禹 二、夏王朝的诞生 (一) 建国的前夕 (二) 从墓葬中来看 (三) 禹伐三苗 (四) 涂山大会 (五) 防风氏被诛 第二章 夏启、少康和夏桀 一、“家天下”的建立 (一) 甘之战 (二) 征西河 二、失政和复国 (一) 太康失政 (二) 少康复国 三、兴国杼、亡国桀 (一) 夏杼东征 (二) 孔甲信鬼神作东音 (三) 夏桀灭亡 第三章 夏文化的探索 一、社会生产的概况 (一) 沟渠和水井 (二) 农业和手工业 (三) 宫殿建筑和监狱刑法 (四) 天文和历法 二、探索夏文化的工作成就 (一) 探索的过程 (二) 探索的发展 第四章 鸣条会战和商朝建立 一、甲骨文和商代史 (一) 从“龙骨”说起 (二) “殷墟”发掘 (三) 商代史的研究 二、传说的商族祖先 (一) 玄鸟和商的故事 (二) 作乘马的相土 (三) 勤于职守的冥 (四) 从王亥到示癸 三、成汤革命 (一) 从伐葛开始 (二) 仲虺和伊尹 (三) 征伐韦顾 (四) 伐昆吾灭夏桀 第五章 成汤治国 盘庚迁殷 一、伊尹放太甲 (一) 汤祷桑林 (二) 伊尹放大甲 (三) 伊陟相太戊 二、频繁的迁都 (一) 从仲丁到河宜甲 (二) 祖乙和盘庚 (三) 盘庚迁殷 第六章 武丁奋发 振兴商朝 一、求贤治国 (一) 巩固殷都 (二) 甘盘和傅说 (三) 雉鸣太庙 二、征伐四方 (一) “求年”和“受年 (二) 舌方和土方 (三) 西羌和东夷 第七章 纣王暴虐 武王灭商 一、武丁后的商王 (一) 祖庚和祖甲 (二) 廪辛到武乙 (三) 商周关系的变化 二、牧野之战 (一) 商纣伐东夷 (二) 纣王暴虐淫乱 (三) 武王伐纣灭商 第八章 商代社会生活 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 垦田和桑麻 (二) 畜牧和“王其田 (三) 青铜冶炼和铸造 (四) 陶玉骨蚌和漆木纺织 (五) 商业和交通 二、统治机构 (一) 內服和外服 (二) 军队、刑罚和监狱 三、自然科学的杰出成就 (一) 天象和历法 (二) 气象观察和预测 (三) 疾病和医疗 结语 夏王朝世系表 商代世系表 附录一 夏商大事记 附录二 殷墟甲骨文著录简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禹治水建夏朝 一、大禹治水 (一)鲧治水失败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作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在远古时代,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差不多都有过与洪水作斗争的传说。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证明,远古时期,在我们祖国的广大土地上,由于气候温暖(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距今六七千年至2500年前左右,我国的气候要比现在暖和,可称作温暖时代),雨量充沛,绝大部分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郁郁葱葱的高山和青翠起伏的丘陵之间,分布着一片片草原。无数大小河川,纵横在森林和草原之中;多如繁星的湖泊沼泽,遍布在东西南北的大地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来那种自然生态的土地上,开始有了原始的农作物。由于农业经济的逐步发展,平原地区首先被开发,茂密的森林被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所取代。人口不断地增加,居住邑落也逐渐多了起来,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森林覆盖面一年一年减少。而原始农业种植是依赖自然灌溉,这就加速了水土流失,河流决徙,出现洪水横流的情况。 黄河是我们祖国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远在数千年前,黄河的上游,基本上保持原始生态的自然面貌。中游是黄土高原,下游是华北大平原。距今五千年前,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被开发出许多农耕地,大片土地上的森林被焚烧后开垦为农田,这就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当时我国还处于氏族、部落林立的原始社会,不可能大面积兴修水利。对于黄河泛滥造成的水患也不可能大规模治理。但有关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和洪水作斗争的种种传说,则是这段历史真实的反映。 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的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那一位能“炼五色石以补天”的著名的女神女娲,她不但能以石“补天”,而且还会“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所以这位神话中的女娲不仅是“补天”的能手,还是治水的英雄。这说明我国洪水泛滥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已经发生,而且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与洪水作斗争了。 相传在女娲之后,有一个与洪水发生密切关系的氏族叫做共工,其族居地在共(今河南辉县)。共工氏族以治水而著名于世,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祖先叫共工,后世子孙也叫共工。据说在颛项(zhuan xu)时,共工曾因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是做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 距今4100年左右,在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因这个部落联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今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陕西东南部、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华夏地区,所以史学家们称这个部落联盟为“华夏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领袖,是由陶唐氏部落的酋长尧担任。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而且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滔滔的洪水咆哮着四处横流,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民,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这就是《孟子》书中所说的:“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滕文公上》)。这里所谓的中国,并不是如后来指统一后的全中国。而是战国时期的人们认为中原地区处于四方之中,把它叫中国。《孟子》书中追述尧时发生洪水的情景,或是口耳相传,或是见到当时流传下来的资料。 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就是水患最多的地区。相传有一个名鲧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的后裔,其祖先由西北方戎人地区,迁到伊水和洛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定居。尧时鲧为夏部落酋长,尧封他于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si)。故又称为崇伯鲧。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与其他氏族酋长们关系处得不好,因此常被其他氏族、部落酋长们指责,说他品德不好。在以尧为首的部落联盟里,他也是其中的成员。 当滔滔洪水漫患在中原大地上,人们的生活长期不得安宁时,尧心中很着急。于是在一次联盟议事会上,向到会的各氏族、部落酋长们说:“如今洪水滔天,为患很大,已快淹到山顶,百姓们很担心,这样下去怎么能生活,你们想想有谁能来治理洪水?”酋长们都说:“鲧可以治理。”尧说:“鲧这个人很自负,不大听教命,容易把事情办坏,不可以用!”四岳(主管四方事务的酋长)说:“如今没有比鲧能干的人了,不妨让鲧试试。”尧说:“既然如此,就让鲧试试吧。”尧执行了大家的决定,命鲧去负责治理洪水。 鲧接受了尧的任命以后,就采用了从前共工治水的“堕高堙庳(yin bi)”的办法。而当年共工是“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国语·周语下》)。意思就是要防治泛滥的流水(百川),将高的地方铲低(堕高),把低的地方填高(堙庳),也即是用土把水填堵起来。但这是一个失败的方法。 P1-3 序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半个世纪前我们祭祀轩辕始祖——黄帝时留下的华美篇章。 我国是有着6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不懈的考古挖掘,还在不断延伸着她的历史源头。放眼全球,我泱泱中华,江山多娇;检点历史,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周易》到《诗经》,自《天问》而《警世钟》,六七千年,流淌不息。这里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博大,也有“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坦荡豪壮;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刚烈,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奸判定。曾经长时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无私贡献出了自己无数的珍藏。 曾几何时,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打倒孔家店”的激愤一度让很多人盯上了西方的月亮。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让媚外的思潮重新暗流涌动。但与之同时,过度物质化了的西方国家,却把他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东方文明的古邦,试图从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方。为此,我们曾一度犹豫彷徨,当一片飞叶被远风捎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迟疑;当一堆泥沙被湍流冲去时,我们为说不清它含金蕴宝还是藏垢纳污而烦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曾经徘徊在一些人心头的迷茫逐渐扫去,重视传统,回归本源,从中华文明中寻找持续进步的动力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描绘她的真实面貌,发扬她的优秀传统,规划她的锦绣前程,是当代中国人既严肃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社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读本》丛书(中国历史史话分卷)。本分卷共16分册,分别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上、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上、下)、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前期和晚清。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作者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 历史是一个辉煌的存在,历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启迪之学,我们衷心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能从这套丛书中寻到灵感,从6000年历史积淀中汲得智慧,熔铸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智慧王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本书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