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词赏析(精)/大家小书
分类
作者 沈祖棻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编者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沈祖棻著的《宋词赏析(精)》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沈祖棻著的《宋词赏析(精)》是赏析宋词之美的经典之作。作者不仅研究宋词,还身体力行创作。因此,剖析精微,体察分明,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以及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不仅使宋词名作的意蕴得到充分的阐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升华。

目录

北宋名家词浅释

无名氏(一首)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范仲淹(一首)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张先(三首)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晏殊(二首)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欧阳修(一首)

踏莎行(候馆梅残)

柳永(七首)

雨霖铃(寒蝉凄切)

曲玉管(陇首云飞)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望海潮(东南形胜)

晏几道(六首)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

苏轼(二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

秦观(六首)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望海潮(梅英疏淡)

满庭芳(晓色云开)

鹊桥仙(纤云弄巧)

贺铸(四首)

芳心苦(杨柳回塘)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薄幸(淡妆多态)

将进酒(城下路)

周邦彦(七首)

瑞龙吟(章台路)

兰陵王(柳阴直)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解连环(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过秦楼(水浴清蟾)

李清照(五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念奴娇(萧条庭院)

声声慢(寻寻觅觅)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永遇乐(落日熔金)

姜夔词小札

小重山令(人绕湘皋月坠时)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点绛唇(燕雁无心)

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踏莎行(燕燕轻盈)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

浣溪沙(雁怯重云不肯啼)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一萼红(古城阴)

念奴娇(闹红一舸)

月下笛(与客携壶)

琵琶仙(双桨来时)

玲珑四犯(叠鼓夜寒)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

淡黄柳(空城晓角)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张炎词小札

南浦(波暖绿粼粼)

解连环(楚江空晚)

高阳台(接叶巢莺)

高阳台(古木迷鸦)

扫花游(嫩寒禁暖)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渡江云(锦香缭绕地)

声声慢(寒花清事)

声声慢(平沙催晓)

声声慢(烟堤小舫)

声声慢(山风古道)

绮罗香(万里飞霜)

壶中天(扬舱万里)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八声甘州(望涓涓一水隐芙蓉)

台城路(朗吟未了西湖酒)

台城路(十年前事翻疑梦)

台城路(春风不暖垂杨树)

忆旧游(潭树老)

满庭芳(睛皎霜花)

凄凉犯(萧疏野柳呜寒雨)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开始偶尔填词,从韦应物以迄自居易、刘禹锡的作品,大体上是民歌的模仿。但从温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问集)序》)的道路。像这首[菩萨蛮]中所表现的羁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词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现的阔大高远的境界、浑厚清雅的风格,也完全摆脱了花间派以绮艳风情为主的影响。如果拿温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与这首词对照,就不难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应当如浦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当时人将其嫁名李白,无非是想为这首词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传。这一点,倒是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问题。它是一首杰作,绝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绝不会因为作了这首词而增价。我们今天只是为了这位题壁的作者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而感到惋惜。

有这么一位旅客,跋涉长途,中路在鼎州沧水驿歇了下来。他在驿楼中凭高望远,引起了对于乡土的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忧伤,于是就在墙壁上题了这首词。驿是旅客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怀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而奔走道途的人,都得在那里歇脚。墙壁上题有这样的词,是很自然的。

这首词一上来的两旬没有明写这位旅客及其所在之地——驿楼,而是先展示他在楼上所看到的景色:远远的一排齐整的树林,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在树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简直教人看了伤心。这里写的,不但是秋天郊野傍晚时候的风景,而且还是一位旅客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所感到的风景。这两旬虽然没有写出眺望风景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眺望,但我们从作者展示的景色中已经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闺中少女所感受的牡丹亭畔的春色,也不是楼头思妇所见到的长安陌上的风光,而是一位患有怀乡病的旅客在征途中所望到的秋郊广阔然而黯淡的暮景。这里不但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同时抒写了人物的心情。这就是所谓景中有情,或情融于景。

这种成功的描写固然由于作者对于生活有高度的真实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其语言的精练确切,也大有助于它的表达。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字遣词,不但极其确切地表现了交织在一起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而且也强有力地预示了以下的意境和情调。如以“平”形容“林”,构成“平林”一词,不但确切地写出了是凭高望远时所见的树林,也同时表现了全词阔大高远的意境。“漠漠”和“烟如织”,写出了一片弥漫冥蒙的烟景,真切如画,而这幅画面呈现的色彩又是凄黯的,与全词的情调相合。“寒山”给人带来的是寒冷和荒凉的感觉。这只能是郊野傍晚的山色,而且是这位旅客所感受到的。“碧”本是青绿色,这里用来指一般的山色。它可以随着季节、朝暮、阴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是鲜明的,也可以是黯淡的。而这里写的,无疑的是属于后者。山的碧色用“伤心”来形容,非常奇妙而新颖。因为山本是无知之物,这里却用人的感情来表现它,就显得特别深刻。一方面,人本来伤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一层伤心的颜色;另一方面,将山人格化,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就觉得这种碧色,正是它伤心的表现,使人看了,更觉伤心。二者互相交感,成为一体,即所谓情景交融。此词“寒山一带伤心碧”,认为碧山伤心;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碧柳无情:相反相成,值得玩味。

林烟织恨,山色伤心,已经使人触景伤情,何况愈来愈晚,一片灰暗的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楼中。这,就给全部图景涂上了一层灰色,加深了这首词凄黯的情调。“暝色”不是一种实质的东西,更不能行动,这里却用“入”字来形容它的降临,就更其生动地表现出了它由外而内,逐渐加深的过程,并同时传达了这位旅客对它的感受。所以“暝色入高楼”这句,从抒情方面说,是加强了人的凄黯、迟暮、孤独的感觉和情绪;从写景方面说,是由远到近,归结到词中主人公的所在地。这样,接以“有人楼上愁”句,点明人物、地点以及人的心情,便不突然。P4-7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后记

这是亡妻沈祖菜的一部遗稿,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述中选录出来的。

《北宋名家词浅释》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好些年前,她曾经有个机会和几位青年教师、研究生一起学习宋词。他们之中有人说:有的宋词不大好懂,特别是婉约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同样,古代词论家对于这些词的批评也不大好懂;要批判其思想内容比较容易,要肯定其艺术技巧则比较困难。她感到这些话很有意思,也很中肯綮,因而就根据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篇目比较详细地为他们讲说了一个时期。由于这些同志都已经在大学中文系毕业,有较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也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所以她在讲课时,就侧重在每一篇词的艺术技巧的分析方面,也侧重于婉约派的作品;同时也由于当初并没有想将这个课程当作一般的词选来讲,而主要是企图解决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入选各家篇目的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在词史的地位。大家如苏轼,也只讲了两篇,就是因为同志们觉得苏词比较好懂,不须多讲的缘故。当时讲完李清照以后,就因另有任务,没有继续讲下去。现在所能整理出来的,就只有这四十来篇。为了符合内容,现将题目标明北宋。

姜、张两家词札记是从她手批的四印斋本《双白词》中辑录出来的。她的批语有的很简略,有的则比较详细。现在只把较详的录出,因为这一部分对于一般读者的帮助可能大些。张炎《山中自云》文字,她曾用《疆村丛书》本江昱《疏证》校订过,批时择善而从,现即据以抄写,故与各本均不尽同。

附录(责任编辑者按,此本未选)的关于苏轼等三篇专题论文,是她在几个院校的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来宣读的,有的曾经发表过,但后来都经她作了补充修改。

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文章以赏奇析疑为主,故此书以《宋词赏析》为名。

程千帆

1978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沈先生正是以提高听众和读者鉴赏诗词的水平为目的,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来传授方法,为人们指出阅读、分析、欣赏宋代婉约词的门径。……

读沈先生的书总的感觉是知识的容量很大,她善于抓住作品的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把问题讲细、讲深、讲透。

——邓魁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