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品茶精神与茶道研习三结合的书取名为《吃茶》,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载体之一来表现,读后似乎对茶道有了新的认识。茶——是天地人三才花雨的甘露;道——是顺应自然宇宙规律,遵循规律行事。本书中所提及的吃茶“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作者注重将品茶上升到人的精神生活,在茶道的研习过程中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在茶道研习部分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甚至将茶道“以人为本”的和谐境界融入到每个茶道动作当中,突出中国人“廉美和敬”的人文精神。本书由朱锦武、姜丽妍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吃茶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朱锦武//姜丽妍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关于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品茶精神与茶道研习三结合的书取名为《吃茶》,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载体之一来表现,读后似乎对茶道有了新的认识。茶——是天地人三才花雨的甘露;道——是顺应自然宇宙规律,遵循规律行事。本书中所提及的吃茶“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作者注重将品茶上升到人的精神生活,在茶道的研习过程中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在茶道研习部分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甚至将茶道“以人为本”的和谐境界融入到每个茶道动作当中,突出中国人“廉美和敬”的人文精神。本书由朱锦武、姜丽妍编著。 内容推荐 《吃茶》详尽阐述中国茶文化发展以及中国茶的产生与演变,深入介绍六大茶类的基本常识,特别讲述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茶作为一种清新去浊、提神养心的饮料是可以用来沟通人与人的思想,贵如醍醐一般滴滴入心。因此品茶应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以品味人生的心态来品味手中的茶汤,可见《吃茶》的良苦用心。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今起从一杯茶开始。本书由朱锦武、姜丽妍编著。 目录 序 第一章 中国茶文化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药饮时代(上古时期—三国) 二、羹饮时代(两晋南北朝末—唐中期) 三、素饮时代(唐中期—宋朝) 四、泡饮时代(明朝至今) 第二章 中国茶道四德与四大黄金法则 一、中国茶道四德 二、中国茶道四大黄金法则 第三章 古今茶区分布 一、古代茶区简述 二、现代四大茶产区 三、现代四大茶产区对照表 第四章 六大茶类 一、六大茶类的分类与特点 二、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概述 三、六大茶类出现时间 四、六大茶类对比表 第五章 绿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绿茶名品赏析 二、绿茶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茶艺赏析 第六章 红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红茶名品赏析 二、红茶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茶艺赏析 第七章 乌龙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乌龙茶赏析 二、乌龙茶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茶艺赏析 第八章 白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白茶名品赏析 二、白荼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荼艺赏析 第九章 黄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黄茶名品赏析 二、黄茶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茶艺赏析 第十章 黑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黑茶名品赏析 二、黑茶名品特点对照表 三、茶艺赏析 第十一章 再加工茶名品与茶道技法 一、再加工茶赏析 二、茶艺赏析 试读章节 日本茶道流派众多,而中国茶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流派可言。因此有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中国只有茶艺。其实简单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的表现形式归为“艺”的范畴是有点武断的。且不说中国茶繁多的种类——六大茶类每类都有上千个品种,也不说为了将这些茶品演绎出来而发明的各种美轮美奂的茶具所富有的人文气息,单是凭借简单的冲泡形式就能将茶之本味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手法就足以称其为道。中国的茶道不仅是体味茶之本味的过程,它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际体现。 庄晚芳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茶道的四德,即廉,美,和,敬。 其一是“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廉洁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正如上一章所云,茶文化初现端倪,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所赏识,提出“以茶养廉”,来对抗“奢侈腐败”之风。中国人千百年来朴素的道德观使得中国茶文化自从出现就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精于心简于形是中国茶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以茶养廉,当推东晋时的陆纳为典范。陆纳的父亲陆玩,人称其“雅量宏远”,平生专爱结交布衣百姓,以蔑视权贵闻名。陆纳继承父风,不尚奢华,做吴兴太守时不肯接受俸禄。后来升官,被任命为尚书令,朝廷召还时,家人问要装几船东西启程,他只装被盖、粮食、日用之物,其余封存交公。陆纳在吴兴期间,卫将军谢安要来拜访。陆的侄子暗暗备下一桌丰盛的酒席。谢安到来,陆纳仅以清茶一杯和少许果品招待。陆的侄子怕怠慢了贵客,急命家人摆上美味佳肴。谢安走后,侄子本想会得到叔叔的夸奖,却不料反遭四十大板。陆纳训斥他说:“你如此作为,既不能光耀门庭,反而玷污了我多年清廉的操行。”陆纳不愧为一位以俭德著称的人物,他坚持以茶待客,并非吝啬,而是有意表示自己情操绝俗的志向。陆纳很可能是受到当时著名人物桓温的影响。桓温是一个有政治、军事才干,功勋卓越的人物,曾率兵平定四川,威名远播。在生活上,桓温常以简朴示人,每宴唯七盘茶果待客。陆纳出任吴兴太守前,曾向桓温辞行。他问桓温可饮多少酒。桓温说:“酒不过三升,肉不过十块。”在限制酒量的同时,以茶代酒也就相沿成习俗。正是在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开始进入士大夫的生活领域。“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成为当时社交时的待客礼仪。一些文人雅士也以此作为倡廉、明志、修身、养性的象征。 其二是“美”。茶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道是因为它不仅仅可解口渴、治病的饮料,更是交际的载体。所谓的道就是精细到极致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茶道就是以茶为载体的关于美的精致教育,是一种高尚的社交礼仪活动。 茶之美首先在于,在整个茶道过程中茶无疑是主要角色。人们在品茶的时侯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茶的品种、口味、外形等因素。在中国茶人看来,没有不好的茶,只有不适合自己口味的茶,这正是茶有千味,适己者珍。作为为人类所感知的美的事物,最终是有形可感的真实观照。同样在茶的审美活动中,茶的美是真实而非虚无缥缈的。茶人们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的认知来发现美,感受美。因为有了美丽的色泽,清幽的芳香,多姿的形态,茶的美变得具体生动,再通过品味,将茶与情意相结合,最后从直观外形之美化育出高雅脱凡的抽象的精神之美。 在唐宋的诗词中,文人雅士们把茶具象的形态之美用美妙的诗词描绘得淋漓尽致:“细如粟粒柔如蕊,肥如云腴壮似笋”——茶芽之美;“枪旗鸟爪劲姿爽,鹰嘴雀舌芽叶展”——茶梢之美;“圆如皓月润似玉,方比硅璧芳胜兰”——团饼茶之美。闭上眼睛,茶的形态之美若然浮现眼前,如粟粒纤小的芽,如旗枪舒展的梢,如润玉浩然的色,如兰芷般四溢的香随着水汽缭绕上升,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其次,茶之美又在其香。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或香甜馥郁,或清幽淡雅。这种变幻莫测的美使茶更具迷人的魅力。茶香的清幽之美如兰如梅,虽不浓烈却能飘然入鼻,正像范仲淹所诗:“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茶香的悠远之美更让人唇齿留香,正如袁枢所谓:“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而茶香的脱俗之美则在于美妙脱俗,无外乎欧阳修也赞叹:“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再者茶之美最关键的,便是其味之美。“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茶作为一种饮品,滋味无疑最为重要。在一杯清茶中我们不仅要品尝出茶的苦、涩、甘、甜等滋味带来的喉韵,更要品出茶的“味外之味”,即通过茶来感悟生命,从而感知心神的爽快,豁达之美。这正是茶味之清美——“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茶味之甘美——“初尝似带莲心苦,回味宁输崖蜜甜”;茶味之爽美——“数杯茗饮沃羁怀,消尽酲酿爽气来”。味外之味则是一种人生百味的缩影,同样的茶在不同的茶人口中其味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品味同一款茶,味道也不尽相同,这正是“香茗一盏甘与苦,人生百味寓其中”。 当然,茶的美也展现于器之美。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之说。纵观中国千年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茶的形态以及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茶具融入茶的文化后,拓展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使得茶道在形式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不同时期的茶具代表了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合适的器具无疑是可以增加茶的风味,无论是盛唐的煮茶的釜,饮茶用的兔毫盏还是宋朝时期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都带有时代和当时茶品的烙印。因此,选取合适的茶具冲泡合适的茶品是一名茶道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展现茶道之美的同时将茶具的艺术气息衬托出来更是一名茶道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最后,茶是天地人和的产物,因此在茶道的审美中人之美也扮演着重要角色。P19-21 序言 当本书的两位作者请我为这本关于茶文化与茶道研修的书写序的时候,我感到很欣慰。首先,他们为这本关于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品茶精神与茶道研习三结合的书取名为“吃茶”,这说明作者在茶道研修方面的体会很深,他们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载体之一来表现,使我读后似乎对茶道有了新的认识。茶——是天地人三才花雨的甘露;道——是顺应自然宇宙规律,遵循规律行事。本书中所提及的吃茶“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作者注重将品茶上升到人的精神生活,在茶道的研习过程中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在茶道研习部分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甚至将茶道“以人为本”的和谐境界融入到每个茶道动作当中,突出中国人“廉美和敬”的人文精神。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以各种形式不断冲击着中国古老的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人文精神正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品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一杯茶开始。 初读本书时,本以为这本书取名叫吃茶,是取自赵州吃茶去的一段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读完本书后,我特意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才对本书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有了新的体会。中国古汉语中“喫”这个字是小口啜饮,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吃”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今,“喫”这个字已经不再作为规范汉字使用了,感谢本书作者再次将这个字提出来,提醒我们茶作为一种清新去浊、提神养心的饮料是可以用来沟通人与人的思想,贵如醍醐一般滴滴入心。因此品茶应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以品味人生的心态来品味手中的茶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今起从一杯茶开始。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