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人文田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琪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琪编著的《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是以地方政治为主题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半年的田野工作,本书用地方文献、口述史、民间歌谣等材料,以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为线索,描绘了从清末民初到民国末年,在滇藏交界的小镇——德钦县中发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是发生在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

作者刘琪基于实际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

通过《命以载史(20世纪前期德钦政治的历史民族志)》,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课题定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一)社会结构:历史与个体的消弭

  (二)个体、结构与历史: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

  (三)卡里斯玛:个体生命史的审视

  (四)藏彝走廊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设计与全书框架

第二章 流动的历史:边缘与中心

 2.1 边缘:政权更替与争斗

 2.2 中心之一:茶马古道重镇

 2.3 中心之二:卡瓦格博圣地

第三章 冤死的土司:禾尚忠

 3.1 册封源流、统治区域及日常管理

 3.2 父亲之死:维西教案埋下的祸根

 3.3 成长经历:国家的进入

 3.4 地方恩怨中的起起落落

  (一)赵家的崛起与禾尚忠的“投诚”

  (二)新一轮的械斗与暂时的和平

 3.5 插叙:滇康边区会议与禾尚忠的思想世界

 3.6 禾尚忠的“卡里斯玛”

 3.7 禾尚忠之死

  (一)死亡

  (二)暴乱

 3.8 小结:禾尚忠的一生

第四章 扑朔迷离的人物:海正涛

 4.1 历史的勾连:海正涛的“出场”

 4.2 德钦的回民:历史与文化

 4.3 童年与青?时代:初露锋芒

 4.4 外出:陆军讲武堂与博巴政府

 4.5 回归:显赫的“海司令”

  (一)禾家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重组

  (二)江坡冲突与赵王二家的结仇

  (三)“海司令”:卡里斯玛的塑造与表达

 4.6 海正涛之死

  (一)秘密的地下工作

  (二)突如其来的袭击

  (三)缉捕、游街与和平

 4.7 小结:海正涛的一生

第五章 最后的混乱

 5.1 旧仇添新恨:赵吉英之死

 5.2 “半个赵家人”:桑主品初之死

 5.3 私仇酿成的惨案:王文选之死

 5.4 共产党的胜利与新时代的开始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6.1 “野性”的人民与尴尬的“国家”

 6.2 地方体系的包容与创造

 6.3 乡村-城镇:空间划分与历史记忆

 6.4 命以载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海正涛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海正涛为长子,下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成年之后,海正涛娶了升平镇同为回民的蒋家女儿为妻。蒋家,在当时也是比较大的家族,到了40年代,蒋茂春曾经担任过升平镇的镇长,按照辈分推算,海正涛之妻应为蒋茂春的姐妹。虽然,在海正涛迎娶蒋家女儿的时候,蒋茂春尚未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但两个回民大家族的联姻,对于双方无疑都是一件好事。很快,海正涛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海阿姆(海”为姓,“阿姆”为藏名,从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藏回结合的味道),二女儿海桂英(藏名阿茸)。按照传统,作为海家的长子,在有了家室之后,就应该安守本分,一方面照顾妻儿,一方面谋求家族事业的发展。然而,海正涛却没有走这条路。

1927年,国民党设立蒙藏委员会,着力拉拢蒙藏上层人士。蒙藏委员会的职能被定义为:参与制定蒙藏地区施政纲领并协助施行;调查蒙藏地区情况,革新行政制度;兴办教育,帮助蒙藏地区实现自治等。1931年,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格桑泽仁来到中甸,召集滇康边区会议,一方面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矛盾,推动滇康地区的地方建设,另一方面,也设法物色可用之人,为国民党培养边疆地带的军事人才。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当时,德钦的三家土司都派人去参加了滇康边区会议。格桑泽仁看到他们各自带的随从,就说,你们土司的兵不像样子,什么都不会,我介绍你们去大理学习。后来,格桑泽仁亲自写了一封介绍信,让德钦的十多个人去参加大理干训团。所谓“大理干训团”,是龙云整顿滇军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训练少数民族军官,储备未来的军事力量。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当时格桑泽仁推荐的十多个人听说可以当军官,就高高兴兴翻过雪山去了大理。结果到了那边,才发现训练非常苦,天不亮就要起来稍息立正,稍有不对,教官就要用鞭子抽。很快,那些人都受不了,不到一个月都跑掉了,只有海正涛坚持了下来。一位当地老人讲道,跟海正涛一起去学的人里面,有个人坚持不下来,跑回德钦,在那里卖豆腐。人家看见,就都笑他,说你学了半天白学了,只能卖豆腐。老人讲了这么一件趣事:据说,这个人学会了稍息立正,但没学会怎么打枪。有一天晚上,他在自己家里搞军训,把老婆孩子拉出来,在院子里稍息立正。他老婆就在那里骂他,路过的人都在那里笑。

当海正涛跟着这些人一起出去的时候,与他们一样,他或许并没有想过前方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然而,三个月的训练,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由于学习优秀,海正涛被选派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如果说,大理干训团还只是初级的军事学校,那么,赫赫有名的陆军讲武堂,则足以让人引以为傲。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于1909年,曾先后举办19期,每期学习时间一年半至两年半,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步兵占学生总数的80%。陆军讲武堂曾先后培养了4000余名军事人才,其中,朱德、叶剑英等都是此后叱咤风云的人物。陆军讲武堂第19期,本为唐继麟时期招生,后因内战暂停,龙云接管后,重新举办至该期学生毕业。海正涛参加的,正是这一期的学习。在今天的德钦街子上,仍然流传着一些关于当时的训练如何艰苦的故事。例如,一位老人讲道,在讲武堂的时候,饭里面要故意撒上沙子,如果吃得慢了,就要把沙子吃进去。只能把汤倒在上面,赶紧刨着吃完,然后偷偷把沙子倒掉。据说,讲武堂的训练完全是按照作战的方式,甚至常常赤脚爬山,因为打仗的时候可能连鞋子都没有时间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海正涛能够独自撑过强度如此之大的训练,直到今天,仍旧让当地人佩服不已。根据当地老人回忆,海正涛从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时候,学校颁给他一把短剑,名为“中正剑”,作为毕业留念。

对于当时的德钦人而言,“走出去”,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走到他们熟知的世界之外,走到某个未知的地方。从古时到民国,德钦一直用宽容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人们,将“外人”吸纳到“内部体系”之中,却很少出现“从内到外”的人物。清末民初,随着国家的进人,德钦人逐渐意识到,山的那边并不一定还是山,山的尽头,还有一片广阔的世界。当禾尚忠还在头脑中重新想象这片世界,并在新的世界中重新定义自身的时候,海正涛已经勇敢地走了出去,亲身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与历练。在我的访谈过程中,曾有数位老人告诉我,海正涛“不是一般的人”,放弃家业,扔下妻儿,孤身一人在外闯荡,正是“不是一般”的体现。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机会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均等的,然而,是否能够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写就不同的命运。回到德钦“卖豆腐”的那些人,只能炫耀他们在外面学来的那一点点新鲜玩意,只能作为茶余饭后打趣的聊资,然而,海正涛学到的,却是真刀真枪的本事。从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海正涛的漂泊生涯还没有结束,很快,他又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1935年,海正涛来到了四川巴塘一带。关于海正涛为什么会来到巴塘,并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只能做大致推断。根据杨增适老师的回忆,海正涛前往巴塘是受格桑泽仁之命,作为格桑泽仁的手下,海正涛被派去巴塘发展势力,以拦堵红军。从大的局势来看,1930—1935年的康区,是各方势力渗透争斗、形势错综复杂的阶段。1930年,甘孜的白利土司强占了白利地区娘绒寺活佛的领地,并强迫该活佛到领属关系完全不同的大金寺去居住,由此,爆发了第三次康藏纠纷。是时,白利土司得到了川军总司令刘文辉的支持,而娘绒寺与大金寺则寻求藏军的援助。1931年底,藏军被刘文辉的军队击溃,被迫撤回金沙江西岸。1932年,格桑泽仁奉命来到巴塘从事建党工作,受到24军驻巴安军团的不满与猜忌。很快,格桑泽仁提出了“康人治康”、“地方自治”等口号,号召巴安僧俗各界反对刘文辉。2月26日,格桑泽仁事件爆发,藏军与川军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扩大。此次事件之后,格桑泽仁离开巴塘回到南京。这段时间,格桑泽仁一直肺病缠身,曾在云南昆明与丽江等地养病。或许,在养病期间,格桑泽仁仍旧与海正涛保持着联系。10月,迫于抗日战争的压力,国民政府与西藏方面进行了和平谈判,约定双方以金沙江为界,军事冲突暂时告一段落。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入四川。6月,蒋介石任命同样担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诺那活佛为“西康宣慰使”,从成都出发来到康区,一方面扩大武装,准备防堵红军;一方面试图削弱刘文辉在康区的力量。与格桑泽仁一致,诺那活佛再次提出了“康人治康”的口号,拉拢当地的土司、头人、喇嘛、民众等。1935年,为了配合诺那活佛在四川康区的活动,格桑泽仁派遣海正涛前往巴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诺那到达康区之后,成功排挤了刘文辉的势力,并在康北炉霍一带策划布防堵截红军。1936年3月,红军调整战役计划,佯攻康定,实则向甘孜、瞻化进军。很快,红四方面军进驻康北,在道孚县城筹建中共川康省委员会,4月上旬正式建立于炉霍。这段时间,红军总司令朱德做出指示,要求部队团结争取上层宗教界人士。在耐心劝说解释之后,诺那改变了仇视红军的态度,并愿意积极与红军合作。根据此后发生的事情,可以推断,海正涛也是在这个时期与诺那一起转变了思想态度,投靠了红军。

P147-150

序言

本书是以地方政治为主题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半年的田野工作,本书用地方文献、口述史、民间歌谣等材料,以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为线索,描绘了从清末民初到民国末年,在滇藏交界的小镇——德钦县中发生的故事。

本书的理论框架,源自结构主义与个体主义两条脉络的结合。一方面,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的讨论,都离不开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更大的社会之间的结构关系。然而,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是相对静止而僵化的,无法理解某些超出常人的“人物”,也无法体现历史的线条感。个体主义的脉络,恰好形成了对结构主义的补充。在个体主义的研究中,我着重借用了韦伯及此后的几位学者对“卡里斯玛”的讨论,试图用这个概念理解某些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我也意识到,“卡里斯玛”并非纯然天赋的,也不是孤立于社会的,而是在社会和历史场景中展现的,也有结构的要素。此外,在一个人的生命史中,“卡里斯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积累、创造、展现的过程。

本书描述的两位地方人物,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然而,在当时和今天的德钦,他们的故事被人四处传讲。通过档案材料的记载与地方人民的回忆,我试图还原他们走过的人生历程,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轨迹。那段时间,整个中国都在经历从“天下”到“国族”的结构转型,曾经天高皇帝远的德钦也被卷入了这股洪流之中。两位“人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他们的人生。在他们的行动、思想、挣扎、抉择中,可以看到“地方”与“国家”之间微妙的关系互动,可以看到两种世界观碰撞、交织、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绝非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一种包容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国家”,理解伴随“国家”而来的各种陌生事物。“国家”往往也并非看起来那么强大,而是在艰难曲折的试探与调整中,以一种地方化的方式逐渐接近自己的使命。

后记

这里记叙了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

作者基于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在各方势力的你来我往之间,德钦已不再只是一个边缘地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参与到“国家”之中,与国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渗透并不是单向的,在这个地方更大程度上是双向的。甚至有时候,在遇有政治形势和地方势力的斗争时,地方势力的影响要大于国家的力量,而国家更多地是被动的、无奈的。在历史的洪流中,随着地方政治形势的变化,地方与国家之间发生着微妙的互动关系。

通过此书,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9一1140—1220 133—6631—2326

教师服务:teacher@hinabook.com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