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忆江南(李紫贵口述历史)/中国戏曲艺术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李紫贵口述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戏班有一个人会演,可他是底包,不能上。我是从上海邀的角儿,非我演不可。急得没办法,多亏我在上海看过这戏,大致的情节知道:宋徽宗设武科场,选拔武状元,命张邦昌、宗泽为主考官。梁王柴桂仗势要夺武状元,张邦昌偏向梁王。岳飞与梁王比武,梁王要岳飞退让,岳飞不同意,两人立下生死文书,岳飞枪挑梁王落马,张邦昌要斩岳飞,众武举鼓噪不答应,宗泽乘机让张邦昌释放岳飞。岳飞和牛皋、汤怀等人逃出武科场,宗泽削职回乡。宗泽爱岳飞之才,追上岳飞,并以盔甲相赠。后来王善造反,宗泽被召回,刀劈王善,开打。我演宗泽,武打的套数好说,可校场比武有对话,我一句不会。最后想了这么一个辙,那时文武场面是在中间,就是在正面台的后半部,于是让那个会这戏的底包在场面上打铙钹,台面上八字桌一摆,一边坐的张邦昌,一边是宗泽,打铙钹的就在我的旁边,他说一句,我说一句,反正台下也听不清。观众要看的是宗泽听说岳飞走了,他赶紧上马去追,这个马趟子又是叉,又是倒折虎,又是虎跳前扑,只要一通儿翻功好就行了。见到岳飞时的那一段[二六],我也不知唱的什么,只是胡琴一响我就张嘴。后来的开打,也是要紧的,最关键的是演员肯卖力气,要是偷奸耍滑台下可不答应。就是这次演出,在后边开打的时候,和我一道从上海来的王少楼,他当时还小,开打他走了个垫腿抢背,就是蹦起来,先用脚落地,再一滚,而不是蹬腿起来的。就这个假抢背,台底下可不干了,什么甘蔗头啊,草鞋啊,都往台上砸。这地方的观众就要求真功夫,蒙人可不行。到这儿来的演员都要来真格的。

跑杭嘉湖真辛苦,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观众,就得唱。有一次是搭的台子,上头是席篷,演着演着下起大雨来,那天正好是我的《一箭仇》,我扮史文恭,下面有些观众走了,可是还有不少人在雨里看,这就不能停演。怕把行头淋坏了,打枪架子时,卢俊义和史文恭的后头,两个检场的给打着伞,我们走,他们也跟着走。这地方演戏别看累,可也真锻炼人,出了不少人才。前面说的那个王少楼,吃了那一场甘蔗头,后来下狠劲练,练出了个上海有名的“一条腿”。他是演《周瑜归天》、《驱车战将》出名的,他的马超戏也很有名,他主要是长靠戏,卖的就是那一条腿,他的出手也好。我的学生赵雅枫的父亲赵庆廷,后来改名赵旭异,是杭嘉湖有名的武生。他的跟头可真漂,能在那个小庙台上,平摆五张桌子,一个跺子、蛮子就过去了。台小,蹉步走不开,劲头不够,他是在翻跟头的时候用手在下起雨来,台上席蓬漏雨,观众不去,戏不能停,检场的给赏演员打着伞,以保护行头。(杨平画)桌面上一推,取了这么个俏头,正好过去,这也是逼出来的。他的跟头和一身好武功,还曾经救过他的命。那是后来他在云南的时候,因为私生活问题,当地的军阀把他抓起来了,一些人想办法救他,于是就去跟另一位很有威望的人说:“有一位演员,功夫很好,舞台上两张桌子摞起来,他能一个旱地拔葱,蹦过去,漂着呢。”这位喜欢戏,一听说有这样高水平的演员,就要让他来演,介绍的人赶紧说:“这人还关在监狱里呢!”“那好,先让他出来演,然后再治罪。”有了这句话,下边就动起来了,把赵庆廷从监狱里押出来演出。两张桌子摞起来,他蹦过去了,可是等戏完了,再找他人没了,在后台已经有人帮助他换了衣服逃跑了。要不是有这手绝活,落在军阀手里,可就难活了。后来他有嗓儿了,改唱包公戏。这地方爱看包公戏,都是老生唱包公,揉黑脸,也有月牙儿;还有两个红孤拐,戴五绺,不戴黑满。五绺是头发的,比较长,比较厚。改良相貂,也就是两翅子上有花,像文阳,忠臣都戴这个,奸臣才戴相貂。唱((探阴山》“包龙图下阴曹……”上四张桌子,翻下来。戴着改良相貂,穿着蟒,玉带,厚底儿,四张桌子往下翻,真不含糊。《打銮驾》“我要打娘娘……”跺着脚,一通儿的洒狗血,观众那个叫好畦。这样的包公裘盛戎可唱不了。全本《秦香莲》这儿也常唱,不过他们叫全本《铡美案》,或全本《琵琶词》,是以包公为主的。《黑驴告状》(前边是《问樵闹府·打棍出箱》)也是常唱的包公戏。  杭嘉湖有名的武生还有一位徐云廷,他是给盖叫天、张翼鹏父子打下把的徐甫廷的弟弟。徐甫廷的单刀特别好,是上海有名的第一把刀,李万春后来请他教李小春的把子,我又从李万春那儿把他拽到中国戏校教了多年的把子。他弟弟徐云廷在杭嘉湖演戏很受欢迎,他的高招是跺子前扑过三张桌子。赵庆廷跺子、蛮子过五张桌子是平放,徐云廷过三张桌子是两张平放,上面再摞一张,这可比过城难度大得多,过城实际上是腰过去就成,有一定高度的前扑就过去了。这是底下两张桌子,上面一张桌子,不仅有高度,而且有宽度,光是腰过去可过不去,必须在最高处翻头才过得去,这个弹跳力可就不一般了。那时候又没有现在的弹板设备,舞台小,还没有助跑起范儿的余地,全凭演员的功力。这都是在万年台上硬练出来的,杭嘉湖的武戏,就得这么干,要不然就没饭吃。在这儿武生戏演得特别多的还有一出《嘉兴府》,这个戏有锞子,演出和在城里演的路子差不多,只是更火爆。这出戏其中有个剁头七股荡:七个人,一个是总兵,两个耳子——濮天鹏、骆宏勋,还有两个官将,两个大刀手(大马快);特点是三见面鲍赐安就翻上,一过合,两过合,大马快出来蹿扑虎,剁头,一个圆场,一个大推磨,这个完了,扫扑虎。用的朴刀是真朴刀,就在鲍赐安一颠的时候,那刀就像别攮子似的在他的头那儿,啪!一扎,这把刀就扎在台板上,然后大马快是锞子,鲍赐安是小翻叉,乌龙搅柱起来,这可是在上海演时没有的。P13-15

后记

中国戏剧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口述京剧的丛书,其中有由我父亲口述,蒋健兰老师整理的《忆江南》。本丛书的策划人李鸣春先生嘱我写一篇简短的后记。

记得上世纪1995年前后,那些年我回北京常见到刘乃崇、蒋健兰二位老师到紫竹院的家里和我父亲一起聊戏,二位老师按照准备好的提纲发问,并不时抓住我父亲谈话中的某一点再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问。我父亲时而陷入回忆思索,时而兴致勃勃地谈起南派京剧的往事,谈到水路班子,周信芳、盖叫天、张翼鹏……也说到他早年在杭嘉湖演戏的经历。见闻。说到兴奋处,他还会比划几下,做几个身段造型。很难想象80高龄身体赢弱的父亲做起京剧身段来,功架还能如此饱满,好像在瞬间他就变成了一员虎虎生威的猛将。时隔多年,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如今,我父亲和刘乃崇老师、蒋健兰老师均已作古。《忆江南》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以京剧口述。历史的形式再版。在此我们代表我的兄弟姐妹感谢刘厚生老师曾热情地为《忆江南》这本书作序,并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感谢李鸣春先生为本书再版所付出的努力。

谢谢!

李峻森李燕君

2011年10月30日

目录

代序

李紫贵和《忆江南》

李紫贵同志艺术生平

杭嘉湖《水路班子》见闻

班子船

赶台日

要直格的

上海舞台见闻

应节戏《洛阳桥》

上海全堂变景第一天

逼出来的《开天辟地》

三个《狸猫换太子》

以情节、演技抓人的《华丽缘》

《封社榜》中好戏多

武生出手把子的涎生

南派猴

张翼鹏的孩儿戏

几位演员剧作家

名伶见闻

胤信芳三进丹桂第一台

周信芳的大嗓儿小生

麒德麒艺永垂青

盖叫天的霸王戏

小兰麻子的老爷戏

为《狸猫换太子》的新生欢呼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能够为李紫贵同志口述、蒋健兰同志整理的这一本《忆江南》写序,在我是非常愉快的事。不论写得是否像一篇序、是否是一篇像样的序,我都不顾及,我就是愿意写。按年龄、经历、学养各方面说,紫贵同志都可以算是我的师辈,但我更愿称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于1945年相识,到现在整整五十年了,能说不老吗?但是我们的交往却相当怪一准确地说是相当有趣。

那是1945年大约12月间,抗战胜利不久,大批文艺工作者汇聚重庆,千方百计找机会复员回“下江”。我那时在重庆的官办中电剧团从事话剧工作,紫贵同志则是随四维平剧(即京剧)社于一年前在湘桂云撤退中由广西来到重庆,我们并不相识。那时重庆戏剧工作者经常聚会的地方之一,是国泰大戏院对面的一个中型茶馆,它后面的院子就是中华剧艺社的宿舍。有一天晚上,我们一些同行正在这个茶馆里“泡”着,一个朋友(我记不住是谁,可能是故友殷野,他是话剧界中同四维诸君子来往最多的人)带来两个30岁上下的人,中等身材,精神抖擞,一看就像是干戏的人,给我们一桌的人介绍说,这位是李紫贵,这位是曹慕髡。我们请他们坐下聊了起来,就此算是认识了。

我青年时对京剧几乎是剧盲,一窍不通,也没有朋友,只是看过四维在重庆演的《葛嫩娘》,这出戏正是紫贵同志改编、导演的。他们还演过《徽钦二帝》,我已忘了是否看过。我们就从他们演的这些改良京剧谈起。我知道四维剧社同田汉、欧阳予倩等前辈关系相当密切,倾向进步,当家旦角金素秋以及紫贵等都喜欢同话剧剧人交朋友,因此在茶馆泡了一个晚上,虽然具体内容一点儿也没有记住,却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相谈甚欢。有趣的是,当时重庆电力供应极差,茶馆里、只有一只小灯泡,高悬上方,布满灰尘,光度暗得都比不上用灯草的油灯。因此同紫贵、慕髡虽然相识神聊,但对他们的长相、特征却一点儿也没有印象,根本没有看清。我们分别时谁也没有留下地址;也没说要通信,分别就是分别了。其后不久,我随剧团坐木炭汽车走川湘公路转武汉换煤船复员东下上海。四维是民间剧社,没有后台,只能仍在西南辗转流浪。紫贵自己是到了1947年由重庆上游的宜宾回到上海,再去北平进入解放区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参加华东代表团。紫贵为中国戏曲实验学校导演了《白蛇传》,记不清是在看这个戏还是旁的戏时,在剧场里同紫贵不期而遇,擦肩而过,相互都不认识了,又是旁人介绍,这是李紫贵同志,这时……我们都“哎呀”一声,重新见礼,十分高兴。这以后他在北京,我在上海,叉十几年没有接触,直到1964年我调到北京中国剧协,才再相见。不幸很快“文革”爆发,我们各自挨整“改造”,又复浪费生命十几年,就这样,我们的交往就像三级跳远似的一点一点又复悬空,颇使我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朋友越交越老,相知依然不深,到了粉碎“四人帮”以后,80年代以来,我们方始常在一起看戏,一起开会,一起评奖,一起出差以至同住一室,交谈研讨,可以说相当频繁。由于紫贵同志是上海京剧世家出身,属于海派,他们李家同周信芳、盖叫天等前辈都有几代人的密切关系。我在上海工作过十几年,因此我们的共同话题和语言也榭目当多,我确实从他那里学习到不少京剧知识,也逐渐了,解到他为人的谦虚、朴实、真诚和对艺术的敬业精神。

紫贵同志青少年时做演员,演武生、老生,受海派革新精神的熏陶很深。抗战时期,流转西南,同新文艺工作者接触,开始了京剧导演工作。50年代初,他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戏曲导演。他为戏校学生导的田汉老的《白蛇传》,不仅在全国会演中轰动一时,成为他早期的代表作,而且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加工提高,现在可说已成为新京剧的经典作品了。(顺便说一句,这个戏的演员名单今天看来真是群英荟萃,如花似锦)。50年代中,他又参加苏联专家列斯里的导演训练班,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他和阿甲同志成为几十个学员中仅有的两个戏曲导演。他广泛读书,接受新鲜事物,好学深思,作风正派,受到演员们的尊敬和欢迎。他出身上海,长住北京,融京、海于一炉,导演艺术硕果累累,是真正内行的京剧革新家,在京剧界享有很高的威信。在近半个世纪京剧革新发展的过程中,紫贵是老黄牛,是带头羊,是战士,更是大将。

人们早已注意到,作为导演的紫贵同志,他的艺术实践不仅在京剧,而且几十年来,昆剧、河北梆子、桂剧、晋剧、粤剧等等许多剧种都曾请他去导戏,视野广阔,他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导演。人们也知道紫贵积几十年从艺经验,在戏曲表、导演的理论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系歹真知灼见。199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挚友刘乃崇编选的四十余万字《李紫贵戏曲表导演艺术论集》,是他演剧思想的结晶,其中不少篇章都是可以作为青年戏曲艺徒学习的教材,是戏曲革新的宝贵财富,这些都毋庸细说。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紫贵同志是京剧世家,他自己投身京剧世界七十余年,艺术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极为丰富,这是他的叉一座宝山,还没有大规模地开掘。现在读者们手中拿到的《忆江南》,还只能说是他这个竹筒倒出的第一批豆子。

这本书写的都是20世纪20、30年代南方京剧的许多人物、名剧和演出活动、具体内容读者看看目录就可明白,不用多说。此书的部分章节曾在《戏剧电影报》上连载,得到良好的反响。我读了以后,深感不仅所记所述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其中许多资料实际上具有京剧史的价值。比如杭嘉湖水路班子,是南派京剧的一个重要分支;比如《狸猫换太子》、《华丽缘》、《封神榜》等戏,是上海连台本戏的有代表性的大剧目,在一般史论中,都是很少提及或者语焉不详,紫贵在这里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描述,我特别对书中以不少篇幅谈及南方的猴戏和张翼鹏的戏,觉得极有价值。张翼鹏是南方非常知名的武生(包括孙悟空猴戏)大演员,在他的艺术盛年,是可以与他父亲盖叫天并肩而立的人物。在许多剧目中,他已创造了同他父亲有所不同的,自己的特殊风格,塑造了新的形象,但他四十多岁即英年早逝,是极为可惜的损失。他一生没有到过北方,多年来对他的艺术的介绍、分析也很少。紫贵在这里填补了一个相当大的空白,令人感激。至于关于周信芳、盖叫天等的几篇论述,部是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既是艺术史料,叉是艺术分析,其意义自不待言。

我掩卷思索,像作者这样有良好的记忆力,能够记得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许多细节,又有大量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丰富材料,更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新的艺术思想,具备这样的条件来回忆南方京剧的种种切切,在当前剧界内、外,除紫贵同志外没有第二个人!加上蒋健兰同志记录得准确,文笔的朴实生动,这实在是~本广大京剧工作者、京剧史家和评论家以及京剧爱好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紫贵同志的竹筒里的豆子还有的是,比如抗战时期桂黔滇川大后方的京剧活动,也是京剧史上重要的一页。前几年金素秋、傅淑芸所著的《篱下菊》(即金素秋自传),对这一日寸期已有所忆述,写得相当精彩,其中就包含有不少关于紫贵的艺迹鳞爪。但紫贵也是那个风云时代的过来人,也还是值得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京剧革新、戏曲导演等等)大写一番的,紫贵不写,能写的人怕是不多了,南方京剧的其他方面,也仍然是包蕴车富的矿藏有待开掘。我祝愿紫贵同志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我希望乃崇、健兰伉俪再接再厉,继续做“紫贵金矿(京矿)”的开掘者。

刘厚生

内容推荐

李紫贵同志青少年时做演员,演武生、老生,受海派革新精神的熏陶很深。抗战时期,流转西南,同新文艺工作者接触,开始了京剧导演工作。50年代初,他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戏曲导演……

这本由其口述的《忆江南(李紫贵口述历史)》(主编:周育德、口述:李紫贵、整理:蒋健兰)写的都是20世纪20、30年代南方京剧的许多人物、名剧和演出活动。《忆江南(李紫贵口述历史)》的部分章节曾在《戏剧电影报》上连载,得到良好的反响。

编辑推荐

李紫贵先生出生梨园世家,自幼学习京剧文武老生,兼学武生。8岁登台演出,14岁起在各地搭班演出,16岁担任主演,17岁第一次导演《绝龙岭》,从此既做赏又做导演至1946年。以后任专职声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从事京剧改革。其戏曲表演更多承袭了盖叫天、周信芳的特点,麒派戏如《六国封相》、《徽钦二帝》,盖派戏如《一箭仇》等均有很高造诣。

这本由其口述的《忆江南(李紫贵口述历史)》(主编:周育德、口述:李紫贵、整理:蒋健兰)写的都是20世纪20、30年代南方京剧的许多人物、名剧和演出活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