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魑蝠小子(3与瓦姆佩尔重逢)/欧美当代经典文库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奥地利)莱纳特·韦尔施
出版社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魑蝠小子(3与瓦姆佩尔重逢)》由莱纳特·韦尔施编著。

一只叫做瓦姆佩尔的吸血蝙蝠降临人间,来到人类的社会。“它只喝牛奶,不喜欢吸血”,“它从他的胆囊里吸出一些毒液”在黎奇太太的精心哺育下,它改变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类的朋友。它是一个小精灵,也是一个小战士。它的到来,让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互相礼让,小偷也不再干偷窃的事;它的到来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宽容、更加和谐。

内容推荐

《魑蝠小子(3与瓦姆佩尔重逢)》由莱纳特·韦尔施编著。

《魑蝠小子(3与瓦姆佩尔重逢)》讲述了:

去寻找幸福的瓦姆佩尔后来怎么样了呢?它有没有找到他心爱的瓦姆佩丽娜,生下“小瓦姆佩尔”呢?自从瓦姆佩尔走后,黎奇太太可真想它啊!韩纳斯给黎奇太太出了个好主意:去著名的吸血鬼胜地——特兰西瓦尼亚寻找瓦姆佩尔!黎奇太太锻炼好身体,满心期待地出发了。可是,等在她前面的,似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

目录

黎奇太太做出一个决定

旅伴

一个不平静的夜

失踪的珍珠

混乱的夜晚

小心!

亲昵的时刻

后来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黎奇太太做出一个决定

黎奇太太发现自己总是在不停地叹息。于是她自责道:“黎奇,你这个不中用的老婆子!你不是最讨厌自哀自怜的吗?振作起来,出去散散步,找点儿事情做,随便干什么,就是不要叹息、抱怨。”

但那一点儿帮助也没有。

瓦姆佩尔不在窗帘横杆上,瓦姆佩尔不在拉扯她的头发,瓦姆佩尔不在小筐里吱吱叫。她一闭上眼睛,就看见瓦姆佩尔在小筐里向她招手,一直到气球在蓝天上消失。

当她弯腰拉丝袜的时候,膝盖疼得不行,她忍不住发出呻吟。

已经上午十点了。每到这时她就心神不宁地专注于门外的动静,连咖啡也不想喝了。

她听到邮递员的脚步声和他转动钥匙开信箱的声音,以及邮递员走后大门在他身后撞上时发出的沉闷声之后,就会下楼看看,虽然她知道肯定没有瓦姆佩尔的信。如果有信,邮递员会上楼来,因为瓦姆佩尔绝对不会记得贴邮票。黎奇太太把信箱里的几张广告用力扔进废纸篓,使劲盖上盖子,然后艰难地上楼了。

韩纳斯现在已经是少年足球队的中锋了。他虽然几乎每天都过来,但大都只待五分钟就走了。

“以前你自己一个人不是也过得很好吗?”黎奇太太自我安慰说。

可是,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有时候,黎奇太太真的很烦。

“你这个坏蛋,”她看着空荡荡的窗帘横杆骂道,“你起码也该写封信来,让我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啊。”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四那天,韩纳斯冲进来,把一本彩色的旅游杂志塞到黎奇太太手里。

“翻到第十三页!”他气喘吁吁地说,“也许这正是您需要的。我必须去训练了。”

大门随即在他身后关上了。

“旅行广告和我有什么关系?”黎奇太太嘟哝着,“我不会被吸引到西班牙去,也不会去马尔代夫,而对我来说,非洲太热,火地岛又太冷。”

可是,现在这个东西既然已经在手里,那就随便翻翻吧。翻开第十三页,她愣住了。

上面写着——“德库拉之旅”。

特兰西瓦尼亚之旅,

参观德库拉的宫殿,

参加吸血蝙蝠之夜的舞会!

黎奇太太把两条腿放到地上,一使劲站了起来。她穿上一双舒适的鞋,戴上草帽,从抽屉里取出存折,出门了。

旅行社的年轻人请她坐下。她小心翼翼地在一张椅子腿是细细的蜘蛛腿式的黑色椅子上坐下,令她惊讶的是,椅子不但没有倒,而且坐起来很舒适。  “我想参加德库拉之旅。”她说。

年轻人听了直摇头,他说:“这条旅游线路可不轻松。我向您推荐我们专门为老年人安排的一条去马洛卡的线路,特别优惠。”

黎奇太太将桌子上的旅行广告推开,广告掉到年轻人的怀里。

“啊,对不起。”她表示歉意,“我就要去吸血蝙蝠的故乡——特兰西瓦尼亚。”

“当然,随您的便。我只是告诉您,此行有风险。我建议您购买特别旅游的回程保险。”

说完,年轻人咳嗽了一下。

“意外险和人寿险都要买吗?”黎奇太太亲切地问道。

年轻人垂下眼睛,用一种悲怜的表情说道:“是的,以防万一。”

黎奇太太在所有的保险单上都签了名,并让年轻人以书面确认她将坐在大客车的第一排座位上,然后昂起头离开了旅行社。

竟然觉得我参加这样的旅行太老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当黎奇太太一言不发地把旅游订单递给韩纳斯的时候,韩纳斯高兴极了。

“要是我能一起去就好了。”他说,“您会给我寄明信片的,对吗?”

黎奇太太答应了他。她请韩纳斯帮忙把旅行箱从柜子上取下来。

“三个星期之后才启程呢,”韩纳斯说,“您不觉得现在就把箱子拿下来太早了吗?”

“是的。”黎奇太太承认是太早,“但早点儿的话我可以更好地做计划。你知道,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草率。即便我会经常被箱子绊到,我也会为这次旅行而感到高兴。”

当天晚上,她开始做体操。一个星期之后,她的膝盖就能重新屈伸了。在进行身体前屈的时候,她甚至能够到脚趾。她还能边单脚站立,边用另一条腿转圆环而不摇摇晃晃。她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意,还重新整理了三次箱子。但最后她却有些害怕了。

也许那个年轻人说得对,她要参加这次旅行的想法太过疯狂了?

疯一点儿还好,但太疯了……

下午,有人来敲门。门口一大束春白菊和风铃草映人眼帘,后面露出一头蓬乱的红发。

“我想再次向您打听一下,有没有瓦姆佩尔的消息。您还记得我吗?”花束后面的男人问道。

“我当然记得。”黎奇太太说,“您就是那个气象学家,让瓦姆佩尔坐气球飞行的主意就是您想出来的。”  那个男人点点头:“有时候我问自己,您会不会生我的气。如果没有我的介入,瓦姆佩尔可能还待在您身边。它走了,这都怪我。”

黎奇太太摇摇头,又点点头:“是的。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您的气。可是,即使您不帮它,它也会走掉,去寻找它的瓦姆佩丽娜。总之我是阻止不了的。您请进,请坐!我马上煮一杯好喝的咖啡给您。”

气象学家在门槛上绊了一个踉跄,接着又跨过放在屋子当中的行李箱。

当他们俩坐在厨房的餐桌旁时,黎奇太太对他讲了自己的打算。

P1-8

序言

刘绪源

这套“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规模相当大,共有五十来种。时间跨度也不小,几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见这里的“当代”是用以区别于“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义上的“近代”或“现代”。这样一套书的启动与陆续出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将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论书稿《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付印出版的时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集能同时问世,如果读者在读这本理论书时,可以不断从译作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体验,那该有多好!当时这话是不敢和人说的,因为拙著还没受到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是否站得住脚,实在毫无把握。现在,虽然书已印了三版,但仍须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还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译作品集可与之对读。不是说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引发更多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恰恰证明了拙著的不正确或不严密,而这更为喜人——这不就使理论得到突破,使认识得到了推进吗?中国从来就有“左图右史”之说,这可指图与史的对读,也可引申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阅读作品与理论思考的互参。所以,借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样就可发现,各个种类的、差异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同样合乎法则的,‘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获取审美感受,体验世界和人生,并得到文学的乐趣。而此前,我们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习惯于将各类作品尽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气壮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这里,“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对成人的视角,“自然的母题”则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面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视角。在“爱的母题”中又分出“母爱型”与“父爱型”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对于幼儿的温馨朦胧的爱的传递,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早期童话都属此类,从这里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编得也不严密,但世代流传,广受欢迎,各国的母亲和儿童都喜欢;后者则是指那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儿童文学,它们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体验真实的世界和严峻的人生,所谓“教育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类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爱型”作品也必须是审美的,它们让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的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套大书中,“三大母题”都有丰满的体现。一眼望去,满目灿烂,应接不暇。这里既有《小熊温尼·菩》《哎呀疼医生》《风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玛雅历险记》《小袋鼠和他的朋友们》等“母爱型”作品,也有《表》《野丫头凯蒂》《疯狂麦基》《老人与海》等“父爱型”作品,更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小飞侠》《马戏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顽童型”作品,还有《黎达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狗狗日记》等合乎“自然母题”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母题的结合。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这就在“自然的母题”基础上添入了“母爱型”的内容,使其具有了一点儿近乎“科幻”的成分,这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细读这套书中的各类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新鲜的发现。这是很令人期待的。

这套书中有很多是旧译新版,如鲁迅先生的《表》,赵元任先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郑振铎先生的《列那狐》,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问世已整整九十年。许多译本我小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仍觉魅力无边。一个译本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堪称奇迹,这也许只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才会出现。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无远弗届,处处相通的。这套大书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译也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刚刚译毕的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不是给孩子写的,现在奉献给少年读者,同样非常合适。肖毛先生重译的西顿的动物小说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印行,但它其实也是写给成人看的。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同样,一部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听到了一点儿好话,拿到成人文学中去一比就显得水平低下,如还要说这是精品,就很难服人。当然这里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见,比如儿童书一定要“有用”,要能马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等等,就都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这些久已有之的偏见,成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请成人在替孩子买书时自己也读一读,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于成人和孩子间的交流。本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还有一点需要补说的,是为什么在完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我想到的可与之对读的是一套优秀翻译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国原创作品集。那是因为,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还不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的确存在这样三大母题,它们应具有同样的合法性。如前所说,那时强调更多的恰恰还是“有用”,即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归入“父爱型”的母题中去,但儿童文学怎能只有这半个母题?这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才会投入这样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参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儿童文学。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阅读和参照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精品,仍是我们的必修课,并且是终身必修的美好课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大量的优秀译作更是他们所渴望和急‘需的。现在评论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种倾向,即为保护地推动国内作家的创作,总想能限制一下对外国作品的引进,以便将地盘留给本土作品。我以为这是很没志气的想法。当年鲁迅先生极端重视翻译,他甚至认为翻译比创作还重要,他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有了火种,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如没有任溶溶先生一气译出八种林格伦的“顽童型”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中国儿童文学会那么快地发展到今天吗?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齐,我们的佳作还不够多,问题仍然不少,因此,鲁迅的比喻仍没过时。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指的是“代表先进文化”,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先进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充分引进之后,本土文化与这样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会得以提升并具有同样的先进性。如把先进文化关在门外,以此保护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为了中国一代一代的孩子,也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必须有更多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儿童文学,不管它们出自哪个国度,我们都应尽快地“拿来”。我愿把最美的花朵献给这样的翻。译家和出版家们!

2013年4月28日写于北京远望楼

后记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读者心中可能立刻会产生一个疑问:小魑蝠是什么?瓦姆佩尔是谁?

是的,作为本书的译者,我看到这本书的原著书名《Vamperl》时,首先想问的也是这样的问题。

看了下面的对话,你的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只……一只吸血蝙蝠!”他大声惊呼。

“它出生时是吸血蝙蝠,”黎奇太太纠正道,“现在,它是我的瓦姆佩尔。它和吸血蝙蝠已经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它本来是一只吸血蝙蝠,但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之下,它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变成了一只有益于人类的动物。黎奇太太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还为它谱写了歌曲并为它歌唱。

“对——这只小魑蝠,

不是什么凶恶的动物!

如果它从小就得到爱,

它就不会那么可恶。

我的瓦姆佩尔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凶恶的人们重变好。

要是有谁生气大叫,

它就会飞到他身旁,

吸走他胆囊里的毒液——

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我的瓦姆佩尔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凶恶的人们重变好。”

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下,吸血蝙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正如狼经过长期驯化变成人类之友——狗那样,这只吸血蝙蝠也变成了人类之友。它把人性中的恶——互不信任、互相敌视、勾心斗角——像胆囊中的毒液那样吸出来,然后,人会改恶从善,脾气会重新变好: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能互相礼让,小偷也不再干偷窃的事情,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总而言之,整个人间会充满和谐!这不就是人人期望的理想社会吗?

奥地利女作家莱纳特·韦尔施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改造成一只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和谐因素,寄托了她的一种理想。她用爱心改变了自然界的动物,动物帮助人类清除了人性中的恶。把抽象的愿望写成富有哲理的故事,这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同属于日耳曼民族)的特长。因此,读这部书可能不会感到特别轻松,但你掩卷之后,一定会动脑筋想一想,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是什么,而不是看完把书一扔了之。

西方人从对吸血蝙蝠的恐惧中演绎出一种吸血鬼文化(小说、电影和歌剧等形式)。然而,有心人也许会问一问,吸血蝙蝠真的那么可怕吗?

通过这部小说,我知道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那就是动物中的“利他行为”。  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们赞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现象,认为人从小就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也就是提倡人要有感恩意识。没有这种意识的人,被我们称之为“禽兽不如”。

通过翻译这部书我了解到:吸血蝙蝠,学名“魑蝠”,是蝙蝠(翼手目)的一种。蝙蝠有两大类群,魑蝠属于第二类。大蝙蝠亚目与灵长目亲缘非常近,小魑蝠亚目与食虫目亲缘近。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中国约有81种。它们多以昆虫为食物,但也有食肉和吸血的蝙蝠。这里说的魑蝠就是那种小的吸血蝙蝠,属于吸血蝠科。魑蝠是一种以吸食其他动物血液为生的蝙蝠,如果连续三夜吸不到血,它就会饿死。实际上,并非每只魑蝠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没有吸到血的魑蝠并不会因此而饿死。科学家威尔金森在哥斯达黎加观察了魑蝠的血液反哺行为。一只吸到血的魑蝠会把血吐给另外一只正在挨饿的魑蝠,而这两只魑蝠并不仅仅限于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这种行为可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爱相媲美,让人深为感动。

据说,动物界的这种利他行为不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对于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汉密尔顿在1964年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又称汉密尔顿法则。他认为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却说,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

用亲缘选择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利他现象。比如鹰这种有集体智慧的动物,它们在捕获野兔的时候,会进行分工合作,然而,那些鹰之间并无亲缘关系。

这些迄今为止还不能解释的现象是否会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呢?

人类对吸血蝙蝠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近期的科学研究甚至认为,吸血蝙蝠血液中含有某种可以治愈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分。

 假如我还小,说不定我就会受到启发而立志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

李士勋

2012年12月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