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次寒流/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志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挑选和整理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书为周志文的散文自选集,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进行了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周志文先生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内容推荐

《第一次寒流》是周志文的散文自选集,分“生活”、“旅行”、“艺术”、“人物”、“阅读”五辑。在书中,周志文先生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进行了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作者文笔洗炼,将真理以充满情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寻常不易见着的寂暗之处,发掘创意的活水,展现昂然的气势。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胡正之

第一辑 生活

捕狗人

相思树

祭品

广告

票亭

市声

没有发生任何事

咖啡厅内

名字

配角

挥霍

邻居搬家了

木棉

落木

命运

棕榈

故乡的野菜

文图忆往

凤凰木

第一次寒流

第二辑 旅行

提恩教堂

警语

布拉格的鸟

爱尔兰酒馆

罗教授

克里门提农

骆马

布拉格遇鬼

装作日本人

阿马迪斯巷

中国的牡丹

布施

故事

有渣的咖啡

蒲公英的族裔

茶的心情

因为风的缘故

贫穷与尊严

梦想美丽新世界

第三辑 艺术

史塔克

米凯兰杰里

阿根廷

大提琴家的左手

热情

长笛

感冒季节

井旁边大门前面

酝酿

温柔的回声

野姜花

在无人的美术馆中

关于贺斯特·扬森的三篇断想

贾科梅蒂

卡蜜儿

超现实

鸢尾花

黑暗的角落

潘玉良

金布衣

第四辑 人物

皮匠与理发师

黄顺安

吕阿菜

将军

法文教授

沉默的人们

命相师

两天里发生的事

房兆楹种的树

爱岛屿的人

红酒

诱鸭

像风一样

鼻塞

陷落

地下道

三个贝多芬

经文

默读一首济慈的诗

像蝴蝶般飘散的故事

第五辑 阅读

文信国

柳敬亭

梁间尘落

槐叶冷淘

落叶满长安

感动一沉吟

白下春老

杏花雨

秋怀

糖炒栗子

甲上冰霜

万木草堂

夜读麦克白

美国梦

世界的新希望

乌托邦

新世界

再访

自由与平等

新天堂乐园

后记/周志文

试读章节

名字

年假期间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和她相遇。她的前夫是我的同学,因此我很早就认识她,而且有一段时期,我们的往来还十分密切。后来她与我同学离婚,我们便不太容易见着了,不久听说她又结婚的消息,我的同学也随后结婚了。他们之间曾为孩子抚养监护的问题而争执,有时会来找我,但男女的事拖久了也就不了了之地解决了,或者没有解决只是不提了,他们便不再来找我,我与他们也就很难见一次面了。

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她已经改名,要我以后以新的名字叫她。她仔细地告诉我她新取的名字,并且教我写法,要我千万不要弄错。我十分不解地问她,大约三年之前她就改了名字,目前那个名字我还没有叫惯,怎么现在又要改呢?

“算命先生说,那个名字只能用到我四十岁。”她叹了口气说:“每次说到这里,我就泄了底,女人的年纪可是最大的秘密呢。好吧,既然摊开了,就跟你说清楚吧。我今年四十一了,算命先生说,我要有一个新的名字,才能够避灾厄、起运势。”

她的“灾厄”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我并不清楚,第二次的婚姻对她而言,恐怕也并不幸福。我记得她第一次改名字,是在和我同学闹翻的时候,这一次改名,是不是显示她的生活又陷入一个低潮呢?这是有可能的,但我却找不出佐证,因为我和她的新生活几乎毫无关联呀。

为了掩饰我的怀疑,我故意问她其他的问题,我问她改名字的手续,据说到户籍机关去改名字是很麻烦的。“你是真傻呢,还是装的?”她大声地说:“改名哪需要到区公所改呀!没有一个人会照着你身份证喊你的名字的。改名是改一般社会上用的,只要我用新的名字,朋友用新的名字叫我,那我就走新的运势了。”

“你取的新名字是根据笔画数呢,或是照五行来配合的?”我问。我对命理的事一向外行,但平常看书看报,总还有片段的“知识”的。

“既算笔画,又算五行。你知道数目都跟五行有密切关系的,”她十分笃信地告诉我:“我们的名字,基本上有天格、地格、人格,这三格在宗教上称作三才,三格各有五行的属性,彼此融合,结成一体,这跟基督教所说‘三位一体’是相互呼应的。而宇宙整体可以说是一个气,这个气是由五行组成,但五行是在变的,有时火旺、有时木盛,所以这个气也在变,我们说它是‘气数’,或者是‘气运’。你不要笑我,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其中奥妙的。我的这一点经验,一部分是经年累月生活的磨炼,可以说是付出了生命的学费学来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命相师告诉我的。”

她一口气说到这里,我不知道她竟然成了精通命理的“哲学家”了。她可能发觉我有点轻蔑的表情,她知道我是不信这一套的。“我知道你不相信,但我既然说了,还是将它说完吧。”她接着说:“为了配合宇宙的‘气数’,所以隔一个时候,人的名字是要改的。人的名字为什么要改呢?因为名就是命呀,好像孔子说的吧?这一点,就要请教你们教书的了。”

“名”和“命”这两个字在古时候确实是相通的,这在训诂学上找得出证据。只是“名”和“命”字相通的时候,“命”的意义是名,所指不是命运,也就是“命”在某些时候可以解释为名,但“名”是不能解释为命的,这一点显然是那些“哲学家”弄错,或者故意曲解了。而且,如果照他们的说法,人的命运为了要和宇宙的气数相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改一个名字,那这个社会岂不是成了名义不清、价值错乱的社会了吗?孔子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呀。

“不需要的,一般人不需要随时改名的。”她似乎看穿了我心里的疑问,她说:“一般人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是不需要改名的,这证明他的命好,他的名字也好,他的名字可以应付天地的变化,所以不要改。还有一种人也不需改,因为改了没有用,就像现在住在车臣、南斯拉夫或者索马里的人,改了名字又有什么用呢?俗语说大气候决定小气候呀!只有像我这样的人,生活是坏透了,但总还有点希望,还不能完全放弃,所以改个名字来试试。你一定会问我,现在的生活是怎么一个坏法,其实也没有坏到真正过不去,只是……”她沉吟了一下,然后说:“我刚才不是说过了吗?我的这一点认识,是我付了生命的学费学来的呢。”

隐藏在内心的芥蒂,虽然是极小的,依然使我与她的对话进行得不太“顺畅”,至少在我这一方是这样的。我与她已很久不见,我其实是关切她现在的生活的,但一方面是我与她前夫的关系,一方面我又与她现在的丈夫完全素昧,在这种有些尴尬的处境下,使得我对她的关怀,无法适切地表达出来。我应该问她是否常探视她的孩子,或者孩子是否常来探视她,但当时我都说不出口,相对她的侃侃而谈,我的词穷使我十分气恼。

她一下子就体会出我的困窘,她有相信命理的人一贯拥有的敏感,她打算用离开来帮我脱困,这一点,我也感觉到了,我为我的感觉高兴。“我走了,不再烦你。”她说:“下次见到我,不要忘记叫我新的名字。”

我向她保证。

P25-28

序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

周志文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涔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藉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二○○八年戊子春日 周志文谨序于台北市诏安街永昌里

后记

校对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珠海的联合国际学院客座短期讲学。眼前看的是自己多年以来写的文章,字字句句应该都是熟稔无比的,但却有一种特殊的陌生感涌现在周围的空气中,几次问自己:现在校对的真是我的文章吗?

为了适合大陆的翻译习惯,新版本书中的译名多数被更改了,譬如我写的梵谷,大陆写成梵·高,我写的巴哈,大陆成巴赫,我写的布赫东(Andre Breton),大陆译成布雷顿,而莫扎特的唐·乔凡尼(Don Giovanni),大陆译成唐·璜,等等。这些译名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有些我顺从编辑的意见改了,有些我为了保存写作时的记忆,又改了回来。在不断推敲中,我变得有些迷离起来。好在这本书出现的外文并不多,但对我而言,有时候一点点的记忆也是重要的。

不习惯的还有那些字句的横排简写。横排对我并不陌生,我的本业是学者,在台湾几乎所有的论文也都是横排的,而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辨认或使用简体字也不是问题。但台湾一般的散文都还是以直行印刷,用的是传统的繁体汉字,所以初看到自己的散文集以横排简字印出,心中自有五味杂陈。

虽然有点不习惯,有些不适应,但也有兴奋与期待之情。文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强调风格,文学是在纯粹自由的环境里表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独创的。在艺术的定义里,没有比独创更高的了。译名的同异与字的繁简只是文学的表象,只是文学驾驭的工具,如果文学独创的底蕴能传达无误,那些都算是枝微末节的事了。

感谢世纪出版集团的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而我的作品有幸被选为其中之一。出版社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透过这扇窗看到我不曾看过的辽阔美景,并与许多新的读者在文学的场域中会面——光是这预期就令人欣喜,又有着一些惴惴不安。感谢胡正之教授为本书写的一篇长序,他写序时候,本书选文尚未最后选好,所以序文中引述的,有些不在选文中,但他探寻到文学的底蕴,把握了文学的节拍。他在其中对拙作的赞扬,我自知是过誉,但我仍然愿意珍惜并且好好地保留着,我将他的话当成是对我及文学的期许与祝福。

周志文

二○○八年三月

于珠海旅次

书评(媒体评论)

周志文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康韵梅(台湾大学教授)

前人说“《诗》亡而《春秋》作”,在拥有历史发言权者陷入意识形态或零碎化的今天,周志文以散文点出这个时代我们所忽略的一面,其用心,或可说是“《春秋》亡而《诗》作”了。

——胡正之(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