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以外,还有游夏禹陵,好像也在春季。记得有一次是三叔带我们去的,坐的是埠船,印象里夏禹陵的夏禹菩萨好高大呀。庙前一带全是摊贩卖吃的东西和玩具等,三叔给我们买了一张蝴蝶鸢,我们在回来的船上一路放过来,真是好玩极了。东湖也是三叔带我们去的,记得要坐着船才能玩,船进到里边,峭壁很高,三叔告诉我们,这都是开石板(采石)开的,而且越是往地下开,石板越好,所以底下开得很深。原来这峭壁不是天然的,对大自然的形容词里有“鬼斧神工”,而这里却是人斧神工,千百年间,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众志成城的人是很伟大的,这能不能说是绍兴人的象征呢?
那时东郭门内还有很多田,我们台门对面就是一大片田,叫十三亩头。从台门前向南边远远望去,有一座大山,叫香炉峰,那香炉峰我们小孩没有去过,据大人说好高,只有祖父每年要去一次;是拜菩萨还愿时去的。说到没见到过的,还有大蜒蚰螺,那是端午节,一些男人喝了雄黄烧酒以后,脱了衣服醉卧在塔山上,妇女们都不敢看,远远望去好像大蜒蚰螺,据说还是一景呢。
夏天,大哥还带我们到河里去学游泳,他已学会,我和二哥不会,扑通扑通地玩玩水罢了,现在想起来,那河水虽是活水,还是比较脏的,但那时没那么讲究。春天河里蝌蚪很多,抓些来养,则是最简单的玩具了,这黑色的小动物也很有意思,慢慢地会长出脚来。
父亲在上海大码头做事,也算穿长衫的先生了,但不见得每年都能回来探一次亲,但不管回不回来,他每年夏天都要买一些红膏药和“十滴水”托人带回家里,交给祖母和母亲做好事。一盒一百个红油纸的中药黑膏药是贴疮疖的外科药,用火柴烤化,揭开贴在疮疖上,有脓拔毒无脓消肿,还真有些用处。那时绍兴卫生条件差,一到夏天生疮的人较多,邻居们来要,给一两个,贴了就好;“十滴水”则是内科药,一小瓶一小瓶的中药水,治肚子痛、发痧、头晕甚至对牙痛都有用,邻居们来要一两瓶去,可解决大问题。祖母说花些钱,为邻舍隔壁做好事,是积阴德的。我们那时大家好像有小毛病都不大看病的,到县二去上学,要路过福康医院,那洋医院我从来没有进去过。只记得抗战前有一年绍兴流行霍乱,那时绍兴人叫它瘪螺痧,因全身急性脱水,手指也都瘪了,我堂弟染上了这吓人的病,送进福康医院治了才好的,这时小孩当然不能进去。
说起积德,还有布施讨饭的。我小时候是用铜板和银角子的年代,一块大洋记得可换三百多个铜板,而且兑换比率是逐日浮动的。为了布施上门来的讨饭者,祖母把铜板换成铜钿,一个铜板可换两个铜钿。讨饭的来了,祖母就给他一个铜钿。其实我祖母自己也是节约得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的,一天好几次用一个铜钿布施讨饭者,也是存心积德了。绍兴的婆婆是出名的,我们家当然是祖母当家,母亲没有发言权,当儿媳妇的,烧饭养孩子吧。
绍兴当时除了有名的绍兴酒以外,有一个占优势的手工业:做锡箔和银锭。银锭是用锡箔纸成形后的最后成品,即用纸做的银元宝吧,较硬的纸糊的,用线串成串后出售;用锡箔纸自己摺,自己家里用,作忌日祭祖先时烧给祖先的阴问通货。锡箔纸由极薄的锡箔和草纸压结而成,锡箔在绍兴叫锔箔,用锡的合金,用手工一次次锤打成一沓沓多层极薄的金属箔,一毫米厚有几十张。打韦鼠箔是一种很辛苦的体力活,白天黑夜都可听到沿街的锔箔师父在作坊里锤打。有时半夜里可听到石板路上一两个人边走边唱绍兴大戏,母亲说这是锔箔师父做夜工后回家,路上在壮自己的胆。而压结锡箔纸则几乎是绍兴城里家家户户(大户人家除外)的妇女们的家庭副业,当时这叫捎纸。我祖母、母亲、婶母她们家务劳动之外都捎纸——去包工那里领来草纸和锔箔,先用骨针细心地把锔箔挑开分成一张一张的,然后用“卧头”把锔箔措到草纸上,用力磨压。措完后,按张数交工,再换一叠来捎。这副业好像工钱并不多,也没有进度要求,倒是利用节约的办法,总可多出几张成品来做赚头。在大家庭里,这种措纸赚来的钱归自己所有,是公开的私房钱,所以绍兴这副业很普遍。母亲就用这种钱买些鞋料、刨花(刷头发用)之类,还给我们作零花钱,每人两个铜板。在绍兴还有一种家庭副业是拣茶叶,绍兴出绿茶,但茶中混有小树梗,要用手工把它挑去,工钱按挑出来的梗的重量计算,也吸收妇女去拣,但这活要集中做,我们家里没有人去做。
小学生活中,课后活动除跳绳、踢毽子、踢皮球外,还有踩高跷。器具是两根长木棍,中间镶嵌有踩脚的踏挡,两只手持木棍的上头,脚踩在踏挡上,不停地走动以保持平衡,与艺术表演只绑在脚上的那种不一样。年纪大一些后,大家都会踩,一下课,就去抢高跷玩。我离开绍兴后,从未见过这种高跷。60年之后,1996年春节我在深圳民俗文化村中才又见到它,我试着踩一踩,还能保持平衡,现在的小孩从来没有见到过,当然不会了。
小学里,学生还当童子军,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学的绳结方法中的平结和油瓶结。有趣的是组织去远足和露营。我大一些后,曾去过兰亭,那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书”之地,他喜欢养鹅,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写了一个大“鹫”字(注:实际即“鹅”字)。P11-13
第一章 儿时在绍兴
第二章 我在上海的学校生活
第三章 奔赴遥远北国的五个大学生
第四章 飞机设计室的初创
第五章 自行设计初教6飞机
第六章 132厂的发家机——忆歼5甲全天候歼击机研制
歼5甲仿制迈出第一步
设计队伍的组建成长
艰苦奋斗的测绘岁月
态度与责任:测绘工作的两大基石
广受赞誉的发家机
附:西南第一个机型——歼5甲首飞
第七章 诞生于乱世的歼教5飞机
第八章 让歼7飞机有一双好眼睛
歼7改型在“文革”中艰难前进
划时代的寰樊会议
出国考察
中央要求大上歼7
第二次国外考察
中央急要1000架歼7大改
成立歼7系统工程设计室
要到了两架样机
分歧从此开始
矛盾公开化
撤销飞机设计室
尾声
第九章 逼上梁山背水一战一歼7M型飞机诞生记
第一次和魔鬼打交道
令人烦恼的十轮谈判
风云变幻
绝处逢生
背水一战
柳暗花明
第十章 润物细无声——记亲切关怀航空工业的小平同志
第十一章 为发展超7飞机的奋斗
闻风而动歼7CP出世
巴空军要求我方与美国合作“佩刀”Ⅱ飞机
美国承包商的竞争
中巴美三方艰苦谈判
三方合作“佩刀”Ⅱ可行性研究
格鲁门公司撤换他的总设计师
巴方正式退出之后改由中关双方合作超7后遭美国政府制裁
东方不亮西方亮改与俄罗斯合作
再次打开与巴方合作的大门
代后记
第十二章 一生飞机情
附录
付清领我的人生轨迹
我童年印象中的老爸
八十华诞徐匡迪贺信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l 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屠基达自传》汇集了大量由屠基达本人亲自撰写的珍贵文稿,其中包括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资料、回忆、纪念文字等,内容丰富、精彩,情感真挚动人。从叙述的内容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屠基达,认识中国的一位歼击机设计师,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曲折、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这对我们今天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奇的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套难得的读物。
这本《屠基达自传》讲述了屠基达院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