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琴编著的《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里抒写了生死英雄感人的故事,这里展示了民族精神的丰碑,这里烛照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这里凝聚着永恒感人的诗篇……总之,它是镌刻无数人心底的永恒记忆,既蕴藏着大历史,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小故事,可谓用执著的爱写无悔的青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文琴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文琴编著的《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里抒写了生死英雄感人的故事,这里展示了民族精神的丰碑,这里烛照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这里凝聚着永恒感人的诗篇……总之,它是镌刻无数人心底的永恒记忆,既蕴藏着大历史,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小故事,可谓用执著的爱写无悔的青春。 内容推荐 苏文琴编著的《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为回忆录,作者作为抗美援朝的文艺兵,“还不能满足大家对这场战争的全部期待”,只能从“只能从文艺兵的生活和工作的一角,感性地展现那一段生活”,诸如演出途中艰苦的生活条件、途中躲避飞机轰炸的惊险场景、战友们团结互助的感人情节。本书记录了“最可爱的人”在那个年代令人敬仰的爱国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事业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清醒而卓绝的选择”。 目录 第一篇 峥嵘岁月 吟啸徐行 1.出征——我的光荣与梦想 2.过江,生与死的考验 3.江桥上的空战 4.战火中的新义州 5.宣传队的驻地 6.万里江河作浴盆 7.战地书信(一) 8.我成了一名独唱演员 9.从窘迫到从容 10.战地书信(二) 11.战地澎湃爱国情 12.一年四季露餐 13.风雪万里盘山路 14.宣传队的演出服 15.我回国要文艺兵 16.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 17.朝鲜战场需要文艺兵 18.沈阳东北旅社与安东客栈 19.演出途中历险情 20.山路漫谈异乡俗 21.半路惊魂 22.避嫌疑窘苦赛木兰 23.朝鲜秋集买“打糕” 24.随连队夜奔卸车 25.小山洞痛悼好兄弟 26.参加追悼大会有感 第二篇 激情岁月 挥斥方遒 27.冬雪露营 28.雨季夜宿山洞 29.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 30.后勤驻地潜伏着特务 31. 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营 32.情义可嘉的女护士长 33.回国学西河大鼓 34.回家探亲,短暂相聚 35.祖国来了慰问团 36.慰问途中遇敌轰炸 37.夜半穿越生死线 38.凉秋冷水对我们的考验 39.代慰问团执行慰问任务 40.坑道司令部的休息室 41.上甘岭英雄事迹座谈会 42.战地钟声 43.欢乐温暖的寒冬 44.朝鲜战地迎国庆 45.舞动青春,激情四射 46.长途演出归来 47.同朝鲜人民军文工团联合演出 第三篇 青春岁月 血荐轩辕 48.烽火岁月中的情与歌 49.“最可爱的人”的诞生 50.被虱虮骚扰的那段日子 51.火辣辣的青春 52.学朝鲜话趣味横生 53.千干净净过春节 54.战地书信(三) 55.军事训练时我出了笑话 56.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7.风狂雨骤争饭局 58.姚厚臣的吃米饭表演 59.一碗病号饭的尴尬 60.全队训练紧急集合 61.我和张小群一个被窝 62.朝鲜政府颁发军功章 63.祝大捷乐极生悲 64.我回国的经过 65.官兵情深 66.战地书信(四) 67.抗美援朝给我的洗礼 68.漫谈宣传队演出节目 69.无字碑歌 70.走出校园 71.从电影迷成为文艺爱好者 后记 试读章节 1952年6月初,我和其他爱国青年被编人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兼志愿军后勤防务司令洪学智领导的总后勤部。我们在一分部,时刻准备着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等待和准备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好多好多。“壮志未酬誓不休”,带上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的才艺,让歌声唱响抗美援朝的伟大进程。我们年纪相若,志同道合,意气飞扬,生死两忘,气魄冲霄而撼北辰。 1952年6月19日的早晨,突然接到第二天入朝的通知。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先是欣喜若狂地跳了起来,接着一窝蜂似的嬉笑成一团……热烈的场面,兴奋地笑闹,连平素不苟言笑的带队干部也忍俊不禁,歪头看着疯狂的这群年轻人闹成一锅粥。 继而,大家青春壮盛的情绪略平定后相互握手,神目如炷。同一个目的,同一个梦想,我辈都是小人物,却都有一颗爱国心。志相同,情相依,同志之间彼此坦诚相见,肝胆相照,有如雁行。 大家兴奋地摩拳擦掌,激情难抑,恨不得马上就过江。这时有一个男同志(当时不熟悉,忘记是谁了)提出:“一些人提到为国牺牲时慷慨激昂,然而真面临死的威胁时往往退缩,我们中是否也有这种人?”大家听后,先是沉默静思,之后都斩钉截铁地说:“生命是宝贵的,而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没有国,哪有家;国家没有尊严安宁,哪来个人的尊严和安宁。作为新中国的热血青年,应该为有机会为保家卫国出力而庆幸。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我们要为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为国为民,同心同德,赴汤蹈火,患难与共,九死一生也在所不惜。”如果我们的死,能给世界带来和平,那是值得的。后来我听参加过抗美援朝且在上甘岭战斗过的人说,当时他们接到火急参战命令,集结在鸭绿江边做紧急准备,然而后勤运输困难,没有子弹填满士兵背的弹囊,便用树枝和高粱秸芯填充以掩敌耳目,但我们的战士没有一个人犹豫或退缩。 同志之间,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青春、善意、决心、理念是万能的钥匙,它打得开每一扇生活或人的大门。今后在保家卫国战斗中我们要同声相应,同仇敌忾,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我们中间充满着友爱和真情,充满了浓浓的无产阶级感情,充满着人性美的崇高境界。 第二天5点就要起床打点自己的行装,匆匆忙忙地吃完早饭,从总站坐上军用十轮大卡车就出发了。同志们意气风发,正所谓“今我在戎行,慷慨每难免,豪情满胸怀,视死已如归”。 当汽车行驶到鸭绿江桥附近时,我们全车青年那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期待与渴望、追求与兴奋、激情与豪情塞满了胸膛。 眼前的江桥,横跨鸭绿江两岸,桥身很长,桥墩坚固,泱泱大风,高大雄伟。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中朝两国在地理上一江之隔,历史上邦交友好。从古到今,两岸文明就是这样用两岸人民的热情浇灌、用几代人的智慧凝结起来的。 当汽车来到渡桥指挥站,就见桥口右边不远处有几间平房,房前和桥口站着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同志,有的持枪站岗,有的来回巡逻,每人都佩戴着红袖标。这时从平房走出来两个年龄稍大点的军人,他们看了看车上的人,点了点数,在通行证上盖了印,开始放行。大家希望司机开慢一点,好多看一眼大桥,同时也以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祖国。来到桥头,有个戴着红袖标、上面写着“指挥”字样的军官为我们验了证,而后大桥人口处持枪站岗的军人把铁蒺藜护栏拉开,我们的汽车缓缓地上了桥。这时全车所有的人都站在车上,不约而同地站起向祖国告别——祖国,我们的母亲,再见了!我们的离别,是为了您的平安。祖国母亲,祝福您一片赤诚的儿女吧! 全车的人激情难抑地高喊着,喊声此起彼伏,许多人都眼含热泪。战争风云起边关,百万雄师过大江。英雄儿女出兵迎敌保我河山。激动之情,排山倒海;赤子之心,凝结汇聚。这种情境,铭感五内,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秦关汉月总依旧,大江东去浪不休。多情自古伤别离,总使儿女泪沾襟。”我们全车人都很年轻,活泼可爱,充满青春的活力,大家凭着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美好憧憬,来此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为国尽忠的真挚情感,激励着每一个人,同时也感动了守桥的全体官兵。他们看到我们振臂高呼,对祖国、对亲人的呼唤,都采取持枪立正的姿势,庄严地望着,目送我们这一群文艺兵奔赴朝鲜战场。 迎着从东方升起的光芒万丈的红日,我们携手誓把抗美援朝进行到底,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共同奋斗!当时的我们,有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度,可说是气冲霄汉。这种情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想:假如我在战场将要献出生命时,我的脑海里会出现入朝时的这幅画面。然后。,安然地闭上双眼。我相信我的同行者也都有军人战死沙场、死得其所这样的念头吧。P3-5 序言 昔日的战火已远去,满载着欢笑和泪水、大爱与深恨的旧影长留心底,青春的足迹、奋斗的激情永留人间。那是在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史,是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光荣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乃是我一生中一段永远不可磨灭并值得珍存的记忆,是我一生中最兴奋和值得骄傲的经历。每当流金岁月、英雄豪杰传奇的故事袭上心头,这些富于梦幻色彩的画面在我的头脑里闪回时,我好像又回到那热血疆场,又看到那弥漫着硝烟的原野和天空。这些似一幕幕的电影,迅速地在眼前浮现:在硝烟弥漫战场上,志愿军同志们道义压双肩,气贯长虹。同一个目的,同一个梦想,生不同生,誓必同死。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梦依然,情如故,杀敌立功,中华儿女英伟不凡。明月残,扬起烈烈风。地冻天寒里,那些花一样的少男少女,那些可爱的面孔、率真的举止和报国的忠心令人感佩。天高地远,豪气荡其胸,有欢笑,有感动,有泪水,也有赞叹。铮铮硬骨花绽开,一路芬芳满山崖。点点红颜成旧忆,史诗一曲传千古。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曲所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当年战友,足迹何觅,我无法“留云借月”,却能“杨柳青史忆故人”。这里抒写了生死英雄感人的故事,这里展示了民族精神的丰碑,这里烛照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这里凝聚着永恒感人的诗篇……总之,它是镌刻无数人心底的永恒记忆,既蕴藏着大历史,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小故事,可谓用执著的爱写无悔的青春。 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书中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一段鲜活跳动的生命。”在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是一代英雄艰苦卓绝的贡献。我下决心把他们写下来。抗美援朝英雄战绩,耳闻者多,睹目者少。我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况,让活生生的人和事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希望能宣传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记录英雄儿女的足迹,哪怕是有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也算留下点史实于后人。即使文笔艰涩,书不能悉意,但情之所至,乐在其中,一起铭记,一起回味,也了却了我沉积的激情和心愿,慰藉了我的心灵。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想起当年为了保家卫国、出征赴朝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志愿军,在这个世上活着的越来越少了,怎不叫人惆怅?“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可叹人生苦短,最可叹的是历史不会重演。它永远随着历史的长河越走越远,但历史长河永不会干涸断流。史书自古称司马,铁笔如今颂英豪。千秋莫道无金鉴,野史稗官话正长。沥血清贫一支笔,谱写心田万卷诗。 写到这,我禁不住在内心高呼:“世界和平万岁!”正是: 烽火硝烟已远去, 战地情趣意无穷。 年迈更亲当年志, 再为祖国歌与呼。 苏文琴 2014年元月 后记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记录最可爱的人在那个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饱含着满腔苦与乐、浸透了笑与泪的故事。自那而今已是半个世纪有余,他们中的很多人与世长辞,留下的唯有我头脑中鲜活的记忆。 限于才力,有些好的故事写得并不好,也不感人,但点点滴滴都跳动着英雄们爱国的脉搏。这几十年来他们的壮志雄心感染着我,他们的澎湃激情激励着我,使我夜以继日地在案前灯下细思苦索。我希望把他们的形象刻画出来,把他们的精神表现出来,安慰我心,勖勉后人。 我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初中生,凭一腔热情,为平复自己的心情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之久,写得那么艰苦。有时为了寻求灵感,也曾翻阅文学经典,力求将其引用或化用到书中。尽管进行了无数次修改,还是不甚满意。写此书,已属小马拉大车。而昼夜看书、写书、修改,累得得了自内障,几乎双眼失明,手术后已不能看书写字。写完书的初稿,两眼做了手术。手术后左眼O.5,右眼0.3。双眼手术后,视力只能看人看物,再不能如从前一样看书写作。写出初稿,无法修改整理,我焦急万分,可万般无奈,只有放弃。十年苦功付之东流,心中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幸碰见了两位语文老师:周村实验中学的王芳老师和周村二中成艳霞老师。两位老师帮忙理顺修改,对本书出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两位老师也是出于对志愿军缅怀之情,毅然帮我,又怜我十年桌前灯下的辛苦,救我于危难之中。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热心帮助。历经二度春秋,两位老师为本书倾心尽力。今天,本书终于付梓,在兴奋与欣慰之余,更对两位老师表示深深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本书还没有出,就有许多热心人向我要书,包括淄博市民政局的领导同志们。我很尴尬,也有些窘迫。我书写得不好,但我知道大家缅怀先烈、敬佩中华儿女英雄事迹,追寻“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想了解那场战争的全貌。我慌了,忙着声明我是文艺兵,对抗美援朝真正的战争接触甚少。我这本书只是从文艺兵的生活和工作的一角,感性地展现那一段生活。这本书不能满足大家对抗美援朝这场伟大战争的全部期待,我深感歉意。 我今年八十有六,有心写写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但精神不能集中,思路常常凝滞,思想也颠颠倒倒,精神恍惚,如驾云一般。女儿笑我说:“变成幼稚儿童了。”匆匆岁月,把当年的青年带入老年。我在感慨的同时,仍难以忘怀在朝鲜的那段岁月,难以忘记烽火硝烟中的英雄乐章,更难以忘记那些可爱和可敬的人,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中华民族不朽精神。 赴朝的志愿军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气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永远缅怀那段岁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精神和气概…… 苏文琴 2014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