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起自贫寒,“十七岁有志闻道”,治学广博而专精,天文、历算、音韵、训诂、文献考证、哲学等等,著述宏富,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而最重要的是,他以疏证《孟子》的形式,在批判后儒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哲学思想,抨击“上下尊卑”封建等级秩序,主张“平恕”、“富民”,发两千年所未发。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用心的考订、平实的描述,比较全面而真实地为大思想家戴震立传。作者力求以东原治学的精神写戴震,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胡编乱造,这是一部迄今最为翔实和资料最多的戴震传记,为今后的戴震文学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本书叙述了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孜孜不倦、辛勤治学的一生。戴震起自贫寒,“十七岁有志闻道”,治学广博而专精,天文、历算、音韵、训诂、文献考证、哲学等等,著述宏富,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
大年除夕,年夜饭席上,戴震突然站起,喊:“爹、娘,我要上学读书。”
戴震夫妇一下惊呆了,朱氏激动得紧紧抱住儿子,戴弁说:“儿子一开金口,便要读书,好!”“再过二旬,你就满七周岁,好,一定让你上学读书。”
正月二十日,是戴震开始上学的日子,他一早就起床了,朱氏把亲手缝制的新衣、新鞋给儿子穿上,梳洗完毕,吃过早饭,又把亲手缝制的书包给儿子背上,包内装有笔墨砚台、描红,还有外婆送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也是徽州古风,外孙进学,外婆都要送这三本书。父亲领着戴震上学堂了。
戴震读的是义塾,义塾是几姓合办的,教师公请,束惰公摊,对学生不收费用。家境贫寒的孩子都能上学。义塾的教学要求、学规遵从清律。学堂正壁设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开学第一天,老师领着学生先向孔子牌位行叩拜礼,学生再向老师行叩拜礼。而后各自入座,听老师点名来到跟前进书,所谓进书就是教读。所读同一本书同一进度的,就同时来进书。与戴震同一天上学的还有二人,一个是族弟戴祖启,一个姓程,小名冬子,皮肤黑黑的,个子矮小,人很精灵。他们三人同时点名来进书。三人站在桌边,面前摆放着《三字经》。老师姓戴名荪和,是隆阜戴氏族人。老师先教读“人之初,性本善”以下六句,老师用戒尺指着一字一句读下去,一通下来戴震就记熟了。老师第二次教读时,戴震在想:“性”是什么,“善”又是什么呢,老师见戴震不跟读,就用戒尺点了他一下,责问怎么不跟读,戴震回答:“我已经记熟了,就是不知道‘性’、‘善’是什么。”
接着,戴震很流畅地背出六句,老师听后,暗自惊奇,才读一遍就记得这么牢。老师不动声色,也不再责怪,而对戴震的问题也不予理睬。
义塾,只是发蒙教学,只教学生认字读书背书,从不解书,规矩就是这样定的,是一种死记硬背教法。解书只有到读经书阶段,那时称经生,经生有资格考秀才,教经生的都是学识名望较高的人。
三天过后,一天六句的进度,戴震实在觉得太慢。他大着胆子请求老师单独进书,一次十句、二十句以至三五十句。老师看到戴震记忆力非凡,资质远远高于一般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不到两个月,戴震就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读熟了。
戴震知道,父亲做店员每月收人仅能维持家中吃用;母亲要照顾祖父祖母和弟弟,弟名霖,字渔卿,才三岁,家务繁重,替人缝衣做鞋帽的时间就少了,人口增多,收入未长,根本不可能请一个经学老师。义塾老师虽能教经书,但规矩不允许他这样做,只有靠自己自学了。在父亲帮助下,戴震借来了《幼学》、《四书》读本。
当读到《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话,曾子讲述下来的?又怎么知道是按曾子的意思,门人记录下来的?”老师说:“这是朱熹夫子说的。”戴震接着问:“朱子什么时候人?”老师说:“南宋人。”又问:“孔子、曾子什么时候人?”老师说:“周朝人。”又问:“周朝与南宋相隔多长时间?”老师说:“近两千年了。”又问:“远隔两千年后的朱子怎么能知道这么详细呢?”老师不再回答,有点不高兴,但对戴震这种层层追问的精神,心里又暗暗称奇。P7-9
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学曾经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孟子创立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标的原始儒学,影响深远;董仲舒倡“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孟儒学极端神学化,确立了汉以后儒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宋以后,将儒学哲理化的理学兴起,继程颐、程颢之后,朱熹臻广大、致精微、综罗百代,集儒学之大成,“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甚至东南亚等地数百年;明清以降,实学思潮兴起,清中叶戴震对后儒理学进行了勇猛批判,其“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新“理”论,启导了十九世纪的曙光;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胡适、陈独秀倡白话文,宣传科学、民主,成为现代新民主革命的发端。在这五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安徽休宁(今屯溪)戴震(1724—1777,字东原)作为中国清代杰出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先驱,在清代中叶封建专制严酷、文字狱铁幕重重的情况下,尤显思想家的胆识和勇气。
戴震起自贫寒,“十七岁有志闻道”,治学广博而专精,天文、历算、音韵、训诂、文献考证、哲学等等,著述宏富,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而最重要的是,他以疏证《孟子》的形式,在批判后儒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哲学思想,抨击“上下尊卑”封建等级秩序,主张“平恕”、“富民”,发两千年所未发。胡适称之为“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
戴震逝世后二百多年来,章太炎、梁启超、胡适、张岱年等积极宣传、倡扬戴震思想学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戴震学术研究形成热潮。随着徽州文化的传播,人们对徽州文化历史名人戴震的思想学术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而作为清代的“时代双璧”(戴震和曹雪芹)之一,曹雪芹以其《红楼梦》文学巨著,经过各种平面和立体传媒的广泛传播,已经家喻户晓;而戴震和他那可以与《石头记》媲美的《孟子字义疏证》,则至今并非人人都知道其成就和价值。研究和宣传戴震的思想和学术,充分发掘和利用戴震文化资源,承传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发展徽州文化旅游产业,对和谐社会建设,都有其现实意义。
原戴震纪念馆馆长、戴震研究会副会长胡槐植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参加《戴震哲学著作选注》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戴震研究,著述不断,成果多多。四十年来,胡槐植先生凭自己丰富的戴学资料积累和对戴东原这位乡贤的无比仰敬,曾撰写过《清代学者第一人戴震世家》《经雅初探》《戴震师友记》等数十篇评价戴学论文。为了让世人比较真实和全面地了解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近年胡槐植先生又不顾自己老弱之身,夜以继日,勤奋笔耕,终于撰写成了十几万字的《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传记。这部书以翔实的史料、用心的考订、平实的描述,比较全面而真实地为大思想家戴震立传。作者力求以东原治学的精神写戴震,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胡编乱造,这是一部迄今最为翔实和资料最多的戴震传记,为今后的戴震文学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得到了广大戴学同仁的赞赏和肯定。
上海、江苏、香港等地的戴氏后裔,多年来一直热情关心和支持戴震家乡的戴学研究和戴学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有许多令人感佩的无私奉献。在他们倾力资助《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正式出版的时候,特写下以上的话,向胡槐植先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戴学研究的海内外戴氏族裔和各方面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也预祝传记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戴震学术思想研究的发展。
庚寅之春于屯溪
(汪良发系安徽省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戴震研究会会长)
2008年11月29日,戴震纪念馆与戴学研究会联合举办“戴震研究暨戴学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会上黄山学院汪柏树教授说:戴震堪称清代首席科学家,用文艺形式宣传戴震实有必要,亦有可能,并提议由我来为戴震立传;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进入其他文艺形式。会后,我用三个月时间搜集资料,用了六个月时间写作。2009年8月初稿完成,同年11月29日,戴震纪念馆主持组织初稿评审会,专家学者在肯定书稿的同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戴震研究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从黄宾虹、许承尧等人编纂的《戴震全集》到黄山学院、戴震纪念馆、戴震研究会联合编纂的《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戴震的学术思想研究一次比一次深入丰富,近期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黄山学院又发现了戴震的新资料,使得立体展现戴震有了可靠依据。
屯溪区文化局对书稿写作十分重视,局长王迎春亲自参加书稿评审会,给予作者热情鼓励;副局长方鹤影主编《屯溪文艺》,书稿刚出炉即刻在该刊分期连载。戴震纪念馆朱彩琴馆长全程操作书稿的写作和出版,原黄山市文联主席童宝刚为书稿作了精心校对。此外原黄山市市委副书记张脉贤、徽学专家陈安生、翟屯建、方利山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米鸿宾等对书稿的修改都提出了宝贵意见。
该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上海戴鸿安先生,戴先生满怀崇敬族祖戴震之心,率领兄弟多次来屯溪参加戴震学术研究活动并亲临戴震墓拜祭,在书稿评审会上,慷慨解囊,资助出版。屯溪知名青年企业家陈晓荣先生出于对徽文化的热爱对该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
该书出版,全赖众人之力。
我的写作宗旨是:本着实事求是之心,力求反映戴震一生及其对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人生价值和民众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弘扬戴震的博大思想,以使读者从中受到一点启发。若有所得,功在相助之众人;若有所失,缺在作者之学力。在下虚心静待批评指正。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