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深圳发展战略经验
过去30年深圳已经获取的先行经验,一旦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先行经验相结合,将使深圳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先导效应,为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的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宝贵的战略价值。站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门槛上,我们期待着“深港”(shen-Kong,Shen即深圳,Kong即香港)这个新词语的问世,能够激发深圳经济特区消失殆尽的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不仅加速“港深大都会”的建设进程.而且重拾“深港大特区”的体制张力。
什么是战略?经典战略理论告诉我们,战略是将军的指挥艺术,既可以预先制定,也可以自然而然生成;既与未来联系在一起,也与过去的关系毫不松散。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手艺化》一文中,更将战略定义为手艺化的成果,“与其说战略家创建(create)了战略,不如说他发现(find)了战略,战略就存在于无意间形成的行为模式中”。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就是这样一个战略手艺化的标准样本。
1977年整个中国刚刚结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从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视察广东听取深圳“逃港事件”汇报,中经1978年12月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旋至1979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广东“先行一步”的建议,邓小平回应“就叫特区”的重要指示,以及对1997年香港回归的期待与隐忧,对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议……在这一系列的历史性诱因下,197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依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聚焦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南国边陲的地理隔绝,雨量丰沛的亚热带气候,不绝如缕的海上贸易,毗邻香港的地缘条件,屡禁不止的逃港事件,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深圳具备了成长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的基本条件。
“那一天,我和其他西方记者轻蔑地看着那块泥泞地,很怀疑它是不是中国的未来。”美国《新闻周刊》驻京记者刘美远先生曾经这样回想第一次看到深圳经济特区时的情景。但不过十年光景,“蛇口模式”、“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声名鹊起,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擎旗手。
(一)深圳特区战略发展路径
回眸过去30年,起锚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航程,是极具不确定性的艰辛历程,是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社会试验,其难度堪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既要坚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要注意“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深圳特区过去30年的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个战略发展时期:1979—1992年,积极探索经济特区发展道路
贯穿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发展战略是非常单纯的,那就是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国家使命,探索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和现代化建设方式的特殊区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设立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国家战略的先导性战略行为,或者说战略突破口。
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获得通过,完成了设置特区的立法程序,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举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展对外贸易,加快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举办经济特区的实践中,观察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习与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本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P15-18
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就像一个人的而立之年一样,还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与来深采风的全国重点城市党报负责人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负责人座谈会”上的发言
深圳梦,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创业之都,移民天堂”,为我们建立了深圳共识,后继者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深圳经验》为您指点迷津。而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深圳还是急先锋,《深圳经验》为您展现“创业之都、梦想之城”的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博士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部独特的城市传奇。过去三十年,深圳承当起“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国家使命,谱写出长篇的深圳传奇,也沉淀下厚实的深圳经验。现在传奇仍在继续,经验更待总结,《深圳经验》为您呈现深圳传奇背后的秘密。
——《深圳传奇》作者、香港《大公报》前副总编辑 倪振良先生
深圳再过三十年
风从海上来,我在雨中坐。
值此2010年的夏至日,提笔再三,我还是不禁回想起1996年的初夏,一个北方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深圳的场景。
那一幕是如此的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茫茫暗夜中,从罗湖火车站出来,住进一个小招待所,在嘈杂的通铺上躺下来,迷糊中还不时问着自己,这里真的就是深圳经济特区吗?第二天早起,从此奔走应聘,搬家迁居,应聘打工赚钱,自我创业,结婚生子,回乡探亲……不知不觉,15年弹指一挥间,于今蓦然回首,竟然走过了几乎所有闯荡深圳的人走过的成长道路。
在这15年中,也目睹了深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信奉着“时间就是金钱”的基本教条,孜孜以求特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双向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文化创意之都的不断渴求,特区政策桂冠失落后的隐忍与坚持,港深大都会融合的见地和行动,创业板开通后的创富新神话,大运会举办的活力新瞳憬……一幕一幕的历史画面揭过去,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成就了中国第一经济特区的美誉。
居江湖之远,思庙堂之高。遥想30年后的深圳,那会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
是仿佛微微发福的中年人、财富等身但特区神话已经消逝的平庸的大城市?还是好似闯劲十足的青年人、创业小成但却欲搏青云的神奇的大特区?是会聚一群经济动物、依然把“时间就是金钱”挂在嘴边,凡事以利计较的创业之都?还是留存理想主义者、试图宣导“时间就是生命”的人生真谛、讲求幸福指数的和谐之城?是不断向下沉沦,成为人让车道,车阻人流,声环境和光环境逼使人陆续逃离、躲避不开千万人口量级大都市魔咒的失语者?还是努力向上提升,成为人居至上、绿色低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履践者?
一个源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提醒着我:美好的祝愿代替不了必须直面的残酷现实,无限的憧憬抵挡不住缺乏约束的物欲,甚至发愿、祈祷与念力也难以产生扭转乾坤的神迹。
诸位看君,论及深圳之未来30年,或者《六祖坛经》里早有开示:“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我生于1969年,生肖鸡。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命中应有金鸡报晓、闻鸡起舞之行,将有雄鸡唱白、一鸣惊人之迹。但年过四十,却欲摆脱刘小枫先生所言的拯救之限囿,返转回头,生出逍遥方外、心无挂碍的新念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此八字箴言,寄语深圳未来30年,也以此告慰我的深圳15年。
最后,借本书出版的机缘,感谢我白发苍苍的父母亲。父母远在山西老家,我多年奔走四方,有孝心但却无孝行,希望今后自己多一些时间能够伺奉膝下、承欢眼前;感谢与我十五年来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经造成的痛苦和悲伤是我的错误,希望她能够继续谅解我这个不通世事人情、近乎愚钝地坚持理想的浪子,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这三口之家和和美美,长长久久;感谢我今年刚满四岁的幼子,是他教会我爱的真谛、沟通的力量与人生的本义,让我体会到新生般的喜悦,希望多一些时间和他在一起,他继续做老师,我继续做学生;感谢多年来我曾经叨扰过、求助过的所有朋友,星星点点,我历历在目,是他们长久以来的默默襄助和不时的慷慨解囊让我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人生也因此显得不再孤单和无望。
希望从此以后,我能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好朋友,好公民。
以是为记,以此答谢。 2010年8月
从深圳传奇到深圳经验
这是一座传奇的特区城市,这里蕴藏着弥足珍贵的先行经验。
2010年8月26日,这一天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依据中国文化传统,今年正是深圳的而立之年。《论语·为政》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缘于这样的特殊性,这段时间里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学术著作和主题研讨显得特别多,深浅不一,弹赞有加,对于身处其中的深圳,抱持倾听、自省的态度最为得当。
“深圳经验”是我酝酿已久的一个选题,但当我经过长达两三年的准备后真正落笔时,却是踌躇再三。过去30年,深圳到底积累了哪些经验呢?即使有,深圳经验有普遍性吗?难道深圳没有什么教训吗?这样的称道,是不是有点儿深圳人夸深圳的嫌疑呢?在此期间,我征询过很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朋友的意见,也发送过数百份主题调研问卷,了解大家对“深圳经验”的看法、想法和期待。听完他们的陈述,看完回收的问卷后,我更加肯定,这样的选题不仅应该是总结过去30年深圳经验的应时之作,更应该是对于未来30年深圳乃至中国之路的长考之本。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本着热情、理性、独立思考的书写精神,我在2010年的夏天里开始伏案写作,力图通过这本书担当起建设性进言的责任。
由于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显耀成就,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通道优势,深港两地过去30年里一直是中国内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目的地,加之我担当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执行院长一职的缘故,常常有外地领导同志和国际友好人士向我请教深圳的崛起到底有什么经验可循,有什么样的教训可以汲取,以使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得更快一些,更稳一些,能够多争取一些支持,少走一些弯路。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个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回答。对于想切实了解深圳经验,但忙碌得没有时间翻看大部头学术著作的地方领导同志和相关行业的读者来说,读读这本书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就像一个人的而立之年一样。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这是现任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先生的感言。就我个人的理解,过去30年深圳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深圳梦”。在春天的故事里萌发的“深圳梦”,不仅仅是深圳作为一个特区的梦想,也是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梦、强国富民梦、民族复兴梦、社会和谐梦。过去的深圳崛起有赖于斯,未来的深圳发展也有赖于斯。
关于深圳过去30年,有人说这座城市一直以来被眷顾,也有人说这个特区曾经一度被抛弃;关于深圳未来30年,有人反复论证特区已经不“特”,也有人十分坚持特区能够继续“特”下去……在本书中,我努力通过对深圳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产业升级、农业转型、旅游发展、城市文化、品牌经营诸多领域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寻找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基因和发展路线图,也试图通过“深港大特区”(Shen-Kong)的战略蓝图创想,使深圳多一点儿危机意识,多一些勇于实践的自觉,追求建立全新的战略势能,承当应尽的国家使命。
《孟子》有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把深圳经济特区放在更广远的时代坐标中看去,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中国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深圳先行先试,它长达30年的改革与开放、市场与计划、财富与美德、生存与发展、自然与社会、幸福与和谐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研讨与实践,不仅显著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不仅改变着一个东方大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也渗透到悠远绵长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去。
基于深圳经济特区此一特殊历史价值以及对于未来中国的深远影响力,兹建议借此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在已有的特区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正式立项,全面展开“深圳学”的全面研究工作。这样做,不唯为深圳经济特区继续“特”下去提供思想的源泉,更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养分。
一部大荒之野的《红楼梦》,牵引出沉醉人生的红学;一位汲汲奔走的孔夫子,催生出忧时伤怀的儒学;一口遗书万卷的藏经洞,派生出修正历史的敦煌学;时光倒流,岁月峥嵘,值此中国又一次战略大转型之际,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深圳经济特区,综观风生水起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何尝再敢耽误“深圳学”?!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圳传奇的力量来源于此,中国崛起的力量也来源于此。
《三国志》曰:“笔楮难穷,伏惟照鉴。”作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审时度势,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与地缘优势,在14个沿海经济特区中率先创造“深圳速度”,从一个中国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也沉淀了丰厚的城市经营经验。面临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课题的主政者,当从深圳经验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来自中国第一经济特区的思考。
从城市定位到发展战略,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从招商引资到产业升级,从农业转型到旅游发展,从人口集聚到人才吸引,从城市文化到城市品牌,城市战略家陈云岗先生与您分享八大深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