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朝廷视为“中流砥柱”。本书所收录的曾国藩家书范围极其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务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家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朝廷视为“中流砥柱”。本书所收录的曾国藩家书范围极其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务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应。 内容推荐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侯爵,世袭。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有((曾国藩家书))传世,是研究其人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 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将原文译文对照编排,并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宜于收藏。 目录 励志篇 1.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与诸弟书) 2.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与诸弟书) 3.苟能立志,人人可做圣贤豪杰(与诸弟书) 4.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与诸弟书) 5.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与九弟国荃书) 6.持之以恒是人生第一美德(与纪泽书) 7.须先立坚卓之志(与纪泽纪鸿书) 8.存倔强以励志(与九弟国荃书) 9.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与九弟国荃书) 10.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与九弟国荃书) 11.务须咬牙励志(与九弟国荃书) 劝学篇 1.看书则专看一书(与诸弟书) 2.读书有一“耐”字诀(与诸弟书) 3.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与诸弟书) 4.不应蛮读蛮记(与诸弟书) 5.看书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与四弟国潢书) 6.读书须懂得“涵泳”二字(与纪泽书) 7.认真读《五经》、《四书》等十一种书(与纪泽书) 8.读书一怕无恒,二怕未看明白(与纪泽书) 9.应通训诂之学(与纪泽书) 10.论文之古雅雄奇(与纪泽书) 11.图书分类之法(与纪泽书) 12.写信要条理清晰(与国荃国葆书) 13.学字须用困知勉行工夫(与纪鸿书) 14.读书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与纪泽书) 修身篇 1.进德、修业可由自己做主(与诸弟书) 2.长傲多言为凶德(与九弟国荃书) 3.戒傲戒惰(与国荃国葆书) 4.戒骄去惰(与四弟国潢书) 5.力戒自诩智识(与国荃国葆书) 6.爱惜名声(与国荃国葆书) 7.对外间指责的自修之法(与九弟国荃书) 8.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与九弟国荃书) 9.修身之道(与四弟国潢书) 10.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与九弟国荃书) 11.郁怒最易伤人(与九弟国荃书) 12.动气之时要互相劝诫(与九弟国荃书) 13.在自修处求强,不在胜人处求强(与九弟国荃书) 齐家篇 1.宜注意勤、敬、和三字(与诸弟书) 2.不可干预公事(与诸弟书) 3.闻家中喜事(与诸弟书) 4.兄弟要和睦(与诸弟书) 5.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为家教(与由弟国潢书) 6.不愿家中买田起屋(与四弟国潢书) 7.谨记家教八字(与四弟国潢书) 8.对本县父母官的态度(与四弟国潢书) 9.嫁女不应恋母家富贵(与纪鸿书) 10.戒子弟坐轿(与四弟国潢书) 11.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与四弟国潢书) 12.不可忘寒士家风(与四弟国潢书) 13.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与夫人书) 敦亲篇 1.解楚善叔之困危(与祖父书) 2.恨不能接堂上大人来京居住(与父母书) 3.告九弟回家情形(与祖父书) 4.馈赠贫寒亲族(与祖父书) 5.解释馈赠各位族戚之原因(与国华国荃书) 6.关心家中大小事宜(与父母书) 7.想念堂上老人(与诸弟书) 8.为父母失眠操心(与父母书) 9.关心长辈身体(与父母书) 教子篇 1.教儿子勤俭自持(与纪鸿书) 2.教新妇作羹纺绩(与纪泽书) 3.宜早起,宜有恒,宜重厚(与纪泽书) 4.戒举止太轻(与纪泽纪鸿书) 5.言语举止要稳重(与纪泽纪鸿书) 6.不可从军,不必做官(与纪泽纪鸿书) 7.开辟菜园之法(与纪泽书) 8.勿忘勤俭孝弟(与纪瑞书) 9.应接湘乡修县志之法(与纪泽纪鸿书) 10.不宜妄生意气(与纪泽书) 11.去天津之前安排后事(将赴天津示二子) 12.教子四条(与纪泽纪鸿书) 做人篇 1.做人要虚心(与诸弟书) 2.要做好人(与诸弟书) 3.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与诸弟书) 4.去机巧,求笃实(与九弟国荃书) 5.做人之道(与纪泽书) 6.以廉、谦、劳三字作为自概之道(与国荃国葆书) 7.做人的强弱刚柔之法(与国荃国葆书) 8.危急之时,只有自己靠得住(与九弟国荃书) 9.敢于流血裹创而战(与九弟国荃书) 10.“花未全开月未圆”乃惜福保泰之道(与九弟国荃书) 11.如何广大胸怀(与九弟国荃书) 12.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与九弟国荃书) 13.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与九弟国荃书) 14.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与九弟国荃书) 养生篇 1.早起是长寿金丹(与国潢国荃书) 2.戒酒,早起,勤洗脚(与国潢国荃书) 3.以黄耆党参熬汁可治阳虚(与四弟国潢书) 4.保养之法不在多服药(与四弟国潢书) 5.饭后散步为养生秘诀(与纪泽书) 6.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与国荃国葆书) 7.“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亦是养生之道(与纪泽书) 8.饱看山水,以养身心(与纪泽纪鸿书) 9.养生之法在顺其自然(与纪泽纪鸿书) 10.养身五事(与四弟国潢书) 11.养老不在服补药(与四弟国潢书) 师友篇 1.师友夹持,懦夫也能立志(与诸弟书) 2.现在朋友愈多(与诸弟书) 3.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与诸弟书) 4.与师友交,宜常存敬畏之心(与温弟书) 5.谈友人江忠源事迹(与叔父书) 6.惭对江西绅士友朋(与九弟国荃书) 7.为子弟延师,当请严而有恒者(与九弟国荃书) 8.读此信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友(与国荃国葆书) 9.愧对朋友李元度(与国荃国葆书) 10.为李续宜家筹画三万金(与四弟国潢书) 人才篇 1.用绅士不比用官(与九弟国荃书) 2.将才四大特点(与九弟国荃书) 3.讲求将略、品行、学术(与季弟国葆书) 4.观人之法(与国荃国葆书) 5.留心采访人才(与国荃国葆书) 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与国荃国葆书) 7.待降将的宽严之法(与九弟国荃书) 8.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与九弟国荃书) 9.善将兵者与不善将兵者(与国荃国葆书) 10.用人不率冗(与国潢国荃书) 11.奖励、培养人才(与纪泽纪鸿书) 居官篇 1.述升官之事(与诸弟书) 2.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与诸弟书) 3.不存做官发财之念(与诸弟书) 4.尽忠直言(与诸弟书) 5.官场军中白黑颠倒(与诸弟书) 6.无官气,有条理,此乃做官之本(与国荃国葆书) 7.不能为季弟请官(与九弟国荃书) 8.辞去一官半职为妙(与九弟国荃书) 9.不再辞官(与九弟国荃书) 10.奏折一事,须用一番工夫(与九弟国荃书) 11.为官不可得罪绅士(与国潢国荃书) 12.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与九弟国荃书) 13.人以官为荣,我以官为苦(与四弟国潢书) 军事篇 1.军中要务数条(与父亲大人书) 2.敌我水师之变(与诸弟书) 3.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一(与九弟国荃书) 4.进兵须由自己做主(与九弟国荃书) 5.最戒浪战(与九弟国荃书) 6.战前须详查地势(与九弟国荃书) 7.凭壕对击,坚忍不出(与九弟国荃书) 8.惟有一静字可以胜敌(与国荃国葆书) 9.约期打仗最易误事(与九弟国荃书) 10.初扎险地与久经扎定者迥乎不同(与国荃国葆书) 11.既已带兵,则不以多杀人为悔(与国荃国葆书) 12.相机力战一次(与九弟国荃书) 13.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与九弟国荃书) 14.多用活兵,少用呆兵(与九弟国荃书) 15.捻军四种长技与三种短处(与九弟国荃书) 为政篇 1.大乱之世积德而爱民(与九弟国荃书) 2.北上勤王(与国荃国葆书) 3.禁止扰民(与九弟国荃书) 4.八君子辅政(与国潢国荃书) 5.保举太滥是余乱政(与九弟国荃书) 6.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与九弟国荃书) 7.保人亦有不少为难之处(与九弟国荃书) 8.不让外国船搅局攘功(与九弟国荃书) 9.劝沅弟不出山(与国潢国荃书) 10.劝沅弟出山(与国潢国荃书) 11.哥老会之事(与四弟国潢书) 12.湘、淮两军必须联为一气(与九弟国荃书) 13.李鸿章创机器局,为自强之本(与纪泽书) 试读章节 3.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与诸弟书)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两次所发家信。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污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弟”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此语否?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弟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去年曾与九弟说及,想近来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写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铜尺已经寻得。付笔回南,目前实无妙便,俟秋间定当付还。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劝牧云用功,后半劝凌云莫看地,实有道理。九弟可将其信抄一遍,仍交与他,但将纺棉花一段删去可也。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纺棉花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女,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江南之妇人耕田,犹三河之男人纺布。湖南如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无论贫富男妇,人人依以为业,此并不足为骇异也。第风俗难以遽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书不尽言。兄国藩手草。 【译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我接连收到了三月初一、四月十八日两次发来的家信。四弟的信,充满了真情实意,大概是心中苦闷焦虑,想尽快找到出路吧。这件事绝不可以只求迅速见效,只求速效只能是拔苗助长,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好比是愚公移山,终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越求快就越没有出头之日。 你们来信往往词不达意,我也深深理解你们的苦处。现在的人都把“学”字理解错了。如果细读“贤贤易色”这一章,则绝大部分学问就在家庭的日常琐事之间。在“孝悌”两个字上多尽一分力就是增长了一分学问,尽了十分力就是增长了十分学问。现如今人们读书都是为了功名,对于孝悌伦纪这些大道理,反而好像与书不相关。殊不知那些书上记载的,那个时代的圣贤作文章要说明的,无非是这些道理。如果每件事都做得好,即使笔下写不出又有什么关系?要是什么都做不到,还有愧于伦理纲纪,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个名教中的罪人。弟弟们性情真挚,并不很擅长诗文,为什么不在“孝悌”两个字上多下工夫?《礼记》中《曲礼》、《内则》章所说的,要句句照做,一定不要让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有一刻感到不安乐、不顺心;对待下面的兄弟妻儿都应该和蔼有恩,做到秩序井然,这里面有大学问。像是写不好诗文这样的小事,不足以计较;做不到这些,诗文即使写得再好,也不值一钱,不知道贤弟听不听我这番话? 科考功名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这可以使父母欢颜,是因为做官的俸禄可以赡养双亲。如今我已经考取功名了,各位弟弟即使没有功名,也可使父母欢颜,可赡养双亲,何必兄弟们都考取功名呢?贤弟如果仔细想想这个道理,只在考敬长辈、敬爱兄长方面尽心尽力,而不在作诗文章方面下工夫,那么,没有期望进步而自然得到进步了。 凡是写字就必须得有笔势,务必使一笔下去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每一笔都没有笔势,是因为太拘束放不开的缘故。去年曾经和九弟说到这个问题,也许这些日子都忘了。九弟想看我的白折。我所写的折子很少,就不寄了。大铜尺已经找到了。关于寄笔回去这件事,目前实在没有方便的机会,等秋天一定寄过去。 去年给牧云写的信没有寄过去,那封信前半部分是劝牧云用功的,后半部分是劝凌云不要去看地的,是有道理的。九弟可以把这信抄一遍,交给他,只将纺棉花那一段删掉就可以了。地仙为人主持丧葬,有不少丧尽天良、害了别人一家的,这样做没有不家破人亡的,为此也得尽力劝阻凌云。至于纺棉花这件事,像直隶的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女,人人都以纺布为生,如同我们家乡以耕田为生一样。江南的妇人耕田,如同三河县的男人纺布一样。湖南像浏阳的夏布、祁阳的葛布、宜昌的棉布,也都是不论男女,人人以此为职业,用不着惊奇。这风俗一下子难以改变,肯定有很多骇人听闻的说法,不如删去这一段为好。书不尽言。兄国藩手草。 曾文正箴言 1.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 2.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 P49-51 序言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给其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妻子、诸兄弟、子侄等的家信。起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终至清同治十年(1871),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计32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民众中享有盛名,称之为近代奇书。因是家书,所以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这对研究曾国藩思想很有价值。曾国藩的某些言行,至今尚属不误,仍可借鉴。比如讲学习方法,他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他又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青年人自勉,师长教育学生、子女的名言。关于学习目的他说“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在思想修养方面,他用浅显的比喻讲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在齐家教子方面,他在其弟曾国潢生辰时说:“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指读书、种菜、养鱼、养猪)又四字则日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日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此言虽系谐,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这些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齐家教子之道。曾国藩多方面之精辟论述,对现代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编者完成的“分题选注”,是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总责任编辑唐浩明编辑的《曾国藩全集》中的《曾国藩家书》选注的。亦按该书书信的序号排列。同时也参考了改革出版社1994年出版、陈霞村主编的文白对照全译《曾国藩家书》。“注解”主要是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难字大字典》等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朋友、读者自鉴,名家、领导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