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巴黎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园园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是其中之一。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读本书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总之,本书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内容推荐

《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由郑园园著,以优美的文笔对法国文化的诸多方面(电影、美术、博物馆、建筑等)深入观察、实地采访,《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也有对法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的专题介绍,展现出有别于英美的法国文化特质,展现出多姿态多彩的法国文化风景。

目录

自序

视文化遗产如生命

 视文化遗产如生命

 “城墙行动”在法国

 “开疆拓土”庆华诞,再造卢浮宫

 吉美博物馆:巴黎的东方艺术圣殿

 尚第依古堡的中国铜尊

 地中海上伊夫堡

 巴黎“红磨坊”今昔

 巴黎圆顶咖啡馆

 法国老夫人和她的古堡

 哦,香榭丽舍

 感受诺曼底

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2002年:法国进入“雨果年”

 雨果出生地贝藏松:文化内涵很丰富

 大仲马灵柩终人先贤祠

 具有超前性、现代性的女作家:乔治·桑

 “红磨坊画家”一生传奇

 看“色情毕加索”画展

 香奈尔:法国时装界的一代“女皇”

 惊世预言警世忠言

 大卫名画讲述拿破仑传奇

 《思想者》远行去中国

 “大姆指”雕塑皇帝

 “新浪潮之母”瓦尔达

 中西文化摆渡人

多样性、创新性、民族性

 法国捍卫文化多样性实践

 盖布朗利:关注多种文明的博物馆

 法国人的中国文化视野

 文化交流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太阳王“回访”紫禁城

 解读法国百年时尚

 法国的卡通英雄阿斯泰里斯

 电影艺术100年

 法国电影的丰收年

 《霸王别姬》在戛纳

 维护好城市肌理

 里昂的漂亮“面孔”

迷思与反思、纠错与坚守

 狂热的五月

 戴高乐科隆贝故居行

 盟友的“美国观”

 近观法美关系

 法国以国家名义认罪

 西方两种经济模式之争

 “我们负有记忆的责任”

 一位登高远望者

 天生的叛逆者理念的坚守者

 法国社会党“夏季大学”见闻

 布洛涅森林的悲哀

试读章节

视文化遗产如生命

法国以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使得法国的文物代代相传,光辉长存。从巍然耸立的宫殿到质朴凝重的古堡,从价值连城的名画到古色古香的家具,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没有文化遗产,法兰西文化定会黯然失色。没有文化遗产,法国何以成为每年吸引7000万旅游者的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没有文化遗产,法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会大打折扣。

在法国,“遗产”这个词被广为运用,以至于如果不是涉及遗嘱、遗产税的时候,你听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会是“文化遗产”,以及一系列与此相联系的词汇: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文化部遗产司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戈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文明古国各有灿烂的文明史,不宜比较哪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更好、更有吸引力,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明古国都有根据本国国情而制定的遗产保护政策,也不宜比较哪个国家的政策更优。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他认为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

法国大革命促使遗产保护思想产生。大革命中,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巴黎城东的巴士底监狱是1382年建成的城防工事,在路易十一时期被改造成国家监狱,成为封建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大革命号角吹响。7月15日,起义者将监狱夷为平地。

而今,那里只留下一个以巴士底命名的广场。一位学者朋友谈及此事,用遗憾的口吻说:“攻占巴士底当然是千古称颂的革命行为,要是不拆除巴士底监狱更好,法国就会多一份遗产。”同为封建王朝监狱的马赛伊夫堡,而今是国家级文化遗产。

神职人员一般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但有一个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却站到革命阵营中,是他最早提出了保护遗产的建议。他对他的革命者朋友说,摧毁祖先留下来、象征着我们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他的忠告被接受了。后来,在处置教会和贵族的财产时,也面临着如何对待、保护其中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的问题。卢浮宫学校教授波米埃在《今日法国》杂志撰文说,1789年后,国内,外省的保皇党人骚乱;国外,普奥联军压境。在冲突与暴力愈演愈烈的情势下,文化遗产又一次面临着遭受浩劫的命运。是听任它们在动乱中流失,还是把它们保护起来,以免万劫不复的命运?后一种思想占了上风,激进的人们认同了这样一个观念:国家遗产必须保护。1790年,国民议会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了一份作为国家财富的艺术品目录。1793年,“共和法令”问世,法令规定,不论哪一类艺术品,在法国的领土上必须受到保护。

共和法令使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经过近40年实践,1830年,政府成立“历史古迹处”,保护遗产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验积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遗产保护法诞生,这就是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比英国、德国、意大利早了大约30年。记者在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接触了几位官员,他们谈及遗产保护,言必称“1913年法”,可见其经典性。

“1913年法”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例如,国家分级的历史建筑,不能摧毁、不能改建(部分改建也不行),也不能在附近盖新建筑;没有文化部的批准,不能作修复性施工;得到批准的,也必须在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再如,列入国家分级的私人博物馆搞维修,除了可得到国家补贴,还可免去门票、出售纪念品等收入的税收。

1964年,在文化部部长马尔罗主持下,法国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点造册。据戈万先生介绍,仅国家登记入册的历史建筑遗产就有4万件。文化遗产的涵盖面更宽,总数远超过4万。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为出现了两个新趋势:第一个趋势是遗产的概念在扩展,人们想要保护的不仅限于宫殿、教堂,还扩展到更多的历史遗址和遗物,例如百年老厂、矿井等。记者在法国北方鲁贝市参观过一个澡堂改建的博物馆。鲁贝是19世纪法国纺织业中心,工人劳动条件恶劣,许多人染上肺结核,当时的市政府专门修建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公共澡堂,让工人下班后来洗浴,作为劳工健康保护的一个设施,这个澡堂现已成为工业时代的见证,像大教堂一样被保护起来。第二个趋势是遗产“年轻化”,20世纪一些知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1964年去世的大建筑师勒·科尔比西耶的作品就已被定为国家遗产。有专家认为,这两个趋势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渴望寻找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担心经济全球化潮流吞噬了民族特性,因此,凡是能够加强这种认同感的遗产都受到了欢迎。

谈到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人们一般会提到两位文化部长,一位是戴高乐时期的马尔罗,一位是密特朗时期的雅克·兰。在这两位部长任内,遗产保护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争取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马尔罗的遗产清点造册工作,使国家对遗产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雅克·兰在1994年使文化预算在国家总预算中所占比例突破1%的界限,意味着以国家保护为主的法国遗产政策有了更为可靠的财政保障,因为在文化部的预算中,15%用于遗产保护。文化部官员同记者谈到这两位部长时说:有思想、有眼光,有总统的信任,又有财政支持,所以工作做得好。

在作这个专题采访时,记者向好几位官员提出一个相同问题:你们不觉得要保护的遗产太多了吗?他们都断然回答说:不多。有人还带着惋惜之情说,1945年至1970年,法国搞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好多地方把老城区拆掉了,现在非常后悔,要不然,法国又有许多富有魅力的景点,我们的后代又有了活的历史教科书。我想,这就是法国,一个无比珍爱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一个把文化遗产视同生命的民族。(2002年)

P002-004

序言

自序

收入本书的文章是我在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期间,主要是任常驻法国记者期间完成的。这些以法国文化为主题的小文,见证着我和法国文化一次次的美丽约会。

受1964年中法建交所带动的“法国热”的影响,1965年考大学时我选择了法语专业。虽然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我们中断学业,“文革”后我又从事和法语不相干的工作,但心中一直藏着对法语的情愫。1979年报考研究生时,我还是选择了与法语关系密切的专业。

年轻时,我对法国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那是一个浪漫的国家,那里的人们生活有情调,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学法语该是一件挺浪漫的事儿。20世纪80年代起,我走近法国,在采访写作过程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有一种无所不在的影响力,那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心中十分震撼。因为当时“文革”结束不久,在“十年动乱”中,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化被破坏得七零八落,而法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却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法国无疑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大国,这个向人类贡献过拉伯雷、卢梭、伏尔泰、雨果、普鲁斯特等文学巨匠以及塞尚、莫奈等艺术家的伟大国家,其文化地位至高无上。在法国,文化事件层见叠出,没有哪一天缺少文化新闻,没有哪一年不轰轰烈烈举办几次著名思想家、作家、画家或其他艺术家的纪念活动。文化是永恒的话题。在法国,新片上映是个事件,相关评论占据着大小报纸的版面;文化现象、书评类的谈话是电视节目的亮点,收视率很高;街道海报柱上,文化活动的海报做得很美很张扬;它的国民好读书,在公交车和地铁里,乘客一卷在手埋头苦读,乐在其中……这一道道风景正是这个文化大国的标记。

巴黎曾经是欧洲的中心。恩格斯说,在巴黎这个城市,“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全欧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时移世易,法国不再具备一流的国力,在全球化时代它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挑战;但它仍然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法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声音,仍然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它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它是欧盟的核心国家,它也仍然是世界经济大国;这因为它的文化:文化,使法国拥有超过其他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使它具有更优雅的国家形象,更广阔的外交空间。文化是法国的名片!

从此,我开始留意文化。我把写时政报道比作体育比赛的规定动作,把写文化报道比作自选动作,我对文化名人的活动,对文化建设、文化争论等现象,都饶有兴趣地去观察、去采访,于是就有了本书的这些文章。

本书还收人了若干篇有关法国社会、政治的文章。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使法国产生了特有的政治文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等震动世界的事件,使这个国家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更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法国总是充满争论和抗争:议员们总在国民议会激辩;劳资双方总在谈判,行业公会总在组织罢工,通过罢工要求提薪,表达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法国政治文化的优劣得失、它带来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是一篇写不完的大文章。不过,在法国,权贵不敢横行无忌,富豪不敢过分炫富;金融危机中,法国的金融业遭受的冲击和损失相对较小一…谁能说这不是政治文化长期浸淫的结果?

已故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范静宜生前对我所采写的法国文化报道勖勉有加。他在报社为我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有一个误区,即单纯强调勤奋与刻苦,但忽略了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他认为,缺少了文化底蕴,就难以攀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他说:“许多人学习不可谓不刻苦,采写不可谓不勤奋,却长期苦于不能再超越自我一步。我想,问题恐怕就出于综合文化素质的欠缺上。”他认为我在这方面迈出了很可喜的一步。我在编这本书时,时常想到这位温文尔雅的总编、这位学养深厚的敦厚长者,我想对他说,谨记您的教诲,我和我的后辈同行,会朝这个方向前进的。

郑园园

2013年12月11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