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就民间社会心理、民间社会生活、民间日常生活、民间传承文学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佛教对民间社会的影响。限于作者的学识,有些章节的取舍安排未能全面地反映佛教在民间社会的真实情况,这里仅仅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与整理,试图揭示佛教除了对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影响之外,还对以普通百姓为主体的民间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民间生活产生了甚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想说明:佛教能够在民间社会得以盛行乃至有些泛滥,也标志着中国佛教的一个历史阶段,并不能因为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缺乏理论上的杰出贡献而贬低宋元明清的中国佛教,认为是衰落了的中国佛教。宋元明清佛教同样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
该书围绕佛教在走进民间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民间生活乃至民间文学的影响,阐发了佛教对中国民间社会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具体来说,即对民间社会心理、民间社会生活、民间日常生活、民间传承文学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佛教对于民间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普及了一些有关佛教方面的基本常识。
中国民间萌生观音信仰,最早是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翻译之后。这一品后来被单独印行,称《观世音经》。经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菩萨,在两晋南北朝风雨如晦的动荡时局中,自然会给予人们心灵上莫大的安慰,被人视作现实生活的救星,受到民间社会热烈的崇拜。当时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宣扬观音信仰灵验的疑伪经,如《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三昧经》、《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观世音菩萨救苦经》等,这批疑伪经是中国僧人根据当时民间的心理需求而特意编撰的,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社会上又有许多“灵验录”流行于市,专门辑录所谓观音显灵的民间故事。譬如,相传东晋时期湖北省钟祥县徐义,年轻时皈依佛教,在前秦任尚书之职,因为牵连进一次政变而被捕,临刑前夜,虔诚念诵观世音圣号,在梦中被人唤醒,发现狱卒业已熟睡,又发现手足上锁链自行解开,于是越狱而逃,出家避祸。又如,相传刘宋时期惠庆和尚乘船去庐山,船在长江中遭遇风暴,处境奇险,覆灭之际这位和尚正心端意,诵念《观世音经》,须臾间船头朝岸边迎风直驶,众人化险为夷。这类记载在《冥祥记》、《法苑珠林》、《光世音应验记》、《续光世音应验记》、《系光世音应验记》、《法华大成》等书中比比皆是。长期以来,中国民间社会对于观音菩萨的救世能力是从不怀疑的,就像《观世音菩萨救苦经》中所说:“此经大圣能救狱囚,能救重病,能救千灾百难苦,诵千遍,得离一身苦难;诵万遍,阎家得以离苦难。”根据现有石窟造像的资料来看,最迟到北魏时期观音信仰在民间社会已经蔚然成风。这股社会风气在旧时的中国社会一直兴盛不衰。
观音菩萨有这么大的救苦救难本领,与它那么多的变化身有着重要的关系,民间社会往往根据它的形象联想到它某一方面的神通。举个例子来形容,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摇身一变会是一个新的形象,有七十二变,拔一根毫毛就会变出另一个小孙悟空,种种不可思议使这位花果山的顽猴成为齐天大圣。在佛经中观音菩萨常有三十三身或三十二身随类应化说法的记载,甚至有五百身的说法,如《修水经》说“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在《法华经》“普门品”里记载了观音有三十三种变身的说法,分别为: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另据《楞严经》则说观音有三十二应化身,其内容与《法华经》所说基本一致,它把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合称为妇女身,又把人及非人等身分成人身与非人身两种。其实,无论三十三身、三十二身或五百身,在佛教看来都是为了体现菩萨随类救度的慈悲心肠,并非可以执著于定数,从理论上说诸佛菩萨的变化身是无穷的。这一点与民间社会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民间社会往往会把某种形象的观音奉为神灵,赋予特定的职能,形象与功能之间有较为固定的关系,在具体的祈祷崇拜过程中并不十分留意各种观音形象之间的整体关系。譬如送子观音与观音菩萨在民间往往是区别对待的。
但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三十三观音,是指完全中国化了的三十三种观音形象,已经融入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传说。它们分别是: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乐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么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慈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此外民间尚有送子观音、海岛观音、数珠观音、持瓶观音等形象。其中许多观音形象已经超越佛教的界限,成为民间社会其他宗教(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祀奉的神灵。
《楞严经》中说观音菩萨“能现众多妙容……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所以,在佛教寺庙中尚可见到一些富有异国情调的观音像,主要有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四十八臂观音、准胝观音等。
圣观音像:亦称正观音像,是诸种观音形象的总代表,该像法相庄严,一首二臂,头戴天冠,结跏趺坐,手持莲花或结定印,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
自在观音像: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形象自在。像旁或有一只满盛甘露的净瓶,内插柳枝,象征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普度众生。两侧分立童男童女像,童男为善财童子,童女为龙女,作为左右胁侍。
十一面观音像:总计有十一副面容。嗔面,用以化度恶有情;慈面,用以化度善有情;寂静面,用以化导出世间的净业。这三面用以教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于是就有九面。九面之上有一张极度欢笑的脸,意味佛教弘化的事业需要有极大的威严和无比的乐趣,才能最后获得圆满的成功。顶上还有一个佛面,表示上述面容都是悟道成佛的方便施设。P22-25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当历史车轮进到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人民又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有重重困难,也有种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宝藏,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毫无疑问,普及祖国的历史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社会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大象出版社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学校领导于1992年初决定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依托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等系,组织各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开展工作。一方面,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年刊和《国学研究丛刊》;另一方面,注重于文化普及工作,“将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和《中华文明之光》,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编写这套丛书是中心普及工作的又一尝试。中心希望丛书的作者们“眼界向上,眼光向下”,用大手笔写通俗性著作,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并重,力求深入浅出,使广大读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以区分不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曾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纵览古今、通观世界的眼光不行。我们抱着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开放的态度,从事发掘与研究工作。这种态度也力求贯彻到本丛书中。然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的选题只能侧重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那些目前尚未充分注意的学科如法律思想史等,也适当予以注意。
从选题和内容来看,这套丛书可分为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考古、法律、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由研究中心聘请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担任主编,每部书稿都经同行专家审阅。因此,中心不再对丛书作统一的审定工作。
大象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非常重视这套丛书,把它列为重点出版书目,并为丛书的及时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写工作一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9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