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代工艺
相传苗族在从中原往南迁的途中,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跋山涉水的艰辛,记住他们走过的路,一位叫兰娟的女首领用彩线把途中的所经所见绣在裙子上,从此刺绣这一手艺在苗族女性中代代相传。
苗族的服饰习俗是“无花不成衣”,刺绣是苗族服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苗族姑娘的基本功。苗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大人学习运针,很早就练成了一手好手艺。苗族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由自己亲手绣制的嫁衣。一件嫁衣常常耗费绣制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
苗族刺绣绣法多样,在针法、纹样、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主要绣法有十几种,如平绣、辫绣、绉绣、结绣、绒线绣、网乡绣、贴绣、堆绣、卷绣、打字绣、缠绣、破线绣、压线绣、锁绣等,不同绣法交替使用,可以绣出丰富多变的纹样,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苗族刺绣的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多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比如锦鸡、画眉、燕子、鹭鸶、翠鸟、喜鹊、大象、老虎、鹿、马、兔、鱼、蝴蝶、蜜蜂、芍药、牡丹、莲花、桃花、梅花、葫芦花等,常常是人与动物、植物的图案相搭配,体现了与自然相亲的感情。许多图案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寄托,如有“喜鹊跳梅”“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石榴多子”“荣华富贵”“福禄寿禧”等。
唐朝的时候,东谢苗族的服饰是“卉服鸟章”,即绣上花鸟图案。明朝的时候,贵阳苗族常用彩线挑成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
苗族刺绣,人称“无字史书”或“穿在身上的史书”,展现了苗族的历史和民族变迁,有着极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有时刺绣需要用纸剪出一些花样来作为蓝本,因此剪纸工艺常常伴随着刺绣工艺,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苗族的剪纸工艺,即绣花剪纸,俗称“剪花”“绣花纸”“苗花纸”。
银配饰也是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之一,其历史和苗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苗族银配饰种类繁多,如银冠、银衣、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簪子、耳环、手镯、戒指、胸牌、银梳、银角、银玉领、银牙签、银花枝等。总之,从头到脚——头饰、胸颈饰、衣饰、腰坠饰、脚饰,无处不饰。每逢盛大节日,苗族姑娘们便会穿上盛装,戴上各种银饰,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传说古代苗族姑娘出嫁时,为了防止途中野兽伤害,就给她穿上色彩斑斓的服饰,戴上银光闪闪的配饰,行走时银配饰叮当作响,显得雄壮威武,这样就能把野兽吓跑。
苗族的银匠几乎都是世袭的,手艺很少外传,饰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手工制作。如今的苗族自治区内还有银配饰加工作坊。 除此之外,苗族的民族工艺还有蜡染、织锦、芦笙制作、造纸等。苗族蜡染唐代已有,是苗族女性的副业,主要用于衣裙、被面、门帘等,图案多为几何纹、花鸟纹等,蓝底白花,清新素雅。苗族织锦在汉末三国时已见记载,也是苗女副业。苗锦经线多用棉线,纬线用丝线,制成几何纹,颜色多用桃红、粉绿、湖蓝、青紫等,十分绚丽。苗族的造纸是从唐朝开始的,一直师承祖法,用一种叫“毂皮麻”的树为原料,制造各种白纸和彩色纸。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