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写意
位于福建东南,枕山面海的福清市,是座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邑。它在八闽大地上作用重要,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来到福清,当地的朋友告诉我,福清自置县以来比较定型的陆地,从平面的轮廓看,“像一朵顶朝西北的大蘑菇,也像一把柄向东南的大雨伞”。蘑菇,让我想象到核爆炸时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云,火焰和浓烟滚滚,声播四面八方,令人震撼!或许是一种巧合,福清历史上创造了一件又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件,而正是这些耀眼事件所形成的大伞,庇护着这片土地,为百姓的生存和发展造福!
一 千年古邑
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万安等8乡设万安县,先后曾更名福唐县、永昌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从“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取“福”与“清”二字,改县名为福清。县城郊外有玉融山,取名融城,县亦简称“融”。福清置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堪称历史悠久。
早就听说福清有座天宝陂,近日前去探视。陂址倒也不偏僻,位于融城西南双旌山下,距人口稠密的城区仅2公里左右。我站在新建的“观陂亭”上,尽览银带般的龙江水缓缓而来,遇陂分流哗哗欢腾淌过。明代福清籍宰相叶向高撰文《重修天宝陂记》,写道:“吾邑滨海,土田瘠薄,又鲜泉源灌溉之利,雨呖一不时,苗立槁矣。惟西南有陂名天宝,水自仙游而来,历清源、善福,达新丰、仁寿二里,沃田数千顷。”把陂的成因和功能,作了全面的概括。
此陂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坝体为台阶式结构,系壳灰黄土浆砌条石滚水坝。宋代两次重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修筑西陈石圳700多米。加固西陈沟头的滨江海堤坝,提高蓄水量。福清朋友指指点点地向我介绍,现存坝长289米,其中右岸150米为唐、宋、明保留的老坝;64米是1950年重修的坝体;75米是1963年砌的副坝。右岸建一座引水闸,引水渠长2.3公里,可灌溉农田1.9万多亩和提供部分工业用水。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天宝陂不算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但是,它始建于唐代福清置县后仅43年的时间,与四川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宋元丰六年(1083年)建成的莆田木兰陂早出300年。建设场面之浩大,人力用工之艰难可想而知,从时代之古远来说,无疑是-八闽第一陂”,铭刻下时代震撼深深的印记!
福清有“梦乡”之谓,缘起石竹寺祈梦信俗。创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坐落在石竹山半山腰状元峰下的石竹寺,是信众祈梦祝福的所在,历来香火兴旺,久负盛名,并成为旅游的一大景观。
而作为福清规模最大、更古老的寺庙,是在渔溪西北方向黄檗山麓的万福禅寺(亦称黄檗寺)。万福禅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时名“般若堂”,比石竹寺早近一甲子。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敕额“万福禅寺”,从此寺院驰名海内外,寺名一直沿袭至今。我两次拜访该寺院,特别喜欢其景致的幽雅秀丽,崇敬其历史上开拓传法的精神。
明末清初,高僧隐元禅师住持万福禅寺期间,他扩建寺院,潜心研读御赐藏经,重修寺志,使临济宗风大振。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中国杭州僧人逸然四次邀请隐元禅师赴日弘法。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禅师率38名弟子,经厦门东渡日本。住日期间,隐元禅师在日本京都创建寺庙,仍定名为“黄檗山万福寺”。皈依隐元门下的僧人众多,使黄檗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三大宗派之一。隐元禅师是唐代鉴真和尚之后,在佛教界发展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又一位佼佼者。此后,日本佛教黄檗宗信徒对福清万福禅寺也怀有深厚感情,经常组团前来谒祖朝拜。福清万福禅寺不仅是禅宗临济派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国际佛教圣地之一。福清也因此提高了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同时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宋元明清时期,福清地面上仍有众多文物遗存至今。如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龙江古石桥、元末明初的立体弥勒佛石造像,以及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瑞云塔、黄阁重纶坊等。人们从中可感受到,福清历史上曾有过延续不断的辉煌!
二 奋斗不息
苦难折磨和摧残人们脆弱的肌体,却能培养和锻炼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发人们奋起斗争的精神,从而感天动地夺取最后的胜利。
抗击倭寇斗争,应该在福清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福清市志》记载,从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问,福清沿海屡遭倭寇骚扰。他们登陆后,抢夺货物,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百姓遭殃。激起的民愤,化作团结的力量,民众多次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倭寇的入侵。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1月上旬,倭寇从莆田侵入上迳、海口等地。海口方民里义士林廷兴率领群众,扼守龙江桥(海口桥)桥头,杀死数名倭寇挡其来路,海口镇内老弱妇幼才得以逃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月,倭寇一千多人进犯福清,5月12日攻陷县城。举人陈见率领百姓抗敌,与训导邬中涵、监生林鼎等壮烈牺牲。海口人谢介夫带领群众协助官兵抗倭,保卫镇东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