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李画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有二十几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是笔者精心挑选的最具中国人特性的人情世故;每个人情世故的阐述,笔者都穿插有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将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识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对中国人特性的形成做了历史渊源的追溯,文章最后都会带有一些指导性的小建议,可以让读者将这些看似平常却十分受用的技巧轻松地付诸实践。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刻在中国人骨髓里的一种精神面貌。中国人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其他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是立在一个平面上的。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是有差序的格局。

中国人的圆滑老成、中国人的含蓄内敛、中国人的规矩礼数、中国人的俏皮幽默、中国人的恬退隐忍林林总总都与这种深层的人伦国民性和文化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目录

序言/一

别作被枪瞄准的那只出头鸟/一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九

动什么也别动隐私/一十七

饭桌上的中国/二十八

模糊中国话:“随便”不随便——把说话主动权交给别人/三十六

曲径通幽的艺术/四十二

揭开模糊中国话的神秘面纱/四十八

就事不论事,见人不见物/五十五

君子喻于义,也要喻于利/六十二

宽容是君子的仁/七十

来而不往非礼也/七十六

面子的面值/八十四

内方必须外圆,持经才能达变/九十二

善用你的私心/一百

水中月,镜中花——中国人的“关系"/一百O八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一百一十六

韬光养晦,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一百二十四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中国人的人情给予与回报/一百三十二

信用账户:今天你储蓄了吗?/一百三十九

中国人的“礼”享生活/一百四十七

中国式幽默,为你加分不少/一百五十四

自助者,天助之/一百六十二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百七十

你都得会说的南腔北调/一百八十二

中国式友谊/一百八十九

参考书目/一百九十八

试读章节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民间有种说法: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有的人甚至说,在世界民族中,中国人的难以合作是登峰造极的。

上面的说法可能过于极端了点,但是在企业里,这样的民族性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公司的人事部,他说他最近被公司的事搞得很头疼。公司上级委派他负责推行绩效考核,得罪了一些部门经理。因为这些经理一算,觉得自己的奖金要变少,于是在背后说我朋友坏话的也有,开会时大吵大闹、给朋友难堪的也有,当然不闻不问,静观其变的也有,姿态种种,不一而足。有人问他:“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不就是搞个绩效评估吗?一个制度而已。”朋友苦笑道:“制度本身倒不复杂,但是损害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这些经理不会说自己的奖金变少了,他们会说部门的奖金变少了,本部门的风险变大了,或者挑起部门员工对制度的敌意,来对我施加压力。所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朋友的事例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多少年来,中国一直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思想,用一种大而全的集体荣誉光芒照射着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但是中国人却很少将团队的利益放在自己个人的利益之上进行考虑。他们很少能认识到,在一个企业里,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公司好了,大家都好;公司垮了,个人也只能拍屁股走人。关于这点,外国人和中国人很不一样,他们虽然很崇尚个人价值,但在企业和组织里面却非常遵循个体服从整体的准则,他们对企业有着和我们非常不同的理解。其实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很不职业,最大的表现就是没有团队精神,将自己或者部门的利益凌驾于组织之上。开会讲话都是“我们市场部”、“他们技术部”、“他们物流部”、“他们财务部”,听起来大家仿佛不像是同一个公司的,倒像是有仇似的阴阳怪气。朋友说他记得有一次,公司一个部门经理为了员工报酬的事跟他据理力争,说:“你们公司……”,朋友当时就反问他:“我们是谁?公司是谁?我们公司不是你们公司吗?”那个部门经理一时语塞……

不光是企业里如此,就连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家庭也如此。在一个大家庭里,经常见到的就是姑嫂相轻、妯娌暗斗,婆媳闹的家无宁日……人人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家里的不团结和斗争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从古到今,代代不息。原本由血缘为纽带连接的亲情为何如此呢?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最大的。在人的潜意识里,有些兄弟姐妹之间的怨恨反而比一般人还要多一些。这是因为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时候,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但是一旦有了弟弟妹妹,父母的关注点自然就转移到小的孩子身上了,哥哥姐姐不可避免地感觉到失落与不安,很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弟弟妹妹的怨恨与嫉妒;特别是兄弟姐妹的年龄相差不大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等到家里孩子都长大了,发现兄弟姐妹中比自己强,或者比自己过得好的,同样也有可能产生嫉妒。曹植那句千古绝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叹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深刻地刻画了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的毛病,他在该书中这样写道: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示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的一个位置上,比如在研究教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巨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一条虫,甚至连虱子都不如。因为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内斗,中国人永远不团结,似乎中国人身上缺少团结的细胞,所以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知道团结。

有个人人皆知的和尚挑水的民间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不团结的心理?我们可以从国民精神、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的深层原因。

首先,中国人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们的抽象能力太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办法,而每个人的想法和办法又是那么的精细,以致在团体行动中,意见总不易一致,在公共的集会总是辩论热烈,有时不免发生激烈争执,人人都要贯彻自己的意见,人人都不愿意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全部或一部分意见,意见上的争执又常常会影响到私人情绪,以致在行动中不能获得和谐的精神和一致的步骤。在大多数情况下,争执的结果使一部分人消极退出,退出的人且会作反对和消极的行为,有的则讨论多时而一无结果,使最初的热情都烟消云散。

抽象能力丰富的另一结果是妒忌心理的尖锐,人人不愿见他人成功而乐意见到别人的失败,领袖欲强烈的人更不甘心接受他人的指挥,因此在团队中不是明争就是暗斗,这都容易使公共事业受到伤害而中途夭折。

其次,中国人不能合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无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缺乏一种统一的传统,有些人做事很认真,有些人做事很随便;认真做人的人,他的生活态度一定很严肃、不苟且,随随便便的人则有酒则醉、得过且过。做人的精神根本不同,做事的方式自然大相径庭,因之有些人讲信义、守诺言、重效率、有热忱;又有些人则诺言不守、有信不复、约时不到、借钱不还,应做的事情一天一天的且推且过,一切马马虎虎。这种缺乏统一精神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很难在某一件事上保持真正的一致。

如果上面两个原因是从国民精神和传统文化上来分析的,以下两个原因是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源方面来谈的。

任何国家的国民性都离不开对其社会的历史和结构进行分析。中国几千年来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只要把地种好了,税和地租交了,其余都是自己的,和外界的交换比较少;因此农民的性格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少有合作精神,没有规则意识。这种心理的传承,使中国人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眼界比较狭窄,喜欢在同一屋檐下钩心斗角、自相残杀、互相拆台。当一个人获得成功并超越了别人的时候,他身边的人不是想怎么奋起直追,而是首先想着怎样把这个人拖下来。在封建时代,且不说一国之内官场内部的互相倾轧,就是皇族的一家之间都会出现因争权夺利而“前见兄杀弟,后见子弑父”的人间悲剧。

如果说小农经济、古代封闭和专制的环境造就了国人的不团结、喜欢窝里斗的陋习,到了当代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明和民主,照说这样的陋习应该被彻底摒弃了才对。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与我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紧密相连吧。虽然中国地大而物并不博,尤其是经济的不发达造就了贫困。现在的人口数量是以前的数倍,而且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数量仍然在增多。这样,资源的平均占有率就显得少之又少;有限的资源再分配到各自的环境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因此,如果别人占据更多的资源,那么其他人的就会相应减少,现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如此,人仍然是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人们需要在群体中与人合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打个比方,人类的成就就好比那有着悬崖、陡坡、深谷的山脉,期待取得优异的成就的心情,就好像登山的人渴望攀登到山顶的心情一样,一切努力过程都像登山者,需要必要的技能、知识、登上山顶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登山是可以没有那种最不可或缺的设备——合作的安全绳索就可以进行的。合作使人镇定、有力、平和、热情。合作能为每位登山者提供前进的手段,不管前进的步伐有多大,都会帮助他们登上峰顶。

我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在一个人的家门口放着一堆石头,主人想将它们全移开,移着移着,只剩下最后一块大石头,主人将全身力气全用尽了,还是没有移开,主人丧气的准备回家,这时站在一边看了很久的邻居笑了笑说:“你没有尽全力。”主人疑惑地看着邻居,这时邻居又说了:“因为你没有向别人求助!”看完这故事后,我心生感慨:合作也是一种能力呵!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也许寓言过于笼统,说教过于琐碎。但是我们绝对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是不能离开群体而单独存在的。在人群中,我们就要学习怎样与他人交往,学习怎样与他人合作,交换自己没有的物质,寻求自己需要的心理慰藉。可以说,在众多的品质中,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是最基础的立身之本;在众多的能力中,与他人合作是最具有魅力的处世之术。所以,从现在起,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培养自我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吧!

P9-13

序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和议论:“他挺会来事”、“他真是个人精”、“他特明白人情世故”……这些耳熟能详的高频词语,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何谓人情世故?其实很简单,就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我国关于人情世故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文天祥在其《送僧了敬序》中写道:“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明初诗人杨基《闻蝉》一诗也提到:“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而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的“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更是直接点出了人情世故的出处和意义。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我们的祖先不仅会把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传给我们,还会把他们的记忆遗传给我们。长期的历史积淀,可以形成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这是一种本能的潜意识:只要是这个民族的人,遇事都会这样做,逢情况都会作类似的判断和考虑——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它总是跟着你,形影不离。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刻在中国入骨髓里的一种精神面貌。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特质进行了极为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人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其他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是立在一个平面上的;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把这称为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圆滑老成、含蓄内敛、规矩礼数、俏皮幽默、恬退隐忍……林林总总都与这种深层的人伦国民性和文化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终生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笔者在此书中试图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将中国人的种种人情世故呈现给读者大众。从大处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处于渊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历史背景链条中,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般多元和迷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面对今天生活的困顿和不安,我们应该向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寻求养分,于是红了于丹,火了易中天。从小处说,作为个体的我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需要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看清中国人自己特有的行为处事的方式。美国潜能激励大师戴尔·卡耐基明确表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能,其余85%都要靠他的人际交往和处世能力。”在攀登事业的高峰、追求生活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少一些障碍,多一份把握。

本书有二十几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是笔者精心挑选的最具中国人特性的人情世故;每个人情世故的阐述,笔者都穿插有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将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识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对中国人特性的形成做了历史渊源的追溯,文章最后都会带有一些指导性的小建议,可以让读者将这些看似平常却十分受用的技巧轻松地付诸实践。

如本书中,“面子的面值”把中国人好面子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在与入交往中既给别人留面子,又为自己挣足面子;“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将中国人一些模棱两可说话的话外音、引申含义一一道来,让读者恍然大悟;“饭桌上的中国”讲的中国人数千年的饮食文化,现代社会中饭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关和交际手段,喝酒、吃饭和请客是怎样影响当今人们社会生活的?看看文章就知道了。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一些您的阅历。给您一些实用的帮助,这将是笔者最大的欣慰,是为序。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