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生活的回香

朋友来接我到基隆演讲,由于演讲时间定在下午一点,我们都来不及吃饭。

“我们到极乐寺吃饭吧。寺庙的饭菜最好吃、最卫生,师父也最亲切。”朋友说。

我说:“这样不好意思吧。”

朋友说:“不会,不会,我在极乐寺做义工很多年了,与师父们很熟。只要寺里的师父有事叫我,我都义不容辞,偶尔去叨扰一顿斋饭,不要紧的。何况帮我们开车的师兄也是寺里的长期义工呢。”

于是,朋友用电话通知寺里的知客师:我们一共有三人,大约二十分钟后到极乐寺,请师父准备素斋一席。

等我们到了极乐寺,热腾腾七道菜的素菜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没什么客套,坐下就吃。

佛光山派下寺院的素菜好吃是远近驰名的,因为星云大师对素菜很内行,典座师父也是个个巧手慧心。但是今天有一道菜还是令我大感意外,就是师父炒了一大盘茴香。

茴香是我在南部家乡常吃的菜,在我们乡下称之为“客家人的芫荽”,因为客家人喜以茴香做菜。自从到台北,我就再也没吃过茴香了,如今见到茴香的样子,闻到茴香的气味,竟有说不出的感动。

一般人都知道茴香的籽可以做香料、做卤味,却很少人知道茴香的叶子做菜,是人间至极的美味。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长到与人等高。它的叶片巨大,散开呈丝状,就仿佛是空中爆开的烟火。

茴香从根、茎、叶、花到籽都有浓烈的香气,食用的时候采其嫩叶,或炒.或做汤,或沾面粉油炸成饼,都会令人吃过即永不能忘。

在寺庙吃饭,不事交谈,因此我独自细细品味茴香的滋味,好像回到了童年。每当母亲炒茴香的时候,茴香的香气就会从灶间飘过厅堂、飞过庭院、飞进我们写字的北边厢房。

童年的时光不再,茴香的气息也逐渐淡了,万万想不到在极乐寺偶然的午斋,还能吃到淡忘的童年之味。我曾经走入盛开着小黄花的茴香田里,对着那漫天飞舞的黄花绿叶,深深地呼吸,妄图把茴香的香气储存在胸臆。此刻,那储藏的香气整片被唤醒了。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所经验过的美好事物,其实都是永不失去的,只是被卷存典藏着,一旦打开了,就会在记忆中回香,从遥远不可知的角落飘回来。

我们生命里,早就种了许多“回香树”,等待因缘的摘取吧。

我们没什么客套,吃完对师父合十致谢,就走了。

知客师父送我们到前廊,合掌道别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到寺里来。”

在奔赴演讲场地的路上,我的心里有被熨平的感觉,不只是寺里的茴香菜产生的作用,那样清澈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使我动容。

其实,处处都有回香树。

食存五观

有时会到寺庙用斋。

寺庙里用斋时那种沉静和合的气氛,常使我感受到吃一餐饭也是多么庄重的事。

庙里的斋堂通常会挂一块匾,上面写着“食存五观”,是指学佛的人在进食时应做五种观法: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吃饭时要常常想到,每吃一餐饭,众生所费的工夫甚多,从耕种、垦植、收获、春磨、淘汰、炊煮,因此要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寸菜。吃饭时应该这样观照。

再想想自己的德行,并没有全心全意地持戒、坐禅、诵经,这样满是缺陷的德行却受到众生的供养,心里应该感到惭愧。吃饭时应该这样观照。

另外,应该事先预防,使自己的心远离过失,过失就是贪、痴、嗔兰毒,于上味食不起贪,于中味食不起痴,于下味食不起嗔。吃饭时应该这样观照。

再则,要想到吃饭是为了使自己免于形容枯槁,不是为了享受,应该把食物当成药一样,不要贪求。吃饭时应该这样观照。

最后,要知道不吃饭就会饥渴生病,为了成就修道的事业,应该好好地吃这一餐饭,多食致患,少食气衰,应该适量地饮食。吃饭时应该这样观照。

我很喜欢“食存五观”,这使我们知道即使每天都在进行的吃饭的小事,也都是很好的观照与修行的时机。

吃饭时有好的观照、好的心情,是每一餐饭都可能的。以智慧第一著称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就说: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不管是美好的食物或不好的食物,柔软的食物或粗糙的食物,我不仅心里总是欢喜,并且常以众生为念,这使我们的吃饭也充满了深刻的意义。P2-8

目录

代序 多情多风波

生活的回香

蓝宝石镶钻

严肃,是一种病

最前卫的佛法

轮回说帖

为别人着想

一个学生的价值

屋顶上的田园

心灵与环保

文明的远离

一粒美国来的麦子

活佛和电影

“歹心肝”与“憨三八”

一扇门窗的打开

人民公敌

悬崖边的树

楚楚浮生

漂泊的理由

阿信的神话

孝子

玫瑰都很娇小

飘扬的旗帜

第一个永恒

河水向前流

企业家的梦

西方天空的“慧”星

不错的选择

大象与小木柱

序言

多情多风波

现在就来拥抱我

我喜欢禅尼慧春的故事。

慧春是少数在日本禅宗史上留名的女性,她天生丽质,几乎凡是见过她的人都会爱上她。慧春深知外表的美丽非实,想要追求究竟的实相,因此少女时代就剃度出家了。

虽然慧春剃了头发,穿上朴素的法衣,但她依然风姿绰约。她和二十个和尚一起在一位禅师的座下习禅。

由于她太美了,使得二十个和尚的禅定显得更为艰难,有几个和尚甚至暗恋着她。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和尚写了一封情书给慧春,想要和她私下约会。慧春收到信后,不动声色。

第二天,当师父上堂对大众说法之后,慧春突然站起来,对着写信给她的和尚说:“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呀!”

从那一天开始,慧春的师兄们受到她的“一喝”,全部收心,对慧春更为尊敬。

我喜欢慧春的故事,是因为她充满了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即使是美貌也不能遮蔽。一旦有了真正的智慧之光,爱欲也会化为清净的敬意了。

长得太美了

传说比慧春更美的,是禅尼了然。

了然生于公元一七九七年,是著名武士信原的孙女,自幼就因诗才与美貌而闻名。她十七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后的贴身宫女,听说凡是见过她的男性,无不为她的美貌而震惊。

不久之后,皇后病故了。了然深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她想出家去学禅。但是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性是无法自主的,她的家人不但不同意她出家,还强迫她与人结婚。

由于了然的性格刚烈,家人为了安抚她,给她开出一个条件:等她生下三个孩子之后,就可以立刻出家为尼。了然的丈夫也同意了。

了然在二十五岁时,终于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决心立刻出家,丈夫与家人再也没有理由留她了。

她自己削发为尼,取名“了然”,就是“早已明悟”的意思,然后开始踏上修行的道路。

她前往江户,请求铁牛禅师收她为徒。铁牛禅师一见到她就立刻回绝了,理由是她长得太美了。

了然转而去拜访白翁禅师,白翁禅师不但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她,还说她的美貌只会为寺庙带来麻烦。

了然用一块烧红的熟铁烧灼自己的脸孔,顷刻之间,倾城的美貌化成一道青烟消散于空中,一去永不复返。

白翁禅师为之震慑,就收她为徒。

为了记录这一次毁容,了然在一面小镜后写了一首诗:

昔游宫里烧兰麝,

今入禅林燎面皮。

四序流行亦如此,

不知谁是个中移!

抓月把风,痴人的梦

十几年前,我读到慧春与了然禅尼的故事,心中为之感动,心想:修道者应如是!也深觉慧春与了然是了不起的女性,现代的新女性主义者看到她们的传记,也都会引为典范吧!

但是,近些年来,我觉得“美貌”与“觉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也不是冲突的,因为牵动我们的欲念的,并不是事物的美貌,也不是人的美貌,而是我们的心。  一切的风波,不是来自“绝美”,而是源于“多情”。

慧春与了然的美丽是无罪的,她们的罪过在于引起师兄心里的动乱,触动师父内心的不安,而这动乱与不安来自师兄的“多情”与师父的“多虑”。

人间的是非源于多情,而非起于美丽,因此,慧春说:“现在就来拥抱我呀!”意思是如果能有公开坦荡的心,美丽又有什么过错呢?

了然以熟铁烙印自己的脸孔,其实是在烙充满情欲的人心啊!

慧春与了然被后世的禅人认为是开悟者,我们来看看她们最后的纪事。了然在即将离世时,写了如下的一首诗偈:

六十六年秋已久,

漂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里工夫事,

耳熟松衫风外声。

好一个“月色向人明,松衫风外声”。月的温柔使人心潮漾漾,风的吹动使人情波流动,对于月与风,又有什么挂碍呢?因为月的美丽而想抓月,由于风的自由而想把风,不正是痴人吗?

慧春比了然更绝,在她六十岁要辞世的时候,吩咐僧人在寺院的庭中集一堆木柴。

木柴集好之后,她安详地坐在这堆木柴当中,令人从四面点火燃烧。

一个和尚因痛心而大叫:“尼师啊!那里面不热吗?”

慧春答道:“只有像你那样愚笨的人才会关心这样的事情。”

这是真正的“坐化”。慧春化成一缕青烟,飘向无限自由的晴空。

美丽的慧春,留下了春日里飞扬的风,一样美丽的句点。

美丽的了然,留下了秋月时温柔的光,一样美丽的句点。

她们不是无情,而是把人间的情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关怀世事

凡是投生于人间,不论美丑,都会有情爱的困境,并生起种种风波。

平凡人、修行人、悟道者也都有种种风波。平凡人在业海里随风逐浪;修行人与情欲的风波搏斗;悟道者则是站在爱河上观照风的凉度、欣赏波浪的形状,在风波里微笑。

有人来问我,修行的人该不该关怀世事呢?

我说,修行的人可以关怀世事,也可以不关怀世事。

关怀世事是“入”,不关怀世事是“出”,修行者是出入自在的。他关怀世事,是要使公道在人间,如果人间有公道,看到美与情欲的真相,了然尼师也就不用燎面皮了;他不关怀世事,是看清了世人隐晦阴暗的本质,要自期于光明,假若人间能有“人道向光明”的高度,隐晦与阴暗将受到棒喝,慧春尼师也就不用大声说:“现在就来拥抱我呀!”

修行者入世,要心热如火,有英雄的无畏。

修行者出世,要眼冷似灰,有赤子的无染。

菩萨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智慧香洁兰,

飞扬千万里。

有时候我站在观音菩萨像之前,仿佛看见慧春与了然美丽的微笑,那微笑庄严、清净、无染,像是对出世和入世的开示,飞越时空,常存世间。

“美丽”或者“多情”,何处是此岸?何处又是彼岸呢?

打破两岸的界限

我认识一个朋友,被检查出罹患了胃癌,只剩下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寿命。

朋友是公家机关的高级主管,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突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时万念俱灰,决定不告诉家人,独自承担生病的痛苦,并利用仅剩的时间安排后事。

“说来非常奇怪,从检查出癌症的那一天开始,平常兢兢业业耗尽心力经营的事业,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而平常被疏忽的亲人朋友,突然变得非常重要,几乎一天也舍不得和他们分开。思考的空间也突然从现实的世界跳出,会想到死亡,想到死后的世界,想到如何迎接死的来,临。”朋友说。

朋友饱受了心灵与肉体的折磨,一个半月之后,在另一家医院进行了精确的检查,发现之前根本是误诊,他的胃一点毛病也没有。

“真奇怪,从医生告诉我得了胃癌的那一天开始,我的胃每天都疼痛不堪,要吃很多药来止疼;确定是误诊以后,胃痛就霍然痊愈了。”朋友说。

可见心灵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知道误诊之后,他把一个半月的身心煎熬告诉妻子,妻子说:“怪不得这一个半月你对我特别体贴,从来没生过气,原来是这样呀!”他把事情经过告诉朋友,朋友都义愤填膺,问他是哪一家医院、哪一个医生,都说应该控告,请求赔偿。他说:“事实上,我很感激那个医生,他完全打开了我的心眼,使我想到了从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他使我像死过了一回,对许多事都不再介意执著了。”

但是,最使他震动的是他读国中的女儿。当他把误诊的经过告诉女儿,女儿问他说:“爸爸,你不会只活三个月,那么,你究竟还可以活多久呢?”

朋友当场怔住了。人终有必死之日,癌症病人知道还有几个月可活,身心健康的人又能确知人生的岁月还有多久呢?

女儿又追问他:“爸爸,如果你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你也没什么改变,那和被误诊前又有什么不同呢?”

朋友受到女儿的启发,生活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他说:“用心地努力工作,这是此岸;更用心地疼惜亲人,这是彼岸。处理紧急的事情,这是此岸;着力于重要的事情,这是彼岸。经营入世的事业,这是此岸;经营生死的解脱,这是彼岸……那个医生是我的老师,把我从此岸带到彼岸;我的女儿也是我的老师,帮我打破了两岸的界限。”

我开玩笑地说:“这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啊!”

朋友说:“不是,这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身心都感到泰然轻安了。”

与朋友道别后,在返家的路上,我想到平常我们确实很少思考生死的问题,而且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又有多少的思考是关于这有限的生命呢?

慧春坐在烈焰中的勇猛,了然生下三个孩子立刻起程的决心,是不是正是对生命短促的启示呢?

这情欲的生命,风波不止,何处才是安稳的家乡?

我每每站在高楼,俯望台北的繁华灯火,每一盏灯火仿佛都是为了情欲点燃,每一盏灯火又仿佛点燃了光明的希望。

多情多风波,多情也多烦恼;但多情也多姿彩,多情更多温暖。

佛性是自家宝藏,情感又何尝不是自家宝藏呢?

此岸与彼岸。桶中有水,水中有月。一旦桶底脱落了,桶中无水,水中无月。凡打破此岸和彼岸界限的就能自在了。

回到家,我把灯开亮,看见黑暗与光明是同一个空间,点了灯就大有不同。黑暗的心与光明的心又有什么不同?只是心里点了灯罢了。对于心中点灯的人,黑暗也无法拘束他,何况是情感的风波呢?

多情不只生出风波

这些年来,我写了不少关怀现实的文章,其中有一部分谈到政治。并不是我对政治有什么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政治对社会各层面的影响无所不在。政治一旦遭到污染,假以时日,就会蔓延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逐渐造成整体的道德滑落。

近数十年,台湾社会道德品质低下,实肇因于政治人的贪渎,致使良知沦丧、公义破败、人心不平。所以,要使台湾成为希望之土、清净之地,不关心政治是不行的。

如果以佛教“解救众生”的观点来看,个人的修行虽然重要,也不能自外于环境而独存。环境如果不清明,个人的清净就成为泡影;社会如果不公义,众生平等的理想就不能实现;若人人不能享有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自由,则“解救众生”就变成妄念了。

我因为出身于台湾南部的农人世家,对农民有格外深厚的感情,也由于我是从最底层出发的,更能深刻感受台湾百姓的苦难以及台湾生命力的所在。我对这个社会,套用一个朋友的话:实在太多情了。

多情则不免起风波,我时有看到现实的不平、现象的荒诞、现状的怪异。例如窃占国土的高尔夫球场,台湾当局竟罔顾民意,要就地合法,这是现实的不平。例如公共建设大火连连,死伤无数,台湾当局竞无视其违建违规,甚至无人愿负政治责任,这是现象的荒诞。例如台北的捷运系统,花费人民的血汗钱数以兆亿,通车却遥遥无期,而台湾当局竟毫无歉意,这是现状的怪异。

有时候我路过台北火车站,想到我一九七一年来到台北生活,至今近廿五年,台北火车站前的忠孝西路,几乎没有一天是清清爽爽的,每天都在施工,天天乱七八糟。如果廿五年的时间,一条马路都无通畅之日,台湾当局之大有为就可以想见了。有一次,我向一位台湾当局官员反映,他说:“那是你去的时间不对,如果你半夜去,就很通畅了。”

确实,有时有不能止于言者。

多情不仅生出风波,也能生起希望、大爱与圆满的追求,“预约人间净土”不只是虚空的美梦,也是现实里可以实现的理想。

林清玄一九九五年春天

台北永吉路客寓

内容推荐

林清玄所著的《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是林清玄的第一百本著作,共收录三十篇散文,也是他写作的新高峰。面对纷乱的世事、迷惘的人心,作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以前卫的观点读佛法,以现代的思维看轮回,以古老的智慧解读环保、企业管理、电影等现代文明的产物,泰然自若地谈论生活、情感、社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为读者点亮心灯。

《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以作者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为依托,展开对当下社会的解剖,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非常适合年轻白领、学生以及广大的文学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林清玄所著的《流云向晚笑看春风(多情多风波)》作者林清玄是台湾最高产、获得文学奖最多的作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台湾和大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切身思考,剖析社会现状;深入浅出,紧跟时代步伐,“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哲理散文集,品读精彩美文,感知真实自我,参悟智慧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