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与恶
分类
作者 (日)河合隼雄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现在的教师和父母总是致力于制造出一些“好孩子”“乖孩子”。不遗余力地排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恶”,结果反而可能招来更严重的“恶”,犯下很多过失。而这种过失的牺牲者,永远是孩子。由河合隼雄编著的《孩子与恶(精)》以例举的方式,对“恶”作了根本性的思考,说明了恶的存在有其有利的一面,不是简单杜绝就可以了事那么简单。启发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恶”做出合适的回应。

目录

第一章 恶与创造

 1. 富有创造性的人们

 2. 个性的显现

 3. 自立的契机

 4. 恶与想象

第二章 恶究竟是什么?

 1. 恶的心理学

 2. 恶的二义性

 3. 根源性的恶

第三章 偷窃

 1. 偷窃的魅力

 2. 盗火

 3. 到底想要什么?

第四章 暴力和攻击性

 1. 攻击性

 2. 身体与恶

 3. 玩耍与恶

 4. 感情的爆发

第五章 谎言、秘密、性

 1. 谎言的价值

 2. 秘密

 3. 孩子与性

第六章 校园内集团欺凌

 1. 校园内欺凌的根底有什么?

 2. 现代的欺凌

 3. 欺凌和对策

第七章 包围着孩子的恶

 1. 从一个事例说起

 2. 打着“善意”旗号的恶

 3. 大人、恶、孩子

后记

谷川俊太郎 为本书写的诗

试读章节

回头再想想,话也可以这么说吧。鹤见俊辅少年时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在那个时间点,任何人都会给他贴上一个恶行的标签。在跟母亲对决时,对手就是“正确”。与“正确”对抗,孩子们采取的手段只能是“恶”,偷窃啊、对性的强烈兴趣啊、反抗性的恶作剧啊等等,只能这样。在经过了形形色色的恶行之后,自认为“是个坏人”的孩子究竟是如何把“恶”作为创造性的起爆剂,成就了今天的思想家鹤见俊辅呢?关于这一点,新藤谦的著述《我是恶人——少年鹤见俊辅》(东方出版,1994年)中有详细说明,发人深思。这里不再详述这一点,但作为一个曾经做过高中教师的人,不得不思考,在自己的学生中,如果有了这样的坏孩子,我是不是能恰当处理呢?不敢细想,再想冷汗要出来了。碰到这么坏的学生我不会觉得该考虑让他退学吧?“创造性”,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东西。

·不上学·

最近,不去学校的孩子渐渐多起来了。现在把这样的现象通称为“不上学”,以前也有叫“拒绝上学症”、“学校恐惧症,,等等。这些说法中有一些对孩子们的误解,好像孩子们拼力挣扎着拒绝上学,或者以为孩子们认为学校是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才会不肯去上学。不管是不去上学的理由,还是不肯上学时的状态,真是各种各样一言难尽。为避免产生进一步的误解,作为一般的名称,现在统称为“不上学”。

可是,看看我见到的日高敏隆,小学生的时候,活活就是一个“拒绝上学”的孩子。“学校,那真是令人讨厌的地方,坚决不去。”他本人这么说的,真就是字面意思的“拒绝上学”。为了说明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还得介绍一下日高小学时的情况。当时,正是军阀力量渐渐渗透进入小学教育的时代,日高上的小学作为先进单位,每天晨礼的时候,校长挥着拳头在队列里走来走去。谁往边上看一眼,马上就挥拳把你打趴下;有谁累得受不了晕过去,立刻就被踢出队列。真恐怖。日高是一个病弱的孩子,怎么受得了这种军国主义教育。

而且,日高从小就喜欢昆虫。到了现在,可能也没人多说什么。那时候,一句“虫子能当饭吃?!”爸爸妈妈先就彻底否定了日高的爱好。讨厌学校,而且按当时的状况,身体不强壮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境遇,日高只能认真地考虑自杀了。

还算幸运啊,日高遇到一个很棒的班主任老师。他也不知怎么就发现了日高的自杀意图,找到家长,说:“孩子都已经在想死了,还是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老师做日高父母的工作,让他们同意他学昆虫学。对日高,老师也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即使对昆虫有兴趣,昆虫学一样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的,以此说服他去上学。这个老师还有一点伟大之处,能认清现实,知道日高不适合在自己就职的学校继续待下去,劝他转学。这样,日高才开始正常地上学了。这种状况下,班主任老师没想着只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孩子,而是选择了让孩子转学这条路。能走这步棋,真是高明。这些我们省略不谈了,只来看看“拒绝上学”这件事是否正好成为日高“自立的契机”?

这时候的“拒绝上学”,可以说是一种对学校的反抗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代潮流的反抗。作为自立的反抗,不一定总是直接针对父母的。可以是针对缠绕着自己的环境、要把自己吞进去的什么东西。但比起针对父母的反抗,与时代潮流的对抗会更加艰难。还是少年的孩子,起身反抗却又几乎被压垮,被逼得只能想着去自杀。

在鹤见的事例中也能看到自杀的意图。非常剧烈的人格变容,象征性地用“死与再生”的过程来表现,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人格急剧变化时,其背后一定有着形形色色的“死”的形式在起作用。当然,我们要极力防止自杀成为现实。如果少年鹤见或者少年日高自杀成功了,现在的日本就缺少了两个伟大的人物。在这个意义上,自杀,无疑是“恶”。可是我们一味地排除自杀的意义,也有些不太合适。正因为经历了自杀,有了要死的经历,才成就了两个少年日后超出常人的自立精神。

孩子们胆敢实践大人们认为的“恶行”,就是一种对大人的明确宣战。

P14-P16

后记

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总是可以让媒体讨论得沸沸扬扬,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改善方案,可事实上问题不见收束反倒愈演愈烈。这和日本现代社会整体有着构造上的关联,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方法的。

有关孩子的问题,我们从各种各样不同的角度做根本性的思考,可能更重要。以此为起点,如果能找到朝着有益的方向前进的线索,那就真值得高兴了。抱着这种想法,规划了“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这样一套系列作品。为了能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绞尽脑汁归纳出了《孩子与恶》这样一个题目。

其实,很久以前就有这个想法,就“孩子与恶”说点儿什么。其中一个理由,我自己孩提时代就对“恶”很感兴趣,或者说心里一直有种纠葛,就是怎么看待“作为恶人的自己”?从事教育工作以后,看着教师、家长们这么气急败坏地要把恶排斥到视线之外,实在让人坐不住。

想着什么时候一定要好好写一写,但一直没就“孩子与恶”写出什么,主要原因还在于虽然可以写出很多有关恶的事件,但必须从根本上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恶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不过,这一次既然下决心写了,第二章里就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不过还是不能让人满意,今后就此问题还需要继续思考。再过上几年,没准儿能写得更深入一些。先不说很深的根本性的问题,看看这里涉及的不少例子,如果能引发读者一些耐心地、坚韧不拔地奉陪孩子们的恶的意愿,作为笔者,会深感荣幸。

只看表面现象,说孩子们错了,真没什么好辩解的,孩子们确实错了。但是,这世界上有太多事情让人觉得,大人们草率下结论实在太委屈孩子们了。书中有些话,真是想替孩子们代言。实现自我的第一步,经常会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真心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

在本书执笔的过程中,得到岩波书店编辑部的山田馨的不少帮助,跟为本书写诗的谷川俊太郎一起,三个“坏孩子”结伴儿做成了一件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是家长,你一定要看这本书。它可以让你更了解你的小孩;如果你是一位从事与心理相关专业的人员,那你非读不可,书中河合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的见解,会帮助我们开启心中另一扇窗户;如果你是一般的读者。那你更不能错过,因为这是一本能引导你进入儿童的世界,也可窥探咨询师如何解决儿童问题的有益的书,你还可以透过此书体会另一种世界观。

——邱敏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