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宜州历史名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艺兵//石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岭南才子郑献甫

象州县隶属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地处大瑶山西麓,东靠金秀瑶族自治县,西邻柳江县和兴宾区,南连武宣县,北接鹿寨县,聚居着壮、汉、瑶等16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在离象州县城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缓缓隆起的黄土坡,这里四面环山,有一条不宽但清澈泛亮的小河从坡底流过。它的名字叫白石村。在白石村的南面,有一株树龄起码数百年的麻栎树。树高约17米,树径达2米,树冠幅宽20余米,树根几乎均隆在地面,猶如大小不一的游龙在嬉戏玩耍。如此雄伟奇特的景象,哪个风水先生看见都会惊呼“吉兆”。在不远处,有一幢式样古雅的民居。二门上方镌刻有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题写的“郑小谷故居”五个大字。

集教育家、经学家于一身的郑小谷①便出生在这幢古雅民居里。

一、才华初露

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郑氏先祖几经辗转,由直隶(今河北)迁至广西象州。从此,这方水土养育了郑氏家族的先人们。

象州县建置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秦朝开辟岭南三郡①时,属桂林郡。

汉初,今象州地属南越。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在今象州境内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行政建置之始。

三国,今县境地属吴,凤凰三年(274),东吴在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属桂林郡。武安为桂林郡治。

隋置象州②,改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重置象州,至唐末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今县境有阳寿、武化2县。

明洪武元年,改象州为散州,初辖武仙县后无辖县,属柳州府。

清建置沿明制。咸丰十一年(1862)清兵收复相州③,复称象州。  民国改象县。象州建置历史长达2100年,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

郑氏家族由中原迁来象州,把北方人家注重耕读的风气也带了过来,家风自然非常好。百年之后,郑氏家族出了一个读书非常厉害的人,此人便是郑献甫的祖父——郑名佐。

郑名佐于乾隆年间考中进士,但是他不想做官,便回老家以知县侯铨,晚年在乡里教书授课。郑氏家族因为他而渐渐在当地出名。

郑小谷在《郑氏族谱引》里面写道:“郑之受氏凡数千年,而居象才数百年。在其前者值鼎革,已轶无考矣。八世为吾祖,行始有登第者;九世为吾父,行始有出仕者。然亦第承先德,力田读书,乡校不绝声耳,非有焜耀之势,阀阅之荣也。而乡人语吾族属必推郑氏,语家范亦推郑氏。”①

郑名佐有两个儿子,长子郑璨,秉承父业,于乾隆年间(1736—1795)考中进士,他也不做官,回老家教授生徒,跟随他学习的人达百人之多。次子郑珊,性格刚直,不拜谒于人,考上贡生,亦不当官,在乡里设馆教授乡生,“力务实学,心思妙绝,每讲经义,作为文章,多有独得之奇”,学识广博,以义闻名于乡里。

郑家俨然成了一所大学校。

清嘉庆六年(1801),郑献甫在象州县白石村的这个“教书世家”出生了。他的父亲郑珊娶的是邻县武宣县灵湖村书香世家的女儿张氏。两个有文化的人合计给儿子取了一个颇有文化的名字:郑存纻。从字面上来看,他父母亲给他起这个名字应当寓有所指,意思大概是让这个庶出之根来年储存些智慧吧。存纻字献甫,而这个“甫”字也意味深长。在古代,“甫”是加在男子名字下面的美称,例如孔子字仲尼,也称尼甫,而杜子美则直接称杜甫。  但他40多岁时,比他晚出生30年的爱新觉罗·奕□被立为太子,因“□”与“纻”同音,为了避讳,他以字行世,别名小谷。

自古以来,广西(古时也称岭西、粤西)就被中央政府视为野蛮不化之地,民族起义不断,有诗文著作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入清以后,才逐渐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人。其中有雍乾时期的名臣、大学士陈宏谋②及其玄孙陈继昌③等等。

郑氏家族为书香世家。郑献甫的先祖父、伯父、父亲分别为进士、举人、贡生,而且都是力务实学的良师。后代子孙在祖父辈的影响下,修德立身,勤耕苦读。虽说郑氏祖先对科举进仕为官作福并不感兴趣,但对于读书作文、修身养性,却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郑父对郑献甫的启蒙教育自然很上心。

郑氏一族虽非名门望族、文学世家,但家族男丁大都进过学堂接受教育,极重家学教化,“吾族之幸能承家学,不至堕其家声者,盖有三美焉:一日族聚而不散,故情亲而不疏……一日家贫而不富,故人劳而不逸……其俗农而不商,故风朴而不华……故传十余世,而无大盛,亦无大衰。”郑氏家族的文化氛围和风气深深影响着郑献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郑献甫的母亲张氏有个叔叔叫张梦骥,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考中进士,那年张梦骥39岁,被授予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这是郑献甫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对他的触动非常大。

受到家里亲戚长辈事迹的影响,再加上家庭传统为学的日夜熏陶以及启蒙教育较早,郑献甫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

3岁时,郑献甫就开始跟随做塾师的父亲认字读书,7岁时便人私塾读书。他从小就非常爱读书,常常在父亲的家塾里读书到深夜,困了就趴在书桌上,醒来继续读书,读不懂的就拿椅子登上家里高高的书架上找字典,直到弄懂为止。P1-5

目录

第一章 岭南才子郑献甫

 一、才华初露

 二、才倾江南

 三、声名远扬

第二章 跌宕坎坷人生路

 一、官至刑部

 二、无官一身轻

 三、辞官之谜

第三章 踏上宜州 著书立教

 一、广西的书院教育

 二、初到宜州

 三、为人师表

第四章 流连宜州 寄情山水

 一、宜州之人文底蕴

 二、寄情宜州山水

 三、文学成就

第五章 造福乡梓的经学大师

 一、经学大师

 二、造福乡梓

第六章 两粤宗师真才子

 一、足迹遍两粤

 二、“两粤宗师”

附录一 郑献甫年谱

附录二 郑献甫诗歌选读

参考文献

序言

当前,国际以及区域间竞争的焦点正逐步从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增加,文化对国家、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在约瑟夫·奈看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价值观、影响力、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一般是指无形的、抽象的、非物质性的力量,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把软实力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促使人们从关心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以及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

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宜州,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它与历代众多名人有着不解之缘,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宜州市委市政府将宜州的历史名人资源保护和开发纳入文化建设战略,通过研究宜州的历史名人以彰显宜州的文化,显示了对历史名人的敬重以及对宜州文化传统的传承。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自觉,既是宜州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宜州城市文化魅力与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本套《宜州历史名人丛书》便是广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团队9名学者对宜州历史名人研究的成果。本套丛书包括5本:《四朝宦海听风雨——宜州名士冯京》《短笛长歌独倚楼——黄庭坚在宜州》《落落孤云独往还——徐霞客宜州旅行记》《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连天烽火化春风——竺可桢在宜州》。相信本套丛书所研究的宜州历史名人,不仅将成为宜州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将成为宜州独特的文化符号。对推动宜州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和文化建设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内容推荐

张艺兵等编著的《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以清末大儒郑献甫(1801--1872)为叙述对象,梳理了“岭南才子”郑献甫传奇的人生经历,描写了其几次参加科举和辞官归乡的坎坷历程。《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重点介绍郑献甫辞官回乡后,在宜州入主各大书院,以“山长”的身份为莘莘学子授课讲学,为广西宜州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也与宜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编辑推荐

张艺兵等编著的《大儒山长润诸生(郑献甫在宜州)》以清末鸿儒郑献甫(1801~1872)为叙述对象,叙述了他跌宕坎坷的人生路。描写了其在岭南著书立教的功绩,主要突出了其在广西宜州对教育的贡献。郑献甫作为一代大儒,入主各大书院,作为山长对莘莘学子进行讲课,对广西宜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今人学习和深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