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十四主明臣直①
【原文】
唐史纪,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②,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解】
唐史上记,太宗曾一日朝罢还宫,忽发怒说:“少间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田舍翁即俗话说的庄稼佬)。”时长孙皇后问说:“陛下要杀谁?”太宗说:“是魏征,此人不知忌讳,每每当着众臣僚攻击我的过失,羞辱我,我十分忍受不得,所以要杀他。”长孙皇后贤德,知道魏征是个忠臣,乃退去,穿了朝贺的袍服,来对太宗说:“妾闻古人云,上有明哲之君,则下有耿直之臣,今魏征之直言不阿,由陛下之圣明,能优容之故也,君明臣直,乃千载难逢,国家盛事,妾敢不称贺。”太宗闻皇后之言,其心乃悦。
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虽圣明天挺③,然亦有内助焉。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④,周之太姒⑤,无以过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注释】
①本则出自《隋唐嘉话》,并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②后:指长孙皇后,隋后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年十三嫁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封为皇后。其兄为长孙无忌。
③天挺:天资卓越。挺:突出,杰出。
④涂山:相传大禹娶妻于涂山氏。
⑤太姒:周文王妻,周武王之母。
其四十五 纵囚归狱
[原文]
唐史纪: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至期来诣京师。至是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率,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解]
唐史土记,太宗尝亲自审录罪囚,见那该死的囚犯,心里怜悯,不忍杀他,都放他回家,看父母妻子,限到明年秋间,着他自来就死。因此又敕令法司,将天.下死囚也都暂放还家,亦限至明年秋里自来赴京。及至次年秋间,前时所放的罪囚,共三百九十人,都感太宗不杀之恩,不要人催督帅领,个个都照依期限,齐到朝堂听候处决,没一个逃亡隐匿下的。太宗见这些囚犯依期就死,终不忍杀,尽皆赦之。
夫死者人之所甚惧,而犯死之人,必天下之恶人也。人君一施恩德遂能感激至此,使其死且不避,则人之易感者可知,而凡可报君之德者,必无所不用其情矣。然则,人君之治天下,其必以恩德为务哉。 [注释]
①本则故事出自《新唐书。刑法志》。
②录系囚:审查记载囚犯罪行的卷宗。
③期以来秋就死:等到秋天接受死刑。古代死刑在秋九月执行。
其四十六 望陵毁观
[原文] 唐史纪: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乃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眨,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故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
[解]
唐史上记,太宗贞观十年,皇后长孙氏崩,谥为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太宗囚后有贤德,思念不已,乃于禁苑中起一极高的台观,时常登之以望昭陵,用释其思念之意:一日引宰相魏征同登这层观,使他观看昭陵,魏征思太宗此举欠当,他的父亲高祖葬于献陵,未闻哀慕,今乃思念皇后不已,至于作台观以望之,是厚于后而薄于父也。欲进规谏,不就明言,先故意仔细观看良久,对说臣年老眼目昏花看不能见,太宗因指昭陵所在,让魏征看、魏征乃对说,臣只道陛下思慕太上皇,故作为此观以望献陵,若是皇后的昭陵,臣早巳看见了。太宗一闻魏征说起父皇,心里感动,不觉泣下,自知举动差错,遂命拆毁此观,不复登焉。
太宗本是英明之君,事高祖素尽孝道,偶有此一事之失,赖有直臣魏征能婉曲以进善言,太宗即时感悟,改过不吝,真盛德事也。
[注释]
①本则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P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