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包括百余篇简单的童话故事,由19世纪德国语文学家、古文化研究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搜集、整理。《格林童话》自从问世以来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永放异彩的瑰宝。《格林童话》里塑造的是人(有的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环境与冲突,如斗争、诡计、帮助、医治、拯救、婚姻等;人物不是个性化的,但明显地分为善和恶,美和丑;并含有相应的道德教训。如白雪公主的故事里,按白雪公主遭继母迫害到四处躲藏这一事件为叙述顺序,讲述了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报的道理。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素质版)》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十分投合孩子们的审美趣味。
《格林童话(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素质版)》由德国民间文学研究家格林兄弟搜集、加工、整理而成,是欧洲各国中搜集、编写最早,篇幅最长,系统性最强的一部童话集,也是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童话全集之一。书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格化,将自然神化,并通过象征的手法和奇妙夸张的幻想,塑造出似幻尤真,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质朴清新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纯洁的世界。
青蛙王子
导读
国王最小的公主在水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最喜爱的金球掉进了水里。青蛙说,只要公主愿意做它的伙伴,它便会将金球找回来,公主答应了。但当青蛙找回了金球,公主却食言跑回了王宫。但是,公主和青蛙的命运还是联结在了一起。
在愿望还能变成现实的古代,有一个国王,他的几个女儿一个个都很漂亮。国王的幼女尤其美丽,见多识广的太阳每次照着她的面庞,也感到惊奇异常。王宫附近有一座幽暗的大森林,森林里一株老菩提树下面有一口井。炎热的白天,公主常到森林里去,坐在清凉的水井旁边。觉得无聊时,就把一只金球抛到天上,再接住它。这金球是她心爱的玩具。
有一次,公主的金球没有落在她高高举起的小手上,掉到了旁边地上,恰巧滚到水井里。公主眼睁睁看着金球掉下去不见了。水井很深,看不见底。公主哭了,哭声越来越大。就在她伤心哭泣的时候,有人喊她:“出什么事了,公主?你哭得这样难过,石头也会伤心的。”她扭头看声音传来的地方,只见一只青蛙在井水里伸出又大又丑的脑袋。“哎呀,是你呀,划水的老家伙,”她说,“我哭我的金球,它掉进井里去了。”
“安静,别哭,”青蛙回答说,“我有办法,要是我把你的玩具捞上来,你给我什么?”
“你想要什么都行,亲爱的青蛙,”她说,“我的衣服、我的珍珠和宝石,还有我戴的金冠。”
青蛙回答:“你的衣服、你的珍珠和宝石、你的金冠,我都不要。但是,如果你喜欢我,要我做你的伙伴,和你一起玩耍,坐在你的餐桌上,在你身边吃你小金盘里的东西,喝你酒杯里的酒,在你的床上睡觉——你要是答应我这些,我就下去给你把金球捞上来。”
“好的,”她说,“只要你把金球给我捞上来,你要求什么我都答应。”她心里想:“这只傻乎乎的青蛙胡说什么呀,它和它的同类一起坐在水里呱呱乱叫,怎么能做人的伙伴呢?”
青蛙得到了许诺,把脑袋伸进水里,沉下去一会儿,又游上来,嘴里噙着金球,把它丢在草地上。公主又见到她心爱的玩具,高兴极了,捡起来就跑。“等一等!等一等!”青蛙叫喊着,“带上我,我跑不了你那么快。”它在公主后面拼命“呱呱!呱呱!”地叫,有什么用!她不听它叫,跑回家里,很快就把可怜的青蛙忘了,青蛙还得跳回井里。
第二天,当公主同国王和大臣们在餐桌旁坐下,用她的小金盘吃饭的时候,大理石台阶上传来什么东西爬上来的声音,那个东西到了上面就敲门,大喊大叫:“公主啊,小公主,给我开门!”公主跑去看是谁在门外面,一开门,青蛙正蹲在门口。她赶紧关门,回到餐桌旁坐下,心里很害怕。国王看她心跳得很厉害,便说:“我的孩子,你害怕什么?门外有个巨人要把你抓走吗?”
“不,”公主回答,“门外没有巨人,是一只可恶的青蛙。”
“青蛙找你干什么?”
“亲爱的爸爸,昨天我在森林里,坐在水井边玩,我的金球掉井里了。青蛙看我哭得厉害,就把球给我捞上来了,但是它非得要求做我的伙伴,我就只好答应了。没想到它真能从井里跳出来。现在它就在门口,要进来找我。”这时,青蛙在外面第二次敲门,并且大声叫道:
公主啊,小公主,
请你给我开门,
青蛙得到了许诺,把脑袋伸进水里,沉下去一会儿,又游上来,嘴里噙着金球,把它丢在草地上。公主又见到她心爱的玩具。
你难道忘记昨天,
清凉的井水旁边,
向我许下的诺言?
公主啊,小公主,
请你给我开开门。
国王听了,说:“你答应人家什么,就得照办。去开门吧。”公主只好去开门。青蛙跳进来,一直跟随着她到椅子旁,它蹲在地上喊:“抱我上去!”公主犹犹豫豫,最后还是国王下令她才把它抱上去。青蛙登上椅子,又要上桌。到了桌上,它说:“把你的金盘子往我这边挪近点,我们一起吃。”公主虽然照它说的做了,但谁都看得出她很不情愿。青蛙吃得津津有味,可是公主几乎一口也咽不下去。青蛙最后又说:“我吃饱了,也累了,把我抱到你的卧室,铺好你的丝绸小床,我们一起躺下睡觉。”公主哭开了,她怕冰凉的青蛙,不敢碰它,现在它却要上她那漂亮干净的小床睡觉。可是国王生气了,说:“对于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人,你过后不应该瞧不起他。”她便用两根手指夹住青蛙,提起来把它放在墙角。她上床了,青蛙爬过去说:“我累了,我要和你一样好好睡一觉。抱我上床,不然,我就告诉你父亲。”公主生气极了,抓起它猛力冲墙上摔去:“现在你该安静了,你这讨厌的青蛙!”
它一落地,已不再是青蛙,而是一位王子,长着俊美而友善的眼睛。遵照国王的意愿,他成了公主亲爱的伴侣和丈夫。他对她说,他是被一个恶毒的巫婆施了魔法,除了公主,任何人都无法把他从水井里解救出来,明天他们要一起前往他的王国。说完话,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唤醒他们的时候,驶来了一辆八匹白马拉的马车,马头都插着洁白的鸵鸟羽毛,马身上挂着金链,车后立着一个人,这就是王子的侍从——忠诚的亨利。他的主人被巫婆变成一只青蛙后,忠诚的亨利非常痛苦忧伤,他让人在他胸部围上三道铁箍,以防心脏因痛苦悲伤而破裂。这辆马车来接王子回到他自己的王国。忠诚的亨利扶王子夫妇上车,自己站在车后,为王子获救而欣喜万分。走了一程,王子听见他背后咔嚓一声响,好像什么东西折断了。他回过头去,大声说:“亨利,马车坏了吗?”
不,主人,马车没坏,
是我心口上的铁箍断了,
当你被困在井里,
当你被变成青蛙,
我的心痛苦万分。
路上又两次响起咔嚓声,王子总以为是马车坏了,其实是忠诚的亨利心口的铁箍崩裂了,因为他的主人已经得救,并且获得了幸福。
P1-5
中译本序
19世纪德国语文学家、古文化研究家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搜集、整理的童话问世之后,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传遍了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永放异彩的瑰宝,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读物。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分别于1785年1月4日和1786年2月24日出生在德国黑森的哈瑙。他们的父亲曾在施瑙泰任司法官,1796年去世后,格林一家顿时陷入经济困境。母亲无力抚养五个儿子,于是十一岁的雅各布和十岁的威廉一起投奔住在卡塞尔的姑母,并在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就读。兄弟二人先后于1802年和1803年进入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学,并对日耳曼语言和历史研究产生浓厚兴趣。不久,格林兄弟结识了海德堡浪漫派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78—1842)和阿西姆·封·阿尔尼姆(1781—1813)。他们两人搜集整理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给予格林兄弟很大启发。从1806年起,格林兄弟便开始以自己的家乡哈瑙为中心,在黑森、美茵河和金齐河一带热心搜集和整理童话。1808年,雅各布·格林在拿破仑的弟弟、威斯特法伦国王热罗默·波拿巴在卡塞尔的私人图书馆工作,不久又在国家图书馆兼职。威廉·格林也于1814年到卡塞尔图书馆工作。1816年春,雅各布·格林受聘担任该图书馆第二馆长,由此开始了格林兄弟一生中最勤奋、最愉快,也最富有成果的学术研究时期。十三年后,格林兄弟二人相继被聘任为哥廷根大学教授。1837年,格林兄弟同哥廷根大学另外五位教授联名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国王下令解除七名抗议者的教授职务,并将他们驱逐出境,这就是震惊全德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1841年,格林兄弟应普鲁士国王之召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他们发起成立日耳曼学会,第一届日耳曼学者大会于1846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雅各布·格林当选为主席。威廉·格林和雅各布·格林先后于1859年12月16日和1868年9月20日在柏林去世。
格林兄弟一生致力学术研究,著作宏富。自1808年起,他们开始搜集、编辑德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于1816—1818年出版两卷本《德意志传说》,凡585篇,被后世公认为欧洲文化的珍贵财富。雅各布·格林发表的《德意志古代法律》《德意志神话》等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古德意志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他的四卷本《德语语法》和两兄弟合力编纂的《德语大辞典》是德语研究领域开拓性的、划时代的丰碑。为了潜心编纂《德语大辞典》,格林兄弟不惜辞去教授职务。《德语大辞典》的编纂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格林兄弟十余年夜以继日辛勤劳作,才进行到字母F部。他们去世之后,这部辞书由柏林科学院继续编纂,至1962年方始大体完成。威廉·格林除了致力于与胞兄合作的研究课题,还独力完成了《德意志英雄传说》一书。自1815年起,继续搜集、整理格林童话的工作几乎全部由他一人承担。格林兄弟毕生联手勤奋研究和著述,数十年如一日,他们种种手足情谊感人至深的事迹闪耀着这两位正直学者高尚的人格光辉。格林兄弟生前虽然在德国语文学和古日耳曼文化研究领域备受尊崇,他们寂寞的学术研究工作和辉煌成就毕竟只在狭小的专业范围内为人所知,但由于他们编辑了《儿童和家庭童话》(俗称“格林童话”),格林兄弟的名字随之四海传扬,并在去世一百多年后获得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如今提起格林兄弟,人们往往只知格林童话,对他们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则不甚了了,足见格林童话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1812年圣诞节前夕,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童话书《儿童和家庭童话》(一卷)在柏林首次出版,大受欢迎。他们继续搜集新的童话,分别于1815年、1819年、1825年出版,各版均有所修订。经威廉·格林最后修订的1857年第七版,全书共收进童话和故事212篇,可以说,这一版体现了格林兄弟最后的意志。
据雅各布·格林考证,古代德意志童话是经过改造的、缩小了的神话;有些学者认为童话的出现甚至早干神话;还有些学者认为童话和神话是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的。有一点并无异议:童话是古日耳曼民族的一种口头文学创作,一种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散文体叙事作品。童话所叙述的事件(故事),不受现实世界中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范畴的制约,它的内容往往是超自然的,神奇的,不可信的。然而童话里塑造的又是人的环境与冲突(有的以动物形象出现),如斗争、诡计、帮助、医治、解救、拯救、求婚、婚姻等;情节是单一的,单线发展的,没有次要情节;时间和地点是不确定的(如:“在遥远的古代……”“在某个王国里……”);人物不是个性化的,但明显分为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并一般含有相应的道德教训。这就是《儿童和家庭童话》中那些故事的特色。格林童话的故事着力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必将战胜邪恶,好人终将有好报”的思想观念,赞美勇敢、机智、勤劳、诚实、不怕困难等品质,表现出了古代德意志人的智慧、理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表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风俗民情和宗教信仰。这些童话讲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梦,它所体现的道德准则符合千百万善良的人们“心中的道德律”,它又充满浪漫的诗意,令人惊异的想象和夸张,许多篇并含有深刻的哲理,这诸多元素的参与与融合造就了格林童话恒久不衰的魅力。
格林兄弟以《儿童和家庭童话》作为他们的童话书的书名,明显表示此书不单是为儿童的,也是为成人的。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幼童需要经由父母诵读或讲述才能明白。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也持相同观点。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有一座安徒生独坐沉思的铜像。铜像最初的设计图样是这样的:一群小孩子,有的爬在安徒生背上,有的坐在他的膝上,有的靠在他的腿上。安徒生看后,非常生气地说,他的童话是“写给成年人和儿童看的,儿童只能听懂故事的外层,唯有人生阅历丰富的成年人方能领悟故事的深长意蕴”。安徒生童话如此,格林童话亦然。 格林童话的语言简洁、朴素、自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以如此纯粹、纯洁的美的语言叙述一个个曲折离奇、感人至深的故事,于是阅读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令读者一旦开卷,便不忍释手。然而这看似简单浅近的语言风格绝不是轻易便能达致的。自1806年格林兄弟着手搜集整理童话起,到1857年威廉.格林最后修订的第七版问世,《儿童和家庭童话》的搜集、编辑工作长达半个世纪。除了为适应时代精神和处于上升时期的市民阶层的要求对童话的篇什和内容持续有所调整之外,格林兄弟对童话语言的推敲、润色成为历次修改、加工不变的重点。威廉·格林一篇篇、一次次地修改、琢磨,以求达到简洁、朴素、流畅、自然的极致,不落斧凿、琢磨的痕迹,为此耗费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
格林兄弟身为德国语文学和古日耳曼文化学的一代宗师,却绝不小瞧童话这种被时下有些国人轻率地称为“小儿科”的文学体裁,他们呕心沥血,不懈追求童话文本的完美,犹如艺术大师苦苦探索,不创作出精妙绝伦的稀世珍品绝不罢休。
《儿童和家庭童话》自1812年问世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回顾格林兄弟搜集、编辑此书的历程,也许从中可以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潘子立
于天津大学北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