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使用独特的对话形式,穿越历史隧道,走进晚明的李贽、王阳明、黄宗羲等著名知识分子的心灵,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写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心灵史。对晚明的历史事件,作者用新闻人的敏锐和评论家的尖刻,进行面对面的拷问,且用学人的冷静和深刻来挖掘事件背后的实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毕竟是书生(晚明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清华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使用独特的对话形式,穿越历史隧道,走进晚明的李贽、王阳明、黄宗羲等著名知识分子的心灵,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写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心灵史。对晚明的历史事件,作者用新闻人的敏锐和评论家的尖刻,进行面对面的拷问,且用学人的冷静和深刻来挖掘事件背后的实质。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西门杏庵使用独特的对话形式,穿越历史隧道,走进晚明的李贽、王阳明、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王阳明、张居正、阮大铖、黄宗羲等著名知识分子的心灵,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写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思想苦旅。 目录 第一章 李贽——超异端的异端,奔放不羁的思想暴徒 第一节 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老婆去了 第二节 书生气在官场行不通 第三节 要升官了,却执意辞职 第四节 君子无怨,以德报怨,你能做到吗? 第五节 在黄安讲学,公然破天荒招收女弟子 第六节 平生不愿属人管 第七节 越颓废越时尚 第八节 “真心”、孤寂的学术流浪汉 第九节 七十老翁何所求! 第十节 万历三十年:明王朝衰败的总标记 第十一节 利玛窦:李贽是“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第二章 东林党人——毕竟是书生 第一节 东林党人为什么把张居正比喻成臭名昭著的严嵩? 第二节 东林书院:一个文化的乌托邦 第三节 顾宪成为什么被罢官? 第四节 一个立志要做大事的人 第五节 东林党人:毕竟是书生 第六节 顾宪成写信救护李三才 第七节 东林党人Vs李贽的对立:强化思想VS解放思想 第八节 高攀龙之死——一个名士的视死如归 第九节 赵南星: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第三章 汤显祖——人生就是虚无 第一节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婚姻圆满,最终还得靠皇上 第二节 汤显祖——超级牛人,拒绝和朝廷重臣结纳 第三节 除夕夜放囚犯回家过年被“双开 第四节 汤显祖和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第五节 理是无善无恶,而情是有善有恶的 第六节 在佛道和儒家之间摇摆 第四章 冯梦龙——一个畅销书作家 第一节 冯梦龙:推动书商购印《金瓶梅词话》 第二节 冯梦龙的思想 第三节 冯梦龙县长独立修撰寿宁县县志_ 第四节 风流才子冯梦龙 第五节 冯梦龙:相信道德的力量 第六节 一个畅销书作家 第七节 著名的刻书家——亦士亦商的冯梦龙 第五章 徐渭——一个人的战争 第一节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第二节 徐渭的 第一个知音——“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 第三节 文化杂种徐渭:一个南腔北调人 第四节 有人去拜访他,他说:“我不在 第五节 你的伟大让我作呕 第六节 我狂故我在 第七节 徐渭杀妻之谜 第六章 袁宏道——一生就是不忧民 第一节 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第二节 适意与避世 第三节 平生推崇徐渭和李贽 第四节 十年里夭折了六个孩子 第七章 王阳明——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一节 知行合一王阳明 第二节 状元的儿子 第三节 格竹子之理失败了 第四节 飘然入山做学问 第五节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第六节 满街都是“圣人 第七节 思想的传播,主要通过书院 第八节 二程的故事和“存天理,灭人欲 第九节 有赤子之心,心中无歌妓 第十节 王学的两个弟子——李贽和何心隐 第八章 钱谦益——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一节 “蝴蝶”与“甲虫 第二节 柳如是和钱谦益 第三节 在柳如是面前,钱谦益羞愧难当 第四节 王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之人 第五节 “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 第六节 “书到烧时方恨多 第九章 张居正——文人从政的得与失 第一节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第二节 张居正禁毁书院、扼制言论 第三节 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藏身 第四节 人格泯灭——张居正死后的普遍士人心态 第五节 当文人遭遇皇帝 第六节 以市侩的手段,游刃于士大夫集团和宦官势力之间 第七节 张居正和申时行 第八节 生前风光,死后哀荣 第九节 即使自己是刽子手,也只有在法上证菩提 第十节 张家出了个烈女节妇——张敬修妻高氏 第十一节 张居正的苦命女儿和了不起的亲家 第十二节 张居正的后人再没有一个人外出做官 第十章 黄宗羲——疾恶如仇,痛斥封建皇帝 第一节 黄宗羲袖子里的铁锤 第二节 复明无望,潜心著述 第三节 建好墓穴,以死抗旨 第四节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第五节 皇帝:“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 第六节 藏天下于天下 第七节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大隐 第八节 破例登上天一阁读书的 第一个外姓人 第九节 明亡后,闭门著述,终身不仕,布衣终老 第十一章 阮大铖——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第一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第二节 明朝唯一之诗人 第三节 汪文言不愿陷害朋友,宁死不屈 第四节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试读章节 西门杏庵:史料记载:张问达不是个小人,而是东林党人中享有盛名的“君子”之一。根据《明史》卷二四一的记载,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是同乡。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历官知县、刑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吏部尚书等职。当万历皇帝派矿监税使对商民进行掠夺时,张问达上疏“陈矿税之害”。典试山东时,他见道中饥馑流离状,又上疏“请亟罢天下矿税”。万历三十年十月,他又乘天上出现星变之机,再次上疏请“尽罢矿税”。巡抚湖广时,正值万历皇帝大兴土木建宫殿,要湖广出420万两的银两,张问达又“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 这样一个人,没有理由故意害你呀?你和他有冤有仇吗? 李贽:我和张问达无冤无仇。是我触动了他们的终极信仰——对儒家的态度。我是坚决反对维护儒家的纲常名教和道德伦理至上主义,提倡社会功利主义,反对儒家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东林党人不这样看,他们要儒家的纲常名教,多年以来通过演讲、著书来批判我,但越来越多的人却是支持我的,他们东林党人实在不能够容忍我,也不能接受我这样的所谓“异端”来挑战他们的“权威”,于是就借助政治权力来压制思想异端,从而维护他们的话语霸权主义。就这样,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乙卯这一天,张问达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专门弹劾我的奏疏。这份奏疏显然是经过精心组织的,使用很多情绪化的语言,甚至是猜测性的语言。 奏疏原文是这样的:“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不可不毁。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归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近闻贽且移至通州,通州距都下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檄行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仍檄行两畿及各布政司将贽刊行诸书,并搜简其家未刻者,尽行烧毁,毋令贻祸后生,世道幸甚。” 想整我,还得在作风问题上做文章,这是官场惯招了。“尤可恨者”是什么呀?他张问达看到我大白天与妓女在一起洗澡了吗?我李贽都七十多岁了,已是风烛残年,还有心勾引士人妻女吗?至于说在我的煽动下发生了拦路抢劫、强奸妇女的行为,则完全属于栽赃陷害了。对皇帝这么说我的坏话,哪个皇帝还能够容忍我的存在? 万历帝以“敢倡乱道”的罪名将我逮捕治罪,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刻未刻,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党徒,曲庇私藏,该科道及各有司,访奏治罪”。 西门杏庵:据说,你当时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本来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你对来抓你的厂卫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 你在皇家法庭堂前的申辩词是这样的:“罪人著书多有,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奉旨审问你的大金吾,说你太倔强,建议皇帝判将你递解回原籍软禁。 万历皇帝不表态也不上朝,就这么拖着,不闻不问。万历皇帝“一切向钱看”,他要积攒自己的小金库,便派太监到各地去充当税使。派到湖广的太监陈奉“播恶楚中”,民怨沸腾,屡次发生武昌和汉阳的市民围攻陈奉税署的事件。万历皇帝只对赚钱感兴趣,别的事情他基本能不问就不问,能拖就拖,而且在他看来,告李贽的张问达也不是什么好臣子。只要你不自杀,万历皇帝本没有要杀你的意思。 你自己却特别想选择“荣死诏狱”这个死法,对吗?“七十老翁何所求!”你的潜台词就是求“荣死诏狱”,是吧。 你真的不怕死吗?被逮捕后你害怕了吗? 李贽:说不怕死那是假话,当然怕。但既然面对了,我也就不屈服了,不用你下手,我自己了断。 我以为,死于女人床上也比死在假道学先生之手要好。另外,对一个思想者来说,死于诏狱不后悔,我就是认为“死诏狱”“荣”,还是皇帝亲自下令抓的,想不名垂青史都难了。 毕竟,我捍卫了自己的思想,值。 所以,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五日那一天,我骗狱卒说,我要剃头,然后取刀割破自己的咽喉。当时,鲜血流了一地,我有洁癖,一下子看到浑身是血,突然觉得活着真好,可是晚了……血越流越多,头脑却依然清醒。 狱卒害怕了,要去叫人,我制止了。狱卒问我:“痛否?”我已经不能说话了,只好以指蘸血在地上写道:“不痛。”狱卒又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 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又在地上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 至于后来史书记载的“李贽从病床上被拉出,一路昏迷,用门板抬入京城镇抚司狱。在狱多日,作诗读书自如,《系中八绝》,就是他留下的最后著作。当传说要勒他回原籍时,曰:‘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以‘七十老翁何所求’,视死如归,趁侍者为他剃发之时,夺刀自刎,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5月7日)子时,遂气绝,用自己的生命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无辜迫害。马经纶按照李贽的《遗言》,将其葬于通州北门外。”则多少有点文学笔法了。 正像一个战士死在沙场一样,我死在监狱里…… 我用这种方式成就一个知识分子的晚节。 P25-27 序言 在一次饭局上,朋友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在一个寒冷的日子,有一只鸟,又饥又饿,去一堆泥潭里觅食,陷在里面,只露出一个头,又饿又冷的鸟绝望地环顾四周,正在这时有一头牛走过来在它的头上拉了一堆屎,鸟一下子觉得温暖起来,牛屎里面义可以找到食物可以充饥了,小鸟很快就填饱了肚子。吃饱了的小鸟露出头,高兴地唱起歌来,这个时候,过来一只狐狸,张开嘴把小鸟吃了。 朋友讲完寓言后,问在座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一个同事脱口而出,在你得意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不要忘形。朋友说,不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 ,在你头上拉屎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第二,当你一头屎的时候,闭一卜鸟嘴。很多人一遇卜不甲事、倒霉事时就到处找人嚷嚷,这个那个的,别说,说了也没有用,除了惹人烦,说多了就成祥林嫂了。 我不知道鸟闭上嘴会小会憋死,但我知道人不说话也不会郁闷死,哑巴一样活得好好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想多用嘴说话了,改用笔说话——毕竟人总是要表达的。 虽然号称作家,但最好的几个朋友还是学者。比起作家圈,我还是愿意接触学者圈,至少没有肉麻的吹捧,有的只是对历史或者现实问题严谨的探讨。都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但我觉得起码有一点不好:太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在饭桌上,就是在手机罩,面对面反倒要客气起来。 既然连请人或者陪人吃饭都成了负担,既然交流成了套话,不如干脆“闭上鸟嘴”,少说正确的废话,静坐读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口。我曾经像对联里所说的那样,对什么都好奇,“声声入耳”并“事事关心”,广泛涉猎,关心各类学问,可这几年我变了,变得安静了,变得沉默了,变得没脾气了。下了班,我就躲进书房,读历史,尤其是明朝的历史。 我常常觉得,李贽、王阳明、汤显祖等等自己的同类们,就在我的眼前,读着他们的书,我有灵魂附体的感觉。有时候会在梦中与他们对话。到底是什么让李贽到了76岁在狱中自杀身亡?到底是什么让汤显祖牛气冲天?张居正任首辅时,何等威风,万历帝也得听他的,这样的一个权倾一时的高官,两次派人笼络汤显祖,并许以状元及第的美事,汤显祖却不为所动,毫不迟疑地拒绝了张首辅的好意!到底是什么让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满街皆是圣人”的命题? 日本思想家清口雄山先生在他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一书中说,在晚明的学道人士之间的流行语中,有《论语》的“朝闻夕死”这句话,他们把这句话看作和佛家的“了生死”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说成是“了性命”。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既成秩序体系已化为虚构,再也不值得他们为之付与一生。 明朝有明文规定,严禁“倡、优、隶、卒”的子孙应试为官,严禁他们与良民通婚。“倡、优”且不说,毕竟在人民传统的观念里,这种行业不“正经”,可是,“隶、卒”怎么啦?也要受到如此歧视?给人家打工、当下人,那是没办法,这种行业总得有人干吧?也不算什么“不正经”,怎么也和“倡、优”并为一类?禁止他们的子孙为官,也禁止他们与商农工通婚,这就等于说,把他们的存在视为恶,要断绝其后代,必除之而后快,这未免太残忍了吧? 到了晚明,这些规定已经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人听了。时代的潮流谁也挡不住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和紫柏达观齐名的明末高僧憨山德清,他幼时不堪其母的鞭挞,于是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勤学呢?他母亲回答说:为了做官。他接着问:做了官又怎样呢?母亲说:以后可以做宰相。他又往下问:做了宰相又怎样呢?母亲说:以后等着罢官。 憨山听了这话就觉悟到:一生辛苦升到最高级的官,结果还得罢官,真没意思,于是决心去做一生不罢官的和尚。 李贽也把出世和经世看作一样,但他因此而出世了。理由是——既然一样,就没有必要留在世间法内了。 李贽这样评价著名的清官海瑞:“公独卵翼穷民而摧折士大夫之豪有力者”、“公独亟清丈,以苏贫民而均其赋”,想想东林党人——他们不也是主张和那些豪强(也就是有特权的大地主)对着干吗?张居正改革重要的一点也同样是反有特权的大地主,把他们的好处给牺牲部分,拿出来给大家分了。东林党人还主张“均田均役”(也就是负担税役的公平化),这想法和李贽都是一样的。 李贽一生追求自由,可是把李贽送进监狱里、限制他自由的——恰恰是号称君子的东林党人——张问达。张问达除了指责他学术导向有问题之外,还说他“与士人之妻通奸”。而帮助魏忠贤抓捕东林党人出谋献策的,恰恰又是一帮无耻的知识分子,比如阮大铖,他甚至弄出一个《点将录》,将东林党人比作《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比如及时雨叶向高、天巧星浪子钱谦益、大刀杨涟等等……正是在无耻的知识分子同类的帮助下,东林党人被魏忠贤一网打尽…… 为什么在明末会出现文人差不多集体无耻,士大夫大规模的集体堕落?带着种种困惑,我走进了晚明的那些书生,在寂寞的夜里,我透过时空感受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展开了心灵深处的对话。 我用笔记录下他们的思想苦旅——同时也记录下我的思想苦旅。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