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作家深入灾区实地采访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从成都人抗震救灾的角度切入,通过部队官兵、的士司机、电台主持人等各行各业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讲述,全面真实地展现了5.12抗震救灾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过程,歌颂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书画面感、可读性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月国殇成都人/5·12四川抗震文学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林樱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系作家深入灾区实地采访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从成都人抗震救灾的角度切入,通过部队官兵、的士司机、电台主持人等各行各业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讲述,全面真实地展现了5.12抗震救灾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过程,歌颂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书画面感、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是注定将永远载入人类“灾难史”的时刻,在四川西部发生了八级强烈地震。 地崩山摧,生命骤逝,近七万人死亡,近两万人失踪,上千万人受灾,汶川映秀镇、绵阳北川县城等城镇乃至成都的部分地区都被夷为平地。 “丰碑人民铸,尽显中华魂。”面对山河易容的大灾难,许多极普通的成都人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灾难是对民族品格、民族意志的考验;灾难,彰显并重树了成都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这部作品写了23万字,共分八章,把灾难开始那一刻成都百姓的自救到政府、部队的积极救助,以及普通居民、农民、出租车司机、电台主持人孙静等都分门别类地在8个章节中得到了体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殇之下,匹夫有责 “中国,加油!四川,雄起!” 无畏的电波 成都的哥,中国最棒 第二章 生死之间 “雄鹰”鏖战龙门山 废墟上的橘红色 二王庙“守山人”传奇 仁义青城人 任木匠和他的土制吊车 退伍兵勇冯九龙沟 师生英雄谱 第三章 休戚与共 热血沸腾 凡人大事 “成都爱心食堂” “人民好大姐”包莉君 第四章 撑起一方天 震不倒的“宝山精神” 虹口“孤岛”七日 “党在,人在,我们从头再来” 雨夜冒死排悬湖 紫坪铺抢险 社区里的故事 第五章 志愿者之歌 小医生徒步闯映秀 大学生志愿者们 农民工志愿服务队 我们全家都是志愿者 两位挖掘机司机 “80后”坚守灾区殡仪馆 第六章 地狱中的天使 我们是急救中心 第一支到北川的医疗队 “震生”和“地震子” 为了我们的孩子 第七章 生命通道 航空港变成了“不夜港” 灾区寻路人 道路垮了,我们还在! 十七船工勇辟水上生命线 突击,我们听到了映秀的声音 “金不换”的女娃娃 给人们送去光明 第八章 灾难中的花朵 教堂里的婚纱 婚姻冲击波 我们的生活变了样 含泪的微笑:诗歌、短信及其他 幸存的画家和幸存的画展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加油!四川,雄起!” 二00八年五月十九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七天,按中国的传统习俗,这是大地震中大多数死难者的“头七”,是为死难者举行的第一个全国哀悼日。国旗低垂,举国同悲,成都市三百多个防空警报器同时拉响,一千多万成都人对遇难同胞沉痛哀悼,几万市民默默地从四面八方拥到了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人们脚步沉重,表情悲伤,有的手里举着国旗,有的举着“遇难同胞走好”“向遇难同胞致哀”等横幅。 美丽的广场似乎也在悲哀中战栗。 凝望着缓缓降下的国旗,许多人的眼眶涌上了泪水。在降了半旗的旗杆上,有人系上了巨大的白色花朵,花朵在微风中抖动着,似乎和人们一样,也在无言地述说心里的悲伤;旗杆周围放着许多花圈,花圈前面层层叠叠堆放着人们送来的鲜花,鲜花前面是一个用小白花组成的“心”形图案,图案中央沉痛地缀着“5·12”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像利剑一样刺在人们的心坎上,让每一个人都忆起了那山崩地裂、生命骤逝的日子。 所有人的手腕、手臂和胸前都挂着白色的小花,许多人手里还特意捧着一束束带着露水也带着眼泪的鲜花。所有过往的车辆都轻轻地自动减速,司机们带着肃穆的神情,让志愿者们在车上扎上寄托哀思的朵朵白花。 广场的一个角落里,有几位妇女低着头沉默地忙碌着,她们是极普通的家庭妇女,是人们在菜市场上经常可以碰到的“阿姨”和“太婆”,她们是自愿来到这里为大家折叠纸花的。她们早晨七点钟便来到了广场上,有的人剪纸,有的人叠,忙得连午饭都没有吃。一个瘦瘦的太婆一面折叠着纸花一面轻声说:“我们年纪大了,不能到灾区去救人,只能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希望遇难的人安心,也希望灾区人民的生活能尽快地好起来!” 每一朵小小的纸花都浸透着这些普通成都市民的深情。路过的人们一面从她们的手里接过纸花,一面给她们送来了矿泉水,有人还在她们的头上举起了遮阳伞…… 随着防空警报凄厉而悠长的悲鸣,广场周围的小汽车、公交车都停止行驶并同时鸣笛,整个城市上空都回响着悲哀而沉重的叹息,所有的人都摘下帽子、低下头肃穆地默哀,宽阔的广场刹那间寂静无声,人人眼中泪光闪烁,悲哀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默哀完毕,一个小伙子把手里的黑纱郑重地系在了广场边的霓虹灯上;一个穿着白衣白裙的少女跪在地上,前额触地为遇难者祈祷;一个高举国旗的中年男子突然无法控制地痛哭失声……随着他的哭声,广场上立刻悲声一片…… 几分钟后,人们抑制哭声,高声吼道:“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同胞走好!”“雄起,四川人!”吼声震天动地……市民们泪流满面地一面高呼口号,一面挥舞着手里的国旗或是举起了拳头……陡地,广场上响起了激昂的同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国歌声响彻云霄,人群的情绪更加沸腾。随着激昂的歌声,年轻人和老年人手拉手地拥在一起,冉次喊起了口号:“中国,加油!冉大的困难我们一起渡过!”“加油,中国!擦干眼泪,挺起我们的脊梁重新上路!”“加油,中国!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吼声已经嘶哑,眼泪已经流干,但人们似乎仍然无法完全宣泄出内心的体验和情感。 一个穿着白色体恤的小姑娘存口号声中展开了一幅长卷铺在广场中间,拿出笔请大家为遇难者书写悼词并签名。一位市民哭着跪地书写道:“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同,但永远都不可能摧毁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天佑中华!我们一起渡过难关!”半个多小时后,几百名成都人在长卷上留下了自己对遇难者的哀思,长卷已经被写满…… 这天晚上,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广场上仍然人山人海,人们点燃了支支蜡烛,用烛光组成了一颗颗“心”形的图案和“5·12”几个大字,继续哀悼遇难的同胞,手拉手地歌唱《爱的奉献》《我的中国心》,表达团结一致战胜灾难的决心。还有人为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准备了黑色和橘黄色的纱带,仔细地佩戴在他们的手臂上,黑色代表哀悼,而橘黄色却代表着希望。 这天晚上,在习习的夜风中,还有几百位市民来到了市区边的锦江河畔,在悠悠的碧水上点燃了盏盏河灯,让烛光点点的河灯带着人们对亡魂的纪念和对生者的祝福缓缓地漂向远方…… 直到二十日,仍然有数以万计的成都人拥向天府广场。一队志愿者把长长的白色横幅铺在地上,路过的人们纷纷肃穆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悼词:“天堂路,请走好……”“叔叔、阿姨、小朋友,你们在天堂一定要幸福安心,幸存的长者和小朋友,有我们来照顾……”“灾难无情人有情,只要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山河易摧,道路易毁,真情难灭!”一个多小时后,长长的横幅已经被写满,没有留下任何空白。 人群中,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士双膝下跪,把手里的小红旗举到头顶,神情悲伤中透出从容和坚强。 几个年轻人站在“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横幅前,用照相机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他们说,国殇之下,匹夫有责,志哀死者,激励生者,将永远珍藏这张照片,激励自己好好生活。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咬破自己的手指,用鲜血在白色的横幅上仔仔细细地写下一个大大的“奠”字,表达了对罹难者血肉相连的深情。写完血书,他又举起带着血迹的右手振臂高呼:“中国加油!四川加油!” 这是全国哀悼日回响在成都人心里的最强音! 在全国哀悼日,成都还有一个特殊的纪念场所——都江堰聚源中学。 聚源中学是都江堰市一所著名的学校,教学质量好,但在这次地震中却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由于上课时校舍垮塌,全校一千六百九十名师生,幸免于难的仅仅不到三分之一,上千条花朵般的生命来不及绽放,转瞬之间便坠入黑暗的深渊。巨大的灾难不但让成都人震惊,也让中外媒体触目,成为许多媒体注视的焦点之一。 五月十九日这天,四百多位学生、家长、市民和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志愿者、慈善组织人员聚集在聚源中学垮塌的废墟旁,送来了花圈和鲜花。蓝天下的废墟悲伤而无言地注视着人们,废墟上的每一个书包都代表着一条生命,每一张学生证也意味着一张天真的笑脸,它们和散落在废墟上的书本、作业本一起,默默地望着前来悼念的人们。 废墟旁站着小姑娘张晴的爸爸张春和与妈妈薛昌群,两人破旧的衣服和疲惫的脸上都满是尘土,眼睛里充满了悲痛和焦急。爸爸沉默着,一言不发,妈妈抖动着一件红蓝二色的校服用嘶哑的声音告诉人们:“我们已经在这里掏了七天七夜,一直没有掏到娃娃,老师帮我们找,我们还到成都的各个医院都找过,老公声音哑了,脚上打起了水泡……我们只有这一个娃娃,娃娃太乖了,最听话了,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都喜欢她,为了供娃娃上学,老公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娃娃没有了,我们咋办哟?求求你们,只要看到穿这种校服的,就是聚源中学的娃娃,就请通知我们一声……” 这一对疲惫的夫妻,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废墟上在一束鲜花旁摆着谭永辉的黑白照片,孩子正微笑着,他的笑容从此便永远定格。母亲王秀芳和父亲谭军在照片前点上香烛,燃烧纸钱,默默地祈祷着:“儿子啊,你一路走好,不要牵挂我们,爸爸妈妈会坚强地活下去……”母亲含着眼泪,怔怔地望着孩子的照片对人们说:“他是我们的独生儿子,还没有满十六岁啊!儿子的理想是长大了要当空军飞行员,地震那天上午还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哪晓得……” 离废墟一公里处是聚源中学新搭的简易校舍,五月十九日灾后学校首次开课,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着“坚强”两个大字。 下午两点二十八分,一百零五名学生和十二位老师肃立在学校的操场上,随着志哀的笛声,孩子们都深深地低下了头。许多孩子孱弱的双肩颤抖着,在悲哀地悼念昔日的同学和玩伴…… 一位女教师浑身颤抖,终于无法抑制自己的哭声;一位男教师浑身僵直地站立着,紧闭双眼,脸上的肌肉在痉挛…… 简陋的临时教室旁拉上了“相思索”,上面挂着许多卡片,这是孩子们对“另一个世界”朋友们的祝福: “你现在听不见了,但是我还是要对你说。我不知道你在天堂上过得怎么样(如果有天堂的话),你一定在上面……我一定会坚强,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我也祝福你在上面过得快乐、幸福。我希望这张纸以及话能将我的思念带给你……我永远思念你。” “祝远在天堂的哥哥姐姐做一个快乐的天使。这个意想不到的地震,虽然夺走了你们的生命,但夺不走你们的灵魂,家里的人为你们悼念,希望你们一路走好。” “你们安息吧,虽然你们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了,但你们的灵魂却没有倒下,你们就是我,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认真读书,长大一定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作贡献!我的好朋友,你们安息吧!” 一百多个孩子又回到了校园,灾后的第一堂课便是“坚强”。 P19-25 序言 二00八年六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在成都市举办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摄影展”上,一些观众含泪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悲壮惊天地,气概震鬼神,丰碑人民铸,凝显中华魂。” “心灵的震撼,远方的呼唤,国中之川,定胜时艰。”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四川人民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坚强,如此的可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小孩,令我如此震撼……我为我的家乡人感到自豪,我为我的家乡人感到骄傲!” 而一位来自灾区都江堰市的女性在留言中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大悲无泪,大爱无疆……感谢所有关怀灾区的各界人士,谢谢在最困难之际你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们能坚强地活下去!”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是注定将永远载人人类“灾难史”的时刻,在四川西部发生了里氏八级强烈地震。据专家们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不断向东滑移,当这些地壳物质滑移到汶川地震区所处的龙门山构造带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聚集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而一旦通过地震这种方式释放…来,更是威力惊人”。“这次地震中心烈度高达十一度。我们烈度表里总共就分了十二度,十二度是什么样,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十一度几乎是一个极限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地质专家小组称,这次大地震是“十分罕见的地质异常现象”,估计类似的地震每两千年到一万年才会发生一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指出,龙门山断裂带由_二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组成,一条是汶川一茂县断裂,这次地震时没有发生破裂,但地质灾害严重;一条是映秀一北川断裂,这次八级地震便主要发生在这条断裂上(因此有人认为,这次大地震的震中是映秀);还有一条便是都江堰一江油断裂,沿龙门山与成都平原交界处分布,在这次地震中形成了六十多公里的地表破裂。 “5·12”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由于震级大,震源浅(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烈度高,地面运动强烈,以致破坏力极强。全国除吉林、黑龙江和新疆部分地区外,都有震感。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近七万人死亡,近两万人失踪,上千万人受灾,六百五十多万间房屋倒塌,二千三百多万问房屋损坏,映秀镇、北川县城等城镇乃至成都的部分地区都被夷为平地。 继五月十二日之后,据监测和分析,百日之内余震竞发生了两万多次。余震从震中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和西端向北面和东面活动,集中分布在约三百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上。成都市区虽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但隶属成都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都被波及。 因此,成都也是地震灾区之一,而都江堰北部地区和彭州北部地区更是重灾区。除此之外,由于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信息、物资集散乃至医疗和各种救助的枢纽,又是距离震中汶川和重灾区德阳、绵阳最近的特大中心城市,总之,既是抗震救灾的前沿基地和指挥中心,又是抗震救灾的大后方,在抗御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更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成都人,特别是成都的普通民众,能够担负起如此沉重的责任吗? 公元前二八0年,马其顿人在法罗斯岛上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港灯塔,几乎与此同时,成都平原也开始了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造。劈山治水中的大量传说,证明了先民的智慧、勇猛和刚毅。都江堰给成都人带来了巨大的、足以自豪的财富。随着历史的发展,得都江堰之利的成都平原日益富饶,四川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而成都正是“天府之同”的腹心。 这个偏处于中国西南一隅,被群山包围、被都江堰浇灌、被巴蜀文化哺育的历史文化名城,充满了自己的潇洒、多情、风流和神秘,重土轻迁、极喜遨游,培育出了“吃的义化”“茶馆文化”乃至“麻将文化”。以“休闲”自诩,闲适、安逸甚至有些慵懒的成都人,面对这场空前的巨大灾害,会有怎样的思考和行为?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印迹? 事实上,仵成都平原宁静的茂林修竹、姹紫嫣红中,地下火一直在燃烧,在成都人悠闲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充满激情、大仁大义的心,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平时有些散漫的成都人常常爱说一句话, “关键时刻绝不拉稀摆带”,的确如此。早在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有蜀人“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的记载,在历史提供的契机中,闲适而安逸的成都人,曾多次发出过雷鸣电闪般的怒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夺取在四川修筑铁路的权利,以便掠夺这个富裕的盆地。一九0九年,清政府被迫同意人民“集股自办”铁路,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四省人民积极筹款,但一九一一年五月,清政府又宣布铁路国有,并把修筑权再次拱手让给了帝国主义。 成都人和四川人怒吼了!在成都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清政府进行镇压,导致爆发了席卷全省的武装起义。成都的保路运动,正是伟大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中国人民推翻封建王朝的起点。至今成都的人民公园内,还有巍峨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抗日战争时期,三百万川军慷慨…征,队伍临行前写下了血书:“国难不纾,誓不生还!”位居大后方的成都民众,对民族解放战争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作…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成都人敞开胸怀,以自己的热情、慷慨、大气和包容,庇护着来自“沦陷区”各地的人们,和侵略者殊死搏斗,以致有的史家称,抗}1战争的后半段,几乎是四川在和日本厮杀。 五月十二日地震发生后,一位从上海…差到成都的公司经理,在昔日繁华的春熙路口看到镇静的成都人仍然秩序井然地坚持排队上公共汽车;当天晚卜,在天府广场他看见献血的人们已经排成了长队;以后又看到了风驰电掣奔向灾区的出租汽车……于是存承认自己“被感动”后,向朋友们说:“成都人太好了,真是了不起!” 在采访中,我曾不止一次地听见普通的成都人对我说:“我们这里是遍地英雄。” 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多极普通的成都人面对山河易容的大灾难,都做出了真正的英雄行为,称之“伟大”一点也不过分。 在二00八年夏天那些难忘的日子里,美丽的成都似乎还是老样子,但似乎又改变了很多。从容、乐观、豁达、坚强、仁爱、热情、包容、慷慨……这些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优秀品质,仍然流淌在成都人的血液中,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这个“休闲之都”其实也是一个“激情之都”“爱心之都”和“好客之都”。 灾难是对民族品格、民族意志的考验;灾难,彰显并将重塑成都的城市品格。 地震,已经不仅仅具有自然生态上的意义,它改变了成都人的生活,也震撼了成都人的心灵,而抗震救灾,则是成都城市精神的一次洗礼。 我愿写下这一切,作为对自己,也是对后代,永恒的记忆。 后记 在撰写《五月·国殇·成都人》时,我曾多次因感动和悲伤而流泪,家乡的亲人们在灾难陡降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正气和人间大爱总是让我激动得无法自已。 灾难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白了我们在灾难教育、应急措施、施政理念乃至制度建设等方面亟待认真改善和落实的地方。 八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在山河巨变后,大自然的“躁动”仍然没有完全停止,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已经联合发文称:“汶川地震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继续形成滞后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在今后几年内将进入高度活跃期。灾区天气气候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自然环境脆弱,暴雨、洪涝等灾害易发高发。”因此,防灾抗灾仍然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地,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正摆在四川人和成都人的面前。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这次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中,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共有五十一个县(市、区),而其中四川便有三十九个县(市、区),包括成都的都江堰、彭州和崇州在内,国家要求这些地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除了住房、城镇、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以及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人们彻底摆脱灾难的阴影,重建心灵的家园,重新快乐、重新微笑、重新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言而喻,地震灾区的重建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激情”,更多的是科学和理性。重建家园,特别是重建心灵的家园,除了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还需要知识,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以及日复一日的互相帮助和脚踏实地的持之以恒,也需要克服人性潜在的弱点,包括贪婪和自私,绝非一蹴而就或用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的。 而如今我们面对的除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还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特殊背景”和双重挑战下,四川已经再一次成为全球媒体共同关注的地方。 “多难兴邦”,在抗震救灾中大智大勇、大仁大爱,创造了伟大“地震精神”的四川人和成都人,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正努力把“灾难”变成一种“机遇”。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都制定规划,力争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成都已经提出,不但要战胜灾难,而且要在灾难中崛起,实现经济社会新的进步。目前,成都的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已经呈现出新的面貌。优化产业结构,彰显自然人文特色,保护资源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成都灾后重建新的“样板”和“模式”。 这就是新的希望。 二00九年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成都平原,灿烂的、金色的油菜花照亮了大地,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红色的郁金香色彩缤纷,争奇斗艳,在浴火重生的土地上正诞生着新的规划、新的奋斗和新的梦想…… 四川依然美丽,成都依然美丽,而且必将更加美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