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北川主编的这本《抗战忆事》分为血战、铁证、号角、追忆、受降、审判六部分,由人民政协报社组织整理编写,书中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顽强斗争,不惜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还原了战后中国军队受降情况等,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本书从多侧面、多角度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的概貌和脉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书中全部内容皆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战忆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北川主编的这本《抗战忆事》分为血战、铁证、号角、追忆、受降、审判六部分,由人民政协报社组织整理编写,书中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顽强斗争,不惜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还原了战后中国军队受降情况等,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本书从多侧面、多角度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的概貌和脉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书中全部内容皆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 内容推荐 周北川主编的这本《抗战忆事》由人民政协报社组织整理编写,反映了我国抗战的概貌和脉络,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顽强斗争,不惜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全书由一段段短小精炼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文章的时间跨度大,所涉事件与人物多,作者都是各界人士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直接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血战 彪炳史册的江桥抗战 “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 敌后战场逞英豪 血战腾冲 ——中国军队第一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城池 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抗战时期救护美军飞行员 铁证 德国人笔下的南京大屠杀 一位美国医生日记里的南京大屠杀 难忘重庆“六五”大隧道惨案 不能忘记的大同煤矿“万人坑” ——来自幸存矿工的控诉 美国二战史料中记载的日军在宜昌使用化学武器 揭露日军暴行最原始最真实最客观的新铁证 ——《苦干》归来 号角 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茅盾与突兀文艺社的不解之缘 王造时办报抗战救国 章太炎抗日 西北摄影队在延安 洪深用剧作支援抗战 孙寒冰的《文摘》抗战 高士其的文化抗战 《在太行山上》曾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七七”前夕北平的一次漫画展 ——重读张启仁先生文章 抗战通俗文艺建设中的“三老” 一件珍贵的抗战文物 木版画里的抗战烽火 追忆 热绥察抗战骁将白凤翔 怀念我的祖父卢广伟 方大曾的卢沟桥战事亲历记 何香凝声援四行孤军 忆恩师茅以升先生 抗战时期郑振铎抢救古籍 哈庸凡报道抗日英烈何德璋 抗战期间袁翰青坚持科普 《救国时报》报道杨靖宇抗战 受降 南京电台转播日本乞降“风波” 在东京湾见证日本投降 在南京见证侵华日军签降 见证厦门“两次受降” 故宫里的对日受降仪式 新四军高邮受降记 审判 正义的审判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 在日本审理战犯 对日索赔亲历记 遣送东北日俘日侨 代编后记 试读章节 日军开始溃退过江 4日这一天,日军参战部队为多门师团步兵16联队的3个大队,及南满铁路守备部队的几个大队,加上配属的飞机及轻重炮兵,共计6000余人,伤亡1000人以上。 中国守军方面参战的仅有卫队团步兵三营、骑兵一连及黑龙江省防军步兵第二旅两个营,共2700余人,伤亡300余人。 对于这一天的战况,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的报告载道:“此役,据日本向国联调查团报告称:双方开火后,步兵16联队长滨本大佐见所部所处之地位,极其困难,乃将其所有占用的军队,开往增援,经过一番迅速侦察后,彼即深信在此低湿之地面上,正面攻击实在不可能,日军乃欲脱离所处之困难地位,舍向左翼采取包围形势外,几无他法。于是彼即调集其预备队,向中国左翼进攻,但因人数过少,且无法使大炮进至较近距离之故,直至午后8时半,始将该地占领,而后日无法再向前进。” 为了迎击日军更大规模的进犯,马占山对全线的守军做了调整和部署:调苑崇谷的暂编第一旅(即兴安屯垦军)于6日前抵达大兴站;程志远骑兵第二旅朱凤阳团、涂全胜团火速赶往昂昂溪集结。 命令驻齐齐哈尔的所有部队开往前线,又征调800民工,到前线协助抢修工事。 11月5日拂晓3时,日军出动,总兵力共8000余人,向嫩江北岸中国守军阵地猛攻。出动飞机20余架、火炮百余门,从空中到陆地压向我军,以掩护日军渡江。 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我守岸部队损失严重,不得不暂时退伏到渡口的两翼。 将近中午的时候,日军大部队冒着炮火渡江,在北岸完成集结后,发起大规模冲锋,进入我大兴阵地。 省防军增援的步兵第二旅吴德林团和骑兵第一旅萨力布团赶到,跃入阵地与日军拼杀,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 马占山于前线激战正酣的11时左右,偕省防军参谋处长金奎璧及10余名卫士,分乘大小汽车直奔大兴前线。 马占山一行在日军炮火的轰击下,开足马力,左拐右旋,躲过一个个弹坑,溅起阵阵尘土。马占山命令司机以最快的速度接近前沿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时,日军3架飞机低空下旋,连投数弹,并用机枪尾追扫射。马占山车行周围,弹片横飞,弹落如雨,幸好人无伤亡,车没熄火,一路直奔大兴阵地,情势甚险。 阵地守军见总指挥马将军冒死赶来,顿时欢声大作,士气高昂。 血战到傍晚,日军开始溃退过江,省防军乘胜追击,直至江岸。马占山又令守军将配合日军进攻的张海鹏伪军之一部,包围在江滩泥沼一带,迅速将其击溃。到了入夜时分,江北岸已见不到日军的踪迹。 再次与日军肉搏 5日这一天,日本关东军增调了两个大队和三个中队的炮兵,总集结兵力达8000多人,却依旧被赶回嫩江南岸,留下700多具尸体。省防军卫队团骑兵连中校连长张鼎新、一营桑排长殉国,士兵伤亡200余人。 5目的战况,据后来李顿国联调查团的报告所述:“此役,据日本向国联调查团报告:关东军司令部,接得关于此项情报(即4日战役之情况)之报告后,立派大批军队前往增援。是日(4日)晚间有步兵一营开到,日军得援,乃于11月5日拂晓,重取攻势。经2小时后,到达中国军队第一道阵地。据滨本大佐本人致调查团报告称,中国军队在该地有极坚固之战壕,并有自动机枪70架,日军之攻势,至此完全停顿。中国军队用步兵及骑兵实行包围式之反攻,日军蒙受极大之损失,而不得不向后撤退!” 11月6日凌晨2时,天还未亮,日军开始更加猛烈地炮击。日军铃木旅团数干人前来增援,加上多门师团所余人员,共计1万多人。 4时,在飞机、野炮的配合下,日军第三次冲过江桥,向守军发动全线猛攻。 日机乘着中国守军一无空军二无高射枪炮的劣势,疯狂地进行低空轮番轰炸扫射。日军炮兵阵地也增加了多门大口径火炮,瞄准我大兴主阵地倾泻爆炸力最强的炮弹。 这时,马占山直辖的步兵第三旅二团派两个营前来增援,和固守阵地的将士合力抗击从正面进攻的日军,双方拉锯多次,争夺异常猛烈,一直打到将近中午。中国守军主阵地几乎被日军枪炮摧毁,来不及补修,难成掩体。当日军再度逼近我军时,我守军索性跃出战壕,端枪冲上,与日军肉搏。 接连3天的阵地战,我军总共毙伤日军及伪军近4000人,我军伤亡近2000人。 第3天的激战结束后,大兴阵地的工事已被全部摧毁。 为了保存实力,马占山当机立断,下令我军变换阵地,将主力撤到距大兴站18华里的三间房第二道防线。P7-9 序言 多年来,《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文史资料园地的耕耘,征集和发表了大量富有人文史料价值的“三亲”文稿,《春秋周刊》也因此而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文史名刊。最近,周刊编辑部对已经该刊发表的文稿进行整理,并选其优秀、辑其菁华,冠以“春秋集萃”之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我作为一名职业文史工作者,也作为《人民政协报》的原任老总编,闻之甚喜,深以为这是政协文史工作领域的一件盛事。在“春秋集萃”这套系列丛书中,《抗战忆事》和《文史观澜》两辑先行面世,我先睹为快,欣然作序,以襄其盛举,并借此机会有感而发地说几句话。 其一,纵览两辑书目,第一感觉就是刊载文章的时间跨度大,所涉事件与人物多,作者五湖四海,角度见解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看似零散、有些甚至彼此互不搭界的文章汇编在一起呢?原因就在于,所有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各界人士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直接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三亲”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其二,征集和出版这样一批个人撰写的反映个人一隅之见、一得之说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不小。说到文史资料的价值,人们通常有两个视角:一是说它的史学意义。文史资料不是史书,不是档案资料,也不是学术论文,而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直接记述作者亲身经历或见闻的史料,是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界别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问题并把它记述下来的人文资料。文史资料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在“广征博集”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多说并存”,来见证历史。因此,它可以起到“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另一个视角是说它的社会意义。正如贾庆林同志所说,文史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具体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历程,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它可以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读者会从这套系列丛书中感受很多。 其三,个人文章各说各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呢?这的确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因为真实性是文史资料全部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生活,任何史料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一定个人或一定人群的产物。文史资料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团体、不同的利益群体,作为个人,他们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特定角度、看问题的具体立场和方法,因而任何一篇具体的文史资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自己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印记,难免会有视野或角度上的某些局限性,也难免会有某些记忆上的偏差。所以,尽管我们要求每一篇文史资料都要如实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但在征集到的各种文史资料中存在某些局限、某些失准、某些偏见、甚至某些虚构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说,文史资料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史料撰写者的个人觉悟和征集人的主观愿望来保证。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三条:一是广征博集,多说并存,对各种相近或相异的表述加以比较和鉴别,从中获取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多说并存”是保障文史资料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二是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史料、分析史料。三是对待具体问题还必须进行认真的核实查证、去伪存真。说到底,个别史料只能为人们提供参考,而不能作为定论的依据。只有将若干个别史料汇集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时,个别史料的价值及其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其四,57年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开创了人民政协的史料征集工作,并亲自为人民政协征集的这种“三亲”历史资料定名为文史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政协文史工作历经风雨,硕果累累,先后征集了8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文稿,编辑出版了5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图书,各级政协共有3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过文史资料工作。文史资料作为一项最具政协和统战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越来越深入社会、走近群众,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许多文史资料出版物从“养在深闺人不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读物。现在,思想观念的解放、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的大潮,又进一步为文史资料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天地。文史资料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当代人写当代事,一代人写一代事,而不能隔代相求。很多重要的史料抓一抓就可以留下来,松一松就可能永远失去。因此,文史资料是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抓紧征集的。做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是人民政协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协从事文史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用心努力,接好周恩来同志亲自开创的文史资料事业接力棒,并将它顺利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由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为《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的作为喝彩。 2016年3月 (序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后记 《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是读者十分喜爱的周刊,常有读者跟我说,他们很喜欢看“春秋”。我到报社工作不久,发现“春秋”的文章确实可读、好看。“春秋”给读者的是一片文史的新天地、一个知识的百花园,同时“春秋”还是报纸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招牌菜”。报纸是在追求“一日之辉煌”,但文史资料、文史故事应该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我和《春秋周刊》主编杨春同志商议,可否把近年的“春秋”文章结集出书,以应读者之需,再应报纸再传播之需要。杨春同志欣然接受并带领他的团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联系出版社、找出版资金、整理稿件,这样《春秋集萃》便与读者朋友见面了。其实,这两本书的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没有各方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恐怕也就没有这两本《春秋集萃》了。 首先要感谢的是《春秋周刊》的作者朋友。几百位作者对这个周刊的产生和发展贡献过智慧,特别是这次入选本书的几十位作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些稿件,我们没有机会与每一位作者当面沟通、一一核对,但编辑与作者更多的是“神交”,这似乎是个规律。所以感谢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其次要感谢的是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一个文史专版发展到每周四块版的周刊,《春秋周刊》在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当年的文史专版无法立足,后来的《春秋周刊》无法发展,今天的这两本“集萃”也无从谈起。 同时要感谢的是所有参加过编辑工作的同志,没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没有他们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没有今天如此庞大的作者队伍,就没有今天《春秋周刊》在全国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中的知名度,是他们的筚路蓝缕才有了今天“春秋”的“春华秋实”。 感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同志专门为本书作序。晋平同志曾是人民政协报社的主要领导,后又作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分管报社工作。他文字造诣深厚,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方面很有成就,著有《笔耕拾漏集——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等著作,主持编写《人民政协全书》《当代中国人民政协》《开国盛典》《人民政协简明教程》《人民政协知识读本》等专著20多部。晋平同志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后,于政协文史工作也颇有心得。我们请晋平同志作序,他欣然同意。从序言中,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文史工作的情怀。在此,要特别感谢晋平同志对人民政协报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还要感谢的是江西沃可视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杰同志、润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水波先生、中国国际法律疑难案件论证委员会主任应晓阳同志。他们在今天仍然对文史工作怀有一腔热情和关注,不仅能够坐下来读这些文史文章,还真诚地资助这两本图书的出版。对他们,我们心存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同志,王文运和赵姣娇两位责编在本书的出版策划、封面设计等方面十分下功夫。体现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的专业水准,一看封面就让我喜欢上这本书了。没有他们二位的努力,这两本书的出版可能还要拖后很多时日。 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希望《春秋集萃》能够一年接一年地出版下去,也希望它再次面世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多的同道中人的帮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