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记忆》是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盛福同志撰写的有关自己在西藏30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在他写实的镜头里定格着一座座高原戍边军人的丰碑,在他敏锐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西藏和谐发展的关注。他细腻的笔触下流淌着对生活的解读和追求,没有新潮时髦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无病呻吟的煽情,有的只是真情,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作者对西藏的那份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原的记忆/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盛福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原的记忆》是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盛福同志撰写的有关自己在西藏30多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在他写实的镜头里定格着一座座高原戍边军人的丰碑,在他敏锐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西藏和谐发展的关注。他细腻的笔触下流淌着对生活的解读和追求,没有新潮时髦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无病呻吟的煽情,有的只是真情,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作者对西藏的那份感情。 内容推荐 《高原的记忆》不仅记录着盛福同志三十载工作的丰富阅历,更是包含着一位“老西藏”对雪域高原的浓浓深情。 《高原的记忆》中每个故事书写着真实,每份感情充满着真切,每份情感倾吐着真诚,于朴实无华中彰显为人做事、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勤学好思、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大胆负责、勇于创新的胆识魄力……走进书中,满心感触;合上书页,发人深思。 目录 步入军旅之路 初访乃堆拉哨所 将军魂 茶浓情深 藏族老两口儿拥军记 暴风雪袭来之后 站在第三极的男子汉 发生在无人区的故事 给母校校庆的贺信 国门杜鹃花 情系雪山 爱在哨卡 汉族妈妈和藏族儿子 忠诚于祖国的战士 雅鲁藏布江畔鱼水欢歌 僜人巴都 舍家忘我保边疆 烈火中永生 搏击风雪八昼夜 文明川藏线 雪原上的春天 发扬“老西藏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牧区市场流通 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不能错位 智力开发是西部开发的钥匙 春潮涌动 山南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羌塘草原一面旗 一个普通农妇的藏戏情结 保持藏戏独特魅力 根艺情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步入军旅之路 我出生在解放前夕的东北黑土地。父亲十几岁开始给地主家扛活,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由于父亲工作调动频繁,家经常随着搬迁,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已习惯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特别是在县城读中学的六年中,正赶上“大跃进”和国家严重自然灾害年代,学校生活异常艰苦。数九寒天,校舍内无煤取暖,冷似冰窖,头天晚上放在床下的洗脸水,第二天早上已成冰坨。本已食不果腹,还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烧焦炭、炼钢铁、搞夜战。每年秋季,学校组织学生下乡秋收、修水库,一干就是十天半月。六十年代部队征兵政策规定,在校高中生缓征。当年到我县征兵的技术兵种部队,经向当地政府申请并经批准,要从我校征收在校学生骨干。作为高三毕业班团支部书记的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应征对象。 刚下连队没几天,连队党支部就宣布由我担任连队团支部副书记、俱乐部主任、毛主席著作学习辅导员。团里侦察兵骨干集训队期间,管理的严格、科目的难度,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胆量的锻炼对人考验最大。有一次我和小组另一名学员,完成夜间按方位角行进作业。夜深人静,伸手不见五指,周围漆黑一片,只能按指北针确定方向。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树林中摸索前进,根据方位和距离判断,先后找到了三个点。接近最后一个点时,只见萤火虫乱窜,不时还传出猫头鹰“咕咕”的叫声,蹲下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片坟地。那名学员紧张地拉着我不放,两腿直抖。我一边安慰他,一边仔细观察,很快发现了一个坟包上石块下边的纸条。我兴奋地拉着他按时赶回出发地,向考核教员报了到。 事后,那名学员问我胆子是怎样练出来的,我说是逼出来的。他笑着摇头,感到纳闷,我便给他讲了一段故事:在我高二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母亲病重,我请了假吃完晚饭就徒步往家赶。从县城到我家五十多华里,全是山路,走出十几里后,天渐渐黑了下来,也没觉得怕。当走到一个大长岗上时,心里开始发毛了。此岗是当地有名的大长坡,上下十余里无人烟。路旁一眼望不到头的苞谷地,阴森恐怖;一簇簇灌木丛随风摇摆,如影相随。我头一次走夜路,又是赤手空拳,只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可恨的是偏在这时脑海里突然想起,爸爸有次走夜路,突然觉得有东西搭在肩上,他头也不回,猛地向身后砍了一镰刀,只听“嗷”的一声惨叫,一只野狼负伤而逃。爸爸以此告诫我,如果走夜路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回头,否则就会被狼一口咬住喉咙。再加上常听人说,此岗时有独狼出没,越发脊背发凉。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总觉得身后有个东西在尾随。后悔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闯。情急之下,我不顾一切地跑到路边,想劈个树枝护身,可怎么也掰不断,只好拔起一棵苞谷秆子扛在肩上,边跑边放嗓大喊,给自己壮胆。一直跑到长岗底下,见到了人家,我才逐渐缓过神来,长出一口气,把一直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收回到了胸腔里。这时我才发现衬衣已全部被汗水湿透。那名学员听完我的讲述,感叹地对我说,你真不容易,这种事并不是谁都能遇到的,可能正是这种经历锻炼了你的胆量。不管这位仁兄评价得对不对,我借他的话也悟出了一些道理。那就是:经历也是财富。经历不仅给人以切身感受,也能给人以人生经验。苦难本身是坏事,但它却是培养人意志的磨刀石,会使人更坚强、更成熟。 部队生活紧张艰苦,同乡战友中有人吃起了后悔药,我却很适应。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半年后我便当了侦察班长,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标兵和全团学毛著积极分子,成为全团军事比武尖子班长,入了党,被邀请为地方青年作专场报告,受聘担任驻地小学校外辅导员。有的战友戏称我“天生就是当兵的料”,这话不假。在连队班长干得好好的,一纸调令就把我调到团政治处,成了宣传干事。不到一年,又被调到军政治部宣传处任新闻干事,之后不久,又被调到成都军区政治部新闻处任干事,一直当到处长。经验的积累,使我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业的顺达,也使我越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同时对新闻宣传与党和军队全面工作的紧密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初访乃堆拉哨所 我第一次深入西藏边防采访是在一九七九年的冬季。那也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西藏的地理、环境、人文和风俗,以及高原军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感慨良多、印象极深。当时我是成都军区新闻处副处长,和我同行的还有新华社和解放军报的两位记者。这次采访首先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乃堆拉哨所官兵的戍边事迹和献身精神。 乘车到达哨所时已傍晚,虽然我们高原反应都有点重,但由于高度兴奋,还是强忍着阵阵头痛和恶心,和连队干部们问长问短、聊个没完,若不是连长和指导员催我们休息,我们简直忘了时间已过半夜。第二天早上,我们突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门突然被几个战士拉开了,出外一看,好家伙!门口的积雪比房门还高。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睡的所谓房子,原来是一个岩洞碉堡。早饭后,全连出动,清除阵地积雪。望着满山皑皑白雪和战士们挥锹铲雪的身影,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了。 指导员告诉我们,乃堆拉阵地海拔四千三百多米,是我边防部队与印军阵地距离最近的哨所。由于这里地形复杂、山势险要、南低北高,气候多变、刮南风多,每逢降雪后,印军阵地上的积雪,大都被刮到我方阵地上来,被战士们戏称是“进口雪”。加上这里每年的降雪期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每天上午除雪,几乎成了连队的家常便饭。我们顺着指导员手指的方向,朝南方印军阵地望去,果然那里比较平坦的山坡上光秃秃的,几乎见不到什么雪。见此状,我有点埋怨老天爷对我们的战士真太不公平了。大雪不仅给哨所造成很大麻烦,也给官兵执勤增加了风险。夜暗风大,巡逻的哨兵上下攀登陡峭的山路,不时有人摔伤,甚至滑落山崖。前任指导员就是因雪大路滑,深夜查哨时不慎坠崖牺牲的。P1-4 序言 刘盛福同志是我的老朋友,一九七九年冬天,这个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以军队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人迹罕至的西藏边防,从此,便与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来,他先后在西藏军地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足迹遍布高原的山山水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对西藏的热爱、对事业的热忱,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部《高原的记忆》,不仅记录着盛福同志三十载工作的丰富阅历,更是包含着一位“老西藏”对雪域高原的浓浓深情。 书作篇幅不长,但每个故事书写着真实,每份感情充满着真切,每份情感倾吐着真诚,于朴实无华中彰显为人做事、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勤学好思、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大胆负责、勇于创新的胆识魄力……走进书中,满心感触;合上书页,发人深思。 他写实的镜头里,定格着一座座高原戍边军入的丰碑。作为新闻处长、新华社记者,他采访过西藏边防军人;作为日喀则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本身就曾是西藏边防军人;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他是人民的公仆。透过《初访乃堆拉哨所》《将军魂》《站在第三极的男子汉》等报告文学,陌生而亲切、神秘而真实、木讷而多情的西藏戍边人,在无需雕琢的语言中鲜活起来。没有新潮时髦的话题,没有精巧雅致的辞藻,没有无病呻吟的煽情,有的只是真实,如同高原绵绵群山般的真实,虽质朴却壮丽,为我们诠释着忠诚、奉献、奋斗、执著以及爱的真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阅读这样的文字,无疑是对心灵的震撼,是对灵魂的洗礼,是对精神的膜拜。 他敏锐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西藏和谐发展的关注和深情。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他再一次以新的身份继续走过西藏的城市乡村,以新的视角继续关注西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西藏,这个蕴涵着天之精华、地之灵气、物之瑰宝、人之英杰的净土,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与先进和富庶相距甚远。作为领导干部的盛福同志心甚忧之,在跑农村、下基层、搞督导的同时做了大量研究和思考。 他细腻的笔触下,流淌着对生活的解读和追求。高原经历的艰辛和公务的繁冗,并没有阻滞盛福同志热情奔放的精神世界。工作之余,他钟情于摄影和根艺,乐于让灵魂的心境在艺术中游走,并敏锐地观察和感悟生活,于宁静中徜徉激情,于细微处思索凝重,于感性中探寻真知。《一个普通农妇的藏戏情结》《根艺情》等几篇短文,自然洒脱,字句凝练,毫无为文者的浮躁意气和冠冕堂皇。身居俗世,却在看似不经意间挥洒俯瞰生命的篇章,这份哲理与智慧,实可作为一面鉴心的镜子。 唯心地坦然者,方有见地坦然之作;唯意境高远者,方能舞动跳跃的字符。这不是简单的官样文章,而是一股为国为民的荡然浩气,一股清新脱俗的怡人灵气。盛福同志已经退休,但他心中的爱依然澎湃,探索的脚步依然矫健,对美好的追寻依然执著,他在艺术和文字的创作中继续着对社会的贡献。此刻,他把深藏的记忆化作心灵的高原,便成就了一种仰视、一种向往、一种永恒! 是为序。 后记 从第一次深入西藏边防采访,到调入西藏部队任职,再转业高原地方工作,三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实在是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在这些记忆中,有如诗如画的壮丽景观,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生活和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令人可敬可爱的人们。 他们中有部队的将军和士兵,有地方上的各级干部和一般群众,甚至还有再普通不过的牧区老阿妈……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感人的故事,不仅大量充实了我熟悉西藏的素材,也不断给我灵魂里注入着兴奋剂。正是他们,使我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陌生到好奇,从了解到热爱,对雪域圣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直至退休后定居拉萨。 经历是财富,记忆是享受。虽然时光在流逝,但一幕幕往事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愿更多的人能从我的记忆中认识西藏人,热爱高原土,愿书中的故事也能留在每个读者的心中。这便是我以纪实文章的形式出版此书并以《高原的记忆》为名的本意。 人生短暂,经历宝贵。我为自己能用大半生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并见证国家改革开放后西藏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感到由衷的幸运和欣慰。当年,由“老西藏人”创造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一代接一代的新西藏人身上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一批批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端人才纷纷涌现,奋战在各行各业的进步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既是时代的楷模和代表,也是我们身边社会中的普通成员。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影响和带动,我们社会的进步事业才产生了不竭的动力。可以说,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此书以纪实体栽记录的人和事,都是我心中高高飘扬的鲜红旗帜。我衷心地向他们,同时也向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新西藏美好未来辛勤耕耘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高原的记忆》得以成稿,首先应当感谢约稿者张彦丽女士,是她策划了这次系列丛书的组稿与编辑活动。书稿整理过程中,得到了本人所在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办公室黎林、邓洁等同志的帮助。另外,书中选用的大部分文稿,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其中有些是与同事共同采写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杨双举先生。作为知根知底几十年的老战友,他满怀深情地为本书作序,并以第一读者的视角,以资深文人的睿智,对书稿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本人深感荣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