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帆编著的《雪域风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深刻描绘了西藏和平解放、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央如何继续关心西藏、全国无私支援西藏,使西藏飞速发展变化的可喜局面。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必将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那个年代的沧桑巨变和那个年代造就的英雄人物,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热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建设家乡,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域风华/西藏岁月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张晓帆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晓帆编著的《雪域风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深刻描绘了西藏和平解放、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央如何继续关心西藏、全国无私支援西藏,使西藏飞速发展变化的可喜局面。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必将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那个年代的沧桑巨变和那个年代造就的英雄人物,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更加激发爱国热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建设家乡,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内容推荐 张晓帆编著的《雪域风华》内容介绍:本书是作者在西藏工作20年的“老西藏”,她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讴歌党的民族政策英明伟大、老西藏无私奉献、吃大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藏汉人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和祖国边疆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等。通篇洋溢着一个老西藏的革命情怀。《雪域风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纪实文学;第二部分,散文特写;第三部分,小说。 目录 纪实文学 两个志玛 光明的太阳 金珠玛米饿不走 高原玫瑰 波密纪趣 圣城月光曲 雪莲花是怎样开放的 雪山作证 散文特写 世外仙姝易贡湖 杨琼玛 热比和他的猎枪 保乌的好运 最高奖赏 微雨观青海湖 草原之夏 七彩虹霓 张达仁花 小说 珞瑜姑娘 白玛和色吉玛 大峡谷传说 地上长虹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花灯节之夜 牛场格桑花 神山灵獒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两个志玛 阿佳志玛 1951年3月,十八军军直单位进驻西康甘孜城,做进藏的最后准备。说是甘孜城,却没有城池,不过是红墙金顶巍峨壮观的喇嘛庙脚下一片泥色低矮的平顶房而已,杂乱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入口处横过一条清溪,堤岸上长有许多古柳。民居的格局大多为两层楼,楼下为畜栏,一根独木梯通向楼上居室。毗连的平顶楼可以通向四面八方。 我们文工团驻在喇嘛庙下的一条横巷里,作为美术分队的“自由兵”,我可以背着画夹在甘孜城内到处转,观察搜寻描画对象,同时也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一天,我转进一户藏族少妇家。她家相对干净整齐,有汉式八仙桌、木床等摆设。主人大着肚子,看样子快要生小孩了。地上还跑着个小男孩,挺可爱的。我为孩子画了几张速写之后,便同主人搭起话来。想不到她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惊讶之余,我不由得冒出许多疑问。经了解得知,少妇乃国民党起义部队中一位排长的家属,名叫志玛。男人是汉族,四川人,数月前到成都集训学习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孩子。 也许她男人起义当了解放军,又和我是老乡的缘故吧,她待我特别亲善友好,让我叫她“阿佳(阿佳:藏语姐姐)志玛”。当然,她还是称我“金珠玛米”的。 驻甘孜城期间我们每日除背背包快步行军,锻炼高原适应能力外,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柴、扛粮食物资,进行各种劳动。后来军队从青海买回来一千多匹马,分到下属各单位,我们又增加了养马的任务。高原春迟,三月尚在飞雪,哪来青草喂马,于是就到附近草地上去打草坯,再到冰凉的河水里洗去泥沙,用草根喂马。因为马多,对草根的需求量大,打草坯的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强。我曾为挖马草数次膛过尚未化冰的雅砻江。尽管这样,我仍有时间经常跑到阿佳志玛家去闲聊,逗她的儿子。而她呢,总以爱怜的目光盯着我在劳动中弄伤的手脚,咝咝抽气。 有一回正碰上她在洗头,洗去满脸黑乎乎锅巴似的“护肤品”后,露出红红白白的本来面目。我啧啧称赞说:“阿佳啦,你好漂亮哟!”她不无得意地回答:“我的家乡德格,是个出美人的地方。德格美女有名得很哕!” “那,咋会嫁到甘孜来呢?” “是他拿七十块大洋从头人那里把我买来的嘛。” “那么,他待你好吗?”在我的观念中,买卖婚姻没个好的。 阿佳志玛却连声说:“好,好呀!”边说边把湿长的头发挽到头顶上,进屋从供奉的神像下拿出一封信给我看,“看嘛,这是他才写来的。” 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但还通顺。大意是说他在成都学习,伙食很好,每月有津贴,还另发二十五元安家补助费,有人回甘孜就会带回家,要志玛不要挂念他等等。信上还再三叮嘱,要是志玛生小孩时他还未结束学习,一定要找个人来帮忙照应,有哪里不舒服就到解放军医生那里去看。字里行间充满对妻儿的关爱眷恋,看来他们是恩爱的一对。 随信还附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位穿解放军服装的赳赳武夫,三十岁模样,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左边摆盆月季花,右边摆盆万年青,显然是成都哪家小照相馆的杰作。 “他托人捎回来的钱和东西我们都收到了,就是不晓得他啥时候回家来。”阿佳志玛补充道,眼睛亮亮闪闪的。 看到这里我也替她着急起来:“阿佳,你就快生孩子了,男人不在,你要早做安排啊!”又问她,“有亲戚朋友在甘孜吗?” 她淡笑着摇摇头,平静地回答:“我莫得关系嘛,只要他好,我不要紧的。” 信的末尾署名张某某,我说:“啥?你男人姓张呀!我也姓张。” 她一听高兴极了,跑过来拉住我叫“家门,家门!”从此便以“咪咪啦”(咪咪啦:藏语妹妹的敬称)称我,好像真的同我成了一家人。 阿佳志玛虽然会说汉语,却不识字,丈夫来了信,总要劳神费力地去技人念给她听。自从认了我这个“家门”,每去她家,她都要拿出那封信来让我念给她听,真是百听不厌,津津有味。我感慨,七十块大洋对于一个戍边的军人来说,可能倾其所有了,但换到的哪里仅是一个老婆哟! 部队开始训练吃酥油糌粑。北方来的炊事员想当然地将糌粑熬成几锅糊糊,加些脱水干菜,把从喇嘛庙买来的发臭酸败的陈酥油,不经揉洗清淘,就搅进锅中,然后抬到饭场上。值星官吹哨子开饭,每人一碗必须当面喝下,才算完成政治任务。 阿佳志玛听说之后,说:“你们伙夫要不得!酥油糌粑哪是那样吃的嘛,整拐了整拐了!”说着,她拿出一只镶银木碗,洗干净,又洗了手,用新鲜酥油揉了一碗糌粑,还放了云南碗儿糖,送到我嘴边要我吃。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按理不能随便吃群众的东西,可阿佳志玛的诚意让我无法拒绝,她是要帮我过吃酥油糌粑这一关。我只好试着咬了一口,倒没有什么怪味,原来酥油糌粑并不难吃啊。从此,每到她家,她都要亲手揉一碗酥油糌粑招待我。 进军的日子临近了,我们布置会场、开誓师大会、把家当打成牛皮包,好一阵忙。这些天阿佳志玛的目光越来越暗淡,总是忧心忡忡地对我唠叨:“咪咪啦,你年纪这么小,离开爸爸妈妈要到拉萨那么远的地方去,路上不好走得很哟。山高得很,路长得很,还有土匪一一”我说:“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一定要进军西藏,巩固国防,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顶!” 临出发前,想起同阿佳志玛结下的深情厚谊和她的多次款待,我把从家里带来的一个枕头皮送给她做纪念,那是我念书时亲手挑绣的。她很喜欢我的礼物,却舍不得我走,眼圈红红地忙去张罗,要弄一小袋酥油糌粑给我带上,怕我路上挨饿。我连忙婉言谢绝,她竟背过脸去抽泣起来,千万个不放心地又念叨起“山高得很,路长得很一一”我赶忙安慰说:“放心吧,跟大部队走不会有事的。等解放了全西藏,我一定回来看你!” 说了一大箩篼的好话,方才劝得她转悲为喜,她千万叮咛:“当真的哟,你要来哦!” 1957年我第一次回川休假,返回时在甘孜住了一夜。下车后顾不上休息,步行很远到老城区去看望阿佳志玛。谁知竞在那些弯弯拐拐的老街里迷失了,转了很久都没找到她的住处,只得带着深深的遗憾返回。我虽然没有再见到阿佳志玛,但永远不会忘记她是教会我吃酥油糌粑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我的第一个藏族朋友。P2-5 序言 难忘西藏岁月弘扬老西藏精神(序一) 阴法唐 2010年金秋九月,雪域高原最美的时节,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张彦丽同志来到我家,将筹备成立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及出版《雪山的眷恋系列丛书》(即《西藏岁月系列丛书》)等事向我作了详细的介绍。张彦丽同志是1976年大学毕业进藏的知青,这个满族的后代和那些热血青年一样,在祖国挑选他们的时候,胸怀壮志,自愿报名去西藏当农民,后来又当教师、当干部,在西藏一干就是37年,是在西藏工作时间比较长的“老西藏”。介绍起他们在拉萨、成都召开《雪山的眷恋系列丛书》座谈会的情形,她特别激动。那些健在的十八军老同志,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座谈会,甚至有些人带病到会。他们谈到当年进藏时的情景,好多人热泪盈眶,感慨难抑。座谈会上,有的还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文稿,希望通过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这个平台,回忆建设西藏历史,弘扬“老西藏精神”,抒发他们对西藏的眷恋和关怀。 谈起一些老战士、老作家、老记者的现状,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时,我感慨良多。60多年前我们在进军西藏和雪山筑路时,战士们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他们不但要完成长途跋涉、开山修路那些超强度劳动,还要承受高山缺氧、交通不畅、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不少人提前结束了他们宝贵的年轻生命,有幸活下来的人也大多疾病缠身,但他们毫无怨言,青春无悔。作为进军西藏主力部队的一位领导成员,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我为这些老战士骄傲。他们当年听从党的指挥,进军祖国大陆最后一块未解放、条件艰苦的领土,为把西藏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为西藏人民流血流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西藏人民一起长期建藏,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今天看到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战友们还像当年一样,心里始终想着西藏,爱着西藏,并为宣传西藏、为弘扬“老西藏精神”笔耕不辍,仍然在继续努力奋斗,我从心里往外高兴。张彦丽同志向我介绍完情况后,我建议她在协会成立后,要尽量多抽出时间去各地走访一下当年的老十八军战士,尽早地将老同志们的文集与采访记录搜集上来,她答应了。我也表示,为了这些老战士,为了蓬勃发展的西藏事业,我愿意为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做顾问,我老伴、首批进藏女兵李国柱同志也愿意多参与协会的一些工作,共同组织回到内地的“老西藏”们继续为建设西藏、为西藏人民贡献余热。 2010年9月20日,我和夫人李国柱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丛书座谈会。会上,在京30位老同志为丛书编撰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时隔三年之后的2013年5月,张彦丽同志带着样书设计稿再一次来到我家,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并特别提到在原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德吉措姆同志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援助,期待已久的系列丛书可以面世了。虽然我已91岁高龄,但听到这个消息仍精神振奋,心里如同炎热的酷暑,热情洋溢、豪气顿增。协会尽管在经费困难、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工作,可还是有许多同志没采访到,他们深表遗憾。但我相信,有这么多热心同志的支持与关注,尤其是藏族同胞的高度重视,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这个平台,一定会为弘扬“老西藏精神”,为热爱西藏、宣传西藏、服务西藏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想到西藏的岁月,我的心里热乎乎的,这个序我不能不作,战友们的心愿我应该满足。 回忆起1950年进军西藏时,我是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在解放西藏昌都的战斗中,我们十八军五十二师分左中右三路进攻、迂回、包围昌都,我和师参谋长带着五十二师一个步兵团(一五四团)、两个直属连及青海一军骑兵支队,横跨四川、青海、西藏三个省区,15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风雪高原上急行军150O华里。那个艰苦想起来就心颤。毛主席说“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为此,我们进攻、迂回、包围昌都的各路战士,除了背上武器,还要背上春夏秋冬的衣服、半个月的食品、帐篷及些许烧火的燃料或代用品,每人负重70斤,高原反应,几步一喘。部队断粮后几天吃不上东西,战士们被迫吃累死饿死的牛马,喝牛马血,吃生肉,最后吃兽皮,甚至连骨头和角都烧成灰烬填进肚里。因冻、累、病、饿等多种原因,许多战士痛苦之状难以描述,不少同志遗尸高原,活下来的也是九死一生。差不多有一半战士患上雪盲,短时间失明,无法看路,他们便把绑腿连起来互相牵着走;过河时,冰块在湍急的水流中划破皮肉,血流不断;有的战士腿伤化脓坏死,被迫锯断腿肢。一五四团和青海骑兵支队有不少是非战斗减员,骑兵支队的马死了一半多,骑兵变步兵。那真是冰山雪峰掩忠骨,马革未能裹尸还。但全师将士心里都明白:只要堵住敌军后撤拉萨的路口就是胜利。10月18日,我们10O余名骑兵和10O余名步兵比敌人早4个多小时抢先到达昌都以西的恩达,切断了敌军的西退之路,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我们终于取得了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片领土的全面胜利。 翻书阅卷,历史风云一幕幕闪过。60年一甲子,岁月洗去了多少人世铅华,但“老西藏”们忠于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西藏人民,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纪守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简称“长期建藏,两不怕;艰苦创业,守法纪”),加上以后中央提出的“五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理念和实践说明,“长期建藏”的“老西藏精神”,不仅适用于外地去西藏的同志,也适用于西藏本地区的同志。去西藏的同志,无论是解放西藏去的,或是调进西藏去的,还是支边去的,援藏去的,都统称是进藏干部吧。“长期建藏”除本地区多数同志外,不是一定要干一辈子,一定要死在西藏,是根据党和人民的需要,由组织决定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在藏多久,都不要抱临时观点,应付差事,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要从热爱祖国、热爱西藏出发,在思想上长期着眼、长期打算,行动上老老实实、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我第二次调离西藏后,虽然还在解放军第二炮兵、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和执行中央领导机关交办临时任务共一二十年,但仍和那些“老西藏”一样,念念不忘西藏。并想在有生之年,在可能的情况下,继续为西藏做点事,首先对几件遗留问题要设法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和呼吁给西藏修一条铁路。这是从在西藏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起就呼吁的。没有铁路,西藏便没有发展,就“大富”不起来。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筑路大军的努力下,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西藏人民的支持下,这个愿望实现了,也圆了我几十年来想坐着火车回西藏,看望西藏父老乡亲的梦。二是从自己做起,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支持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是为追赶先进地区的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文化教育是民族文明和民族素质的基本要素,西藏发展缺少的是本民族的科学文化人才。为此,我从自己家做起,多方筹措资金成立“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我们的家庭也继续在这方面再做贡献。 第三件事,就是我们这些进藏时间早,经历过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国防甚至以后阶段的实践者,很想把自身亲历、耳闻目睹及手中掌握的或能查到的资料,筛选、整理成文,作为出版物献给读者,使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并解疑释惑。2008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等领导机关、领导同志支持下,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解放西藏史》一书。这部著作已先后三次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奖。现在,我和其他同志,愿意继续为党和西藏人民做贡献,我在这里借用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的话,以表达我的心声:“我们活下来的人,只有更好地活着,至少是要争取活得更久一些,才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活着,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完成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祝愿《西藏岁月系列丛书》能够鼓舞更多的人,不忘革命前辈,弘扬“老西藏精神”,希望同志们继续组织编写出更多记录那些令人追忆、感人肺腑、具有震撼力的征程的优秀作品来。 2015年8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作者张晓帆同志,怀着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块领土的热忱,少年从军,经历艰苦卓绝的进军西藏全过程,途中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因给养供应不上所受的饥寒劳顿,使体力的支出和对意志的考验都达到了极限。许多同志倒在了雪山草地,为西藏的解放事业献身。八个月的生死考验,犹如她的大学,火热的斗争生活使其灵魂受到洗礼;异域风光见闻充实了她的素质,使她得以快速成长。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亲身经历和当时见闻。《雪山作证》一文,虽是回忆进军西藏伟大壮举的一些片断,但它反映了进藏人民解放军肩负祖国和人民重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排除万难,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波密纪趣》则是以她去波密蹲点那段生活为基础写出来的,直插天穹的南迦巴瓦雪山、漫山遍野彩霞般的桃花、蓝天白云高山深峡、无际的林海和勇悍的人民等等,她将绝美的异域风光和情调收于笔底,为我们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本书不同于一般描写藏族地区作品之处,一是许多事情作者亲历,观察和体验都比较深刻;二是作者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对藏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较为了解,这充实了她的藏学修养,因而反映在作品中,较有深度和知识性。此外,作者因对西藏这块土地充满热爱,作品字里行间才能对党的民族政策,对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英雄伟业,对民族团结和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高声讴歌、热情赞扬。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题材广泛,反映生活面宽。进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最底层的农奴,老红军、党的工作人员、基层干部、英雄模范、僧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呼之欲出。特别是对妇女形象的刻画:勤劳、善良、忠诚、爱憎分明,智慧和能力均不在男人之下,符合妇女人口占大多数,在农牧业生产中担任主要劳动力的现实。作者笔下的杨琼玛、格桑达吉、色吉梅朵、白玛姐妹等都是可爱可敬的普通人,她们做的事情很平凡,但很伟大,是广大西藏妇女的优秀代表。 西藏的昨天已经远去,但峥嵘岁月所产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不应被后人遗忘,为了帮助后来人了解那个时代,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我们特从作者有关西藏的篇章中,选编了这本《雪域风华》一书,以飨读者。 由于编者水平限制,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35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