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季节变换、节气交替中容易发生的疾病,并结合一些现代科学的中药疗方及锻炼方法,预防与治疗并重,让您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拥有健康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4节气养生药方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中国台湾养生文化研究中心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季节变换、节气交替中容易发生的疾病,并结合一些现代科学的中药疗方及锻炼方法,预防与治疗并重,让您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拥有健康的生活。 内容推荐 春季防瘟·夏季消暑·秋季保湿·冬季御寒,四季养生得宜,一生健康无忧! 正确的养生观念是强身保健的基石,只知一味地对身体备加呵护,将导致身体适应自然的能力降低。现代科学证明,依据气候变化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对人体的健康最有益处。本书以“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根据每个节气中易发的疾病,配合中医药学经典中最具价值的中医疗方,预防与治疗并重,让您的免疫力大增、祛病延年,健康愉悦地享受人生!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春 总说 立春 养生药方(老人保健及感冒方) 雨水 养生药方(腮腺炎、痔疮及月经不调方) 惊蛰 养生药方(荨麻疹、皮肤炎、肝炎、麻疹及水痘方) 春分 养生药方(春瘟、外感风寒、小儿水痘方) 清明 养生药方(小儿感冒、急性病症方) 谷雨 养生药方(胃溃疡、胃炎、神经痛及关节炎方) 夏 总说 立夏 养生药方(黄褐斑、神经性皮炎药方) 小满 养生药方(脚气、湿疹、汗斑方) 芒种 养生药方(感冒、乙型脑炎方) 夏至 养生药方(暑湿感冒、尿结石、头痛方) 小暑 养生药方(防中暑、消化不良方) 大暑 养生药方(中暑、糖尿病药方) 秋 总说 立秋 养生药方(腹痛腹泻药方) 处暑 养生药方(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药方) 白露 养生药方(哮喘、鼻炎鼻血药方) 秋分 养生药方(感冒咳嗽、小儿感冒药方) 寒露 养生药方(中风及阳痿药方) 霜降 养生药方(慢性胃炎、关节痛药方) 冬 总说 立冬 养生药方(流行性感冒药方) 小雪 养生药方(治风湿方) 大雪 养生药方(感冒、关节炎、神经痛方) 冬至 养生药方(冻疮与高血压药方) 小寒 养生药方(治高血压药方) 大寒 养生药方(感冒、支气管炎药方) 附录 【附录一】经络运行与节气关系图 【附录二】人体穴位图 【附录三】常见中药材介绍 试读章节 一、支气管扩张中药治疗 支气管扩张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以反复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咯血为主要特征,起病缓慢,可伴有衰弱无力、消瘦、贫血、食欲不振和杵状指(趾)等症。 瓜蒌桔梗汤 桔梗、浙贝、桑白皮、全瓜蒌、薏仁、海蛤粉、黄芩各15克,杏仁、当归、桃仁各12克,金银花、鱼腥草、苇茎(芦根)各30克,黄芪20~30克。合并肺部感染再加紫花地丁、大黄等。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适用于咳嗽、吐脓痰为主者。病情缓解后,改制成丸剂,每日10克,日服3次。 加减黛蛤散 青黛、海蛤粉、黄芩、生地各15克,白芨20克,紫菀、当归、桔梗、阿胶(烊化)各10克,丹皮、桑白皮各12克,地骨皮、大黄炭各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适用于咯血为主者。 支扩成方 生三七、蒲黄炭、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党参各15克,海蛤粉、南天烛、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克,糯米60克,白附120克,以上药材(贝壳类如牡蛎采用浸膏入药)研末制成散剂或丸剂,每日10~15克,每日2次。对咳吐脓痰、咯血患者均有效。 预后药方 杏仁、桃仁、冬瓜仁、薏仁、瓜蒌仁、黄芩、白术、茯苓、法半夏、金银花、黄芪、太子参、淫羊藿、灵芝各等份,制蜜丸,每服9克,日2~3次,连服2~3个月以上。适用于病情缓解后的预防性治疗。 二、肺结核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肺阴亏损型 症状: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明显,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 症候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气逆作咳,但阴亏肺燥,故无痰。燥热伤络而咯血,阴虚内热则过午低烧,因此有口干喜冷饮以清内热之需。盗汗为睡中不动而汗出,为阴虚之象,阴虚阳盛,迫汗外溢而有盗汗,舌红脉细数也是阴虚之候,此症多见于疾病初起阶段。 治法:养阴润肺,清热杀虫。 药方:月华丸加减。沙参12克,麦冬12克,天冬10克,生地18克,百部15克,白芨20克,山药30克,云苓15克,川贝12克,菊花10克,阿胶15克(烊化),三七3克(冲服)。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咯血加茜草、大小蓟、三七,盗汗加糯稻根,虚火盛加黄芩、知母,遗精加煅牡蛎。 阴虚火旺型 症状:咳嗽,气急,痰黏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事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 症候分析:痨邪客肺,日久伤阴,肺伤咳甚,邪久化热,更损肺阴,故痰少而黏稠,不易咯出,甚至络伤而咯血痰。轻者量少可为痰中带血,色鲜红;重则大口咯血,挟有血块,视为危候。若有脾虚,水湿失布,聚湿为痰贮于肺,而症见咳嗽、多痰,则多见于肺脾兼虚者。潮热为慢性定时发热,多由内伤所致,阴伤则火旺,水不制火,阳气升腾,证见两颧潮红而内热重,心烦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盗汗重。脉络不和、气血淤滞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遗精,冲壬失养而月事失调。子盗母气,肺病及脾,生化失养,而见形体消瘦,肌肉疲倦少动。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是久病伤阴,脏气亏虚之象。多见于病发日久的结核病患者。 治法:滋阴降火,抗痨杀虫。 药方:百合固金汤合青蒿鳖甲散加减。龟板10克,阿胶12克(烊化),冬虫夏草1 2克,胡黄连10克,银柴胡克,百合30克,生地20克,麦冬12克,桔梗12克,贝母12克,当归12克,青蒿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气阴耗伤型 症状:面色晃白,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 症候分析:久病之体,阴病损阳,致使气阴两伤,主要累及肺脾两脏。肺不主气,脾失运化,则见体弱声微、面晃白、纳呆便溏诸症,脾虚水失输布,聚而多痰。肺虚卫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阳气衰则神疲体软,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发感冒,加之肺痨固有的阴伤颧红盗汗等证,从而形成气阴两伤症候,舌淡苔白有齿痕及脉沉细少力,皆为阴耗气伤之象。此多见于久病不愈的结核病患者。 治法:益肺健脾,杀虫补虚。 药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枣10个,黄芪20克,莲子15克,当归12克,白芨20克,功劳叶12克。水煎服,1曰1剂,早晚分2次口服。 P110-113 序言 中国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老祖宗们在千年前就发明了农历历法来制定时间,以配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历法中设置二十四个节气,将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节气,让农民能根据节气进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以顺应四时,五谷不绝。民间为此还有首简单的《节气歌》流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历法仍旧存在于民间,影响着各行各业。 养生之道,在历代均广受重视,渐渐先祖们发现“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养生更是重要。《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清朝高士宗的《素问直解》:“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张志聪则在《素问集注》中提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由此可见。 我国传统医学正是符合这种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的整体养生观念,认为人们如若能随着自然秩序而作,故能健康长寿,反道而行,则会伤身碍神。本书是根据季节中一个个节气撰写,并引经据典,收录先圣先贤的养生智慧,及历朝历代的养生精髓,复加上中西双方医学知识的融合,实在妙不可言。 本书内容丰富,集结养生精华,而顺应节气时令的安排,更是与养生健康之道相合,实为新时代的养生保健观念,故推荐读者朋友阅读,相信定能让各位于日常生活中有所收益。 中国台湾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吴龙源医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