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时光很玉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晓亚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玉壶旧日里的上村、中村、外村,玉泉溪上的竹排、光影中的华侨影剧院、漈门坑水库的过往、玉壶老街的繁华、木器社的辉煌,以及狮岩寨上的悠悠岁月、天妃宫中的戏里戏外、玉壶栋的风风雨雨……往事钩沉,尽在本书蔓延出来的文字里,忽略了时光的隔阂,以一种过眼即可触摸的姿态,于读者心里传导出真实而又迷离的战栗。 作者简介 胡晓亚,浙江文成人,“70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当过记者和编辑,热衷散文创作,曾在《延河》《海燕》《东瓯》《温州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若干。 目录 老街 逝去了繁华逝不去记忆 陈山 陈事陈情惹人醉 外村 那寺那屋那树那古道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底村 多少往事绕心头愿有岁月可回首 中村 粮管所染布坊古井都停留在时光深处 上村 古道酒厂老医院纵有执念留不住 山背 清流门前过传说处处说 炭场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下东溪 一曲清水绕村走四面青山侧耳听 李山 世外桃源地百年“无赌村” 林龙 坑水蕴故事青山藏奇岩 玉壶栋 风风雨雨六百年能否再立数百载 狮岩寨 寨门寨碑断墙嘹望台都付与了悠悠岁月 天妃宫 台上台下都是戏前尘往事说不尽 筏运 小小竹筏江中游玉泉溪水向东流 下新屋 雕梁画栋三百年一声惋惜叹不休 华侨影剧院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漈门坑水库 挥洒青春与汗水收获电灯和光明 木器社 相逢一笑话当年 竹器社 谷簟谷箧番薯筇悠悠往事君记否 后记 抓取经年的时光略记几笔 序言 一片乡愁在玉壶 见忘 文字细碎,铺了一地乡 愁。日头下,野趣横生;月 光里,霜白冰心。文成玉壶 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游子 百年酝酿,自然也是乡愁最 为浓郁的地方。晓亚则是另 一种,她没有选择漂洋过海 ,却也从玉壶老家走出去, 在县城大凿安了家,二十多 千米的路程,亦足以把乡愁 储在岁月中,待梦里梦外, 靠枕倚栏,细细咀嚼了。 他人眼里,晓亚是一个 贤惠女子,家里家外,都被 她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只有 少数人知道,晓亚“安排”起 文字来,也是信手拈来的。 当时光如流水淌过,乡关历 经沧桑,晓亚用一支笔描绘 了起来——心里生出的、手 里握着的,洋洋洒洒,故乡 便在笔墨世界里显现了出来 。光阴回转中,离去的旧人 ,淹没的老物,不舍的念想 ,竞相纷呈,愁绪漫至,勾 心扯肺。 “是从陈山开始的。”正 如晓亚所说的,写作源于公 众号“淡墨文成”的邀约,而 后便陆续有了关于玉壶的系 列文章。晓亚的老家在玉壶 一个叫外楼的地方,陈山则 在外楼的一处山谷里,亦如 她文章里所说的,陈山那里 居住的人与她同宗连枝,有 着血脉里的自然亲近。那里 有她的小学同桌,杨梅红透 时节,青青绿草地上她们嬉 闹的模样,即便过去三十多 年,还能在脑海里清晰翻阅 。也是从这里蔓延出来的, 陈山的陈情陈事,家族的繁 衍生息,过往种种,都被灌 满了情深。 记得文章发表后,反响 是一片热烈,特别是国外的 华侨,更是通过转发评论, 以及电话、微信等方式,把 海外游子对故乡的念想瞬间 传达了过来。其实,对于写 作者而言,读者的积极回应 ,无疑是瞄准心灵的热烈撞 击,我想彼时晓亚也是兴奋 的,于是很快有了接下来不 可遏制的叙述。 底村,是晓亚外婆家, 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那里度过。于是乎,那里供 销社的诸多商品,盐糖米布 ,文具种种,以及对一双黑 色飞机鞋的念念不忘,都在 晓亚的记忆里发酵成不可磨 灭的烙印。而门台口、佑善 亭、上新屋、潘山桥、仰前 山……足迹所到之处,点点 滴滴,则是晓亚心中永不干 涸的神迹。即便平凡,若有 人念想,有人记录,也会光 华绽放。 多少往事绕心头?在晓 亚笔下,底村于逆流的时光 中涓涓淌出,那闪烁着乡愁 的波纹,晃荡在游子的眼眸 里,漫人心中,自然又是一 番共鸣。这些,推着晓亚手 中的笔、胸腔的墨,继续挥 洒下去。 自底村的叙述后,玉壶 旧日里的上村、中村、外村 ,玉泉溪上的竹排、光影中 的华侨影剧院、漈门坑水库 的过往、玉壶老街的繁华、 木器社的辉煌,以及狮岩寨 上的悠悠岁月、天妃宫中的 戏里戏外、玉壶栋的风风雨 雨……往事钩沉,尽在晓亚 蔓延出来的文字里,忽略了 时光的隔阂,以一种过眼即 可触摸的姿态,于读者心里 传导出真实而又迷离的战栗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故 乡,而这些独有的,却偏偏 又是我们共鸣的。各花各眼 ,各人各名,褪去皮表各色 ,故乡的内里都是一腔热血 沸腾,翻江倒海,又不露声 色。 晓亚的文字,是丰满细 腻的。对于故乡,她极有耐 心。哪怕是在这愈加碎片化 阅读的时代,打磨起乡关的 旧日,都是凝神静气的。她 仿若与时光商量好了的,语 调舒缓,既是说给自己听, 也是说给朋友听,更是说给 被乡愁萦绕的知音听。那些 山乡过往会在她的叙述中, 于你心底苏醒过来,且以你 最为熟悉的影像展现在眼前 。 或许,这样的绵长,会 对某些读者的耐心产生挑战 ,但若倚坐下来,心有静气 ,那挑战就成了一种挑逗。 说白了,晓亚的文章,适合 你安静时阅读,适合你渴望 安静时读出安静来,但安静 之中,又心动不已,久久不 息。 作为晓亚的老同事,其 实,我也是晓亚的忠实读者 ,是她的文字让我知道了玉 壶内里的细腻与真实。那些 不能视见、无法触摸,却又 确实存在的东西,构成玉壶 最为内核的那一部分。从此 ,见着玉壶的某些山某些水 某些人某些事,就像是见着 了自己老家的某山某水某人 某事。他乡与故乡,乡愁的 感觉都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硬让我挑刺的话, 我会说,晓亚有部分文章, 在对过往历史描述时,常有 较长篇幅的文献引用,让人 略感突兀。尽管干货满满, 但在乡愁本身的柔软中,难 免有生硬的感觉。于我而言 ,则更喜欢把这些干货不动 声色地融入作品中。当然, 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不足为 据。 至于以玉壶乡土为题材 出一本书,起先似乎是一些 文友的建议,但随着文章篇 目累加,这个念头开始慢慢 生根发芽。是的,故乡,与 一口井的下潜,都是深不可 测的。而晓亚则试着以一本 书的厚度,去丈量这个庞大 的命题。无论如何,这都是 一件美妙的事情,像是在冒 险,却是以行吟姿态,探究 了时光中最为柔软的部分。 而当晓亚嘱我为这本书写点 什么时,我的心情是忐忑的 。不过,对美妙之文,美妙 之事,能读之感之想之,也 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是为读后感想。 导语 玉壶的山水、民俗、风土、人物、建筑、童谣、俚语等许多消失在遥远时空中的文明碎片,犹如一幅幅水墨画,都在本书中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故乡,而这些独有的,却偏偏又是我们共鸣的。各花各眼,各人各名,褪去皮表各色,故乡的内里都是一腔热血沸腾,翻江倒海,又不露声色。 后记 抓取经年的时光略记几 笔 玉壶是我的故乡,我生 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有 我终生眷恋的四面屋,有我 的蛙蟆坑,有我的朝青山, 有我的玉壶栋,有我的童年 和少年,有我的亲情和友情 ,有我的喜怒哀乐。玉壶的 山水、民俗、风土、人物、 建筑、童谣、俚语等许多消 失在遥远时空中的文明碎片 ,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时常 在我的梦里闪现,挥之不去 。 调离玉壶已经20多年了 ,那里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 我的乡愁。我常常问自己: 我能为玉壶做点什么呢?我 不是画家,不能画下这里的 树木、房屋、石头、瓦片, 以及那倒映在玉泉溪里的飞 鸟和流云;我不是作家,不 能以玉壶为原型,创作出不 朽的诗文巨作;我不富裕, 不能为玉壶捐资献物,修桥 补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求学谋生,活得卑微且平凡 。 说起写玉壶的文章,还 有一段故事:2019年7月, 玉潭老师找到我,说文成县 作家协会开通了“淡墨文成” 的微信公众号,邀我加入这 支写作队伍,要写与文成相 关的经典著述、美文诗画、 文坛掌故、名人逸事等文章 ,以期让散落在历史长河中 的“零珠碎玉”拂去积尘,重 现光华。当时我手头上还有 一些事情在忙着,就一而再 。再而三地婉拒。玉潭老师 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 总之,玉潭老师很有耐性, 我都发现自己已经推辞不了 了。过了两个月,玉潭老师 又一次打来电话,终于,我 答应试着去写。 我该写什么呢?我该写 哪里呢?我把目光投向文成 的山山水水,可发现我对很 多地方都不熟悉。黄坦、珊 溪、南田,这些乡镇对于我 来说都非常陌生。我不了解 那里的风土人情,不了解那 里的山水故事。还是从自己 最熟悉的地方开始写吧,就 从玉壶外楼开始。于是,我 的第一篇文章写了《陈山: 陈事陈情惹人醉》,写了玉 壶镇外楼东江山谷的陈山。 后来,我写了玉壶本地的天 妃宫、电影院、狮岩寨、外 村、中村、上村、底村等地 。 我家就在外楼四面屋。 小时候的我很野,喜欢到处 跑,电影院、供销社、酒厂 、老医院、玉壶老街,到处 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把这些 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记忆 用我这支已经生锈的笔记录 下来吧。抓取些许经年的时 光,拂去尘埃,用文字记下 那一个个画面,那一片片记 忆,这些文字将会如门前溪 水一般,流过时光,泛着清 波,悠悠向前,带给后人几 许回忆吧。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 我从玉壶路过,但路过之际 ,我把我见到的美好偶尔记 下那么几笔,便会给玉壶留 下一点点时间的礼物,如此 便好,如此便好。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 旅·自序》中写道:我无法 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 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 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 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 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当然,这只是希望,何况 这实在是一种奢望。我们必 须知道,文化不管在哪个时 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 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 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 ,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据写 下定义的力量。 千百年前遗落在玉壶大 地上的美丽,千百年后我用 文字略记下这么几笔,请您 读一读吧,并不吝赐教。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玉 壶的父老乡亲以及身边的同 事朋友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 鼓励,特别是洪才虎、胡允 革、王夏叶、蒋建中、胡兴 虎、胡幸兴、胡志林、胡立 匡、周友池、周玉潭、张嘉 丽、郑文清、胡加斋、丑哥 、陈胜华、王微微、包芳芳 、高明辉、见忘等,亦师亦 友,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提 了很多建议。 此外,本书的出版和发 行得到了文成县委宣传部的 扶持,以及意大利米兰文成 同乡会和胡允多的赞助。同 时,玉壶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和胡小兵、吴步双、胡海滨 也给予了我诸多帮助。在此 一并表示感谢! 胡晓亚 2022年4月1日 精彩页 老街 逝去了繁华逝不去记忆 有一种吆喝声总在我心里流淌,那声音温暖、热烈,伴着四季的风和雨,伴着楼头店(玉壶方言,“店”在这里不发第四声,而是念第三声)屋檐上的阳光,伴着下园南货特殊的气味,伴着店桥头穿梭的人流,伴着店桥岭青石板上清脆的脚步声,伴着店桥街此起彼伏的说笑声,伴着店桥尾浓郁扑鼻的酒香,从底村到中村,稠稠地弥漫而来,那么遥远,那么悠长,又那么切近,那么短促…… “凉腐哎,凉腐哎。”“颜笠(玉壶方言,斗笠)哎,颜笠,快来买颜笠……”“虾皮,虾皮,新鲜的虾皮……”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店桥街是玉壶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翻开《瑞安县志》,得见如下记载:据1931年调查,玉壶街长八十丈,宽六尺,有店屋五十间,商业七十六户。玉壶街即玉壶老街,位于玉壶镇中村。玉壶老街从上至下可分为楼头店、下园、店桥头、店桥岭、店桥街和店桥尾。 有一种记忆在楼头店 底村村主任胡希勃和中村村支书胡兴虎告诉我:玉壶人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玉壶商业发展的起点在楼头店。 楼头店在底村店楼墩下首,位于新宅巷与直路交叉路口北侧上方。说起楼头店,这多少还与玉壶胡氏始祖胡秀成(字孟迁)有关:宋雍熙四年(987)十月,胡秀成家遭回禄(火灾),由万全胡阳迁至安固县(今属瑞安)嘉屿乡胡岙(今文成县周壤镇胡岙村)而居,至八世孙隆卅二由周壤胡岙分居玉壶象岗(也称象岗寮和外楼垟)。大凿至底村的古道途经胡岙至玉壶,从胡岙始,经半岭、五铺岭、潘山桥、拔稻窟、三官亭、梅园路口、店楼墩、楼头店,至此分为两条路:向东过玉泉街和塘下街交叉路口、店桥头(从店桥头向下可到店桥街、塘下街等地)、外楼樟树根墩、象岗;向南过新宅巷到象岗。楼头店就位于这两条老路的交叉点上。隆卅二所生活的年代,玉壶尚是沙滩和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其后代子孙逐渐向象岗周边的外楼、大祠堂、楼头店、店楼墩等地分居。渐渐地,有人在楼头店一带进行农产品交易。楼头店到底何时形成?不详。据玉壶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清乾隆、嘉庆时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一直有店铺。 为什么会起名楼头店呢?因为这里的路面高于下方的壶山路和店桥头。一楼位于路面下方,二楼与路面平行,这里的住户就在二楼开店,因而起名楼头店。对于楼头店,我还有一点不明白:玉壶人念“店”字发的是第四声,为什么楼头店的“店”发第三声?这与胡秀成和隆卅二的原居住地有没有关系?答案你来说。 胡希勃告诉我:古时候,新宅巷和直路交叉路口西侧有一个道坦,道坦很大,平时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转铜钿、打纸板、跳绳、追逐、嬉闹,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着。大人们有事没事也来这里站站、坐坐,聊聊天、吃吃“烟酒”(即烤烟)。楼头店最早的商品交易点就在道坦对面的草寮里。 关于楼头店的书面记载,目前能找到的只有吴步行“乾生”中药店的一点点资料。 据《徐村吴氏族谱》记载,生于清咸丰丁巳年(1857)的吴步行家住大凿镇徐村,因医术高明,会调制膏药,在大凿一带小有名气。玉壶镇垟头村有一位名叫胡国勋的地主得了一种病,遍访名医都无法治愈。得知吴步行医术好,胡国勋就派一位长工去大凿把吴步行请到玉壶蝉头。经过一段时问的治疗,胡国勋的病好了。为了答谢吴步行,胡国勋给了吴步行一些银番钿(方言,银圆的意思)。有了钱,吴步行就买下了楼头店道坦上方的一块空地,盖了一间房子,开了一家店号为“乾生”的中药店,兼制膏药专治跌打损伤。由于吴步行医术高明、诚实守信,中药店生意兴隆。有了钱,有了房子,该安家了。不久,吴步行娶了林龙的胡义聪之女,生儿育女,安心待在玉壶。每天来吴步行店里看病的人很多,有时也会有人来请吴步行出诊,说是家中的病人走不动,只能请医生去一趟。于是,吴步行经常走路去林龙、金星、朱雅、周壤等地给人看病,有时也会坐竹排去瑞安东坑、上林等地给人看病。吴步行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有人没钱治病,他就把膏药送过去,且不收分文。由此,玉壶人普遍都很敬重他。古时候,人们一般尊称有学问有地位的人为“先生”,像冰心、杨绛和林徽因皆是女性中的“先生”。刚开始,人们也称其为吴步行先生,久而久之,就简称为“吴先”。据说当年的玉壶,一些有钱人一旦得了病,都会叫家人去请“吴先”。后来,隔壁一户人家开了一家小店,以卖香烟和烤烟为主,香烟的品牌有大前门、老刀牌、红金、飞马、强盗等。店主勤劳善良,生意很好。不久,对面下方有一户人家从大壤搬到这里,男主人姓名的最后一个字是“进”,做豆腐的手艺很好,人称“大壤进”。后来的后来,道坦一带也盖起新房子,这一带就成了如今的直路。 在我的记忆里,“大壤进”家的豆腐白白的、嫩嫩的,味道可好了。犹记得,清晨的外楼路上,我常遇见一名个子不高、身材结实的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大壤进”的儿子)头顶一块豆腐板,两手垂着。说也奇怪,那豆腐板竟稳稳地贴在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