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佛说人生》一书,对干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轻松的阅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的智慧和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不断迈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念佛从用心开始,学佛从做人开始。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有一天,和佛在梦中相遇。佛说:“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我对佛说:“让所有的读者朋友永远健康!”佛说:“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说:“不行,三天。”我说:“昨天、今天、明天。”佛说:“不行,两天。”我说:“白天、黑天。”佛说:“不行,就一天!”我说:“行!”佛问:“哪一天?”我说:“每一天!”
公元前6世纪,史称哲学的突破时期。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这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在世界东方。他们的哲学被奉为宗教,形成道、儒、佛三教。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
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简单明白,有条有理,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集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注疏,合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藏经》。它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情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
一粒米饭的力量
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两人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体,也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就商量着说:
“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做妻子的深深叹息道:“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折损了福德因缘。这样吧,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两个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又脏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不得已只好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不料,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来禀告佛陀。
当时,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
“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颔首开示道: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那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佛语禅悟
佛陀教导世人布施,不是去贪求功德有多少,主要还是在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因为贪求的“贪”就是世人堕落之因,而慈悲心却是世人成佛的资粮。佛去中供养的功德大小首先要看你的发心,真心、恭敬地去做,才有功德。所谓“心诚则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盲人和瘫予
佛陀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
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着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聪明人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
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聪明人这么一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讲完了故事,佛陀说:“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佛语禅悟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现在,诸位把思想放下.让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才能装上无上的妙法。不论什么时候,处世都要谦虚些。
宗杲禅师开的小小玩笑
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士,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了。但他放着官儿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文人士大夫参禅学佛,大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而已。因此,十之八九的人,谈禅不知禅,学佛不知佛。
张九成也是这样。他读了不少禅书佛典,也参拜过许多禅师,但仍是始终不能开悟。
有一天,他去拜访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他:“你来干什么?”
张九成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大慧宗杲禅师的法号叫“妙喜”,故张九成说“特来参喜禅”。
宗杲禅师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老禅师。《五灯会元》说“学者仰如星斗”,足见他的地位和影响是很大的。老禅师见张九成急急忙忙地一大早就跑来朝庙,刚一见面就口称要“参喜禅”,即知来者根基不深,机缘未至。于是便想同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宗杲禅师听了他的回话后,就对他说:“你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啊!难道不怕家里的妻子同别人睡觉吗?”
张九成听了,顿时火冒三丈,气咻咻地说:“你这个愚昧无知的老秃驴,怎么敢说出这种话来?亏你还是一个出家人,竟然……”
宗杲禅师忙用手势止住他说:“我轻轻这么一扇,你就大为光火。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参禅呢?”
接着,老禅师又对他说:“大海常被人唾骂;秋月常被人轻视;明镜常被人挫伤。你见它们发过火,生过气吗?没有。它们处之泰然,安然不动,闻而未闻,听时不惑,事过不留。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本体之心,一片明净,一片空灵,既深又广,既刚又柔,能容纳一切,又超远一切。故能见人之所未见,忍人之所不忍,岂是区区一句笑话、一点点不顺心的事能动其心的?修为到了一定境界的人,张口即佛,人人都是菩萨;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样,他怎么能被外缘所牵动呢?”
佛语禅悟
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心如大海那样的深邃宽广。似秋月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所以。禅者方能两袖一甩。一路清风:布履一双.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参禅到何种程度。一切都取决于心境的高与低、空与实。俗话说:”江山易改,习性难除。”性情急、脾气躁的人。一定要多下工夫.努力克服这种不良习性.遇事沉着冷静些。
P92-95
一个小和尚问师父:“生命是什么?”这本是一个深奥的问题,而师父却不假思索地回答:“生命是活着的!”小和尚原以为会有一大段的解答,师父却用简单的六个字回答了。
躺在床上,小和尚感受着每一呼每一吸。久之,他感觉到只有呼吸而没有了自己。他想:这个一呼一吸就是活着的,就是生命吗?生命就是如此。我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生命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一天,小和尚走进一块湿地,没有人工的造作和修饰。当他用目光在草丛中,在芦苇内,在湖面上,在小岛旁仔细搜寻和捕捉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美点时,无意间,却在忽起忽落的蜻蜓、运筹帷幄的螳螂、飞翔的水鸟、悠闲的鱼儿、细细的蛛网、丛中的野花、微拂的细风、嫩草和芦苇内的虫鸣中,发现了一个事实——大自然的朴素、无私、绚丽和多彩。也许,许多人并不留意,高贵的品质在匆匆的脚步下,在浮躁的身影中湮没了,被遗弃了。而这朴素、无私、绚丽和多彩是否是多少人付出生命而寻找的生命的终极呢?心的本源就是如此吗?
小和尚被震撼,被感动了!他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和责任……
责任原本是自然的产物,天地间每一个生命都自然地履行这个责任,这样,大地才能绚丽,宇宙才能多姿。
你是否曾想到过自己也有这样一份责任?我们应该怎样默默地承担起装扮世界、利益人间的责任呢?
责任是一种力量,只有承担起责任时,生命才有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生活得更加轻松自然呢?学习和领悟佛禅的智慧,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听佛说人生》一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轻松的阅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的智慧和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不断迈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