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雄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一部具有相当研究的学术性、思辨性著作。作者主要通过对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指挥或参与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的史实(考证),全力讴歌了粟裕的军事天才和他对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管是观点的阐述,还是史实、数字的引用,书稿大多采用第一手历史文电、作战命令等,用史料说话,而且均注明出处。全书的思想也比较明显,即粟裕没有评上元帅是遗憾,粟裕生前没有彻底完全平反是悲剧。

内容推荐

本书广泛搜集能够搜集得到的历史文献,还原了赫赫战功被逐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的粟裕的真实历史。书稿大量引用文献与史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军史史实为准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做到重要的史实有把握,重要的文献有依据,重要的讲话有来源,重要的引文有出处。与此同时,密切注意并吸收最新披露的文献,最新发现的史实,最新的权威提法,可以说是吸收了当前国内外粟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注意纠正了一些流传的讹误,对一些原本有争议的问题也做了必要的考据。

目录

序言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

第一章 战绩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第二章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

第三章 毛泽东为何授予粟裕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

第四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上)

第五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下)

第六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上)

第七章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

第八章 抗美援朝司令员第一人选

第九章 “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第十章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十一章 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独创性贡献

第十二章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第十三章 三十六年是与非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战绩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1948年9月,正指挥着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激烈战争的统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蒋(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他在其他场合还幽默地说:“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这个“政权即军队”的论断精辟地表明,解放战争首要的出发点,在于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只要达此目的,也就挖掉了国民党的命根,它的政权必将不复存在,取得这个政权统治下的地方自然易如反掌。这与人民解放军一贯主张的“打歼灭战”,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

早在1947年7月解放战争之初,解放军即“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战略方针,每个月平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数目约为八个旅。”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又指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因此,他规定,凡能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者,都应该奖励。不但歼灭国民党正规部队应当受到充分的奖励;即使歼灭国民党的保安队、还乡队等地方武装,也应当受到奖励。解放战争第二年的1947年9月1日,他进一步指出:“我军的作战方针,仍如过去所确立者”,“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1947年12月,毛泽东还将这一战略方针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这条总结人民军队各个时期作战经验的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科学和高明。毛泽东认为,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条件下,歼灭敌人和夺取地方这两个目标,一般不可能同时兼得。歼灭战“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只有在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地方。因此,夺取地方是歼灭国民党军队的结果。到了解放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1948年7月至12月),人民解放军已经“能够一次包围和歼灭成十万甚至几十万人的国民党的强大精锐兵团了,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兵力的速度大为增加了”,此时,夺取全国政权和地方也就指日可待了。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也指出:蒋介石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暂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场战争势必是长期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消灭他的有生力量;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他说:“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者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胜败不决定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只有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及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战争机构,全国人民才能得到解放。”早在1938年7月,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在《论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一文中也谈到“不论我们的目的是保卫和收复领土也好,保存自己的兵力和民力也好,都只有逐渐地和最后地消灭敌人的力量才行”。1947年10月,当东北国民党军进攻南满时,林彪电示南满方面领导人,指导战法。电报明确指出:“有一个原则,望时刻把握住,就是目标宁可选小,一定能一举歼灭,要打歼灭战,而不是打平推战,不打就不打,一打就要吃掉”。粟裕与林彪这两员毛泽东麾下爱将的说法,均很好地阐释了毛泽东“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为主的”的战略思想。

因此,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反复强调,关键是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进而根本上扭转战场形势,夺取战争主动权。他在给各个战略区领导人的作战指导和要求中,总是对歼灭国民党正规军提出具体的数量要求,这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这些几乎贯穿于解放战争全过程的要求,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的重视,准确地把握了战争成败的关键点。《陈毅传》总结说:“解放战争作战基本经验正是只有成建制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这一基本经验后来还被运用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1950年9月20日,周恩来就朝鲜战争的总方针问题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并转告朝鲜首相金日成,这份经毛泽东阅改过的电报指出:作战最忌平分兵力,最忌只能击溃或阻止敌人而不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只要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哪怕每次只歼灭敌人一个团一个营也好,积少成多,就可逐步将敌人削弱下去,而利于长期作战。”

粟裕是大兵团歼灭战的用兵高手,始终不忘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目标。1948年5月16日,他在华东野战军干部会上说:“本来我们要到江南去,现在因准备工作不充分,在江北歼灭敌人还不够。因此,中央要求我们在江北继续歼灭敌人,以便将来几十万人大规模南下。直截了当说,我们要有拳头,只有消灭敌人的主力,战局变化才会更快。”1948年8月济南战役前夕,粟裕在作战会议上指出:“打下济南,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将使战局推进一步。”台湾国民党军在反思淮海战役时说:“匪军作战非沿主要交通线,乃是依面的交通,其向徐州发动攻势,既非打通津浦路,又非争城夺地,乃是歼灭我军。”这个结论从反面可见粟裕对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重视。建国后的1974年12月25日,粟裕在写给毛泽东的报告《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几个问题》中仍然强调,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是缩短战争进程的最有效的途径。他认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我军的一切作战行动,都要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敌人有生力量逐步丧失殆尽,以缩短战争过程,实现战争解决问题”。

而蒋介石的指导思想首先是攻城略地,然后才是消灭中共军队,他自负地认为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即无政治动脉。他说:“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一切人财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式上,他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至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且“没有大城市作为根据地的匪军,就永远只能流窜,永远只能算是流寇,不能使别人相信他的力量”。

因此,蒋介石所做的战略计划是,“第一步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一收复,使共匪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第二步要根据这些据点,纵横延展,进而控制全部的交通线”;“我们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

不料其结果是“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使自己背上了守备的沉重包袱,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处处受制,时时被动。

显然,与毛泽东及其麾下将领相比,蒋介石的战略见解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解放战争的胜利,仅就军事而言,无疑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对蒋介石战略思想的胜利。同时,“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最多尤其是战争起始阶段歼灭最多的野战军,对缩短解放战争进程,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无疑是最为显著的。

在四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全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以上者38次,其中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有12次;每役歼灭国民党军5万人以上的共23次,其中华东野战军有8次;解放战争中第一年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灭43.4万余人。4年间,华东野战军共歼灭有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807万中的245万,占总数的36.6%,居解放军五大野战军中首位。华东野战军担负的任务最重,面临的国民党军最多,全军指战员英勇作战,解放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毫无疑问是战绩第一、战功最卓著的野战军。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盛赞华东野战军:“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尽管这是对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总结,但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整个4年华东野战军的战绩,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中肯评价。

P1-4

序言

翻开青史,有时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时空的颜色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历史好像真的是一位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史实终究像一座大山不可动摇!想推倒它的人必然自折手臂,到头来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帅机关的职责。几年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务,调进军事科学院工作。其原因是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对粟裕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政治风云变幻,此后,粟裕的历史形象被人随意歪曲,粟裕的历史贡献被人随意抹杀。直到粟裕去世10年后,才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联名发表文章,给与平反昭雪,一桩长达36年的冤案,才得以了结。

一个历史真实的粟裕,从此进入了了政治、军事、文学、影视舞台,粟裕研究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广大军事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人民为粟裕重塑形象,把颠倒了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正本清源的氛围里,张雄文同志写出了《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为粟裕的研究增添了一株奇葩。我第一次看到张雄文同志的文章,是去年8月他在《粟裕研究资讯》上发表的一篇《抗美援朝挂帅第一人选》,该文史实详尽,论据有力,引起我的注意。我曾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知道他是湖南人。之后,他因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之便,常来我家访谈,并送来他写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书稿给我看。交谈中,我才知道他从未在部队工作过。然而,他在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

粟裕是一位在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作出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目前,真实的粟裕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继续清除迷雾,科学公正地评价粟裕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贡献,进一步认识粟裕军事理论的科学价值,是时代赋予今人的责任。《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对粟裕的在天之灵是一份虔诚、庄重的告慰。我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故为序。

朱楹

2007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