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之战
——世界金融业发端
1.货币的演变
用货币交换绝非自古而然,货币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见证了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生存能力十分薄弱,为了生存,人们只能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依靠集体的力量捕食和抵御自然灾害。那时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由氏族部落首领平均分配给全体成员,勉强维持生存。在这种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没有可以交换的东西,当然也就没有对货币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人们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品,这就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比如,甲部落擅长捕猎,每天都有剩余的肉食,但缺少水果;而乙部落精于采摘,每天都有多余的水果。随着两个部落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两个部落自然会想到互通有无,用水果和肉食进行交换。这就是最原始的交易,最初是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领来进行交换,而且所交换的东西是公共财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越来越占优势,逐步取代了公共物品的交换。交换的物品就是商品,随着参与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为了方便交易,人们约定了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来交换,这就产生了集市。《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它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交换的场景。传说炎帝神农教人们种田和养殖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有的捕鱼,有的制陶,等等。有一天,炎帝问大家还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于是,炎帝让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由此形成集市。不用自己生产某种东西,而是通过交换各取所需,生活从此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市场交易这个伟大发明的神奇力量。
物物交换虽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困难也很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物物交换中价值计算过于复杂。交易中,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交换,比如,一只羊可以换40斤米或5张兽皮、6把斧头、1枚美丽的贝壳,也可以换半块拳头大小的铁;而一张兽皮又和1/5只羊、8斤米或一把半斧头等价。商品价值的计算和比较,在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中非常不方便。
其次,物物交换还带来了流通的不便,有时甚至会导致交易的失败。倘若以羊换斧头,以斧头换羊,双方按等价成交,那自然很方便。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碰得到,更多的是按各自的需要进行交换。比如说,有人想用羊去换麻布,但有布的人不想要羊而想要粮食,粮食所有者也不需要羊,他需要的是茶叶,在这种情况下,有羊的人想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布,就必须把羊换成茶叶,再用茶叶换成粮食,然后再用粮食去换布。这样几经周折,才能达到预期交换的目的。假如,这时有茶叶的人也不需要羊,那有羊的人还要经过更长、更多的交换程序才能达到目的。有时候,人们往往费了很多的周折,仍然无法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见,商品交换越发展,物物交换的困难就越多。
物物交换尽管非常不方便,却经历了比使用货币更悠久的历史。后来,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经验中认识到,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一种比较容易被别人接受的商品,比如羊或贝壳,再拿羊或贝壳去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这就解决了物与物直接交换的矛盾。通过不断筛选,人们逐渐从许多商品中选出一种交换频繁并得到公众普遍接受的商品,所有的商品都用这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由于一般等价物能够直接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原来的物物交换就变成了由一般等价物做媒介的商品交换。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玉、刀、铲、纺轮、弓、箭、皮、帛、牛、马等,都曾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使用过。但到后来,有的由于计数不方便,有的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有的则因笨重不便携带,终于被逐渐淘汰,只有贝依旧被使用着。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