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生态学研究
分类
作者 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郎学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季风常绿阔叶林概述

 1.1 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

1.1.1 中国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1.1.2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1.2 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

1.2.1 中国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

1.2.2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

 1.3 季风常绿阔叶林干扰方式

1.3.1 人为干扰

1.3.2 自然干扰

 1.4 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现状

1.4.1 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1.4.2 生物量与碳储量

1.4.3 凋落物及其分解

1.4.4 水文特征

1.4.5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 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2.1 干扰与次生林恢复

 2.2 次生林恢复中的群落结构与组成

 2.3 功能群与次生林恢复

 2.4 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共存

 2.5 次生林恢复中更新策略

 2.6 我国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研究现状

 2.7 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恢复的意义

第三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恢复研究的总体思路

 3.1 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3.2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3.2.1 自然与气候概况

3.2.2 植被类型

3.2.3 土壤概况

第四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数量分类及其特征

 4.1 群落数量分类

 4.2 群落描述

4.2.1 季风常绿阔叶林

4.2.2 针阔混交林

4.2.3 针叶林

4.2.4 落叶阔叶林

4.2.5 桉树林

 4.3 物种及区系组成

4.3.1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群落物种组成

4.3.2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群落类型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4.4 生长型与生活型

 4.5 小结与讨论

4.5.1 群落数量分类

4.5.2 植物地理区系

4.5.3 群落生活型

第五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物种—面积、物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5.1 物种—面积关系

5.1.1 不同演替时间群落物种丰富度

5.1.2 不同演替时间群落物种—面积曲线

5.1.3 物种—面积曲缌性质随演替时间的变化

5.1.4 不同演替时间初始物种丰富度对物种累积速率的预测能力

 5.2 生态位及种间联结

5.2.1 重要值及其生态位宽度

5.2.2 生态位重叠

5.2.3 种群总体关联分析

5.2.4 种间联结分析

5.2.5 生态位重叠与联结系数回归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物种—面积关系

5.3.2 物种生态位及种间关联

第六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6.1 植物群落结构

6.1.1 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

6.1.2 思茅松林群落结构

 6.2 植物物种多样性

6.2.1 物种丰富度

6.2.2 藤本植物多样性

6.2.3 附生植物多样性与分布

6.2.4 思茅松林物种多样性

 6.3 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6.3.1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6.3.2 择伐对思茅松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6.4.1 恢复方式与时间对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6.4.2 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6.4.3 附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

6.4.4 思茅松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6.4.5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6.4.6 择伐对思茅松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第七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及群落更新特征

 7.1 土壤种子库特征

7.1.1 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

7.1.2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7.1.3 土壤种子库生长型比较

7.1.4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7.2 思茅松种实表型变异

7.2.1 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特征

7.2.2 思茅松种群间的表型分化

7.2.3 思茅松表型的形态变异特征

7.2.4 思茅松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7.2.5 思茅松表型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陛

7.2.6 思茅松表型性状的聚类与排序分析

 7.3 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7.3.1 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组成

7.3.2 木本植物幼苗密度与物种丰富度

7.3.3 不同高度级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度及多度

7.3.4 木本植物幼苗与植被的相似性

7.3.5 幼苗密度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7.4 萌生特征

7.4.1 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及幼苗物种组成

7.4.2 不同演替时间物种萌生特征

7.4.3 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物种大小结构

7.4.4 不同演替时间群落萌生及幼苗物种多样性

 7.5 小结与讨论

7.5.1 土壤种子库特征

7.5.2 思茅松种实表型变异

7.5.3 木本植物幼苗更新特征

7.5.4 萌生特征

第八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及凋落物动态

 8.1 土壤理化性质

8.1.1 土壤物理性质

8.1.2 土壤化学性质

8.1.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8.2 凋落物动态

8.2.1 凋落物年凋落物量及其动态

8.2.2 凋落物组分动态

8.2.3 凋落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8.2.4 优势物种凋落物凋落物量及其动态

 8.3 小结与讨论

8.3.1 土壤理化性质

8.3.2 凋落物动态

第九章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

 9.1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9.1.1 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9.1.2 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9.1.3 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与群落水平C、N、P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9.1.4 植物与土壤C、N、P间的关系

 9.2 不同生长阶段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9.2.1 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9.2.2 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异特征

9.2.3 植物叶片N、P、C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变异分解

 9.3 小结与讨论

9.3.1 植物群落中叶片N、P含量及植物群落对N、P养分适应特征

9.3.2 植物群落中叶片C含量及C:N与C:P

9.3.3 群落物种丰富度、个体多度与C、N、P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第十章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系统叶片功能性状

 10.1 与生长型相关的叶性状格局

10.1.1 叶性状数量大小

10.1.2 叶性状的垂直梯度

10.1.3 与高度相关的叶性状之间的关系

 10.2 不同恢复阶段叶性状格局

10.2.1 叶性状随演替阶段的变化

10.2.2 叶性状与演替阶段的相关性

10.2.3 叶性状与演替阶段的关系

 10.3 小结与讨论

10.3.1 与生长型相关的叶性状格局

10.3.2 不同恢复阶段叶性状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常见维管束植物名录

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及主要植物图版

内容推荐

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郎学东编著的《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以中国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生态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恢复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在群落数量分类的基础上,描述了各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生活型等特征;分析了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随群落演替的变化;探讨了土壤种子库及群落更新特征;探索了化学计量学和叶片功能性状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关系。本书所表达的成果发展和完善了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为我国亚热带林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生态学、林学、植物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人员和管理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编辑推荐

苏建荣、刘万德、李帅锋、郎学东编著的《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生态学》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类型及其通过不同途径的恢复生态学,以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完成了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种一面积曲线、原始林和恢复群落的数量分类研究,分析、比较了主要群落类型和处于各种不同恢复阶段和更新阶段群落的特征、藤本植物和附生维管植物的生态学特征,进而探讨了不同恢复阶段和更新阶段群落的群落稳定性与恢复途径,土壤种子库及其在更新、恢复中的作用,指示性植物的功能性状及其数值范围,植物与土壤的C、N、P化学计量学与群落恢复及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为西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