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病卧床"的半年中所得的感悟
濑户内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今天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稻盛先生,所以满怀期待地来到了这里。
稻盛谢谢!寂听女士看上去气色也很好。可是听说去年(2010年)您的腰出了毛病?
濑户内是的,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就一直卧床不起,因为我的腰突然出现剧痛。那还是去年十月二十八号的事情。当我在东京时,开始感到腰痛,刚开始时我还能够忍住,坚持进行了连续两天的演讲,可是到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去看医生后被诊断出是脊椎压迫性骨折。从那时起的半年时间里,我一直卧床不起。
在病床上我只要稍微一动就会引发剧烈疼痛,因此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对那时的我来说书都会很重,所以无法阅读,自然也就无法写作,甚至不能好好看报纸和电视。最让我感到困扰的是,由于不能独立行走,所以无法独自去卫生间。不能自己洗脸,不能自己刷牙,一日三餐全都需要别人端到床头来……半年间我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不过万幸的是,我的食欲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好歹让我维持住了体力。
当时我觉得自己可能大限已至了吧。今年五月,我已经满八十九周岁,可以算是九十岁的人了,属于是卒寿(意指九十岁寿辰。因“卒”字的草体可以拆分成“九”和“十”这两个字。——译者注)。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人一旦倒下,基本上就再也起不来了。所以我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干脆躺在床上开始琢磨自己的葬礼应该如何办,到时候请谁来担任葬礼的主持人(笑)。
稻盛这滋味确实不好受。那么今年三月十一号发生大地震时,您还……
濑户内我当时仍然是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所以说老实话,地震时我并没有感到摇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电视才惊愕地得知发生了大灾难。
迄今为止,只要是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我基本上没有袖手旁观过。不管发生在日本还是海外,我都会在灾难发生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带上自己身边的全部钱财,前往灾区参加救援活动。无论是新渴中越地震时,还是云仙普贤岳火山爆发时都是如此。当年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中断,我从京都徒步到了地震灾区。伊拉克战争时我也曾前往战区参与救难。
虽然自己在灾区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握着灾民的手,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他们以抚慰……尽管我只能做到这些,但是我一直都坚定地付诸行动。
所以,这次大地震发生后,我也同样感到自己必须立即前往灾区,可是我却连站都站不起来。一场大灾难就发生在眼前,自己却无能为力。我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从心里为此感到万分的难过。有生以来第一次痛感:一个人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
与此同时,因为我自己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所以联想到灾区一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由于伤病而无法动弹的灾民。再一联想到当地震和海啸袭来,这些人又该如何逃难时,就更加为自己无法前往灾区救难而感到肝肠寸断。
稻盛灾区一定有许多人期待着能够听到寂听女士的声音。
濑户内地震发生后不久,新闻媒体和灾区相关人士希望我发表讲话或文章,抚慰灾区民众的要求就蜂拥而至。可是,虽然我也正因为腰痛而无法自由行动,但至少还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有人伺候我洗澡,吃得到热菜热饭。所以,这样的我实在没有底气去让那些孤独无助的、正住在寒冷的避难所里的灾民“振作起来”。所以我就暂时回绝掉了这些请求。
然而没想到的是,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地震和海啸结束后,福岛核电站的状况逐渐严重起来,核反应堆建筑物被炸毁,辐射外泄,并且据说还会再次爆炸……这些让我再也无法安心躺在病床上了。尽管地震和海啸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恐惧和打击,但不管怎么说终归是“天灾”。天灾是由上天引发的,我们对此基本也是无能为力。可是核电站事故却与战争一样,完全属于“人祸”。人祸既然是由人引发的,那么自然也就有办法阻止。因此我马上意识到,必须废止核电站。就在我绞尽脑汁思考着自己必须为此做些什么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溜下床站在地板上了。P7-10
可怕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及随之引发的大海啸、福岛核电站事故,从今年(2011年)春天开始,日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袭击。
恰巧我去年年底得了脊椎压迫性骨折,从去年十一月开始的半年间被迫过着卧床不起的养病生活。在病床上,我通过电视看到了大灾难情景,尽管因此感到焦虑不安,可是因为身体无法动弹,所以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到了六月份,我终于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路了,于是便前往东北灾区抚慰灾民。
当我亲自来到灾区才发现,实际状况要比电视和杂志上报道的更加悲惨。
同时我也感触到了,正是由于众多震灾牺牲者的tt代受苦”,我才能过上像现在这样的平稳生活。
就是在这种忙碌纷杂的日子里,我与稻盛和夫先生进行了数次长谈。
要知道,要想从作为企业家,正活跃在日本社会最前线的稻盛先生那里挤出时间,这近乎于奇迹。在繁忙程度上.其实我也不输给稻盛先生。在因病倒下之前,我成天东奔西走,每天都在变换住所。一个年近九十的老太太却如此精神抖擞地整日工作,想必像我这样的人还是不多的。
忙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心亡。通过反省自己的忙碌生活.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察看自己是否迷失。就在这时.我得以与稻盛先生相约,进行了长时间的无所顾忌的畅谈,这实在是这段日子里最让我感到幸运和喜悦的事情了。
但是由于彼此的时间很难凑到一起,我们的见面简直要比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还难。
而我们好不容易凑到~块儿所进行的对话的内容,最终汇集成了这本书。
我一直对稻盛先生怀着由衷的尊敬。在稻盛先生的工作态度中毫无自私自利之处,他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而勤奋开创的事业全部都结出了累累硕果。并且他还将自己的劳动获利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了社会。
如此洒脱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不管什么时候与稻盛先生谈话,我都能感受到他的开朗豁达。
我至今仍不能忘记当稻盛先生出家后,以一名禅僧的庄严姿态第一次访问寂庵时给我带来的感动。无需询问,我足以理解他选择出家的缘由。之后,稻盛先生以禅为魂,不管遇到任何状况都能堂堂正正,尽到本分。
对于这一次的震灾和核电站事故,我们决不能允许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淡忘。我们祈祷灾区民众能够尽早恢复原来的生活,并会为此不惜一切地向他们伸出援手。我祈愿本书能够在这个时候,尽可能地给读者一些微小的启迪。
并衷心祝愿灾区民众一切安康。
第1章
遭遇大地震
鼓起勇气、就在当下——摆脱“千年一遇”灾难的途径
在“因病卧床”的半年中所得的感悟
与二战结束时的经历一样,坚强的信念让我们得以战胜逆境
我对“第二故乡”——日本东北地区民众的顽强充满信心
感觉像是遭到了上天的戏弄
时刻铭记“人的想象力存在着局限性”
第2章
反论的人生观
为什么好人多磨难?——任何恶世都终将改变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代受苦”——罹难者为我们承受了痛苦
与其因为负债而自杀,不如干脆“不负责地赖账”
幸存者承担着对于先逝者的义务
学习当年战争孤儿“抢夺精神”中的生存活力
“生生流转”与“诸行无常”——在绝望中重振的智慧
第3章
震灾后的活法
“利他”劝言——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活着
令人感动的坚持笔录震灾罹难者姓名的女士的身影
总会有人主动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斤斤计较”和“利己主义”是社会恶源
一个从不谋利的宗教团体为何能够不断兴建庙宇?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忘掉自己、利益他人——“忘己利他”的教诲
“地狱”与“极乐世界”的差别微乎其微
关键是要“发出声音”、“为了他人”、“大家共同”进行祈祷
“微笑的力量”——悲颜带来不幸,笑颜引来幸福
第4章
新日本人论
改变日本,就在当下——致已经忘记“少欲知足”和“慈
悲”的日本人
非常时期应该遁寻非常时期的行事规则
“九十年”生涯中没有比现在更奢侈的时代
现在需要“忍辱”精神
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人心阴暗又险恶的时代
刻薄待人只会令自己受苦
“母爱”是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典范
不依靠政府的子女津贴,要凭自己的力量养育孩子
“为何不能杀人”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应该让孩子面对“家人的离世”
第5章
“利他”的实践
人为何“劳动”——通过“利他奉献”提高心性
只要全身心投入,再厌恶的工作也终会产生热情
以忘掉自己年龄的热情沉浸于工作中
废寝忘食的工作,可以匹敌出家人的修行
为什么会在“七十八岁”时“无偿”担任日航会长
使公司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员工的“心”
消除精英意识壁垒的“一千日元会费”的联谊会
只要有一名员工能够“觉醒”,便能够唤醒更多的身边人
商业决策也应该以“做人之道”为基本原则
员工们不再盲从员工手册,开始学会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第6章
生死之间
关于“长寿”与“死亡”——如何与“生老病死”这四苦打交道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所以灾后日本将会迎来好运
“年纪越大活得越辛苦……”——过于长寿的日本人
不生重病安然离世的人是因为“受到了眷顾”
“寂听极乐旅行团”让“死亡之途”不再恐怖
跋
我与濑户内寂听女士以出书为目的进行的对话最早始于1999年出版的《日本复活》(中央公论新社出版社)一书。那一次我们会同中坊公平(日本著名律师,曾经担任日本律师协会会长。——译者注)先生一道在京瓷的迎宾馆展开了一番畅谈。
尽管我们三人从事的行业各自不同,但奇妙的是,我们全都拥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并都拥有僧籍(稻盛和夫于1997年曾经在京都的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园福寺短暂出家修行。中坊公平出生于僧侣家庭,按照日本习俗从父辈处继承了僧籍。——译者注),所以因缘殊胜,我们三人畅所欲言,讨论气氛热烈、意气风发。
从出家秘闻到吵架技巧,从如何面对疾病,到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环境问题,我们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话题进行了详尽畅快的讨论。在涉猎广泛的讨论当中,位于中心地位的永远都是寂听女士,并且她的话都蕴藏着深远的意义。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寂听女士的观点都是来源于她对“人”的深刻洞察,以及她内心深处对人的温暖的爱与关怀。也正因此,寂听女士所讲的佛法才会引发感动,才会给男女老少、许许多多人以启迪和指导。
《利他》一书能够正式结集出版,得益于杂志《周刊POST)(日本知名的社会生活类周刊杂志——译者注)干2009年年底刊载的寂听女士与我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要求推出单行本的呼声不断,于是在添加了今年夏天我们在京都进行的另外一场对话的内容后,最终构成了本书。
由于当时东日本大地震的鲜明记忆仍然历历在目,因此我们的第二次对话自然也就把焦点集中在了与震灾相关的话题上。但是,我们并非是因为这次的大地震而有意把书名定为《利他》的。
我们最近进行的这场对话依然是由寂听女士主导,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基轴展开了我们的话题。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正是“利他——人是为了他人而活”。尽管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同,但都是认真努力地一路走到了今天,我们人生的目标和结论一样都是亲身奉行“利他”。
虽然这是两个年龄加起来几近一百七十岁的老年人之间的对话,但是希望那些即将担负起日本未来的年轻人也能来读一读。我们期待着能够与尽可能多的读者分享我们基于亲身实践,所得出的关于人的各种结论,从而为所有人都能获得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为构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最后,适逢本书付梓之际,我还要向怀着强烈意愿和炙热斗志,为本书的出版发挥了精湛编辑“手腕”的小学馆POST·SEVEN编辑局的关哲雄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
是以为序。
《对话稻盛和夫(6利他)》的写作背景为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两位作者均曾剃度出家,濑户内女士本为作家,稻盛先生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样两位人生阅历截然不同的佛教人士,以地震后幸存者的精神状态为背景,阐述了佛教中的“利他”。由寂听女士主导的这场对话,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基轴展开了话题。最终得到的结论正是“利他——人是为了他人而活”。尽管两位作者的人生道路不同,但都是认真努力地一路走到了今天,他们人生的目标和结论一样都是亲身奉行“利他”。
《对话稻盛和夫(6利他)》由濑户内寂听编著。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级地震。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吞噬了近两万条生命。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海啸导致核电站机组受损,辐射物泄露,周围的生命及环境受到威胁。亲人罹难,房屋损毁,往日平静、富足的生活不复存在。
“利他”为稻盛先生人生哲学的中心理念,《对话稻盛和夫(6利他)》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为背景,与日本知名佛教人士濑户内女士共同探讨了人所必需的精神状态,阐述了“利他”的实际意义。